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单机版剧情:磐石之上(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57:14
磐石之上傅格森(Dr.Sinclair Ferguson) 著
序言
很高兴能为此书写序。我认为这是一部相当出色的作品,本书所要针对的正是目前教会急需要做的事。曾经有一位智者说过,基督徒的生命就好象一张三脚凳:第一条腿是神的道(即教义);第二条腿是信徒的个人经历;最后一条是属灵生命的实践--也就是对顺服真道的操练。人若想在灵程路上站立得稳,这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然而,近年来,不少信徒的灵命并没有全面地具备这三方面:他们不是只注重教义(这些多半是加尔文主义者),就是只讲求个人经验(这些多半是灵恩派人士),再不然就是只讲属灵操练(这些人多半是为了某些目的--有些正确,有些不太正确),而健全的、三者俱备的、满有基督身量的信徒则是少之又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基督徒灵命的失衡带来了一个矛盾现象,就是我们越是谈遵从圣灵引导,就越发叫圣灵担忧;叫嚷的声音虽大,却鲜有生命和能力的彰显。要纠正时下这种病态现象,我们必须重新回到《圣经》有关真生命的源头、真生命的本质和其外在的表现之基本教导上。这正是傅格森博士着此书的主旨所在。
此书论及的乃是神学,但大家先别给吓怕,傅博士乃是那最优良的、苏格兰传统的最佳典范。在讨论到那些需要高度思维能力的课题时,傅博士并没有使用一些叫人望而生畏的神学术语。反之,正如加尔文(JohnCalvin)、欧文(JohnOwen)等神学界先驱给他的启发那样,他用了最显浅、最适当的用语,把《圣经》经文直接了当地向读者展示、阐明。他在这里所写的是一本圣经神学(Biblical Theology),其结论却是基于那悠久、成熟、丰富、渊博的归正神学(Reformed Theology)。凡读过加尔文《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of the Chritian Religion中、下册或欧文的《圣灵论》The Treat is eson the Holy Spirit and the Christian Life的人,或者会以为傅博士是从他们的着作获取灵感的。其实,本书的一切根据乃是源于《圣经》本身,只是作者以他纯熟的文笔和精辟的见解,把一些耳熟能详的经文以崭新的面貌带给读者,让人读时有耳目一新之感,犹如从未读过般新鲜。更难得的是,傅博士的神学教导是以实践为出发点,他以他那独到的透析力和丰富的智能,把《圣经》的教导应用在一般信徒的日常生活当中。有人指出,主耶稣要彼得喂养的是衪的「羊」,并非衪的「长颈鹿」。傅博士正是这样把高深的理论从空中拉下来,用最简单易明的话阐明给我们每个人。不但初习圣道的信徒会从中获益良多,就是那些主的「老羊」--或是又老又倔的老羊--也必能从此书中得到造就,说不定他们会因此变得柔软一些。
但愿我们不要再妄视此类着作为不合时宜的教导。教导过时与否并不重要,最重要的乃是所讲的是否合乎圣经,以及是否切合生活需要。我认为此书的确达到了这方面的要求,故此我极力向大家推荐此书,并热切期望傅博士有更多的作品面世。
巴刻于加拿大温哥华维真神学院
绪论 
信徒对教义性书籍的需求好象潮水一般,时起时落。曾几何时,从书籍中、讲坛上、以及种种别的途径里,信徒可随时大量地获得有关教义方面的教导。结果,这种单侧重教义知识的现象只促成了信徒对实际属灵经验的渴求。于是,过不久,另一种风气又形成了,各类有关属灵经验的书籍又充斥了市场。人们似乎难以在知识与经验两者间抓到一个平衡点。
不过,近几十年来,有人已经开始注意到另一个新趋势,就是信徒中不断有人期望能将他们的属灵经验建立在一个稳固的真理根基上。于是,有关这方面的教导和书籍渐渐受到注视,且广受信徒欢迎。也就是说,今日的信徒所渴求的乃是一种以教义知识和个人经验相结合的属灵供应。
我深切期望这本书能为这个可喜的新趋势出一份微力。我在为此书命题时是经过相当慎重的斟酌,我以生命而非教义作全书的主题。因为教义知识对不同的信徒来说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但基督徒彼此间却都存有一些共通的属灵生命本质。此外,本书中每一章的标题,单按其字面意思而言,已足以道出它与基督徒这种共同经历的密切关联。同时,对于那些欲更深认识教义真理的信徒来说,这些标题也提供了一些入门指引。
《基督徒生活》并不是要为基督徒的每一种宗教经验提供一本完整的手册。本书所涉及的范围,只限于一般神学教科书中所谓的「救赎论实践学」的那个范围。因此,有关教会、圣礼、祷告等方面的教义,我就不打算在此提及了。也许有一天,我会有机会写到有关这些方面的题目。
本书有的地方引用了大量经文,有的地方则对某一两节经文作了详细的分解。在经文引用方面,若非特别注明,则一般采用〈圣经新译本〉。您若能在读这本书时,同时翻开一本《圣经》随时作参考,将会更有助阅读。
在此,我想藉机会向那些一直在我背后鼓励我完成此书的人表示感谢。首先要致谢的是鸿骆柏牧师(Rev.RobertHorn),因为他在本书初稿完成时给了我不少有益的建议;其次要谢的是赫莉沁姊妹(MissAlisonHaid),多得她甘心乐意地帮我打好整份手稿;还要感谢巴刻博士(Dr.J.I.Packer)为此书惠赠序言;最后特别要感谢我的家人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辛克莱?傅格森

知』道为要『行』道 
刚开始教神学的时候,我以为基督徒最需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要接受「更高深」的真理教导。但过不多时,无论是从我个人的经历中还是从对别人的观察,我都发现自己那种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其实,所谓「更高深的真理」(若是真的有这回事的话)并非是什么信徒生活中的奢侈品;反之,此乃他们每日生命的必需品。这一发现令我不禁感到不安。我意识到,原来今天许多宣称自己是基督徒的人,对圣经基本教义架构的认识原是如此肤浅。我们往往自以为对《新约》信息早就熟习了,其实有时我们对这些信息的了解,莫过于初阶程度。
当我反复思想这个问题时,我似乎意识到一件事:我想,也许今日信徒的光景跟使徒保罗那个时代的相差无几。记得保罗在《罗马书》中、在《哥林多前书》里,一次又一次地问到:「你们岂不知...,你们岂不晓得...」(罗6:3,17;7:1;林前3:16;5:6;6:2,3,9,15,19;9:13,24)他连连追问,仿佛要藉此唤醒那些早期教会的信徒,让他们紧紧抓住那些他们本该熟知、却没有学好或早已忽略了的真理。基督教教义和基督徒信仰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信徒唯有对这一原则有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地成长。
许多教牧同工常常发现教会里有这样一个现象:大多数信徒,生性多半不是思考型而是实践型的。人们总是爱做不爱想。然而,《圣经》与教会历史均告诉我们,往往是思想家产生了行动家。不信,你大可回顾一下,在教会发展史中,甚至在你个人生命历程中,有哪些历史人物的生命曾经产生过最实际的影响力?你不难发现,纵使这些人对真道的研习可能并不一定隶属一套正规模式,他们当中鲜有不是圣经真理的学生的。从最伟大的神学家、殉道士、或思想精密、博学多才的布道家和传导人,一直到那些没有什么特别恩赐却大有能力的平信徒,他们都毫无例外地做过真理的学生,而这也正是他们大有成就的秘诀之一。知识和灵性是不可分割的。这一点,无论对我们常人的理性来说是何等矛盾的一件事,仍是一个必然的定律。基督徒的灵命应当建立在悟性和知识上面;正如《箴言》所说:「因为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怎样。」(箴 23:7)这句话实在是基督徒灵性光景最恰当的描述。我们的思想和观念如何,我们的生活行为就如何。从整本《新约圣经》中,我们不难归纳出这个贯彻始终的基本定律。
〖 基督耶稣的教训 〗
主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讲的无不是实用的基督教教义。也许对许多人来说,这些教训并不太实用。但是,主所训悔的,从头到尾都是有关日常实际生活的事。从祂的这些教训中,我们获得有关行事为人、意念动机、祷告、忧虑以及其它种种生活方面的实际教导。但是这些具体课题背后的根据是什么呢?主耶稣在教导中指出,信仰生活的根基在乎对神的认识,即对神的本质和神的道路的了解。主告诉我们,我们祷告最基本的出发点是:承认神是我们的天父,我们是衪的儿女,并且确信衪在我们祈求以先已经知道我们的需要。整篇「主祷文」可以说是一份教义手册,(如果真的有「教义手册」这回事的话)。「主祷文」提到神为父,衪高居在天、衪的圣洁、衪的名、衪的国度和衪国度的降临、衪神圣旨意的本质、衪的保守和供应、衪的赦罪、以及魔鬼的存在和试探诱惑的问题。在登山宝训中,那被誉为「天国生活蓝图」的教导,乃是对神的知识,以及神的属性和作为的展述,而这些即成为我们在世一切实际信仰生活的依归。
对于主的其它教导亦然。《马太》二十四章至二十五章、《马可》十三章、《路加》二十一5~36这几段被喻为「袖珍启示录」的经文,乃是主在世上对「末后的事」的教导。看它至今产生了何等实际的回响!主耶稣并没有只为传讲知识而传讲。衪教导、装备门徒,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之中都要活出基督徒真正的生命素质。
在《约翰福音》十三章至十七章中,主耶稣在被卖之前于马可楼上给十一个门徒的最后赠言,更清楚地表现了这一点。在那个时刻,我们的主心里感受到极大的痛苦,《圣经》说衪「心里忧愁」(约 13:21);而他的门徒呢,显然也感受到沉重的压力和极大的苦恼,《圣经》说他们也是「心里忧愁」(约14:1,27)。这时,主怎样行、怎样反应呢?我们的主只把思想集中在今日教会视之为至高至圣的基督教教义上面。主的思想提升到「三一神论」的教义上,衪说「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祂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约14:16~17),「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14:7,9,10),「凡父所有的,都是我的;所以我说,祂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16:15)。同时,我们的主也思想到有关「神的荣耀」的真理,祂说:「如今人子得了荣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荣耀。神要因自己荣耀人子,并且要快快的荣耀祂。」(13:31~32),「父啊!时候到了,愿你荣耀你的儿子,使儿子也荣耀你。」(17:1),「父啊!我在哪里,愿你所赐给我的人也同我在那里,叫他们看见你所赐给我的荣耀;因为创立世界以前,你已经爱我了。」(17:24)
如今,我们应当如何着手发掘这些宝贵、丰富字句中的含义呢?我们首先必须清楚认识一点,这些伟大的真理、就是那些常常被我们妄自视为只属于「教义」范畴的东西,正是主在最有实际需要的时刻用以激励门徒、甚至用以自持的基础。衪好象在说:「唯有抓住这些真理的核心,人才能在属灵经历的幽谷中站立得住。」
种种例证足以告诉我们:基督教教义是有其实际功用的。我们必须再度反省我们向来对教义性教导所持的态度和反应,好叫我们今后能更正确地将我们的属灵经验与教义一同结合起来。长久以来,有太多的信徒一直视教义为不切实际、枯燥乏味、甚至是没有多大用处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厌弃神在《圣经》里所赐给我们的教义,我们怎能说自己是在顺服、聆听主的教导呢?我们的主在世的生活,是再现实不过了。然而衪却是用教义性的教导来喂养我们,好叫我们的生命成长得健全扎实、满有恩典。
〖 使徒保罗的教导 〗
请问,讲以下这些话的人,可否被视为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人?
我比你们多受劳苦,多下监牢;受鞭打是过重的,冒死是屡次有的。被犹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减去一下;被棍打了三次;被石头打了一次;遇着船坏三次,一昼一夜在深海里。又屡次行远路,遭江河的危险、盗贼的危险、同族的危险、外邦人的危、城里的危险、旷野的危险、海中的危险、假弟兄的危险。受劳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饥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体。除了这外面的事,还有为众教会挂心的事,天天压在我身上。(林后十一23~28)
保罗在这一连串的困苦中何以把持自己呢?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他对上帝的性情、基督的工作、上帝行事的原则、以及圣灵内住在他身上的能力等知识,有清晰而确实的掌握。保罗的一生正是将信仰知识化成信仰经验的具体表现。这也正是为什么他会三番四次地追问早期教会信徒:「你们岂不晓得...?」的原因。他彷佛在说:「要是你们早知道、早明白这些真理,你们的日子就不会熬得这么艰难了。」
在这里,没有哪本圣经译本比腓力译本(J.B.Phillip)对《罗马书》(12:1-2)演绎得更贴切了。经文译道:
弟兄们,我睁眼定睛在神的慈爱上以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圣洁且蒙悦纳的活祭,此乃你们最明智的敬拜。不要容让周遭的世界把你们挤压成它那样的模样。倒要让神重新陶塑你们里面的思想意识,以致你们能够在实践中印证出神为你们所定的计划是美好的,是合乎衪一切要求的,并且是叫你们逐步迈向真正成熟的境界的。
这里所写的,本是一个忠心事主的生命所当具备的基本要素。但叫人意外的是,保罗反倒在此呼吁:信徒啊,好好运用你们的头脑吧!将身体献上给主「作为你们最明智的敬拜」,又「让神重新陶塑你们里面的思想意识」。是的,只有当我们睁眼定睛于神的慈爱之时,我们才能自然而然地以一种完全彻底的自洁回应衪;而这样的圣洁生活正是基督徒生命所结的果子。也只有当我们真正明白、真正领会到神的慈爱,我们才能为主活得更丰盛。
那么,究竟神的慈爱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如何才能得知呢?答案是,神的慈爱已经在《罗马书》前面第一章到第十一章中详加阐明了。《罗马书》第一到第十一章已被公认为保罗书信中有关教义性教导的最深刻、最详细的一段。当我们掌握了这段经文的教导,我们的双目自然会被擦亮,继而被神为救赎我们所预备的浩瀚宏恩所吸引;也唯有当我们开始亲尝到主为我们所成就的无比恩典,并且不断将自己牢牢地连接到那早已向我们启明的恩典之源头那里,我们的自洁和实际的信仰生活才能来得更有意义。
在《罗马书》的前半部份,保罗郑重地告诉我们,这种知行合一的生活对信徒来说并非一项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我们信仰生活最基本、最必需要的。在《罗马书》六章17节,保罗说我们基督徒乃是领受了「教义的规范」(新译本)。所谓规范也可译作模式或模子。我小时候经常爱用塑料模子制做石膏模型,只是不常成功。我最喜欢的石膏模型是小丑,我把石膏浆趁稀灌进模子里,然后等它慢慢凝固。可是每次打开模子的时候,发现小丑总是少掉一个鼻子。但是,如果有一次,在打开模子,有一个完整的模样倒出来,那种喜悦的心情简直是无法形容的。这正是保罗讲那番话时脑海中所呈现的图画。他的意思是说:「现在,当你们成为基督徒以后,你们旧有的生命会被神渐渐溶化,以至于能够被衪的恩典重新塑造,并且,藉着这教义的规范可以模成新的样式。」可见有关基督福音的教义,原是旨在把我们铸成满有基督身量的模式。
在某程度来讲,《罗马书》给了我们指出了这个「模子」的一些概略性的总纲。它指示我们,神在基督里的救赎计划是怎样一回事儿,并且,当我们开始明白这恩典所带来的教导,我们的灵命和行为表现也会随之有显着的更新。这教导奠定了我们行事为人的基础。可能你会问,不少信徒对信仰真理并没有多少掌握,然而他们不是每天也照常过他们的信仰生活吗?他们好象也不见得有什么不妥嘛?问题就在这里!我们所谓的「没有不妥」,乃是对现今世俗社会来说没有不妥。我们对社会没有多大震撼力,就正如福音真理对我们没有多大震撼力一样。在历史上,许多依靠神的能力而有所成就的信徒,无不是藉着真道行事的。此乃强调了又强调的事。也许,这些属灵伟人没有用「教义」两个字来形容他们的成功之道,而只是视自己为上帝真道的学生而矣。然而正因为他们对圣经教义的尊重,他们才能在神的手中成为合用的器皿。
事实上,这也正是保罗对他年轻的同工提摩太的教导。当他提到有关《圣经》的本质和《圣经》的价值时,他说:
但你所学的,所确信的,要存在心里;因为你知道是跟谁学的,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能。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3:14-17)。
请注意,保罗在这里将《圣经》跟教训、教导连在一起,并且认为,《圣经》是为那些作基督精兵的信徒做好「装备」以便「行各样的善事」的。教义本身乃是具有最基本的实用性质的,它能塑造我们的思想,甚至到了一个地步,成为我们行为表现的决定因素。
〖 教义不可脱离现实生活 〗
我们接下来要谈的是不折不扣的教义性的事宜。但这并不表示我们会轻视信仰经验的重要性。恰恰相反,当我们的思想头脑被神的恩典不断充实、开导后,我们的心也应当相应地被神的爱所激励,从而使我们对主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有所回应。我们的心得到激励后,就自然会更丰富地再进一步经历到主的恩典。我们绝不能掉进一个错误的陷阱里,就是以为把教义搞清楚了就会疏忽属灵经验,又或者以为属灵经验就会因此受到藐视。刚好相反,我们将在经验中欢喜快乐。但是,我们之所以至终能从经验中得益处,乃是由于我们看见了这些属灵经验是如何确切实在地反映了那些伟大的真理。
在以下的十几章书里,我将集中讲论有关新生命的教义。在此,我并没有意思要像系统神学手册那样,概括每一个可能涉及的圣经教义范围。我只是期望能提供一些对新生命教义的经文讲解,从而使到大家能正确解释那些大家已相当熟悉的信仰经验。这些真理将带我们进入神丰盛的救赎奇恩中,这也可以预防我们堕入那种常见的基督徒自卑光景里。(这种自卑感往往在告诉人:基督徒的信仰经验不过是一件微不足道、平平无奇的事。)然而,最要紧的一点,还是期望大家能因此认识到教义性的教导乃是为了信徒生命的改变和品格的塑造。我在这里所谈到的乃是灵程中的一些重要教义。在现今这个资讯普及的时代,基督徒对圣经教义的知识居然还比不上前几个世纪那些主日学儿童,这实在有点叫人大惑不解。但这的确是个事实,纵使有人可能会反驳说从前的主日学儿童不可能明白那些《信仰要理问答》中的教义(其实这种观点本身仍值得相榷)。这也许正是为什么今日信徒的品格素质,远远不及前几世纪的信徒,尤显逊色不如的原因了。
美国着名神学家华尔斐(BenjaminB.Warfield)曾以一则精短佚事,生动贴切地道出基督教教义如何塑造信徒品格的那种微妙关系。故事是这样的,他说:
我们美国部队里,有一位军官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经历。有一次,他来到西部一个大城市,那城当时正发生暴动,全城气氛紧张,街上到处都是疯狂的暴乱群众。有一天,他看到一个神色自若的人朝他这边走来,那人的举止稳定自信。这位军官不禁给这人的那股气质风范吸引住了,尤其是当时四周是那么狂、那么乱。于是,他不其然地注视着这人,在他们擦肩而过后,他又不禁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人。不料,那人也同样地回过头来看他。两人双目交接之下,对方立即走到他跟前,毫不客气地用手指头指向他胸膛,开门见山就问:「人在世活着,最主要的目的为何?」(这是《西敏斯特小要理问答》的第一条问题)。军官见他那手势,连忙答道:「人生在世最终的目的是要荣耀神,并且永远享受衪的同在,以祂为乐。」(这是《小要理问答》第一题的答案)。那人听了便说:「就是嘛!我早就看出来你是上过《小要理问答》主日学的。从你那神态我就能猜出来!」军官听了,纳闷地说:「是吗?奇怪了,我还正想告诉你,这正是我对你的感觉呢!」
这就是教义如何能具体塑造生命的例子。教义足以潜移默化地、在我们灵性深处影响我们整个人的气质,以及决定我们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反应。基督教教义是具有生命塑造力的。它告诉我们,我们所敬畏的这位上帝是怎样的一位上帝,并光照我们的思想,使我们明了衪儿子的爱和圣灵的工作。教义是基督徒灵命的一切依归。
〖 神形象的亏损 〗
莱尔主教在他著名的作品《圣洁》一书中,开门见山地写道:「明白基督徒的圣洁始于全面认识罪。楼宇要想筑得高,唯有地基挖得深。若在圣洁这第一步的环节上差之毫厘,往后一切都将会谬之千里。人们对圣洁的误解往往可以追溯到对人性的败坏有错误的认识。因此,在写《圣洁》这本书之前,我要毫不客气地先来谈谈罪。事实上,对罪的正确认识是了解救恩的基础。缺乏这一基本的概念,什么『称义』、『悔改』、『成圣』...等教义都只能是虚渺之谈,不可能产生任何意义。这也是为什么神重生一个人的时候,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光照他内心的眼睛,使他看清自己原来是罪人一名,污秽不堪。」
莱尔这番话讲得再正确不过了!他不仅在教义的层面上讲对了,在信徒实际生活的层面上,更是一言中的。唯有当我们认识到我们在未信主时是怎样的人,(或者说,如果我们今天不是成为基督徒的话,我们会是怎样的人),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上帝在基督里把我们造成新造的人是一件何等巨大的工程。纵使人类没有犯罪堕落,我们还都需要上帝的慈绳爱索来牵引我们走在正途上,更别说现在了。福音之所以赐要给人类,乃是由于人类现今的光景比什么时候都严峻危险。除非我们先察觉到自己为什么需要上帝的恩典,否则,我们永远不可能正确认识上帝在信徒生命中所作的工

