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香水批号查询:中医的诊法小谈_中医—阴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19:15
中医把脉为何能辨病    一说到中医,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把脉,脉诊是中医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是世人所公认的中医的诊断方法之一。    《后汉书》中有个故事,汉和帝为了试太医令丞郭玉的医术,叫一个手腕姣美如女子的男子和宫女一起躲在帷帐后,各伸出一手来让郭玉诊脉。郭玉把脉后说:“左手脉阳,右手脉阴,一个是男子的脉象,一个是女子的脉象,从脉象上看,这两手好像不是同一个人的。”汉和帝听了对他的医技赞叹不已。可见,早在汉代把脉的水平已被视作中医医术的一根标杆,而当时中医脉诊的技巧之高,也的确令人惊叹不已。    中医有“望、闻、问、切”四诊,而把切诊中的脉诊作为主要诊断的方法,是有缘由的。首先,脉象能较全面和准确地体现脏腑病变,是判断疾病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推断病之进退预后的重要依据。脉诊的历史源远流长,《内经》中已有诸多阐述。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对脉诊的技术和理论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后世医家继续精研脉诊之术,不断充实发展它,使脉诊在所有中医诊断方法中,最受重视,在技术和理论上也最完善。    四诊各有难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四诊中任一种诊断方法要达到高水准都很不易,但尤以脉象之玄妙精微,最为复杂深奥,最难体会和把握,往往“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只有在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用手感应,用心体会,用脑思考,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和自如运用这种客观与主观结合的高难度诊疗技术。    一名中医师如能在脉诊上已具备了高深的造谐,其他三诊决不会逊色,因为其他三诊是很直观的,而脉诊的难度要大得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脉诊确实能比其他三诊更反映医者的全面技术和实践经验。    再者,古代男女授受不清,医生为女士诊治常有帷幔相隔,不可谋其面。望诊常不能进行,闻诊主要是察声音、气味,所能反映的疾病信息,较脉诊局限得多;问诊,是通过医患之间问答来获取临床信息,虽然能较详尽的了解病情,但易受患者表达能力及主观情绪的影响,患者经常会出现有意无意隐讳或夸大病情等状况,使所获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而切诊,完全凭医生手指的触觉去直接感受脉象,可免受病人主观原因的干扰,且脉象对病况的反映较为全面,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气血运行情况,均由把脉可知,虽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数,在给达官贵人的女眷们把脉时,还要避免“肌肤相亲”,但把脉的诊察手段终究不致像望诊那样被免去,且这种人为制造的诊断上的困难,反迫使医家更想方设法提高诊脉的技巧。    望诊易受限,闻诊所得信息较少,问诊较易受患者影响,唯脉诊所得疾病信息既丰富又相对客观、真实,把脉又每诊必用,故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最为医家所倚重。    另外,望、闻、问、切的行为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采用,当然其目的、观察内客与医者的望、闻、问、切诊完全是两码事,但不究其实质,仅就其外在形式而言,这三种诊察方法会使人们熟悉而相对轻松自然。而把三指按在手腕上诊脉,这种特殊动作却是唯有中医师在诊疾时才会采用,易使普通百姓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关注,久之使他们把脉和中医等同了起来,很自然地以把脉为中医诊病之尺度。如果看中医,医生不把脉,病人一定会觉得该医生在敷衍病人。人们认为中医造诣的高低尽在三指把脉功夫,医生搭脉诊疾之说盛行,还有患者看病故意隐秘其疾,要求医家仅凭把脉来测知病情,又促进了医家对脉诊的重视与精益求精。虽不免为违背四诊合参原则的流弊造势,但也给中医脉诊给标尺。    再从中、西医诊断方法上比较,中医有“望、闻、问、切”四诊,西医有“视、触、叩、听”四诊,虽然两种医学诊法的指导理论大相径庭,诊察的内容、侧重点也会有许多区别,用的术语也截然不同,但若让一个毫不懂医的外行人坐在一旁看医生诊病,中医在运用视觉整体望诊,西医也在视诊,中医问病况,西医也问,中西医又都可闻气味,诊察,要他一下判断出来哪位是中医,可能还有些疑问,但只要中医给病人把脉,他就立马能确定无疑(当然西医在诊察心血管疾患时也会摸下脉,注意下脉率、脉律,奇脉等,但他们没有脉诊的概念,这种简单的摸脉首先在手法上就与中医在三指诊脉举按寻有明显差别,外行人也能轻易分辨)。把脉对非专业人土而言,是辨识中医在最主要的鉴别要点,对医者而言,中医诊断的优势、中医的“整体观念”、“司外揣内”都在脉诊上得到了突出的体现,医者的主观能动性也在脉诊时得到了最好的调动。诊断是医学的重中之重,四诊中最能代表中医特色的脉诊,当然是中医诊断病情的标志。 中医诊脉为何选择手腕处?    人们去看中医,一说要诊脉,不用医生吩咐,病人自己就会伸出手来。中医诊脉在手腕处这点,是不懂医的寻常百姓也知晓的。这种诊法称为寸口诊法,寸口又名气口,确切位置是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不过凡事知其然必求其所以然,全身上下可触及搏动的浅表动脉远不止腕部桡动脉一处,如人迎(颐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两额及耳前的动脉等均可,却为何晋以后中医诊脉一般都选择手腕、独取寸口,并延用至今呢?    中医诊脉方法其实有三种:第一是遍诊法,即《内经·素问》上所说“三部九候法”;第二是记载于汉·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上的“三部诊法”;第三是这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晋·王叔和《脉经》。白寸口诊法普及后,前二者便退居二线,极少应用。比较三者,诊脉的部位由多依次递减,由诊9处到3处至1处,诊脉的程序也因此大幅度简化,诊脉用时大为缩短,寸口诊法的便捷被中医公认、公推和公用。    诊脉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诊断,若寸口脉只有方便实用之利,而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脏腑病变,那它便不可能广为采用,更不可能经千余年临床实践仍为医家所独钟。