钴价格:[中国经济发展与MBA教育差异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38:09

中国经济发展与MBA教育差异化

《 光明日报 》( 2011年07月11日   05 版) 刘迎秋 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学位委员会主席兼中国社科院学位委员会秘书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突贡专家。 亚当·斯密(1723—1790)是公认的经济学祖师,他的《国富论》在经济学领域的影响极为深远。

    演讲人:刘迎秋  地址:中国商学院院长TOP论坛  时间:5月28日

    差异和差异化,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如果说过去人们追求的还常常是共同或者说一致化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差异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选择。几乎没有什么东西不顽强地表现出其存在的差异性。中国发展到今天,回过头去看的时候,同样会发现,很多过去被认同的、表现出某种共同性的东西,现在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是变异了,就是异化了,或者是分化了,总之是差异化了。而差异化的广泛存在,反过来又推动了事物的另一面,即认同与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在MBA教育上,也同样有一个教育产品差异化的问题。

    之所以提出MBA教育产品差异化问题,是因为在中国MBA教育中长期存在一种无差异,或者说同质化倾向。我把这种倾向叫作MBA教育中存在的同质性。毫无疑问,不管是差异还是同质,都与标准相关。同质,并不表示没有标准。同样,差异也不表示否定标准。恰恰相反,差异必须是同一标准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不同。一旦我们坚持在基本标准之上的差异性,产品的竞争性、竞争力以及与此类产品相关的事业的发展力也就形成了。从这个角度看,否定或者忽视同一标准基础上的差异性,就意味着否定竞争,从而也就会对MBA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需要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国MBA

    虽然中国毕业和在读的MBA有近30万,但还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发展的需要,不仅总量上,还在结构上不能适应和满足发展的需要。这主要是因为中国MBA学生缺少个性。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从去年第四季度中国的GDP超过日本开始,如果没有其他重大变故,那么,从2011年开始,中国将进入一个具有重大世界意义的“赶上和再超越”的时代。对中国GDP绝对值超过美国和中国人均GDP超过美国的时间估算问题,国际上有很多机构曾做过研究,美国高盛公司、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各有不同预测。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福格尔教授也曾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做过一个预测:到2040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接近一百周年的时候,中国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即GDP将占到世界总量的40%,而到那个时候美国仅占世界总量的14%。但是,他没有预测到底哪一年中国的GDP超过美国。

    借鉴他的方法,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上,我们对中国GDP和人均GDP超越美国的时间进行了估计。我们的假定包括经济增长、人口增长、汇率变化等。基于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0‰左右,下降到了2010年的5.6‰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假定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继续持续下降的,直到降到3‰左右才会稳定下来。而美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持续缓慢上升的。我们还假定未来十年,也就是到20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2020年后中国经济增长率会有所下降,我们在这里假定每隔10年平均下降1.5个百分点。另外,我们还假定近十年内人民币将一直处于持续升值通道,年均升值3%左右,以后可能会有所波动。

    在上述一系列假定前提下,我们得到了一个预测结果,即到2022年中国的GDP将达到20.61万亿美元,美国为19.65万亿美元,中国超过了美国。到2049年至2054年间,中国的人均GDP将超过美国。届时,中国人均GDP为9.3万美元到9.8万美元,美国为8.8万美元到9.3万美元。就是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中国的人均GDP将超过美国。当然,这只是一种静态估计,并且是以不出现大范围的战争、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或社会动乱等为前提的。

    日本的成功在于二战后的创新,主要靠的是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他们国家的民族精神也起了很大作用。而中国与日本相比,更是拥有很多日本没有的优势。所以,对中国来说,GDP超过日本算不上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实现这个超越以后中国的发展,即中国能否实现更具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的GDP将在2016年超过美国。这可能是一种主要依据美元价值的估计做出的预测,不一定准确。实际上,由于美国政府采取完全不顾美元尊严和权威的贬值态度,出现上述性质的超越是很有可能的。但是,我们不打算在这里做这样一种预测,也不认可这种预测。我们还是要假定美国的现行体制是有效率的,美国的社会制度是基本稳定的,美国的社会治理也是大体健康的。我们试图在上述一系列基本假定的前提下,对中国赶上和超越美国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做一个预测。