罪的后果 
圣经用了许许多多的描述,要表达的不过是同一个讯息,即人与上帝、人与人、人与己之间的和谐关系已因罪而遭到破坏。罪的意思就是「不中的」:上帝给人的目的,人丧失了;上帝造人所赋予的荣耀,人亏缺了(罗 3:23)。罪的意思就是指人类偏离了正道,以致于在永生审判主的面前被定为有罪。说得更浅白一些,罪的意思就是指对公义、慈爱之君的反抗,或者说,是对上帝美善本性的叛逆(罗3:10-18)。为免拢统,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要点着眼,好叫我们能更仔细地认清犯罪后的人类,是身处在什么样的光景中。
〖 (i)神的形象被扭曲了: 〗
在创世记一章26、27节,上帝向我们启示了人类原有的、神圣且崇高的生命样式:人乃是上帝形象的记号,
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以及全地,和地上所有爬行的生物!」于是,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人;就是照着他的形象创造了人;他所创造的有男有女。(创世记1:26-27)
神学界对「上帝的形象」一词向来有很多见解。究竟是上帝拥有物质界形体的特性呢,还是物质界的人里头具有三位一体的性质呢?又或者说,是不是由于人有思维和语言的能力,所以他像那位会跟人说话的上帝呢?也许「上帝的形象」一词,应该指,上帝造人的原意是为要叫人反射出他圣洁的本性,又使人藉着对其它受造物管治的权柄,让他彰显出作主作王的位份。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人要像上帝。
试想想,上帝把人安置在天地间,目的是要人成为他自己在地上的代表,这是一件何等奇妙的事!创世记一开头的几章正是在默默地述说上帝这般奇妙的作为。上帝造人,赋之予创造性(创 1:28);人可以行使管治权(创 1:26);人像上帝一般,是一个富有创意的工匠(创 1:25)。
可是,来到创世记第三章,一件事情的发生使到以上提到的这些范畴,都一一受损,以致于上帝美好的计划被歪曲了。从人犯罪的那一刻起,就好象有一种剧毒的传染病菌开始蔓延,蔓布到人的每一个部份,延伸到人的一生。他要在园子中藏身以躲避上帝(创3:8-10);他和妻子、妻子和他的关系也顿时变质了,变得失和丑陋,相互反咬(创3:13-17);大地也受了咒诅,人每天的工作不再是享受,而变成劳苦(创3:17-19)。这些本来已经够可悲的了,但更甚的是,伴随着这一切的悲剧而来的是上帝的形象遭到破损。
神学家常常爱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圣经是不是说如今上帝的形象已不在人身上复现呢?还是说,那形象仍然存在,但已遭到全面的扭曲呢?其实,还有比这些更可悲的看法。试想想看,这世上有什么事比消灭上帝形象一事更具灾难性呢?但是,事实上的确发生了比这更可怕的事。您不妨问问自己,要是那原本用来彰显上帝伟大荣耀的「上帝形象」,现在变成了他本性的扭曲,那会如何呢?又,要是人没有将上帝的荣耀反射出来,反倒开始反射出一切上帝形象的反面,那又会怎样呢?要是上帝的形象变成「非上帝」或「敌上帝」了呢?以上种种并非假设的问题,而恰恰是堕落后的人对上帝所做出的冒犯和侮辱。上帝施恩予人,叫人因顺服而能够自由、喜乐地生活。但人却将这一切上帝赐予的恩典倒戈相向,使之成为敌挡那位造他之主的武器。上帝赐予人每日的气息,人却肆意用来犯罪。人的罪有多重,就表示他对救恩的需求有多切。然而上帝救赎目的之奇妙乃在于,他期望在我们身上所恢复的,不仅是我们曾经失丧掉的那些这么简单。旧的创造会过去,新的再造会成全;人要是想有机会再次尝到堕落之前上帝的荣耀,那么,凡在亚当里所失去的,都必须在基督里得到恢复。关于这一点,相信没有人比加尔文阐释得更清楚有力,他说:
亚当是头一个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的,以致于他可以像一面镜子,反照出上帝的公义。但由于那个形象已经被罪抹除掉了,现在必须在基督里重新得以恢复。敬虔本质的再生是必须的,正如林后3:18所言。那里所说的莫过于上帝形象在他们身上的重现。但是这第二次的创造比起第一次的创造,带有上帝更丰富、更有力的恩惠。亚当那失去了他起初所领受的形象,因此在基督里,恢复那个形象就是必要的。因此他(指保罗)在此教导我们说,重生的巧思安排是为要引导我们从歧途重新归回,归返到我们原本受造而有的目的那里。
〖 (ii)人处在罪与死的权势之下: 〗
罪与死的警告早在创世记一开始就发出了。上帝在创世记2:17给了人一道吩咐后,人就被放在一个考验期里,上帝说:「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但撒旦以蛇的化身出现,来破坏这人与上帝之间的契合。它以「你们不一定死」(创 3:4)来攻击上帝给人的「人会遭到死之辖制」的告诫。此外,它为要抵毁上帝的良善,扬言上帝妒忌人会与他有同等的智能同住在伊甸园中(创3:4-5)。创世记第三章接下来的部份所记载的,是人如何向试探低头之悲剧的开始。紧接着下一章,我们就发现,「罪就伏在门口了;它要缠住你了。」(创 4:7)在这里呈现出一幅图画,罪被描绘成一头凶猛的野兽,等待随时攫取倒霉的猎物。有关同样的真理,耶稣则用了另一种的描述来道明,他说:「凡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约 8:34)而保罗在罗马书中也作了同样的强调,指出人活在罪中如同奴仆一般。而事实上,罗马书5:12-6:23所提及的「罪」字,在希腊文原文里常常用的是「那罪」,仿佛罪是据有位格特质似的。
正因如此,人在罪面前变得软弱无力,即使人立志行善,但「我所不愿意的罪,我倒(一味地)去做。」(罗 7:19)这种罪的结果,在同一卷书信中的另一处有更透彻的论述:
「肉体的意念是死--因为肉体的意念跟上帝为敌,不顺服上帝之律法,也实在不能顺服。」(罗8:6-8,吕振中译本)
〖 (iii)人在上帝面前有罪了: 〗
上面提到的两方面都集中在罪的后果对人自身的影响。但圣经还强调了一点,就是罪也破坏了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人有罪了。人不仅要承受由罪所带来的痛苦后果,还要面对上帝的审判。
罗马书在这一点上,有再清楚不过的宣告,保罗在罗马书2:1-6明确地列示出上帝定人为罪的原则。他首先指出上帝的审判永远是以真理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的(第2节);其次,上帝是照着各人所作所行的来审判各人(第6节);并且是根据人对律法的领受程度而裁决的,而这审判则是藉着基督来执行的(第16节);因此,连人的隐情也通通要计算在内。有人认为这些话暗示上帝在审判时会采取一种宽松的态度。这是对上帝的严重误解,也是对保罗的错误认识。保罗的信写到这里,提到这些,为的是要清楚揭示人在上帝面前的罪恶。他之所以讲上帝审判的原则,不过是想要以此为工具来更清楚地道明罪的事实和本相。我们人没有义行可夸;按照上帝安置在我们心中的是非标准,我们都是有罪的罪人。可见,上帝的审判的确是依据真理的。保罗以为无论根据以上任何一项审判的原则,都足以定人的罪,判人的刑。也就是说,当末日来临,面对最后大审判时,各人均难辞其咎,当上帝宣判人有罪时,人也只有默然认罪。(罗 3:19)
保罗并不是说人会「感觉」到有一股罪恶感。人是否自觉罪大恶极,不是他的重点。保罗要描述的是上帝的审判,并非人的心理状态。然而,还有更可怕的事随着这审判而来,那就是上帝的愤怒,从天而降,倾倒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罗 1:18)。那位以爱见称的使徒约翰也说,除了藉着基督使罪得赦以外:「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约 3:36)
〖 (vi)人受控于撒旦: 〗
在圣经里有一个定律,就是上帝启示之光照得越亮、与黑暗所形成的比较就显得越强。光是能够照出黑暗的本相,对揭露邪恶势力来讲,光更是如此。在旧约里,我们也能找到有关撒旦和它工作的记载,并且可以隐约看到它的本性和它邪恶的目的。但毕竟还是要等到新约,在基督全然的光辉照耀之下,撒旦才被赤裸裸地显露出来,叫我们能认得出它来。在新约圣经里,例如以弗所书2:1-4,我们也同样可以找到一些光照性的经文。在这些经文里,人不但显得像行尸走肉,随从今生世俗之风飘来飘去,人更被描述成是伏在魔鬼的权势之下的。使徒约翰更进一步指出,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的权势之下。这也正强调了耶稣的话,主称撒旦作「这世界的王」(约壹5:19对照约12:31;16:11)。人类最大的悲剧,莫过于人自以为自己是自由的,能够像一个绝对自由的主体去爱、去恨、去做选择,却意识不到自己早已是罪的奴仆,所能顺服的只有撒旦的意愿。
照这样说的话,福音能满足我们哪些方面的需求呢?
1.我们需要基督的再造,好让那曾遭受扭曲的上帝形象得以恢复。2.我们需要从罪中得到释放,以致于我们能够向上帝自由地活着。3.我们需要从撒旦的权势中被拯救出来,以致我们的生命能够归给主基督,甘心乐意地作主的仆人。4.我们需要从上帝的愤怒中被解救出来,好使我们既然从这最可怕的景况中得到了释放,今后就能够过着罪蒙赦免,如释重负的日子了。
〖 上帝的救恩: 〗
福音的荣耀正在于它满足了人的基本需要。福音是当我们仍在罪中时赐予我们的,并且纠正了我们生命中的错误,以致于上帝的形象在我们身上得以重现。不但如此,福音还宣告,我们在基督里已经成为我们在末日将会有的样子--像主一样的洁净(约壹3:1-3)。或许这就是奇妙中的奇妙:上帝不仅从我们的本性中把我们拯救、提升到亚当当初被造时的地位上来,更进一步把我们提升到亚当原本可以藉顺服而达到的那个更高的境界中去。福音并不是只将我们带回亚当起初的无知状态中,而是叫我们像基督,完完全全地彰显出上帝。这就是基督救恩的本质,勾划出信徒成长的经历模式,也为新旧约中的教义竖立了框架。(罗 8:29)
到底如此奇妙的救恩是怎样藉着基督施予我们的呢?身的救赎计划是这样的:基督来到世界成为”第二个人”,即“末后的亚当”(林前15:45,47)。由于他全然地反射出上帝的形象,藉着圣灵的大能,我们被吸引到他跟前。他向罪死了(罗 6:10),让我们因在他的死上有分,也脱离了罪的辖制。在他的荫护之下,我们还得以躲避上帝的愤怒,因为我们知道他已担当了我们的罪(加 3:13),他以无罪为我们成为有罪,好使我们在上帝里面成为义(林后 5:21)。他的死是以义的代替不义的,把我们带到上帝面前来(彼前 3:18)。他在十字架上击败了撒旦,以凯旋的姿态把撒旦公开示众,让我们认清敌人的真相(歌 2:15);因此藉着他的名,我们也同样可以得胜(启 12:10)。基督是我们的智能,我们的公义,使我们成圣,为我们成为赎价(林前 1:30),我们一切所需所求的都能在他恩惠的供应中找到。
那么,现在剩下的只有两个问题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正是以下诸章所要讲的内容:
第一,我们如何才能进入基督里支取救恩?我们将藉着查考圣经中有关基督徒新生命诞生的教导,来找出答案。
第二,我们如何使基督的恩典和基督的性情进入我们的生命中?我们将藉着查考圣经中有关基督徒生命塑造的教导来找出答案。
〖 永恒的救赎计划 〗
凡研读过基督教教义的人,都难免要涉及到所谓的「救赎计划」或「救恩次序」这些名词。这些词句的意思是指上帝在与人相交的过程中,有祂一定的行事方式或模式,而这种模式,多多少少是既定了的。简而言之,就是上帝行事是有计划的。这些名词的含意,并不是指上帝的作为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好象我们处理电脑数据那样地机械化。这些名词之所以会产生,乃是基于一个客观事实,就是罪人的得救、罪人重新恢复上帝起初在他们身上的形象,往往都会经历一个相当类似的属灵过程的。为什么一定都会是类似的呢?无他,只因众罪人都存有一些共同的需要。
要是我们认识到上帝是如何在祂独生子身上精心策划整个救赎计划时,我们就不难体会,上帝的计划和行事方式对每一个信徒来说是何等地亲切,何等地个人化。基督的道成肉身,并非历史上一桩意外的事件,也不是上帝在人堕落之后才作出的补救决定。主耶稣在世三十三年,绝非一件偶然的事。主耶稣自己曾多次向人指明祂一生的目的。祂在世生活的方式都是早安排好的。主看自己在世每一天的日子,是要一步一步朝着一个为祂所特定的那个「祂的时候」迈去,那个时候一到,祂为自己所预备的都要成就。由于祂清楚意识到父上帝为祂所定的时间表,祂在某些时候,对某些事情,宁可退避不行(约2:4;7:30;8:20;12:23,27)。福音书记录主的生平,来到「受难篇」的时候(约 13:21),我们便看到主耶稣那时清楚晓得「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约 13:1),因此,祂祷告说:「父啊,时候到了。」(约 17:1)
当早期教会研究主生平的时候,主如何按照计划受苦乃成为他们认识这位救主的主要课题。不但如此,就连主的受死也不是一个意外。事实上,应该说在众多有关主的事件中,最不意外的要数祂的死。五旬节,彼得的第一篇道就指出了这一点,他说主是「按着上帝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的。其后,在教会众信徒遭到逼迫,同心合意向上帝祷告时,他们又再一次强调了这一点:
希律和本丢彼拉多,外族人和以色列民,真的在这城里聚集,反对你所膏立的圣仆耶稣,行了你手和你旨意所预定要成就的一切。(徒4:27-28)

