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棉纱行情:妙趣横生的“十七字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34:36
  _自古文明膏腴地 齐鲁必争汶阳田_百度空间
  我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民间文学遗产丰富,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了语言文字的长处,创造出许多别具特色的文学样式,“十七字诗”便是其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

  “十七字诗”全诗四句,前三句均为五字,末句为两字,共十七字;从内容上看,十七字诗是亦庄亦谐的结合,前三句多是庄重的内容,后一句多是诙谐风趣的调侃;从形式上看,它是整齐与错落的统一,前三句每句三顿,合辙押韵、通俗流畅,后一句跌落而为一顿,在节奏的起伏中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

  明人冯梦龙撰《古今谭概》、郎瑛撰《七修类稿》和清人独逸窝退士撰《笑笑录》等笔记小说中都记载了一则情节大同小异的十七字诗故事:明正德年间,有一人好作十七字诗,且才思敏捷,触目成咏。时徽郡天大旱,太守不思兴修水利,却率人下跪祈雨,连求几天,仍是晴空万里。这个人便作十七字诗嘲之:


  “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 

  太守得知后大怒,马上派人把他捕至衙门,说:“听说你善作十七字诗,好!我现在就罚你以我的别号“西坡”当堂题写一首十七字诗,若写得好,就放你回家。否则,要用大刑。”话音未落,其人已出口咏道:


  “昔人有东坡,今人有西坡。若将二人较,差多!” 

  太守听后,勃然大怒,将其重责十八大板。没想到,板子还未打完,其人又诗兴大发,吟诗一首:

  “作诗十七字,被责一十八;若上万言书,打杀。”


  太守听后,哭笑不得,终以侮辱朝廷命官罪将其发配郧阳充军。其人的舅父闻讯赶来给其送行。甥舅相见,抱头痛哭。其人触景生情,又作诗一首:

  “发配到郧阳,见舅如见娘。两人齐下泪,三行!” 

  原来这个人的舅舅一目失明。
  来到发配之地,郧阳县令听说他是个作诗奇才,想见识见识,令他吟诗一首。这时县令的太太刚好从后堂走过,这个人见县太爷夫人虽然颇有几分姿色,但却是一双大脚,便即兴吟道:

  “环佩响叮当,夫人下画堂。金莲三寸小,横量。”


  县太爷听后,感到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明代大文学家冯梦龙所编的《广笑府》中还记载有另外一则有关十七字诗的故事:有个姓潘的儒生赴京应举,途中上酒店喝酒。酒店女主人姓陆,人长得很漂亮,见客上门,态度和气,并作一首十七字诗赠送:

  “秀才本姓潘,应选赴长安,一举登高第,做官。” 

  儒生听后,亦作十七字诗一首答道:

  “佳人本姓陆,美质无瑕玉,念我客窗寒,同宿。” 

  店女好意相待,没想到却遭恶意侮辱,自然是不愿意,就去告官。路遇一老人,老人听说此事后,也作十七字诗一首,劝女子不要将此事诉于官府,以免却许多烦恼。诗曰: 
  “潘郎与陆嫂,无事寻烦恼,若还到官府,不好。” 
  通过上面所举,我们不难看出:十七字诗多是随手拈来的游戏笔墨,登不得大雅之堂。但是,因为它来自民间,构思巧妙,尤其是最后二字,结构突兀,极具“画龙点睛”之妙。所以,十七字诗“虽为小道,亦有可观焉”,深受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