    首先,我们的体制准备好了吗?中国现行体制还有很多缺陷。缺陷之一,就是中国国民经济活动效率虽然提高了,但国民经济活动的秩序还不是很好;中国的劳动激励机制虽然得到发展,但劳动受到侵蚀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我们的体制虽然使勤劳的人变得更勤劳了,但还同时存在着导致较好的人变坏的弊端。前不久曝光的铁道部腐败案,虽然涉及是个别领导干部的个别行为,但它的发生却是与现行体制及其存在的缺陷相关的。因此,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赶上和超越美国的体制和制度条件。

    第二,实现超越的产业和技术基础我们准备好了吗?我认为,在这方面,我们也同样没有准备好。中国确实已经开始建设创新型国家,但现代创新逻辑与机制表明,虽然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已经排到了世界前列,但实际转化所占比重还很小,技术创新能力总体上说还仍然很低,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高附加价值产业还相当微小。

    第三,我们的国民文化素质怎么样?同样存在很多问题,还很难与大国的应有地位相匹配。一个典型事例就是,到目前为止,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也不懂得、更不会遵守排队的规则。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美国,那里的人们在等公交车时,虽然是散乱无序的并不非得排成一行,但上车时却一定是先来后到的。中国国民的文化素质仍然较低,在其他很多方面都有表现。比如,在北京就经常可以看到,开着高级轿车的人,常常从车窗往外扔垃圾这类现象。在美国,我们是很难看到这种现象的。国民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素质,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及其发展质量的高低。

    第四,我们的管理和创新能力怎么样?同样也是不够高的。例如,同样是一幢楼房的装修,如果是由海外人管理的,其装修质量通常会很好;反之,如果是由大陆人管理的,其装修质量往往是不好或者说不够好的。虽然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大多数装修工地上,实际操作与施工的都是中国的那些普通劳动者,但干出来的活的质量就是不一样。差别在哪儿?就在管理,在管理的水平和管理者的创新能力。

    第五,我们是否已经具备驾驭国际事务的能力?过去,我们经常说要争取话语权。在中国经济实力还很弱小的时期,这样说,并无不是。但发展到今天,发展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以后,再说这种话就显得很不够了。因为,作为世界经济大国,我们必须同时具备创造新的话语权的能力。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在这方面所做的准备还远远不够,很多人还是传统的“争取话语权”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还很少有主动的创造。至于驾驭国际事务的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同样是做得不够的。虽然我们已有了大体是以我为中心的上海合作组织,但还远不能满足中国发展的需要。中国还需要有更多的其他类型和功能的国际组织,以配合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着力做好这方面的创新。要通过这个方面的创新,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握有更多更大的话语权,从而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述几个方面综合起来,所要说明的就是一点: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要进一步往前发展,关键的关键仍然是人才。虽然近年来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但调查表明,这就业难是结构性的。总体上说我们的人才还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中国现在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其中,最紧缺、也是最需要的,就是管理人才,包括社会管理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因为,一国经济的发展力、一国市场的竞争力和一国的综合国力等等,最终都取决于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

    战后日本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并创造了奇迹,第一条就是日本重视人才和注重强化管理;第二条是懂得拿来主义和技术创新;第三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日本的特有的民族精神。韩国也具有这个特点。

    目前,中国虽然已经学会了重视人才,也知道了着力培养各类人才,包括政治领袖人才、文学艺术人才以及懂得市场规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组织与管理的人才等等,但做得还不够。例如,虽然中国毕业和在读的MBA有近30万,但还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发展的需要,不仅总量上,还在结构上不能适应和满足发展的需要,这主要是因为中国MBA学生缺少个性。

    当前中国MBA教育无差异的原因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学习与借鉴欧美MBA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方法,但必须注意从中国国情出发,必须体现中国的特色,必须适合于中国本土的需要。不顾本国实际,一味追求国际认证,是有问题的,这样的教育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当前中国MBA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产品无差异。产生MBA教育产品无差异现象的原因何在?