上帝的计划 
上帝是一位有计划的上帝,此乃每位信徒必须掌握的基要真理。我们的主在世生活,就正正抓紧了这项基本要义。若有信徒因这项真理而感到为难或者颓丧的话,实在是没有必要的。
圣经多方多次明明地告诉我们,上帝对祂的儿女有祂一定的计划。我们若要彻底明白上帝在基督里为我们成就了些什么,我们就必须深入地查考这个救赎计划。在我们未开始详细探究诸如「称义」、「重生」、「成圣」这些有关基督徒新生命的圣经用语到底是什么意思之前,我们必须找出这些教义与我们的属灵经验之间的关系。
当然,这个探究的过程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最明显的就是在我们一旦建立了对上帝的恩典及其形式的认识后,我们或许会误以为这就等于我们个人的经历。对真理知识系统的认识和对真理能力的主观体验,两者间是有差别的。此外,还有另一危机,就是从此我们可能会希望将一切都套进一个模式里,不管圣经有没有为我们提供足够的资料足以使之模式化。然而,从另一角度来讲,这个探究的过程对我们还是有很大益处的,其中一项最主要的得益就是,我们因此会拥有一个属天的角度来看自己的生命,我们的双目会从自己微不足道的经历,转移或提升到上帝全盘伟大的救赎目的那里,那时,我们就会发现,正如保罗所说:「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罗 13:11),不但「更近了」,而且更叫人兴奋了!
在新约圣经中,有三段经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把完整的救恩解明给我们:
〖 (i)罗马书8:28-31 〗
我们知道,为了爱上帝的人,就是按他旨意蒙召的人的益处,万事都一同效力。因为上帝预先知道的人,他就预先命定他们和他儿子的形象一模一样,使他的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他预先命定的人,又呼召他们;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使他们得荣耀。
我们在下面会再回到这些经节上来,但在这里,我想点出这几节经文的精义。首先,上帝的救赎计划,或用保罗的话--上帝的「旨意」,无疑是上帝的儿女感到巨大鼓舞的源头。「神旨」、「预知」、「预定」、「呼召」、「称义」、「得荣」这些沉重的神学术语,不是由一个视神学为模棱两可的人所讲出来的。保罗不是在此玩猜字游戏,正如我们不能把优美的音乐用纵横夹杂的猜字游戏猜出来一样。不仅如此,保罗用这一系列词句所编写成的,乃是一篇乐章,这篇乐章还夹着一个进行曲的节拍。因此,如果我们认为圣经经文不过是供给神学家争论的来源,我们对圣经的认识就大错特错了。让我们再回头看这几节经文。概略而言,经文在教导我们,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在上帝为其子民所定计划之外的。事实上,非但我们没有任何的遭遇可以叫上帝詑异,反之,更正确的说,应当是上帝主动地安排了一切,为要使我们蒙福。祂叫万事互相效力,好象一个纺织工人织布一样,她把各种颜色的纺线集在一起,一针一针编织成一个交错复杂的图案。若不等到整件衣服编织完,图案是看不出来的。若看到了这一点,你就能够在最灰心、最幽暗的日子里,仍然得到安慰。
保罗似乎在此欲解释上帝意愿背后的理性因素。上帝何以叫万事互相效力呢?答案很清楚,因为上帝最终极的旨意是要叫我们像基督。祂的目的是要在祂的儿女身上,完完全全地恢复祂的形象。这项工程之巨大,以致于祂要动用宇宙所有可动用的资源互相效力,并且彻底搜查出每一个叫人喜乐忧愁的机会,好使基督的品格在我们身上得以呈现。你可能会问,「问题在于我们难成大器呀,以我们这种料子,怎么能保证最终会产生出荣耀的作品呢?」答案是,基督的追随者虽然各有不同,但有一些东西他们是一致的:他们都是为上帝所预知和预定的,他们也都是为祂所召而进入祂的国度,并且被祂所洁净的。正是这样的一批人,将要在进入荣耀的日子里,披带基督。
保罗的这番话给了我们提供了几个固定的参考点。他所讲的对每一个爱上帝的信徒都适用。这些人当中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上帝本着自己的先见所预知、所预定、所呼召、所称义、所荣耀的一批。保罗在此把上帝的救赎之恩,以不同的层面向我们展示。整个浩瀚恩典出于祂神圣的救赎计划。祂对我们的爱始于创世以前,且一直延伸到世界末了以后!
谁能叫我们与主基督离别?谁能使我们与祂的爱隔绝?又有谁有能力断裂接连天地的慈绳爱炼?困苦呀,尽管兴起吧!惊吓呀,尽管击来吧!黑暗呀,尽管降下吧!
一切的危难,我们蔑视你,我们战胜你!我们在主里,是生、是死、是地上、是阴间,还是岁月摧毁我们肉身的那一天,总不能把我们从你心版上除去,总不能把你的大爱没淹。
诗人如此意味深长的表述,如此深刻的信心表达,若非建立在对上帝恩典计划的把握上,如何能写得出来?
〖 (ii)以弗所书1:3-14 〗

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是应当称颂的。他在基督里,曾经把天上各种属灵的福分赐给我们:就如创立世界以前,他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因着爱,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没有瑕疵。他又按着自己旨意所喜悦的,预定我们借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好使他恩典的荣耀得着颂赞。这恩典是他在爱子里赐给我们的。我们在他爱子里,借着他的血蒙了救赎,过犯得到赦免,都是按着他丰盛的恩典。这恩典是他用各样的智能和聪明,充充足足的赐给我们的;他照着自己在基督里预先安排的美意,使我们知道他旨意的奥秘,到了所计划的时机成熟,就使天上地上的万有,都在基督里同归于一。那凭着自己旨意所计划而行万事的,按着他预先所安排的,预定我们在基督里得基业,借着我们这在基督里首先有盼望的人,使他的荣耀得着颂赞。你们既然听了真理的道,就是使你们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就在他里面受了所应许的圣灵作为印记。这圣灵是我们得基业的凭据,直到上帝的产业得赎,使他的荣耀得着颂赞。
如果罗马书八章是能够唱出来的话,以弗所书这几节则是必须得唱出来的,何况这里还重复出现有一段「使他的荣耀得着颂赞」的副歌。和罗马书8:28-30一样,这段经文常被人仔细研究,因为这里道出了上帝永恒的计划。在对这段经文作理性分析前,让我们首先沐浴在此温暖阳光中,理性的查考,再怎么合情合理,也总不应该妨碍情感的享受吧!
保罗在以弗所书讲救恩一题的处理手法,和在罗马书中所用的手法是不太一样的。在罗马书,整卷书信开门见山就提到人处在上帝的忿怒和咒诅之下,人是有深切需要的。他在讲完了这个普世人类的需要后,继而再提到上帝的恩典以及我们在基督里的基业。这一切之后,来到这个大段的末了,他才追溯到上帝永恒的计划和旨意,并对此发出赞美。但在以弗所书却截然不同,他以上帝的救赎计划作开始,保罗并没有在此详细解释救恩的多个步骤,诸如在罗马书八章中提到的:预知、预定、呼召、成圣、称义、得荣等。反之,保罗郑重提到救恩是以基督为中心的;一切属灵的基业都在基督里属于我们了。罗马书第八章那里,保罗的教导好象铁链上的环子,一环套一环;但在以弗所书,保罗的教导就好比轮轴上的辐条,它们围绕着基督这一中心排列成一圈。我们在基督里得蒙属灵的福气,蒙上帝拣选,蒙上帝预定成为儿女,蒙恩典,蒙光照,蒙收纳,蒙印记。保罗在此强调的这几点,所注重的并不是次序,他只是要点出我们在基督里所得到的恩典是何等的丰富。不过,保罗在这里所讲的范围,有些是罗8:28-30所没有提到的。在弗1:3-14中,保罗指出在听到上帝呼召后的下一步,就是信心的回应。接着保罗似乎也指出,接受圣灵乃一切相信基督之人的必然经历。因此,他开始详细解说上帝起初的计划。如果我们现在把罗8:30扩充的话,也许该这么写:「上帝预先所预定的人,就召他们来,祂用真理所召来的人,就都信了,并且被称为义了,更被圣灵加上了印记,而这些人,上帝又叫他们得荣耀。」
〖 (iii)约1:12-13 〗
凡接受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给他们权利,成为上帝的儿女。他们不是从血统生的,不是从肉身的意思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而是从上帝生的。
约翰以这段新生命的教义展开了全卷约翰福音。这也同样是约翰写约翰壹书的特色。基本上和保罗一样,约翰教导说,基督是用信心接受的(西2:6-7),不过,约翰在保罗所论及的范围外又加上了一点,他说信心带给我们一个专利权,就是被上帝接纳成为儿女的权柄。然而有趣的是,这信心偏偏又是上帝所赐的新生命所结出的果子。
凡接待基督的,且为上帝所认为儿女的,并「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上帝生的。」主与尼哥德慕的那段对话中,也作了类似的强调。主对尼哥德慕郑重申明,人不重生就不能看见、也不能进入天国(约3:3,5)。保罗在前面告诉我们这新生命是出于上帝的计划,就是那在创世以前所定、直到世界末了所成就的计划。而约翰在此为这新生命的教义又作了更丰富的补充。他指出我们得救的经验始于重生时上帝的大能对我们心灵的触动。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教义是何等的宽,何等的广,这一切加起来就成了基督徒属灵生命的教义。上帝以祂的爱,在永恒里拣选了我们,又在历史过程中借着呼召触及了我们的生命;祂重生了我们,使我们能够因着信和悔改的心进入祂的国。当我们相信和悔改之时,祂就称我们为义。被上帝接纳称为儿女则是上帝进一步的恩典,好叫我们因拥有做上帝儿女的确据,便成为圣洁,可以在世过圣洁的生活,直到进入荣耀的那日子。概括而言,这就是上帝的救赎计划。我们在下面数章中,还会依照这个次序一项一项地仔细研究每一个教义。
在此要特别一提的是「在基督里」这个概念。我们是在基督里领受这一切信徒属灵生命的福气:我们是在基督里被拣选,在基督里被预定要成为祂的样式,在基督里蒙召,在基督里被重生因而获得新生命的样式(彼前1:3,在基督里得信心,在基督里受圣灵,在基督里得享在上帝大家庭中以弟兄姊妹相称的特权,在基督里成圣(林前1:30),以及当我们见主面时,我们也将会有祂的样式,因为当祂在荣耀中显现时,我们将与祂一同显现(约壹3:2;西3:4)。自始至终,一切的祝福无不在基督以内

教义的实践 

我们早讲过,头脑的分析,不仅是为了学术研讨,而也是为了要让我们更能认清,自基督在我们生命作主之后,我们成了何等样的人,从而更懂得珍惜如今的恩典。以下你将会不断发现,对作基督徒身份的认识增加,应当产生更加相称的基督徒生命。
知识的增加应该把我们带到更谦卑的地步。谦卑不是自卑,不是感到自己一无是处,微不足道。谦卑是首先看到上帝的伟大和荣耀,然后看到在这位上帝面前的自己。圣经说谦卑是由恩典而结出的果子,不是因惧怕而产生的结果。是上帝的爱叫人真正谦卑。圣经强调这一点,是要告诉我们上帝的爱是何等的长、阔、高、深,让我们晓得上帝是如此地爱我们,好叫我们因这真知识而真谦卑。
这种认识也会把我们带到更确信的地步,缺乏确信往往是由自卑或自负而产生的。但我们有了得救的确据,无论我们多么了不起,或者多么渺小,都不在乎我们。确据在乎上帝,是上帝永恒的救赎计划保守了我们,罗哲夫(SamuelRutherford)有一次在他的狱中书信里说:「你们要信靠上帝的话语和上帝的权能,不要凭自己的感觉经验。你们的盘石是基督,盘石是不会起起伏伏,浮来浮去的,摇动不定的是你们心中的大海。」我们越了解盘石的力量,并明白一切的祝福都不在基督这盘石以外,我们就会活得更有把握、更喜乐。
最后,认识这救赎计划会将我们带入敬拜的境界。罗马书第八章和以弗所书第一章最末,不正是为我们开拓这样一个面向吗?我们能够在一切仇敌面前昂首挺胸,扬声颂赞,我们也能够称谢上帝,并且以祂为最终的喜悦,以事奉祂为唯一的满足。
接下来我们会仔细来看看这样的一个救赎计划,对我们个人来说是怎样开始的。我们是同样听到上帝的呼召而成为基督徒的,但这其中的细节是怎样的呢?下一章详谈。


〖 上帝的恩召 〗
「基督精兵」那首诗歌对教会信徒是这样描述的,说他们是「被拣选,蒙呼召,忠心追随主的人」。可是,这样讲,对圣经经文却做了一些微妙的更改。启示录中所记载的则是另外一个次序,基督徒在那里被称为是:「蒙召、被选、有忠心的」人(启 17:14)。这是不是意味圣经教导说,人是先蒙召,然后才再被拣选的呢?根据我们前几章所谈的、在罗马书和以弗所书中所讲的,这是不可能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能先来探讨有关「恩召」这个教义,然后再来详细查考「拣选」、「预定」这些比较敏感的课题,这对我们的研习也许会更有效。
我这样安排的原因,幷非仅仅是为了把具争议性的课题搁到最后。其实,不少人发现,就算是那位提及预定论时不能不提的改教家,加尔文自己,也曾经为了如何安置「上帝的拣选」那一章书而大伤脑筋。在他的那部经典作品《基督教要义》里,他终于决定把这个题目放到全书的最后。把「上帝的拣选」这一章放到最末了,实在有点奇怪。事实上,应该有更合乎逻辑的排列次序,比如说,西敏斯特信条就把这个题目放到整个教义系统的最前面。但加尔文的处理手法和罗马书里的排序则非常相似。当然,要是和以弗所书对照的话,则又是另一回事了。「上帝的拣选」在以弗所书中是明显放在一开始的。因此,圣经可以说是两种排列都有。
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为了使学习可以循序渐进,我觉得将预定论放到最后才讨论不失为明智之举,因为基督徒在遇到具争议性的课题时,往往就会给某那一点跘住,结果忘记去综合整本圣经的教训,或结合其它有关的教义一幷思考。就以「上帝的拣选」为例,若不先对基督徒新生命的特质有一完整的认识,想要领会拣选这个题目的真正意思几乎是不可能的。为此原因,让我们暂时放下这个题目不谈,等我们把剩下的圣经教导都弄清楚了,再回过头来处理这个题目。在本章里,我们要集中讲论的是「上帝的呼召」。