在“遍诊法”与“三部诊法”中,寸口都是诊脉部位之一,足可推见寸口脉有反映体内病情的作用,但在这二者中它都只是其一不是全部。到了寸口诊法,以一脉代替众脉,又怎能不以偏概全呢?    心主血脉,心脏搏动和血行脉中又赖宗气推动。《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宗气也。”即宗气由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可见肺脾二脏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血行周身,环周不休,运行不息,除心气的主导作用外,还需要各脏腑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又主气,既将全身血脉汇聚于肺,又赖肺气敷布调节,使血液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循行,有赖脾气的统摄;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且精可以化生血,是血的物质基础之一。故脉象的形成,与各脏腑的气血均密切相关。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化就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故能作为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进退预后的重要依据。不过上述这些,还只是诸脉象形成的共同原理及临床意义,不仅限于寸口脉。    “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寸口脉属手太阴肺之经脉,这才是它最能反映五脏六腑之病变,在切诊中成为众脉代表的主因所在。手太阴属肺,肺在宗气的生成及血脉循行中有重要作用,肺有朝百脉的功能,能使循行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再输布全身。故肺经虽为一脏之经脉,却能反映全身血脉的状况。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盛衰,皆因其流经寸口而得以体现,所以寸口脉象,能反映所有脏腑病变。再者,手太阴经脉的循行,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素问·五脏别论》说过:“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阳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中焦脾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经脉循行所由,寸口与它们有特殊密切的关系。脉之源始于胃,输于脾,灌注于五脏六腑,经脏腑作用后从百脉又朝于肺,其间受脏腑病变的影响,俱能反映于寸口脉上。    寸口诊法,既便利实用,又具临床意义,所以,中医诊脉要选择手腕处。另外,对某些危重病人及两手脉俱无者、反关脉者特例者,又不能只拘于把寸口,还应配合诊人迎、趺阳,有需要还可采用遍诊法。中医诊脉为何用三指?    我们去医院,常可看到中医师将食、中、无名三指按在病人手腕处诊脉,民间也有戏言谓中医的三根手指如探照灯一般,能把病情探清。这就未免让人纳闷,为何恰好是三指而非五指或其它指数探脉,是偶然形成还是必然结果?    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为中医学的特色,由医者通过所诊脉部搏动,去推断病情。诊脉时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通过举、按、寻等手法探察脉象。据部位不同,脉诊有遍诊法、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三种。遍诊法,即《素问》三部九候法,切脉部位有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而三之,合而为九;三部诊法,见于汉·张仲景《伤寒论》,即人迎、寸口、趺阳三脉,以寸口候脏腑,人迎、趺阳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的。寸口诊法始见于《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诊脉的位置在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自前向后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分候脏腑,两手共六部脉,三部又可分浮中沉三候,此即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晋以来普遍采用此法切脉,前二法后世少用,只在寸口无脉或观察危重病人时才诊察人迎、趺阳、太溪。    试说一说寸口诊法三指诊脉的缘由。脏腑气血的病变,血脉运行的状况,疾病的病位、性质、预后,都可通过诊寸口脉来察知,脉诊的准确与否对疾病的诊治至关重要。诊察脉象又全凭医者手指去感觉接受脉动,选择最适宜有效的切脉方法当然成了关键。选指是否恰当会直接影响指法的运用,脉诊的效果,用哪几指也是前人深思熟虑和摸索的结果。首先,从外观来看,人手五指食、中、无名三指长短粗细最相仿,可均匀分布于寸口脉上,易于平齐指头按脉,灵活自如的运用手法,有利于充分体会脉象。三指的总宽度也与寸口脉的长度较相符。拇指和小指一粗一细,又过短,且拇指与余指相对,要使五指指头平齐按脉,笨拙牵强难以办到,严重影响指法使用;若参差不齐地放到脉上去,脉位先摸不准,勿论脉象。其次,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各部脉长与指宽接近,三指诊脉正可以一指对应一部,总按单按细察脉象。若用五指,则三部布指不均,寸、尺脉上各置二指又多超过脉长,诊脉的效果必大打折扣。用其他指数就更不妥了。再次,脉诊定位,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食指、无名指一前一后,自然落于寸、尺脉处,再因人而异调整布指疏密即可,便捷准确。五指就没这么妥贴了。另外,诊脉要求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不仅病人要气血未乱,体位正确,医家也要凝神静气才能察脉无误。若是强屈五指去按脉,自己的手指先别扭得气血不调僵硬起来,诊得的脉象怎能不离谱?三指屈曲自然,便无此弊。千百年的医学实践,更证明了三指诊脉的切实可行,其临床实用的优势显而易见,不容置疑。当然小儿寸口脉短,以一指定三关,另当别论。在此仅述成人的寸口诊法。    可见,中医诊脉用指并非医家的随心所欲,小小三指,自有道理在。上一篇>>  血证門二十一則    下一篇>>  四圣心源之六气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