    第一个原因是,现行统考统调的考试录取方式不够科学。这种方式,未能从源头上区分考生的特殊能力,客观上起到了压制学生主动进行选择的自主权。虽然在复试过程中,各招生学校均特别重视对考生能力与特长的测评,但到那个阶段再进行这种测评,实际上已经晚了。这是因为,由于在初试统考阶段,考生无法对最终能够考进哪个学校做出预见,从而无法从一开始就将自己所具有的特殊能力展示出来。结果,难免出现一旦清华北大不录取就不得不选择其他学校的现象,以及一旦已经做出选择的学校仍未录取,就不得不被迫再选择一个更低层次的学校的现象。这样一来,考生的特殊能力和兴趣就被压制或者扭曲了,学校也很难真正成为学生专业偏好和特殊能力的地方。

    第二个原因是,现行培养模式的单一性。中国MBA的培养方式,主要通过模仿美国的模式而建立起来的,有些学校还借鉴了一些欧洲或澳大利亚的培养方式。到目前为止,在MBA培养上我们还一直在追求所谓“国际认证”。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中国MBA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和缺少创造性。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学习与借鉴欧美MBA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经验和方法,但必须注意从中国国情出发,必须体现中国的特色,必须适合于中国本土的需要。不顾本国实际,一味追求国际认证,是有问题的,这样的教育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我们坚持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才能既坚持了集中统一管理办大事的一面,又坚持了市场灵活与资源有效配置的一面。不能说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已经成功创造了中国模式,但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已经创造出了一个中国奇迹。同样道理,搞MBA教育也必须有中国特色。只有有了中国特色,我们的MBA教育品牌才有意义,我们MBA教育才能适应中国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并开始向第一大国迈进的迫切需要。

    第三个原因,可能与我们过于重视既定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智慧与能力的开发有关。我们的MBA教育确实存在着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拓展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存在,既与我国现有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有关,也与我国MBA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不足有关。因此,必须对现行培养方式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升MBA研究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成功引领企业发展的能力。   

    研究表明,任何产品的差异化,其基础都是专业化。专业化的历史前提是分工。分工本身就是生产力。对此,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曾做过生动的描述。他在其《国富论》中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的是在伦敦郊外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个制针厂,厂里共有二十来个工人,在没有分工时,每个工人每天能够制作二十颗针。后来,由于把整个制针过程分成了18道工序,分别由18个人分别完成,结果每天每个工人平均制作的针竟达4000颗之多。仅仅一次分工,就使这个工厂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了近200倍!为什么产生这么大的变化?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分工”。分工不仅是生产力,同时也是竞争力。

    分工的动力来源是市场。市场则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换关系。人和人之间为什么会发生交换?就是因为我有而你没有。而在交换中最能显示出效率的,便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分工、协作、交换是构成市场的基本元素。“卖比买难”是市场经济与产品经济主要区别。中国改革开放前曾经是采购员满天飞,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到处是推销员,而且买者买时还要得到一定的回扣。卖者之所以愿意让出这样一块利益,就是因为市场需求决定着市场供给,因为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市场供给的多样化。

    塑造中国MBA教育的优质品牌

    “培养具有世界眼光、本土经验、人文素养、社会责任的商界领袖和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MBA教育产品的市场需求也是多样性的。这种多样性在客观上决定了MBA教育产品也必须具有多样性,或者说差异化。MBA教育产品的差异化,实质上就是各高校MBA教育的特色化。如果各高校的MBA教育没有自己的特色,始终千篇一律,那么中国的MBA教育产品就不可能是差异化的。MBA教育产品无差异,它也就不可能形成市场竞争力。因此,必须从市场需求多样性那里寻求MBA教育产品差异化的动因。虽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产品的竞争力,已经不再主要源于这个国家或企业的绝对优势,而是主要源于比较优势。但是,在中国MBA教育的现阶段,其产品特色化和差异化,首先还是来自于各高校MBA教育的绝对优势。目前,这种绝对优势主要通过师资、学科和生源三大基本要素表现出来的。三大基本要素的质量和水平决定着MBA教育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及其质量的高低。因此,我们必须分别在这三个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