〖 上帝的呼召 〗
我们之所以成为基督徒,是因为上帝呼召了我们。彼得告诉我们:「然而你们是蒙拣选的族类,是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民,是属上帝的子民,为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 2:9)

同样的描述也经常在新约其它地方出现。主召聚人进入天国,有时用的字眼也是「呼召」。祂说:「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太 9:13)这幷不是说主只是来召聚某一部份的人,这召唤对所有人类都适用,所有的人都需要悔改接受福音。但是,同一个召唤,凡能打开心装载的,则会觉悟到自己的罪和自己的需要,也正是这类人才能「听见」主对他们的呼唤,其它人对主的邀请是听而不闻的。约翰福音就此情形,在「基督好牧人」那章书里这样写道:
「从门进去的,才是羊的牧人。看门的就给他开门,羊也听他的声音;他按著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领出来。既放出自己的羊来,就在前头走,羊也跟着他,因为认得他的声音。羊不跟着生人,因为不认得他的声音,必要逃跑。」(约10:2-5)
当时在场的人听见耶稣说这番话,不明白祂是什么意思。其实祂的意思幷不难理解,祂只是用了一幅图画来表达做基督徒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许多时候我们对所听见的,所看见的不以为然。但到了某个时刻,当我们一旦意识到,在我们里头有另外一个声音在对我们说话,我们就会立即感到敬畏惧怕了。对许多人来说,这种经历就好象他听了一篇道,或者读了一本书,或读了一段圣经,然后发现这一切好象就是针对着他个人讲的。传道人常会被人责怪,说他们爱揭露听众的私隐。其实传道人根本不知道听众当中谁做了什么,谁给他说中了什么。听众感到扎心是因为他们给上帝那锐利、切骨的话语触及到了。上帝的话进入人心,在人里头发动,渐渐地,在外面听到的是传道人的声音,在里面却浮现出另一个声音,这声音正是那好牧人的声音。这位好牧人是按名呼召我们的,祂牵引我们进入祂的羊圈,成为祂的小羊,我们也因此会认祂的声音了。自此之后,我们一生就只听从祂永无差误的命令。(约 10:27)
有关对主呼召的个人经历就讲到这儿。不过,圣经中有关恩召的教导比我们刚才所讲的要深、要广得多。


〖 旧约背景: 〗
在旧约里,Qara这个动词可以是「命名」(创1:5,8,10)也可以是「呼唤」(创 3:9)的意思。这两个意思在整本旧约里是幷存的。不过在先知书里,上帝的呼召常被视为是命令式的,是要人用心聆听且要顺服跟从的。在这一点上,众先知所作的,只不过是呼吁百姓重拾起初与神立约的那种忠心。先知常常引用申命记26:16-31:13上帝与以色列民立约的那段经文。但是,当先知们再度思想上帝早在西乃山上与祂百姓所立的约,他们的内心顿然感到一股新的负担。由于以色列民的悖逆,先知的教导也就因此呈现了新的要点。他们看见上帝对人的呼召不单是向人说话那么简单,而是还有更广的意思。首先,人受造是出于上帝的言语,上帝的召命。正如祂一声令下,整个宇宙就被召集成形,祂也同样发出命令,宣召聚集一群人成为祂的百姓,好让他们在地上反射出祂的慈爱和荣美。祂按名呼召了以色列,以色列是属祂的(赛 43:12)。祂说:「以色列年幼的时候,我爱他,就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何 11:1)。上帝的呼召不只是一种召唤,而且似乎带有塑造能力的。
先知除了强调以上这个重点,另外还提出了一些令人大惑不解的教导。上帝似乎发出了一个没有人理会的呼召。以赛亚痛苦之至,用了最强烈的文字来刻划这个景象,他说:
我要命定你们归在刀下,你们众人都要屈身被杀;因为我呼唤,你们不回答;我说话,你们都不听。所以,我也必选择迷惑他们的事,使他们所惧怕的临到他们身上;因为我呼唤你们,却没有人回答;我说话,你们都不听,反倒行我眼中看为恶的事,选择我所不喜侻的事。(赛65:12;66:4)
至于感情丰富的先知耶利米,很明显,他的心也感到同样地沉重,他写道:
「现在因为你们行了这一切的事,我不断恳切的告诫你们,你们却不听,我呼唤你们,你们却不答话。」这是耶和华的宣告。
「至于你,不要为这人民祈祷,不要为他们呼求祷告,也不要为他们向我恳求,因为我不会听你。」
「因此,耶和华万军的上帝、以色列的上帝这样说:『看哪!我必使我对他们预告过的一切灾祸,临到犹大人和耶路撒冷所有的居民,因为我对他们说话,他们却不听从;我呼唤他们,他们却不回应。』」
(耶7:13,16;35:17)
这些经文好象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上帝的呼召像是具有塑造能力的;而另一面,虽然上帝张开了双手,打开了心房,但面对一群叛逆的子民,祂的召唤又好象是徒然发出、毫无果效的。上帝的呼召不是大有能力,不可抗拒的吗?怎么又好象可以被人随便拒绝呢?
来到新约,这种矛盾的现象仍然持续存在。耶稣说:「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太 22:14)在这里好象是将一群较大批一点的人和一群较小批一点的人相对照。呼召是两批人都给了,但只有后者作了正面的回应。相反,在保罗的书信里,上帝的呼召几乎尽是有能力和有效的。对这两种显然不同的呼召,常有人用「普遍的呼召」和「有效的呼召」这两个名词来形容,这两者的分别,到底是怎样的性质和形式呢?


〖 普遍的呼召: 〗
上帝召唤人来认识祂。祂借着自己的创造(Creation)和一直以来的掌管护佑(Providence)向人「说话」。诗篇十九篇就反映了旧约诗人对这方面的意识,诗人说:
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作为。天天发出言语,夜传出知识。没有话语,没有言词,人也听不到它们的声音。它们的声音传遍全地,它们的言语传到地极,(诗19:1-4)
我幷没有意思要用这个论点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若是单凭这段经文,就推伸到上帝存在这基本命题上,的确是强解了经文,脱离了诗人写这段诗的原意。在写这篇诗时,时人早已假设,读者都承认上帝已经在历史中向祂的百姓犹太人启示过自己。而在这一基础上,诗人另外还要宣告,同一位上帝、就是那位用言语和作为启示过自己的上帝,正是那一位在诸天穹苍中亲笔署名的上帝。上帝向全人类发出的(述及祂的存在、祂的作为、祂的荣耀等)呼唤是超越语言和文化隔膜的。祂对祂自己属性的启示是刻划在所有人的心里的,无论是哪一族哪一方,也不论是古是今。保罗在罗1:20就讲到这一点。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显明在所有人心里的。纵使人堕落后被罪所沾污扭曲,他里头的良心仍然可以为上帝作证,幷且上帝刻在人心里的律法,即使已经肢离破碎,却仍然会有间歇性的功用(罗2:12-16)。
上帝除了用这样的方式向人类启示祂自己,另外也要我们将十字架的信息遍传万邦。教会在每个时代、每个地区的责任就是要向每一个人传讲上帝。在基督里,人类可以找到一切难题的答案,满足他一切的需求。当初,主的门徒就需要顺服幷且传递这个从主而来的大使命--往普天下去,向万民宣讲这福音讯息。凡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
这个救恩的邀请是在基督的福音里是向全人类发出去的(徒2:38;17:30;太11:28-30)。但很明显,幷不是所有人都接收到了这个呼召。被召的人是有很多,但被「选上」的则很少。其实,这福音信息一宣讲出来,不只是能够使人心软化归向基督,同时也能够使人更加心硬以致于拒绝福音所带来的恩典。无论在旧约还是在新约,先知、使徒在他们的事奉中总是会同时遇到这两种人的反应。于是你会发现,以赛亚先知和耶稣基督都讲了同样的话。(参赛6:9-10;可4:12)。显然,圣经用了同样的词汇,来形容这足以导致两种不同结果的呼召

有效的呼召 

新约圣经中描述圣徒时,最常用、最精短的形容词之一,就是说他们是「蒙召的」。罗马教会的信徒(罗1:6,7),哥林多教会的信徒(林前 1:2),加拉太教会的信徒(加 1:6),以弗所教会的信徒(弗4:1,4),腓立比教会的信徒(腓3:13-14),歌罗西教会的信徒(西 3:15),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信徒(帖后 1:11),通通被称为是「蒙召」的,而且很明显,在每一个个案里,上帝的召唤都达到了目的,没有落空。也正因如此,保罗在谈到上帝拯救人的一系列伟大工程时(罗 8:28),用的都是这个词。我们如何释,同一个「呼召」居然有这两种极端不同的表现呢?难道上帝给了人两种不同的呼召吗?也许最简单的答案才是最好的答案。怎么说呢?上帝在宇宙中,在人类历史中留下了祂存在的记号,向全人类发出呼召,但有时候,上帝会对某些人再发出个别「通牒」(注意:是通牒,而不是另一份备忘录)。意思就是说,上帝这时会亲自到来找你,来敲你的门,而不是只发一封信函让你们自己去传阅。
当然,这里头包函着一定的神秘成份。我们都知道上帝借着圣经或信息是怎样真实而有力地跟我们讲话。但要是我们尝试把同样的信息与其它人分享,我们往往会发现,对他们来说,这信息却丝毫不起作用。我们或许无法解释为什么上帝跟我们讲的时候会是那样地清晰,对其它人来说,却是讲也讲不清楚呢?我们只知道,上帝有祂的主权和祂的智能,不是我们可以明白的。我们也看到过,两个人去听同一个布道会,一个听见的是基督在邀请他相信接受,而另一个则听到的是台上的那人滔滔不绝。我们实在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越想弄懂普遍呼召和有效呼召的分别,就越觉得糊涂困惑,摸不着头脑。我们只知道这分别确实是存在的就是了。
说到这儿,倒是有几个要点值得注意:


〖 (i)我们是被父上帝所呼召的 〗
新约圣经有多处经文都在表明,呼召我们要我们作基督徒的源头是父上帝。也许我们会忽略这一点的实际意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是慈爱的父上帝亲自召人来到祂跟前。如果对这一点掌握好了,我们就不必再觉得患得患失了。许多基督徒常常会怀疑上帝的慈受,这种怀疑不断地缠绕着他们,使他们感到困惑。在以前,人在传讲福音时,把上帝的形象歪曲了,好象上帝是碍于祂爱子的不断请求,很勉强地、很不甘愿地把救恩施舍一点给我们。然而,圣经中,如罗马书1:6-7;8:28;哥林多前书1:2,24;希伯来书9:15;犹大书一章等经文,均告诉我们,耶稣基督的父,上帝自己,就是那位伟大的邀请者。祂爱我们、呼召我们、拯救我们,祂的决心就和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是同样地坚定。小孩子都知道,当他们在外面玩得乐极忘形时被爸爸叫回家时的那种感觉:自知自己晚归了,浑身还又湿又脏,战战兢兢地踏入家门,等待父亲发火,那是一种什么滋味!但是,对我们来说呢,情形恰好相反,被父上帝叫到跟前不是来领受刑杖的,乃是来接受祂张开双手的拥抱。


〖 (ii)我们是被圣灵的大能所感召的 〗
上帝的呼召是祂大能的彰显。保罗在罗马书8:30整节经文中,就是表达了这个主题:上帝是如何一步一步,有节奏、有步骤地运用祂至高的权柄来成就祂永恒的旨意。在圣灵的大能中,我们蒙召出黑暗入光明(彼前 2:9);幷且得以从黑暗的权势下被释放出来(西 1:13)。主更告诉我们,我们是蒙召出死入生的(约 5:25)。在此,圣经很鲜明地点出了呼召本身的悖论(Paradox):「死人」又怎么能听得见呼召呢?上帝呼召我们,就赐给我们一颗能够对祂呼召有反应的心,因此,上帝呼召的同时,也正是祂赐下新生命的一刻。对这一点最具体的阐释,要算在约翰福音中,主如何叫拉撒路复活的那一幕了。拉撒路即是死人一个,怎么会回应耶稣的呼唤呢?在这个神迹中,有些地方是超乎我们所能理解的。但拉撒路复活的这个经历,正好用作描绘我们得新生命、进入天国的属灵经历。我们是从捆绑中蒙召得自由的。从前我们是罪的奴仆(弗 2:3),如今基督释放我们,以致我们可以自由地来伺奉祂。保罗将基督徒的自由和上帝的呼召一幷提出来,加拉太书5:13说:「弟兄们,你们蒙召得了自由。」主说:「所以,上帝的儿子若使你们自由,你们就真的得自由了。」(约 8:36)


〖 (iii)我们是被上帝的恩典所召,为要叫我们成为圣洁,进入天家。 〗
上帝的呼召是个恩典,也就是说上帝的恩召表明了上帝的恩惠,也表明了这恩召是无条件的,是我们完全不配得的。我们蒙上帝呼召,就等于上帝要我们成为祂恩惠的领受者(提后 1:9)。保罗在这一点上曾经用了强而有力的措词--上帝没有拣选有智能、有权势、出身尊贵的人,上帝定意邀请那些愚昧的、软弱的、卑贱的,好象就是为了要表明祂对人的呼召只是出于祂自己,只基于祂的爱和对罪人的钟情。(林前1:26-29)
上帝的呼召是圣洁的,我们因此被称为圣徒。当然上帝召我们是要我们成为圣徒,但保罗讲这句话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是上帝的呼召将我们分别为圣的,是上帝的呼召使我们成圣的。领受呼召就等于放弃污秽,从此过一种圣洁的生活,也等于踏足天路,从此顺服主的引导,不偏不倚,直往天家走去。请注意,这个呼召的性质,正是决定我们生活见证的内涵。我们蒙召是为要叫上帝的美德得以宣扬(彼前 2:9);我们蒙召也是为了与基督一同受苦,效法祂的生命。(彼前 2:21)
上帝的呼召是属天的,我们是同蒙天召的(来 3:1)。这也是我们的盼望(弗 1:18),幷且如今在世的日子就已经可以彼此分享了(参弗4:4)。我们蒙召进入上帝的国度和上帝的荣耀里(帖后 2:14),幷且上帝也给了我们确据:「满有恩典的上帝,就是在基督里召你们进入他永远荣耀的那一位,....必定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建立你们。」(彼前 5:10)很明显,上帝的呼召即叫一个新生命开始,也叫这个生命日后的每一个阶段被塑造成型。


〖 恩召的含意 〗
上帝的恩召到底有那些含意呢?首先要强调的是,人属灵的经验是由上帝采取主动而开始的,而不是由人自己作主动的。对于上帝的呼召,我们即没有权力也没有资格向上帝要求什么。正如宇宙初形之前,空虚、混沌、漆黑的一团东西,无权向上帝的声音要光、要秩序一样。而那位说「要有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上帝,也就是那位把上帝的荣光借着基督向我们心里照射进去的上帝。(林后 4:6)
其次,上帝的呼召是带有道德印记的。我们的行事为人,必须要与所蒙的恩召相称,生活样式应当像一个天路客的样子,与属天的恩惠一致。从西乃山岗照射下来的光辉,也许照出了一条引向永生的窄路,但是,对灵里灰暗的人来说,这条从天上而来的光辉,无论是如何的细窄,总是给人指引出一条引向永生光源的路途。我们终究会发现,越靠近那源头,上帝的恩典就向我们照耀得越灿烂、越辉煌。那位曾经在上帝的恩召上失足过,在漆黑无人的耶路撒冷深夜里痛苦过的彼得,也终于可以因着那召他出黑暗进光明的恩召而欢呼快乐。(彼前 2:9)
第三,上帝的呼召是要我们有所回应。彼得又吩咐我们,要我们使所蒙的呼召坚定不移(彼后 1:10)。我们要是想确定,我们是否真的听到了上帝的声音,唯一的方法,就是像小撒母耳一样,对上帝说:「请说,仆人敬听。」(撒上 3:10)属灵的聆听最好的试验就是顺服听命。
主耶稣今召我来,面向全然信与爱,在地上在天家,完全的盼望,平安与信赖。神施恩典我心中,主来坚固不摇动,恩上加恩渡一生,得胜死亡凯歌颂。
路易斯.赫德梭(主,我来就你)
不过在经验平安之前,你也许会发现,上帝会先到你心中来扰动你呵

悟罪悔罪 

将新生命的教义公式化往往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属灵生命可以不必花时间去慢慢陶塑就可以马上达到成熟的地步。对上帝的恩召那个题目来说,剎那间的感召也许可以讲得通。不过这么说也不太妥当,好象意味了上帝的呼唤是即兴的、短暂的。圣经中其它有关新生命的教导,和我们个人实际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上帝有效的恩召是会延续一段相当长的时段的。而事实上,教会历史中,有人甚至把上帝有效的恩召和上帝重生的工作视为同义词来理解。后来,才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帝突如其来的行动。以前人们用的「觉醒」那个词,可能有助了解这个概念。觉醒就是说,有人在我们沉睡的时候要把我们叫醒。他们叫唤的声音,我们潜意识听到了,那声音不断地在干扰我们的睡梦。不久,我们渐渐觉察到这个声音是外来的,于是,我们意图制止它,好让我们继续安静地睡下去。但这声音已经进到我们的意识里了。我们渐渐开始觉察到自己的存在和我们周遭的处境,并且也开始能分辨是谁在叫唤我们。对许多人来讲,他们灵里面的醒觉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有时这干扰的经历可以是很深刻的。
我小的时候,英国还没有废除死刑。要是哪一天有人要被行刑,我往往会在那一天早上,突然从梦中惊醒过来,然后感到惧怕。试想想,如果有一天我们从梦中醒过来,意识到自己居然已是被判刑的囚犯,并且记起来那一天就是行刑之日,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觉醒」就是上帝向人的呼唤,一种心灵里的过程,而这种呼唤就是让人察觉到,自己在上帝面前的光景正像刚才所说的那般可怕。它让我们觉悟到,我们因自己的罪已是被判死刑的人了,除非我们想办法找人来救我们。
这也是我们的主在讲到那个浪子(或者那位等候浪子回头的慈父)时,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远方,这个荒淫无度的年青人已是饥寒交逼,走投无路了。然后他仿佛在良心深处听到了家乡的召唤。于是他「醒悟过来」(路 15:17),要回到父家里去。在大数的扫罗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他一向以为自己一切都很不错,起码和他的同辈相比,他在上帝面前的地位似乎是无容置疑的(腓 3:6)。然而,上帝对他说话了,借着道,上帝的律法直刺入他的心(罗7:6-13)。扫罗起初极力反抗,用脚踢那定罪之刺(徒 26:24)。然后,他醒悟过来了,意识到自己灵性的需要了,他在大马士革的路上被主截住,他与主相遇了,他蒙召进入了上帝的国度。他当时的经历可以被形容为:「罪人脱离麻木不之仁状态。」说得浅白一点,就是他觉悟到他是罪人了。
我们对悟罪这个属灵经验实在谈得不够多。但悟罪和我们的灵命素质是息息相关的。由于我们向来对悟罪、悔罪这些题目没有好好注意,以致于今天的信徒,灵命变得十分肤浅、贫乏。当知道,上帝恩惠之大能彰显得越强烈的地方,就是罪被剖析得越透彻的地方。主与法利赛人西门的对话中就提到了这一点:自觉蒙赦免越多的人,爱就越多(参路7:36-50)。但是自觉蒙恩越大的人,岂不正是那些悔悟罪孽越深的人吗?


〖 使人知罪的是谁? 〗
耶稣应许,祂必要差派圣灵来,「他来了,就要在罪,在义,在审判各方面指证世人的罪。」(约 16:8)约翰在这里用的「指证」这个词,有「藐视」、「折服」、「使之自渐形秽」的意思。圣灵要来执行的,正是这种严厉的控告职份。祂来的目的是要高举基督,印证基督的工作。为要达成这个使命,祂必须要在人心里先开这痛苦的一刀;祂要维护基督,为基督作见证,但如此行,祂就必须得在上帝的法庭里,作罪人的检控官。
要正确了解主指着圣灵所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必须从上文下理来看。主说圣灵要来,乃是指着五旬节说的,因为只有等「圣灵来了」,人才能「在罪,在义,在审判各方面」受责备(约 16:8)。主在祂的信息中清楚表明,要等到基督受死、复活、升天,坐在父上帝右边之后,圣灵才会来(约14:26;15:26;16:7)。「祂来到」的那一天,就是五旬节的日子(参徒1:8;2:1),如果我们从五旬节之预言的应验来看主的这项预言,就能够揭开圣灵的工作范围。圣灵在每个世代的工作都是一致的。


〖 圣灵指证的工作分三方面:在罪、在义、在审判。 〗
为罪受责备是因为人不信基督(约 16:9)。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人是因为不信基督所以才是罪人。常有人误解这段经文,说如今是主后的世代,唯一的罪就是不信基督,而不信就是被定罪的唯一理由。但这根本不是主的意思。祂的意思是说人之所以不信,乃是由于他们是罪人,而罪的最顶峰就是不信,就是在面对从天而来的真光时,仍然拒绝这光。这样,当圣灵进到一个人的生命里,唤醒了他,他这时会有什么感觉呢?他会认识到自己在上帝面前原来是有罪的,同时还会发现,他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脱罪,也不知道该往那里躲藏才能逃避上帝的愤怒(因为他不信基督嘛!)他没有基督,没有盼望。(弗 2:12)
为义受责备是因为基督往父那里去了(约 6:10)。要是这句话是这么说:「人为义受责备,因为当他们被圣灵唤醒后,发现自己是何等的不义,而基督却能将这义加给他们。」这就容易理解多了。但问题是主不是这么说的。这句话里根本没有提到圣灵将人指向基督。主说,人在义这方面受责备「是因为我到父那里去。」让我们就从这句话本身找答案。根据约翰福音的记载,基督往父那里去,是借着死亡、复活和升天(参约14:12,28;16:28)。圣灵正是为这一系列的事情为基督作见证,因为这些事就是基督神圣的工作印证。这一系列的事件,表示了在人拒绝了上帝儿子的时候,上帝为祂申辩,称祂为义,也许正是这一点,击发了保罗在提摩太前书3:16写道:基督是「被圣灵称义」(很可能特别指的是祂的复活;罗1:4)。当圣灵宣布基督的义时,也就同时宣告了人的罪。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叫人有一种责备感、悔疚感。
为审判受责备是因为这世界的统治者已经受了审判。许多人一听到那末日有审判,常会嗤之以鼻,讥笑嘲讽这种讲法。他们这样做是因为撒旦蒙蔽了他们(林后 4:4)。但在十字架上,基督战胜并审判了这个世界的王,并且以凯旋的姿态将仇敌公开示众(约12:32;西2:13-15)。如果连那个不信、不义的王都受了审判,何况他的手下?不信的人视基督的死为上帝对祂的刑罚,他们却万万没有料,到受审判的居然是自己的主人。因此,他们自己的命运也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可以看见,圣灵工作的果效跟我们所想的刚好相反,圣灵来是要调整我们的思想。从前我们来质问基督,如今发现我们自己被圣灵质询;从前我们藐视祂、厌弃祂,如今我们自觉羞愧,又觉得该被弃绝的是自己;位置整个倒过来了:不是十字架上的基督被上帝定罪,是我被宣告有罪了;不是基督受审判,是我要受审判。
在五旬节那天,这些有关圣灵的预言得以应验,也证实我们刚才所讲的。当圣灵在门徒讲道时降临在人身上,基督的名被宣讲、被高举,有三件事情发生:
(i)叫人为自己以往的不信深深觉得心情沉重(徒2:23,37);(ii)他们被基督的义和上帝给祂义的印记所折服;(iii)他们认基督是那被高举、胜过一切仇敌的主(徒2:34-36)。接踵而来的结果就是众人都感到受责难。使徒行传2:37说:「他们听了以后,觉得扎心,就对彼得和其余的使徒说:『弟兄们,我们应当作什么?』」这就是人感到罪疚时讲的话。主所预言的应验了。
福音派信仰一般认为,五旬节那一天对罪的责难并非基督预言的应验之全部。我们可以这么说,五旬节那一天的经验只不过是基督徒信仰经历的一个典型例子。同样的例子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马丁路得、本仁约翰等人物的故事。
不过,近年来,有人质疑,悔罪、悔罪这些前提假设是否仍然正确。今天,普遍来说,要追随主必须先认罪这个教导,已经没有什么人要讲了,有的甚至要否定这个定律。所以,以下让我们来思想三个问题:

重生 

前几章,我们谈到信徒灵命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作为一切属灵经历的起点,我们指出人对救赎计划的需要,然后我们再思想到上帝的呼召,上帝如何在我们沉睡、对罪麻木不仁的情形下把我们唤醒,从而祂让我们知道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人,并叫我们为此深受责备,继而领我们踏入救恩之门。
来到这里也许就来到了一个重要关头,我们要来看一个关键性的教义,就是重新再生的教义。若对这一点弄清楚了,就等于为余下的教义铺顺了道路,相反,若在这一点上理解有误,就足以导致我们整个思想的偏差。


〖 重生与福音 〗
有史以来,对布道的理解,跟许多别的事情一样,是有好几个阶段的。有段时期强调的是重生的必须,有段时期是这新生命的本身,还有段时期则是重生的过程。还清楚记得,当我十几岁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难忘的遭遇。有人问我是不是基督徒,我回答说「是」;他又问我是不是一个「真基督徒」;我再回答说:「是,我希望是吧!」结果那人还不满意(大概认为我刚才的两个答案不可能是真的),于是他带着一种略为叫人恼火的语气继续问我是不是一个「重生了的基督徒」。在那个年代,人们流行强调「人必须重生」这个教训。
从多方面来讲,在布道过程中,要是越来越少讲这一点可能是好事。怎么说呢?「你必须重生」这句话本身并不是什么好消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圣经从来没有说过这就是福音的中心信息或者是信仰的目的。比如说,保罗布道的时候,就分明没有成天把这个信息挂在口边到处跑。他传讲的信息是基督的被钉、复活、升天和人必须悔改信主。所谓物极必反,当人在布道时过份强调了重生的必须,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另一个的极端。要是你听到有人说,在圣经里,实际上根本没有提到重生时,你不要感到太惊讶。「重生」这两个字在英文钦定本圣经里只出现过两次,在其它译本里,甚至只有一次(译者注:在中文圣经里则有多次)。在马太福音19:28提到的重生指的是,在末了的日子万物都要被更新,有新天新地;而提多书3:5所指的,也许是这新生命的个人经历,也许是洗礼对新生命的象征意义。从圣经的支持度来看,要说「重生是一个关键性的教义」,好象有点说不过去。
但是,纵使我们承认「重生」二字在圣经里明显地用得不多,但「重生」的教义却是不可否认的。圣经中有多处提到这个概念,只不过用的是别的譬喻,别的类比,别的阐述。不过,在查阅这些经文之前,有一点关于「重生」这个词的理解是不可不提的。
传统上,提到重生就会联想到受洗,两者好象是紧密扣在一起的,例如约翰福音3:5,以弗所书5:26,提多书3:5等,提到受洗带来重生,以及「重生」实际上就等于受洗的同义词。我们固然尊重这种观点,但「重生」这个概念必须得与其前文后理一并来理解。在圣经中不是每一次讲到重生都会讲到洗礼的,有些经文,对重生这个教导,则用了完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其上下文根本没有提到洗礼。
而另一个极端呢?有的福音派传统观点把「你必须重生」和「你必须信耶稣」划上了等号。是的,我们必须重生,但在新约里,新生命是上帝所赐的,「重生」这个词就包含了「非我力所能及」的意思。
又有的时候,「重生」被视作是指从不信到相信的「整个过程」,是一个比较宽一点的含意。加尔文就是这样用这个词的。
在这本书里,我们所说的「重生」,指的是那最基本的概念,即上帝是怎样将新生命从祂自己殖播到人的心里,也就是约翰壹书中所讲的,那赐人新生命种子的那一刻。


〖 重生教义图解 〗
「重生」这个词有「新的开始」的意思,综观整本新约,我们起码可以看到三幅画面:
(i)被生下的图画
根据约翰福音1:12,成为基督徒、接受主是始于上帝的旨意。来到第三章,耶稣更告诉尼哥德慕,重生是见天国、进天国不可缺少的一环(约3:3,5)。约翰把信徒定义为从上帝生的(参约壹2:29;3:9;4:7;5:1,4),这一个主题乃贯穿了整卷约翰壹书。「生」的这个概念也不仅是约翰书信中所独有的。雅各书亦讲到上帝借着真理的道生了我们,使我们在万物中作初熟的果子(雅 1:18)。雅各在那里用的是一个妇产科用的医学名词。彼得前书中也两次提到信徒是「新生命」的领受者(彼前1:3,23)。在圣经其它地方,保罗也有类似的讲法,例如:基督徒是「新生的婴孩」,他们要长大成人(西1:28;弗4:13-16);做牧者的,要为他们属灵婴孩受分娩之苦,「我的孩子们,为了你们我再受生产的痛苦,直到基督在你们里面成形。」(加 4:19)
(ii)再创造的图画
这第二幅图,把上帝起初创造世界的那个景象,和上帝藉救恩在基督里对我们的重新再造情形,并列在一起。把这两个景象合并到一块,我们就不难产生出「新的开始」这个概念了。这幅图画是极具震撼力的。保罗写加拉太书写到最后,正是他情绪最激昂、对上帝的工作想得最深刻的时候。然而在那一刻,他要再次强调的只有这句话:别的都不要紧,要紧的是作新造的人(加 6:15),若少了这个,其余的都是徒然的了。此外,保罗在往后的事奉中,又再次更详细地展述这个意念:保罗提到那道直照入我们黑暗心灵里、把我们带到上帝面前的光,可以说是将人类历史上两件事情平衡地提了出来,即上帝起初对世界的创造,和基督之复活对那要来的新天新地的预告(林后4:6-12)。保罗在哥林多后书第五章更作了一个荣耀的宣告,他说,如今我们在基督里就等于已经尝到了那将要再临的新天新地的滋味:「若果有人在基督里--新造的!」(林后 5:17)。在这几节经文中也好,在其它地方也好,保罗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向我们指出,上帝藉祂的恩典在我们卑微的生命中所成就的是何等伟大的事工。如果我们能够好好思想这些话,从而体验这个丰盛的特权,我们就不难发现,上帝的荣耀会在我们生命的品格和素质里慢慢呈现。


(iii)复活的图画
以上我们隐约提到,新生命的诞生相等于从无变有的创造。但这里还有更奇妙一层的意思。保罗曾感叹到这从空虚混沌中而创造出来的、有条不紊的生命之上,则有更大的势力--死亡的势力!但是,如今这新生命的力量居然连死亡也超越了,这就表明上帝在我们身上成就的是何等大的事,并且那叫耶稣从死里复活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因而,保罗在罗马书6:13论道说:正因为我们是与一位复活的基督连合,分享到祂复活的大能,我们就应当活得像一个「在死亡中得到新生命」的人。当我们死在罪中时,上帝以祂的恩惠在基督里伸手把我们拉上来,且叫我们与基督一同活过来(弗 2:5)。基督徒是已经「出死入生」的人了(约壹 3:14)。
无论「重生」是被描绘成什么样的图画,所有的描述都含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重生是上帝在我们身上的工作,我们人不是主动而是被动的。就好象我们不能叫一个瘸腿的人自己起来行走,一个瞎眼的人自己睁开眼睛看见,同样,我们怎么能叫一个死人自己活过来,一个没有属灵生命的人自动有生命,或者对人说:「你必须重生」呢?这不是极其荒唐的事吗?这就是福音的悖论(paradox):我们最需要的恰恰是我们能力所不及的。关于这一点,容后再详谈。

为何一定要重生? 