    第一,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培养目标。我院MBA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世界眼光、本土经验、人文素养、社会责任的商界领袖和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这几条缺一不可。因此,我们一直强调要把这样一个目标贯穿到我院MBA培养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每一个课堂)中去,要让我们的学子知道,离开了这样一个培养目标,我院的MBA教育就一定是失败性的。

    第二,要正确对待国外的MBA培养方式与方法,切实做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就是说,在MBA教育上我们决不能照抄照搬。

    第三,必须把MBA教育,放在国家和国民意识的高度来认识它的重要意义。大家可能早已看到,几乎所有美国人,无论走到哪个国家,只要看到美国国旗升起,他都会面对国旗驻足,并行他们认为能够表达其敬仰之心的重礼。这种表达非常重要。相比之下,我们的国人在这方面做得就不是很好。虽然每天都有很多人去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但是,其中有很多人去那里,不一定是为了表达对国旗的敬仰,而是为了观赏升旗班战士所走的队列或升旗手的那一甩。国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就是因为我们缺少国家意识。美国有一百多个民族,但当你问某个美国人到底属于什么民族时,多数情况下你得到的回答是不清楚。因为,在他们看来,更多地知道自己是一个美国人就足够了。而我们的国民,其民族意识常常远远超过其国家意识的。实践证明,发展到今天,我们更需要国家意识和国民意识。我们要教育我们的MBA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首先是中国国民,然后才是汉族人或其他民族人。这一点非常重要。强化国家意识和国民意识,淡化民族意识,对于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MBA教育中,尤其需要加强这种教育。我们要培养为国家服务的MBA人才,以塑造为国家利益不懈努力的进取精神。我们要培养为国民效劳的MBA人才,以塑造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效劳素质。我们要培养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新型经营管理专门人才,以塑造坚韧不拔、勇于吃苦、敢于胜利的时代领袖精神。

    第四,必须着力突出本校特色。我院MBA教育与其他高校相比,难免存在很大差异。这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特殊功能及其性质决定的。社科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术研究机构,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思想库、智囊团,其研究员、副研究员的学术研究是直接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服务的。这就决定了以此为基础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特殊性及由其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所具有的特别性。这是与其他大学不同的。比如传媒大学,传媒管理可能是他的主要甚至绝对优势,因为他的很多导师所做的大都是与传媒相关的教学与研究,所以传媒大学培养的MBA就会在传媒管理上表现出很大的甚至是绝对的优势。同样,我院的师资特点决定了,我院的MBA教育一定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决策有更多的联系,从而可能会使我院培养的MBA学生有更强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宏观大势的把握能力。一句话,就是我们在MBA教育上要更多地强调突出本校优势与特色。

    第五,要积极探索和改进MBA入学考试方式。借鉴科学学位新生准入测评的成功经验,除全国统考外语和通会基础知识外,可考虑由各校自主设定一门符合本校MBA主体方向的专业课考试,以此来引导考生按照学校事先给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事先做好较为充分的应试准备和奠定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再经过考取后的集中培养,最后塑造出更多的既具有本校特色又符合市场要求的MBA教育产品。

    总之,差异化不是MBA教育过程的简单化,也不是MBA培养质量的浅化,而是MBA教育与培养内涵的进一步深细化和MBA教育产品专业能力的专深化。差异化既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中国MBA教育不断走向深化、MBA教育质量不断提高、MBA教育品牌得以塑造、中国大国经济的更大发展以及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在标准化基础上实现MBA教育的差异化,既是中国MBA教育产品具有更大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的MBA教育能够为中国顺利赶上和超过美国做出更大贡献的必然要求,我们应当为此做出更大努力。

    题图为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 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