用重生这个词用得最多的是约翰,而最具代表性的经文则是在约翰福音第三章耶稣与尼哥德慕的那段对话--主对以色列的大教师说:「你必须被重生」。尼哥德慕夜里来找耶稣,目的是要得着属天的福份。所以耶稣告诉他,他必须先得被重生才能进入他想要的进的地方。主对他说的那番话,是要开他的心窍,纠正他思想中一些错误的观念。他是「以色列的教师」,或者可以说是当时最出色的神学家,但他却连耶稣所讲的有关「地上的事」也不能接受,讲到「天上的事」,他能明白多少呢?除非一个人被重生,否则他是无法看见上帝的国的;除非一个人被重生,否则他更是无法进上帝的国的(约3:3,5)。这一定律不只适用于尼哥德慕,凡是人都适用。为什么呢?主给了我们三个答案:


〖 (i)人是属肉体的 〗
「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约 3:6)这句话最简单的意思就是,人靠其本性是根本没有能力产生出属灵的生命和实体,正如约翰在前一章第13节所暗示的一样。这里所讲的「属肉体」,跟保罗所讲的「人的罪性」是不太一样的。但也不能说两者完全无关,约翰用这个词时是不可能没有想到为何人会落到如此田地--因人已在罪中堕落,对上帝的事只能抗拒。「血肉之体不能承受上帝的国」(林前 15:50)。这是个定律,约翰也好,保罗也好,都是这样认为的。只有圣灵才能将我们带进上帝的国。


〖 (ii)人是瞎眼的 〗
人灵里的眼睛瞎了,因此「不能见上帝的国」(约 3:3)这里所讲的「见」,是指「认得出」、「意识到」、「领略到」上帝国度的重要性。主在世的时候,人这种瞎眼情形就表现的很明显。主对他们用比喻讲有关天国的事,许多耳聪的人听了主话的声音,却听不见主召他们进天国;在他们的头脑里,比喻中描述的景象他们都看见了,却看不见救主透过比喻要他们看见的、要召他们跟随自己的图画(太13:13-15)。
尼哥德慕的眼瞎就是属这种的。对许多委身于宗教事业的人来说,盲目地渡过一生而不自知,这是很可悲的事。他们干、干、干,却看不见。我还记得我做学生的时候,有一次参加一个夏令会,而大会的讲员则是当时很有名的教牧人员。我和其它朋友硬被邀请到他家作客,我其中一个朋友和他太太谈起话来,谈话中,她很自然也很坦白地承认她不知道「重生」是怎么一回事。(当然,你或许会以为年青人讲起这个题目,多半会比较热烈,比较激动,以致于讲话时往往用词不当,冒犯了别人的尊严,所以别人在被质询后可能会以极端的语气回答说不知道何谓重生。不过在那次的交谈中,情况刚好相反,我那位朋友是一个相当圆滑,讲话非常得体的人!)那位女士的回答不过是她坦诚的告白罢了。同样地,尼哥德慕也是以这种虚心诚恳的态度来问耶稣:「怎样能有这事呢?」(约 3:9)他看不见天国,他也看不到自己的需要,不觉得有必要先获得从天上来的生命才能进去。
人不止是瞎眼的,他更是被蒙蔽在黑暗中的。约翰福音三章后面特别强调,人处在黑暗里,喜爱黑暗,躲避光明。保罗说他们是黑暗的(弗 5:8),并且爱作暗昧无益的事(弗 5:11)、陷在黑暗的权势之下(西 1:13)。但借着福音的荣耀,光要照射到黑暗中,并且上帝的呼召就是要我们出黑暗、进光明(彼前 2:9)。但这一切,对尼哥德慕来说都是极模糊的。他和他的同僚其余的法利赛人一样,甚至和他们的祖宗一样,他一向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是眼明的,是行走在光中的。身在黑暗中,面对着这位世上的光,居然一点认不出祂来,正如主在约翰福音后几章的告诫:「我到这世上来是为了审判,使那看不见的能够看见,能看见的反而成了瞎眼的。」(约 9:39)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身处黑暗里却自以为在光明中,把基督的光视为黑暗而要逃离祂。但这不正是我们对待上帝和祂国度的态度吗?
鲁益师(C.S.Lewis)对这一点认识得最透彻了。在他的儿童故事集里(Narnia Tale),《最后之役》(The Last Battle)中对这一点有非常生动的描写。故事说,到了世界末日的时候,有一群去过拿尼亚(Narnia)神秘王国的小朋友遇见了一群小矮人。拿尼亚国的救星、狮子王艾斯兰(Aslan)也来了。故事接下来讲的就是那些亲身经历过、看见过基督国度的人和那些在国度外面的人,两者间的差别是何等的大。故事讲到露丝(Lucy)流着眼泪对艾斯兰王子说:「艾斯兰王子,你能不能,你愿意不愿意救救这些可怜的小矮人呢?」艾斯兰王子回答说:「亲爱的,我给你看我所能做到的和我所不能做到的。」他走到小矮人那里,轻声地吼了一声,声音虽然不大,但四周都被震动了。但小矮人听见后,彼此问对方:「大家听到了吗?是农场另一边的那些土匪发出来的声音,是要吓唬我们的,那声音一定是用什么机器制造出来的。别理它,他们是吓不着我们的。」
艾斯兰王子抬起头来,抖了抖鬃发,即时,一顿丰富的大餐展现在小矮人跟前,有烘饼、有舌肉、有烤鸽子,还有各式冷热甜点,每个小矮人手中还有一大杯美酒。但这还是不管用。他们开始抢着吃,争着喝,连味道也来不及好好品尝,还以为桌上摆的不过是农场里可以找到的杂粮。一个小矮人说他吃的是干草,另一个说他找到了一根烂萝卜,还有一个说他找到一片花菜叶。他们把盛满红酒的杯子端到咀边,然后说:「吪,这些饮料是不是拿驴槽里的污水做成的?没想到我们居然会沦落到这种地步。」但很快,每一个小矮人都开始怀疑其它的小矮人找到的食物比自己的要好,于是他们就去抢别人手上的食物。接着,大家你吵我闹,你推我打,乱成一堆。不消片刻,所有的美食给糟跶尽了,有的给泼到脸上,有的溅到身上,有的踩在脚下。但当他们打闹完了,坐下来疗伤的时候,他们竟然说:「还好,总算我们当中没有人捣鬼,我们总算没有中敌人的什么诡计。我们小矮人之间还是同心合意的。」
艾斯兰王子说:「你看到了没有?他们根本不要我们的帮助,他们要用猜疑诡计彼此对待,就是不要彼此信任。他们的意念就是他们的监牢,而他们又把自己锁在这个监牢里,还生怕从这些密封的禁锢中被释放出来。」
的确,人就像这些小矮人一样:「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罪的原因,就在这里。凡作恶的都恨光,〔他们〕不来就光,免得(生怕)他的恶行暴露出来。」(约3:19-20)


〖 (iii)人是软弱无力的 〗
人没有能力进上帝的国。耶稣说,除非人获得从上而来的生命,否则他是软弱的(参罗5:6)。如果人要有能力看见属灵层面的事,要有能力凭着信心进入天国。因此,上帝在他身上作工,叫他有这能力,则变成一件不可缺少的事了。其实,这是圣经里最常见的教导(林前 2:14)。属肉体的意念与上帝为敌,它即不愿、也不能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罗8:6-7)。
我们对待这个教训向来不够认真,原因大概是由于这个教训把我们本性中自足自救之心态的残余,连根拔起了。这一个教导要突出的重点正是,救恩完全是恩典,我们获得救恩最关键的要素,正是我们自己无力提供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会唱:
两手空空无代价,单单投靠你十架,赤身,求主赐衣衫,无助,求主恩扶搀,罪身奔至活泉旁,求主洁净免沦亡。
 (杜普雷狄AugustusM.Tojulady《万古盘石》)
唯有上帝才能叫我们的灵重生,求主拯救,唯有主能施拯救!

重生的性质 


〖 (i)新生命是属天的 〗
首先,新生命的源头是属天的。这一点,耶稣对尼哥德慕再三强调。尼哥德慕必须从水和「圣灵」生,因为只有圣灵才能生出灵来。风随意地吹,「凡从圣灵生的」也是一样。重生这两个字就是要强调这个道理。约翰用到的「重」这个字,即可解作「再一次」,也可解作「从上而来」。这个字的重要性,很难把它教条化地来解释。尼哥德慕一方面好象听懂了耶稣讲的这个「重」的意思,即重新、第二次的意思,所以他会问人老了怎样能进母腹再被生一次。但是,在其它经文里,我们会发现约翰用这个字比较倾向「从上而来」这个意思。约翰福音3:31;19:11,23都有从上至下的这个含意。如果我们接受这个讲法,我们仍然能够理解尼哥德慕的反应,就是说,当耶稣告诉尼哥德慕他需要一个从上而来的生命,尼哥德慕似懂非懂,心中纳闷人怎么可能还有另一次的诞生呢。
鲜有人会这样想,如果要成为天国一份子,首先就要有属天的生命嘛!这是很合理的事。换言之,如果我们成为基督徒,唯一的可能只能是,上帝奇妙地介入到我们当中,把新生命赐给了我们。每一位信徒必须花时间认真思想这事,因为,我们总是不免会有一股世俗的想法,以为某些人的信主比另一些人的信主更奇妙些。当我们得闻某某名人重生得救了,我们说:「这真是个神迹!」当然这话不错,但是,不论是约翰也好,珍妮史密斯也好,还是别的什么没人记载过的无名小卒也好,他们的重生经历没有不是神迹的,没有不是同样奇妙的,天上因此而欢呼快乐的理由,没有说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是我们想真正享受到新生命所带来的喜乐,我们该做的不是去妒忌别人在得救传记中记载的,而是去看看圣经中所讲的,上帝倾泻在祂儿女身上的恩典是何等巨大。


〖 (ii)新生命是上帝所赐的 〗
其次,重生是上帝以自己的主权所赐予人的。当主说:「风随意而吹,你听见它的声音,却不知道它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灵生的也是这样。」(约 3:8)祂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尼哥德慕作为一个受教于崇尚行为宗教学派中的一员,只知要赢取,不知可接纳,难怪听了主的这番话,他会觉得金刚丈八高,摸不着头脑,他说:「怎能有这事呢?」(约 3:9)这是一个僵化了的头脑所做出的必然反应。它用人的能力来看上帝工作的方式,这也就是新约圣经所说的「靠行律法称义」(加2:16;3:2,5,10)。但是,耶稣的首批门徒接受的教导是,上帝的恩典是白白得来的,他们知道救恩的喜乐始于上帝的作为。约翰有这个观念我们已经说了,另外还有彼得,他说:「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是应当称颂的。他照着自己的大怜悯.....重生了我们,使我们有永活的盼望。」(彼前 1:3)雅各也说过这样的话:「他凭着自己的旨意,借着真理的道生了我们,使我们作他所造的万物中初熟的果子。」(雅 1:18)保罗也一样:「〔上帝〕使我们在基督耶稣里,与他一同复活...你们得救是借着恩典,借着信心。这不是出于自己,而是上帝所赐的...我们原是上帝所作成的,是在基督耶稣里创造的,为的是要我们行各样的善事,就是上帝预先所安排的。」(弗2:6-10)
或许有人会反对说,把一切都说成是上帝在作主动,莫非是为了推卸人的责任?这是一种误解。我们说重生始于上帝的主动,并不表示人就不必悔改信耶稣了。耶稣自己说重生是上帝主权的行动,但当有人对这种教义想不通,反问主说:「主啊,是不是只有很少的人得救呢?」主回答说:「你们应当竭力进窄门!」(路 13:24)简而言之,不要把不同的东西混为一谈,你的责任是,你要确定自己正走在救恩的道路上。


〖 (iii)新生命是借着更新的大能而产生的 〗
这是第三点。新约圣经指出这股更新的能力是全面性的,在我们灵命的每一点上都要产生效用。这并不是说重生即等于完全,但正如人完全的堕落已沾污了生命的每一个角落,上帝的恩典也同样能触及各个层面,凡罪所感染过的地方,上帝的恩典都能渗透得到。正是借着重生,上帝的形象好象胚胎一样在我们里面恢复了,这胚胎在信徒往后的灵命阶段中慢慢长大成熟。耶稣在与尼哥德慕的对话中,透露了几方面这种更新的范畴。
首先,头脑得到了光照,我们能够看见上帝的国了。你能够在与圣徒团契交通中,跟人分享你这一新的发现:「前我眼瞎,今得看见。」这岂不是巨大的荣幸吗?重生做上帝的儿女,这等于给你人生来了一个新的面向,你看自己,你看别人都会有一个新的角度。许多年青人都承认,当他们信主后,才开始发觉他们父母亲的需要,因而愿意爱他们,关心他们。我们能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世界,我们唱道:「万物之中,新气象现,不信之眼,未曾看见。」
重生后的人,心被洁净了。主说「要从水生」(约 3:5)起码就带点这种洁净的意思。这句话曾经引来了许多种解释,但主用到「水」字,很可能是用以象征洁净。对一个法利赛人来说,这无疑是他们最容易连想的解释,并且那时他们在约但河所见到的,更容易叫他们有这种连想,(尼哥德慕也许到过约但河那里去,听施洗约翰讲当悔改受洗,洗去罪孽的道。)况且,这也是上帝给以西结先知有关新的约之应许:「我必用洁净的水洒在你身上,你就洁净了。我必洁净你们一切的污秽...」(结 36:25)作为以色列的教师,尼哥德慕不可能记不起这些经句的。
但是,究竟一个洁净了的心是什么样子的呢?保罗对哥林多的信徒说「你们...都已经洁净了」(林前 6:11)的时候,他是什么意思呢?保罗的意思是说,上帝给我们一个新的生命,而这赐新生命的能力,在我们里面产生了对合宜生活一种新倾向、新性情。祂把新的诫命写在我们心板上,以致我们能行在正道上来服事上帝、荣耀上帝的这个动机,不再是一股外在的压力,而是从内心发出的动力了。
重生之后,我们的欲望也重整了。从肉体生的是肉体,从圣灵生的是灵,且有圣灵的性情。这个品种的比喻,保罗在罗马书8:5-8描述得更为详细:属肉体的意念是敌视上帝的,也是不愿顺服律法的,它不能讨上帝的喜悦,且要引你步向灭亡。所有的欲望都是为己的,对属灵的事物没有知觉,也没有胃口,反倒厌之弃之,好象鲁益师童话中的小矮人一样。但上帝的新生婴儿就不一样了,他渴慕纯净的灵奶,好让他能健壮地成长。他尝到了主确是美好的,因此渴望能得到更多(彼前2:2-3)。重生叫我们渴望敬拜上帝,认识祂的真理,与属祂的人交往,委身于祂的国度,以及爱祂的儿子,荣耀祂的儿子。当然,有了这些志向并不表示我们已经完全了,我们还是会不时潮起潮落的。有的时候,我们甚至会为自己的软弱而哀哭。但是无论我们认为自己离开了那应有的状态有多远,我们和未重生以前的情形还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意念已经是会寻求天上的事了。(西3:1-2)
重生叫我们过一种新的生活。这一点就是讲重生讲得最详细的约翰壹书所要强调的主要信息。那里提到,凡行公义的就是从上帝生的(约壹 2:29)。这种公义的生活可以从三方面表现出来:第一,从上帝生的会爱其它的信徒(约壹 4:7),第二,他能够胜过世界(约壹 5:4),第三,他不会不断地犯罪(约壹 3:9)。信徒所处的世界是诱人犯罪的主要来源(约壹2:15-17),但信徒与世界的关系已截然改变了。当世界向他伸出诱惑的魔爪,他会觉悟到他的新生命已经使他成为一个新造的人,而一切诱惑对这个新造的人来说,已经无力征服了。同样的,这个新人与其它主内肢体的关系也会变得很美很美,他会用一种难以言喻的情义来爱他们。信徒联合交接,越过了任何一种人际关系的阻隔,这实在是新生命本质的最有力见证。但是,我们是否同意约翰的说法,重生后的人就不再会不断犯罪呢?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十三章时还会再谈。但在这里,有一点我们要注意,我们断不能以自己的经验来冲淡约翰的教导。如果基督是我们的救主,如果救恩的目的是来拯救人脱离罪的捆绑,那么约翰所讲的这番话,即使在表面字句上也应有它的合理性了。重生乃彻底地、完全地改变了我们与罪的关系。基督耶稣来成全我们,并且正在将所有的一切更新,这就是从天上而来「重生」的意义了。
主,我曾眼瞎看不见,你凄苦面上爱无限;如今你慈容清晰现,荣耀光辉射我面。主,我曾耳聋不能听,不闻慈声唤我名,今听主音心花放,圣言常思倍温馨。主,我曾哑口不能唱,你奇妙圣名恩无量,如今主爱燃我心,我口终日乐颂扬。主,我曾死在罪恶中,无情无义无感动,今你复苏我灵魂,起身直奔你怀中。主,你大爱实可敬,叫瞎眼能见聋能听,哑巴开口死复生,锁炼俱落获新生。
William Tidd Matson
「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是应当称颂的。他照着自己的大怜悯,借着耶稣基督从死人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彼前 1:3)
连接新生命和这活泼盼望的乃是信心。


〖 在基督里的信心 〗
重生,即新生命在我们里面的栽种,与进入天国所必须的悔改和信心是不可分割的。当一个人被重生后,他得见天国,并且得进入天国(约3:3,5),同时他也必须借着向上帝悔改以及对耶稣基督的信靠才能进去。
我们或许会觉得,照着以上这个次序,大概圣经的教导是悔改先于信心。有时候,你甚至会看到这样一道公式:除非我们先认错,先为自己的罪感到难过,否则我们是永远不能信靠基督的。这种想法不但是一种误解,而且更无助于了解救恩。我说是一种有误解,是因为它把悔改和悟罪混为一谈了;我说无助于了解救恩,是因为它鼓吹了一种观点,即悔改是有一个固定的指标,因为悔改成了信心的先决条件。新约圣经的教导分明不是如此,悔改有别于悟罪。往往,对罪彻底的悔悟是发生在信主之后而不是在信主之前的。
其次,如果我们能把悔改和信主这两项的次序对调一下,也许更为合适。只有把信心建立在对上帝和对他语话之上,在这样的信心所产生出来的悔改,才是福音派信仰所指的悔改。这也是写诗篇130篇之作者的立场(诗 130:4),由于诗篇作者看见了并且相信了上帝的赦罪之恩,他才在悔改中敬畏上帝。同样,五旬节那一天,彼得劝戒他的听众说:「你们应当悔改,并且每一个人都要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使你们的罪得赦。」(徒 2:38)这话提到赦罪的盼望,这盼望提出来是叫人凭信心抓住这个应许后,能存悔改的心奔向主怀。因此,信心和悔改的心应当被视为一对鸳鸯伴侣,彼此是不可分割的。


〖 圣经中提到的信心 〗
如果有人告诉你,根据英文钦定本译本,「信心」在旧约圣经里只出现过两次,不晓得你会不会感到惊讶。况且,这仅有的两次到底翻译得是否准确,还很具争议性呢。第一处是在申命记32:20,第二处是在哈巴谷书2:4,两处的经文,有人认为,更准确的翻译应当是「信实、忠实」。不过,圣经的教义向来不是建基在数据统计之上的。在其余的旧约经文和在新约对旧约的诠释经文中,我们不难看到,信心在属上帝的人生命里占有多重要的角色。例如,希伯来书第十一章就列举的众多前约中的先贤,在那里所强调的都是他们有信心的本质。还有,律法和先知所见证的这个福音信息(罗 3:21),是可以根据旧约经文来传讲的。保罗在罗马书中提出的因信称义这个教义,其根据乃来自哈巴谷书2:4的。所以说,无论「信心」这两个字的出现率有多低,信心这件事,在旧约,在新约,都是一件不容置疑的事实。
其实,在旧约里,「信心」往往是用「信靠、顺服」等词句来表达的,这些词的意思就是依偎、投靠或者对什么东西有把握。有多处的经文,尤其是在诗篇,经常提到这种使人得救的信靠(诗4:5;9:10;22:4;25:2)等,圣经要表达的是要信靠上帝的本性,顺服他话语中活泼的声音。如此一来,信心的对象在旧约里就自然成了上帝的应许,即那等到基督来成就的应许。他们的信是往前看的,正如我们现在的信是往后看的一样,信的对象都是基督。希伯来书对这一点讲得非常妙:「信就是对所盼望之事的把握,是还没有看见之事的明证。」(来 11:1)而这个观点则贯穿了希伯来书十一章整章,如:挪亚在「没有看见的事上」相信了上帝的话(7节);和亚伯一样,以诺和亚伯拉罕都是「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只不过是从远处看见,就表示欢迎。」(13节)。希伯来书的作者给予这些人极崇高的评价,他说:「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了的」(13节)。连那些殉道者,也是「因着信得了应许,却还没有得着所应许的。」(39节)。对这些人来说,信就是听到了上帝的印记,相信他的应许,并活在上帝信实的光中。
在新约中,像「信心」、「相信」这些字句出现了约二百四十多次,几乎在每一卷书里都出现过(除了约翰二书和三书)。

信是什么 

「信」(Faith)在圣经里有重大的含意。不幸的是,如今这个字已经被滥用到成了普遍的宗教术语。我们刚才提过,在圣经里,信指的是一种对基督活泼的个人信靠。但当下有人把其它的宗教也形容成其它的「信仰」(Faith),可是圣经中从来没有让「信」(Faith)这个字有这样的用法。圣经中的「信」是一个极为丰富、极为整体的概念,起码包括以下多种要素:


〖 (i)信建基于知识 〗
信心是建立在对上帝可知之事上的认识,甚至,在新约圣经中,信心更可说就是对上帝自己的认知。在约翰福十七章我们大祭司的祷文中,主一提到这种的认识,就满心欢喜地对父上帝说:「认识你是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基督,这就是永生。」(约 17:3)这句话应当跟约翰福音1:18一并来理解:「从来没有人见过上帝,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把他彰显出来。」(约 1:18)希腊文「把他彰显出来」这个动词和我们现在用的「注解、释译、释经」这些词是同出一根的。约翰的意思就是说,耶稣就是上帝的注释(或作耶稣的一生就是在释译上帝是谁〔译者注〕),他的出现是把上帝彰显给我们看。马太福音11:27那里也有同样的教导:「除了父没有人认识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启示的人,没有人认识父。」父透过子向门徒的启示,门徒凭着信看见了,就因此对上帝有了认识(知识)。
凡信都是要有知识作基础的。照这么说,我们就要问问自己,我们这么信任那些外人,随随便便让他们盗用我们的词汇,我们对他们难道已经有足够的认识了吗?信心所依据的知识不光是头脑上的知,因为圣经中讲的真知识一定会带来一种位格际的关系。丈夫和妻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就是用这样的话语来描写的。「知」不是说把自己抽离出来远远地站在那里,很冷静地、很客观地去分析研究一个客体。这里所指的「知」,会立即带我们接触到上帝自己。试问,还有比这更高的殊荣吗?但一殊荣,这正是要我们凭信心来领受的。


〖 (ii)信是一种认同 〗
除了与上帝建立亲密的关系以外,信心含意还包括认识到事情的真确性,并且对之表示赞同。相信基督即表示与关乎基督的真理认同,并且想更进一步了解他。其实,这里所讲的认同,不一定是在合乎你的意愿之下所作的,有时,认同很可能是在与你的意愿相违背的情形下发生的。在大数的扫罗,他的信主,就是这种情形,还有许多其它人也是一样。他们本来是不要信主的,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证据太强了,叫他们不得不信。就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说某某人的为人实在太可靠了,不由得我们不信任他。华菲德(B.B.Warfield)讲过:「『信』(Faith)或者『信念』(Belief)的含意,不是指一种随意的、武断的行动,而是在有足够理由支持下而产生的一种思想状态或行动。」麦锐约翰(JohnMurray)则对此多加了一段意见:
信是一种「被迫」的同意。什么意思呢?当理性对所搜集到的证据说够了的时候,这时的理性是被折服的。那一刻的思想状态就好象什么东西被猛的一下摔在地上的那种感觉,这不再是我们可以抗拒、否认或暂缓判决的事。从这个角度来说,「信心」就是一种被迫的、被迫要交出来的、被吩咐要有的一种反应,因为只要是理性断定足够合理的,不管我们情愿不情愿,信已经是必须的结果了。无论我们多么期望、多么渴望、多么热望事实不是如此,但这不能叫我们相信与证据、判断相违背的事。
比方说:我们有时会说这个人叫人不得不相信他。我们信任一个人,不会是因自己期望、情愿或立志要去信任他;同样我们不信任一个人,也不是基于情感或意志的。我们信一个人,因为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人是可靠的。当理性告诉我们这人可信,我们就不得不相信他,纵使我们不甘心见到他为什么如此可信,并希望若事实不是如此该多好。(例如:一个想脱罪的犯人,他来到他认为是公平、公正的法官面前,他会尽一切能力为自己表明清白。为什么呢?因为他信任这个法官,并不是因为他甘愿来到法官面前,或者他对这位法官有感情。)
当然,如果「信」仅仅是这样一种赞同的话,那就和圣经所说的大有出入了。「信」有比赞同更广的意思,但绝不会比赞同的意思更窄。多马对复活后的主的信心,是对复活这件事的认同,但他的信不止这么简单,他从心中发出一句话:「我的主,我的上帝!」(约 20:28)


〖 (iii)信是对基督的信靠 〗
这是信仰的核心。虽然「信靠基督」在新约圣经里不是最常出现的句子,但这句话无疑是指向了整本新约的中心教导。耶稣的时候,有许多人看见他所行的神迹而信他名的,耶稣却不信任他们(约 2:25),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的信不是对准基督,而是基于他所行的神迹而矣。来信靠「基督」这一呼召,不断地在耶稣邀请人来跟随他时表现出来,最明显的要数这句宝贵的话语:「你们所有劳苦担重担的人啊,到我这里来吧!我必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应当负我的轭,向我学习,你们就必得着心灵的安息。」(太11:28-29)此外,圣经还有其它的用语来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亲自投靠主。约翰福音15:1-11说,信就是常住在主里;1:12说,信就是接受他,并且以完全的信心紧紧抓住他。
这样的信心永远是要付代价的,因为它要求我们向基督交出自己生命,这也是为什么在符类福音书里(即马太、马可、路加),耶稣从未把「信心」抽空出来讲,而总是与跟从他或背负十字架等教训一起提出来讲的。他这么做就是要告诉人,信心是要付代价的。信意味着实际承认基督是我们生命的主,意味着为主的缘故舍弃一切,意味着牺牲,意味着事奉。
这就是为什么新约会用摩西的生命来阐明信心的本质(来11:23-28)。对摩西来讲,信象征了放弃世俗的荣华富贵和名誉地位,象征了忠心服事一群会经常发难的百姓,也象征了放弃罪中之乐而去与百姓一同忍受艰难。一个人会愿意如此为信仰难为自己,到底是出于什么动机呢?动机在于,他得到了「基督」这一更宝贵价值!「在他看来,为着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来 11:26),这就是有信心之人的印记了。他单单抓住基督为救主,也将自己单单交付给基督,以基督为生命的主

信心的种类 

以上所说的固然是信心的特质,但信心还有其它层面的意思。真正的信仰特性和本质不在于信的本身而在于信的对象。信能叫人浑然忘我而进入基督,因此信的力量乃在乎基督的属性。即使信心最软弱的人,也和其它人一样,有一位刚强的基督!


〖 (i)信心的程度 〗
信心的程度有大有小。新约圣经提到「小信」(太6:30;8:26;14:31;16:8)和「大信」(太8:10;15:28)、软弱的信心软弱的和刚强的信心(罗4:19-20)、渐长的信心(帖后 1:3)、无伪的信心(提后 1:5)、健全的信(多1:13;2:2)、信心的确据(来 10:22)、全备的信(林前 13:2)和失落了的信(提前 1:19)。信的对象是昨日、今日、直到永远永不改变的基督。但是我们对他的爱、对他良善的认识、对他道路的顺从,以及对经历上帝能力的大小,都会随着信心的加强而增长的。强壮的信心是源自于他的恩典,并且能将我们从生活中一切的钳制中释放出来;强壮的信心能促使我们把从上帝而来的恩赐,发挥得淋漓尽致(罗 12:3)。同时保罗也教导我们,要我们各自看自己信心的大小要看得合乎中道,不可只因别人的信心比我们的弱或者比我们的强(罗 14:1)而轻看别人,或可论断别人。在信心的大家庭里,永远会有改变、有成长、有进步,但有时也免不了会生病软弱。信心在属上帝的人心里是有分别的,信徒不是个个像油印副本一样的。教会永远是依靠永活基督而坚立的。


〖 (ii)信心的类别 〗
新约圣经暗示信心除了有程度上的分别,还有种类上的分别。因见到神迹而信主的(约 2:23)不等于就是使人得救的信心。主对这种信心作不同的回应,是不足为怪的。同样,主在快讲完登山宝训时,对那些奉他名行异能的人作过这番警告:「到那天...我必须向他们声明:『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太 7:23)。这会不会就是指保罗说的可以挪移大山却没有爱的信心呢?(林前 13:2)很明显,建基在属灵恩赐上的信心不一定就是得救的信心。新约圣经斩钉截铁地道明恩赐不是恩典,恩赐的实施是可以在经历救恩以外发生的。这的确是对所有领受过圣灵恩赐之人的一个严重警告,无论他们领受的是讲道的恩赐、治理的恩赐、牧养的恩赐,还是其它什么恩赐。
真正的、使人得救的、叫人信靠的信心,即我们对上帝恩典有所回应的信心,是上帝救恩所赐的。无论你怎么解释以弗所书2:8:「你们得救是靠着恩典,借着信心,这不是出于自己,而是上帝所赐的。」(其实这里说得很清楚,信心是上帝所赐的),保罗在以弗所书后面明确表示信心是「从父上帝和主耶稣基督临到」我们的(弗 6:23)。这不是说上帝会代替我们相信,不然的话,我们都会变成消极的宿命论者了。是我们自己信基督,上帝不会、也不能够替我们信耶稣。但我们之所以有信,乃是因为他先在我们心里赐下了信的可能性。当我们说:「主啊,我信,求你帮助我的不信。」我们就是已经踏进了上帝这救恩计划中的一个新阶段了。

真悔改 

上一章提到,信心和悔改是一组手牵手不可分割的教义。任何真正合乎福音的信仰经历,都少不了这两者其中一项。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主的话,这样的信就必须带着悔改的态度;同样,如果我们真心悔改的话,这悔改也必须带着相信的态度。此外,这一组对上帝恩典的反应,不只是在新生命诞生时才形影不离地在一起,就是在我们今后一生的日子,它俩儿仍是继续不断地携手同工,从不分离的。当我们不断信靠基督时,我们也就会不断认罪悔改。约翰加尔文对悔改的理解就是这样的,他给悔改下了以下的定义:
悔改——真诚的以己归向上帝的转变,出于对上帝单纯、迫切的敬畏,也包含了治死自己的肉体和旧人,并在圣灵里作新人。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谈到救恩起头的种种经验和信徒所尝到的优惠,但我们不可忘记,悔改可是一生一世的事。旧约圣经中,悔改包含了多个意思。Nacham这个字,含有心中难过的意思,且有具体改变原有目的或作法的意思。有时,圣经用这个字来指因心中忧伤痛悔而产生的结果,并且带有安慰、安抚的意味。或许可以这么说,这个字所概括的意思就是指人在悔改后,将发现自己心灵得到了一种无比的释放和安慰。这些话在旧约里甚至可以用到上帝自己身上。神学上有个很重要的字“Shub”,就是「回转」的意思,表示把以往的事抛诸脑后,永不再提。它所包涵的是一种很强烈的形象描绘,而且是用来形容被掳到巴比伦后再次回归到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上帝向他们应许自己的同在。在这批人心中所存的,就是悔改的心,就是归回上帝的心。
在旧约里,一般来说,悔改总是和一些外在的表现连在一块儿的(王上21:27;赛58:5;尼9:1;何7:14;拿3:8)。有时,在旧约的宗教观里,悔改一词也被人讹误成苦行的意思,他们以为单凭外表的愁眉苦脸,上帝就会受感动,又或以为悔改是一种可以换取功德的行为。旧约圣经半点没有支持过这种的观念,旧约从未给律法主义留过余地!又有的时候,悔改被理解成一种表面的、机械式的动作。何西亚的时代,人们就好象有这样的表现,何西亚先知用了在整本圣经中被喻为最尖锐、最生动、最透彻的描述,来形容当时的以色列民:
来吧!让我们回转归向耶和华;因为,他虽然撕裂了我们,但必定医治我们;他虽然击伤了我们,却必替我们裹伤。两天以后,他要使我们复原;第三天,他要使我们起来,我们就可以活在他的面前。(何6:1-2)
而上帝对这些话的回应是什么呢?
以法莲啊!我要怎样待你呢?犹大啊!我要怎样待你呢?你们的爱心像早晨的云雾;又像瞬即消逝的朝露。(何 6:4)

纵使以色列民对上帝的心意模糊不清,先知却清楚认识到悔改是要付很大代价的。以赛亚先知把众人指向上帝所要的那种悔改。这样的悔改能结出道德行为上的果子,并且能带来新生命。「你们要撕裂你们的心肠,不要撕裂你们的衣服。」(珥 2:13)真正的悔改是发自内心的,不是仅仅外在的表面功夫。
在旧约先知的劝戒下,人们被召回头,真心悔改,从心灵里和道德行为上悔改。这种召人悔改的呼召,集中点则放在上帝与人所立的约上(正如何西亚书6:7所指出的)。以色列民是一群违约的百姓,他们必须回到上帝的约、和立约的上帝那里。
在旧约里,真心悔改的记号有三方面:
(1)真悔改乃对主产生新的信靠:「你们得力在于平静和信靠。」(赛 30:15)
(2)悔改结出的必然果子就是顺服,在耶利米先知的时代,就提到这种顺服的表现,耶和华说:「现今你们悔改,行我眼中看为正的事,各人向自己的同胞宣告自由,并且在称为我名下的殿中,在我面前立了约。」(耶 34:15)
(3)这种顺服尤其表现在对邪恶之事的弃绝,并且回头归向所立之约的生活方式。人要听从,转离自己的恶道。(耶26:3;36:3)
这即是向整个民族发出的呼吁,也是向每一个个人发出的呼吁。以西结在这一点上所表达的,可谓再清晰有力不过了(结3:19;18:21,23,27;33:12,14,19)。如果一个人从自己的恶道中回转,他必会发现这悔改所引向的是生命(结18:21-23)。你能看出以西结这句呼吁的逻辑吗?「为自己造一个新的心和新的灵。以色列家啊,你们为什么要灭亡呢?」(结 18:31)所以,你看到了吗?信心和悔改的前题是重生,这个道理,不只是耶稣在他的教导中才提出来的,连旧约先知也是这么说的。
在一些英文圣经译本里,「悔改」(repent)翻了原文两个字,一个是metanoesymbol,意思是叫人改变心意;另一个是metanelomai,其真正的意思比较接近「懊悔」(toregret),过于接近「悔改」(torepent)。
真悔改(metanoia)就是归回上帝。这归回使基督徒的灵命开始,也使基督徒的灵命的延续,一直到这灵命结束。悔改就是浪子从远方回到父家,从此服事他,被他接纳。浪子之所以会归家,很明显是由于被心中一种懊悔的意念所促使:「我父亲有那么多雇工,又有丰富的食物,我却要在这里饿死么?」(路 15:17)然而,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悔改,不仅仅是指懊悔。悔改是指一种「方向的扭转」。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七章里,他「懊悔」和「悔改」两个字都有用到,并且清楚划分了两者的意思。他提到一种「没有懊悔的悔改」(林后 7:10),此乃忧伤的结果。但保罗也讲到,人的心也许会感到忧伤,但不一定会向上帝悔改。


〖 悔改所包含的要素 〗
西敏斯特小要理问答中有一条问题问:悔改以致得永生是什么意思?回答是:
悔改以致得永生是上帝所赐的救恩,使罪人因真正觉悟自己的罪,又确知上帝在基督里的恩慈,就痛心懊悔,恨恶并离开自己的罪,归向上帝,立志竭力重新顺服。
悔改包含些什么呢?悔改的实际经验和用情深度是会因人而异的,也会因各种各样的人生背景和生活环境而各不相同。但在不同之中,有某些特征是相同的。
(i)羞愧感的产生。当我们认识到罪已经使我们堕落,而且更重要的是,罪已经夺去了上帝在我们身上所有的荣耀形象时,我们便产生出悔改的心。这悔改的心往往与一种自觉羞己辱神的感觉一起产生。所以保罗说罗马的信徒会觉得有「现今以为羞耻的事」(罗 6:21)。
(ii)谦卑感的产生。很奇怪的,当一个人开始为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时,他内心很可能会被他的傲慢所充斥,于是他开始为自己找借口!他的心也就因此变得越来越刚硬。但当上帝叫我们真悔改时,我们则会感到无法狡辩,唯有在上帝面前认罪、谦卑降服在他的审判台前(罗 3:19)。
(iii)忧伤悔疚之心的产生。被上帝降服后,我们因看到了己的现状而会悔不当初,乃很自然、也很必要的事。我们会为自己曾经对不起上帝、对不起别人、对不起自己而感到痛悔不已。我们问自己:从前怎么会浪费了那么多的恩典,虚渡了那么多的光阴呢!
(iv)这一切还不能算是悔改。这些只是为真悔改而铺路。真悔改会产生一股对罪恨恶的心,也就是悟罪时的感觉,因为那时,我们尝到了罪真正带来的苦头;这也是上帝光照人心时所作的工作,叫我们全面认清罪的丑陋和可怖。我们不仅为罪所带给我们的后果和不便而懊悔,我们更会像诗人大卫一样,说:
 因为我知道我的过犯; 我的罪常在我面前。我得罪了你,惟独得罪了你; 我行了你眼中看为恶的事, 因此,你宣判的时候,显为公义; 你审判的时候,显为清正。 看哪,我是在罪孽里生的; 我母亲在罪中怀了我。(诗51:3-5)
我们也会像寇佩尔(WilliamCowper)那样说:
 我痛恨罪, 罪使你伤透心, 罪使你远我灵。
(v)还有一点常会被人遗忘,也许是由于这一点与以上四点看上去不属同一类吧。真悔改一定包含对上帝赦免之恩的认识。就好象西敏斯特小要理问答所言,我们悔改因为我们「确知上帝在基督里的恩慈」。就是这恩慈,我们才懂得惧怕;也因这恩慈,我们得以从惧怕中得释放。对这一点的阐述,最具代表性的经文要数诗篇130篇了。马丁路得称这篇诗作「保罗之诗」,也就是这个原因。在这首诗里,诗人对自己的罪认识得极为深刻,几乎要被这悔疚感所吞没,他从深处向上帝发出呼求(第1节),他知道在上帝那里有他犯罪的档案(第3节),他也不能妄想自己能够在上帝面前站立得住(第3节)。但是,他的盼望是:「但你有赦免之恩,为要使人敬畏你...耶和华有慈爱,也有丰盛的救恩。」(诗130:4,7)。只有当我们的双眼不再注视着自己的罪,而是定睛在上帝的慈容上,看到他的赦罪之恩,我们才会开始悔改;也只有当我们看得到原来上帝是有恩典、有赦免的,我们才敢悔改,敢回到上帝跟前,敢与他契合。
因此,在新约里,悔改被视为福音的礼物,是借着耶稣基督赐给我们的(徒5:31;11:18;参提后2:25)。保罗说领我们悔改的是上帝的恩慈(罗 2:4)。律法或许能使我们知罪,带给我们一种罪疚感,正如让保罗感受到的那样(罗7:7-13)。但是,只有当恩典从水平线上升起来,把上帝的赦免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的心才会被上帝慈爱的阳光所溶化,以致能够回心转意归向上帝。


〖 悔改的记号 〗
有关悔改的教导,圣经从头到尾都很清楚地指出,悔改和道德表现是分不开的。那不只是一种对恶行的懊悔或者对罪过的觉悟而矣,而是回归上帝,回转去过一种带有上帝荣光的生活。保罗对以弗所教会的信徒说:
「你们从前是黑暗的,现今在主里却是光明的,行事为人就应当像光明的儿女。光明所结的果子,就是一切的良善、公义、诚实。你们要察验什么是主所喜悦的。」(弗5:8-10)
至于关于悔改之记号的经文,最具代表性的是哥林多后书7:8-11:
「虽然我在那封信上使你们忧伤,但我现在并不后悔;其实我曾经有点后悔,因为知道那封信使你们忧伤,虽然只是暂时的。现在我快乐,不是因为你们忧伤,而是因为你们的忧伤带来了悔改。你们依照上帝的意思忧伤,凡事就不会因我们受到亏损。因为依照上帝的意思而有的忧伤,可以生出没有懊悔的悔改,以致得救;世俗的忧伤却会招致死亡。看哪,你们依照上帝的意思忧伤,在你们中间就产生了怎样的热情、申诉、愤慨、战兢、渴望、热诚、正义;你们在各方面都表明了自己在那事上是清白的。」
当然,这些词句所指的,并非一般的悔改个案,而是在指一个集体的经历,但是,哥林多信徒的悔改表现,给真正的悔改例出了标记。保罗在这里提到七件事:
(i)热情(或译作真切、迫切)
原文中spoude这个字,暗示哥林多教会的人开始在他们自己的现状一事上,态度变得认真、正确了。他们态度之真切正好与他们要纠正的状况成正比。从前,他们对待生命的态度是漫不经心,等闲视之的。如今,他们被更新了,对上帝显明在他们眼前的罪,深深意识到了。因此,一个人为罪懊悔,永远是从上帝的角度开始去看自己和自己的罪。人的心早已麻醉到对上帝漠不关心了,要对上帝的事有正确的反应,别无他法,只有先让人清醒过来,从而产生出一股真切感。
(ii)申诉(或自诉)
原文apologia是指为着对自己的指控而申辩。也许你们觉得这岂非说他们为自己辩护?这不是跟悔改的意思相距甚远吗?但保罗用apologia是说这个字有纠正错误的意思。由于他们的罪已经带来了后果,他们现在关注到的是求上帝帮助他们去处理后果背后的原因,免得他们下次再被定罪。
(iii)愤慨(或自恨)
这个字有自己恼火自己的意思。这是一种新的恨恶感,和他们以前所作的完全相反。在新约圣经中,这个字的动词被用来表示不悦的意思(太21:15;26:8等)。
(iv)战兢
原文phobos是恐惧的意思。这里没有讲恐惧的对象是什么,也许对象是保罗也说不定!毕竟,在前一封信中,保罗对他们说:「你们愿意怎么样呢?要我带着刑杖到你们那里去,还是以温柔的灵,带着爱心去呢?」(林前4:21;参林后7:8)也许这战兢是对准上帝的,若然,就表示他们有渴望得赦免的心(诗 130:4)。但因什么惧怕,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知道。无论他们因什么惧怕,我们可以看出这惧怕表明了一个真正被唤醒的心,而这颗心被带了到上帝的真道下受管教。
(v)渴望
一般这个词不常会跟悔改连系到一块。但根据上下文,我们也许能为保罗的思路找到一条线索。除了因罪而导致的与上帝的隔离和与属他之人(尤其指保罗)的隔离以外,还有什么能叫他们产生渴望之情呢?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会友逐出教会是必要的;这样做不但是为了达到叫那人得以重整之目的,其本身也是达到目的的方法,因为这会使被逐的那人因自己的现况而渴望恢复从前所享有的特权。
(vi)热诚(或热忱)
保罗用的希腊文是zelos,即与英文的jealousy(妒忌)同一字根。它象征对某种事物专一的渴求。在这里,这个渴求的对象可能是保罗或保罗对他们的情意。重新恢复事奉的意愿,并且参与事工,与上帝所兴起的仆人一同作工,正是真心悔改的一个记号。在我们所讲的这段经文中,哥林多人表示悔改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对保罗的劝勉作出了回应--因他那封信带给他们的忧伤,引他们步向悔改之路(第8、9节)。
(vii)正义
中文圣经和合本翻成「自责」,英文()ReversedStandardVersion翻成Punishment(刑罚)。乍眼望过去,不禁会叫我们大吃一惊,倒退三舍。其实这么翻译实在是个不幸。或许新国际版(NIV)的翻译比较恰当些,它能带出「准备好等候见到公义的彰显」(Readinesstoseejusticedone)这个意思。这词含有「补偿」的意思。就好象撒该,当他看见自己以往的罪过,他立志要以实际行动尽量修补他的过错,偿还他的亏欠(路 19:8)。悔改不单是建立在赦免上的新生样式,也是深入探究以往,看看有什么能补救的地方,靠上帝的恩典尽量去补救。
以上对悔改的分析足以告诉我们,悔改是一件何等彻底的事,它影响到我们的情感,但也涉及到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层面,并且直斥我们对人、对上帝的关系。如果你以为悔改只是在刚信主时一次性的表现,那你就大错了。悔改是指一生都要归回上帝的目的,因此,我们要一生一世不断悔改。
但这持续性的悔改仍然是有个开始的,就好象果实总是有种子的。这悔改的种子在我们重生的时候,也就是当基督向罪死的能力扣住了我们心灵时候,就种在我们里头了。灵性成长的悖论(Paradox)就在于,当信仰扎信得越深、喜乐和确信发得越大的时候,同时也是悔改来得越彻、对主的需要感觉越迫切的时候。上帝的目的很清楚,我们越感到自己的需求大,就越会发现再大的需要已经早在基督里得到满足了;我们越觉得满足就越爱亲近主;当我们越亲近主,就会发现我们的心在说:「如果你究察罪孽,主啊,谁能站立得住呢?但你有赦免之恩,为要使人敬畏你。」
当马丁路得把他的九十五条钉在威登堡教堂的大门上时,他很智能地选了这句话作第一条:
当我们主、生命的主、耶稣基督说:「你们要悔改」之类的话时,他的意思是要信徒整个生命都要悔改。
然而,有一点是我们千万不可忽略的,悔改的第一步就已经把我们带到圣洁的上帝面前叫我们得以称义这个殊荣里了,此后,我们的信心和悔改的心会不断进深。但称义本身却不是渐进的。我们下一章会讲到,它在一开始就是完全的、无瑕的,也是一次性、不反悔的赐予了我们

称义 

对福音的诠释比许多人都深刻的马丁路得曾经说过称,义这个教义决定了教会是否站立得稳。他说:「这一信条是教会的房顶,也是教会的房角石,单凭这一条就足以孕育教会、培养教会、建立教会、保守教会和维护教会。若是少了这一条信条,上帝的教会便不能存留片刻。」路得讲得非常对。虽然,为了有助了解基督徒新生命的全貌,我们前面认定重生为最重要的教义,但是称义却是信仰的核心。它不只关系到教会的兴衰,也关系到信徒个人灵命的坚立或颓落。我们可以说,如果对这一条教义解释不够透彻或者了解有误,信徒灵命出毛病的可能性,比其它任何一条所带来的都要容易。当上帝的儿女对上帝的关系失去平安时,对别人爱的关怀枯干时,又或者对上帝的美善和恩惠渐渐模糊时,都是由于他不再从这口泉源中汲取力量。相反,如果我们在这条教义上扎稳根基,我们会一生享受平安喜乐。


〖 何谓称义 〗
圣经里,「称义」或「算为义」含有成为义的、或者活在一个正确的关系里的意思。相反,在希腊道德观里,义(或者作正直)是他们所推崇的四大美德之一(与节制、良善和勇敢并列)。而对希腊人来说,正直基本上就是指与社会上一般所接纳的道德标准相吻合。但是,圣经中的义却有更高的意境,成为义就是要正确对待上帝和上帝的律法。
「称义」和「义」都是法律用语。在法庭里,法官要问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法律对庭上这个人是怎么说的。在大英帝国,这个问题还有另一层意思:即这人与君主王权之间的关系现在是怎样的。因此审讯的案件常常是这样编档的:RvsFerguson[即女皇Regina控被告人傅格森]
因此,当法庭宣读判决时,正是在宣告这被告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所以说,圣经中所说的称义不是说去把一个人变为义的,好象把人的品德改变一样,而是以宣判的形式算这人为义。也许你会觉得这样不够全面,因为这好象把称义的教义贬为仅仅一项宣告而矣,称义竟然变成了一个虚构的法律概念。其实这样想不太正确。布澈南(James Buchanan)称义教义经典著作之作者,把人作出的称义和上帝所作的称义作了个比较:
人间的法官所作的判词只不过是一项宣告,这个判决不能说算这个人有罪还是无罪,只能在法律之下,宣告这人究竟有罪还是无罪,何况法官的裁判有时还会有错误,不是会冤枉好人就是让坏人逍遥法外。但上帝不是如此,在宣称一个罪人为义时,上帝作了一件没有一个人间法官能作的事--他先把这个曾经是不义的人算为义,然后使他被称为义。当然这一切都是按照他绝不失误的、依据真理而行使的判断。
也许你要再问:我们怎么知道圣经中称义是先算为义、再称为义呢?我们可以提供多个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i)称义是定罪的反义词。申命记25:1说,审判官要宣判无辜的为无罪(义),并且定有罪之人的罪。很明显,定一个人的罪不是去使那人变成有罪的人,而是宣告他本身的罪,他是按照审判算为有罪的。相对而言,宣判无罪也不能是算人无罪,只能是宣告无罪的为无罪。(参箴17:15)
(ii)与「义」相关连的用语具有审判性的特征,例如创世记18:25强调上帝是审判全地的主;类似的话在诗篇143:2也出现过。
(iii)所有称义的同义词或代替词都没有「使之变成义」这个意思,而只有「宣称、算为」的意思。(参创15:6;诗32:1-2,以及保罗在罗4:3,6-9中各自用到的两方面的意思。)
(iv)有关称义就是「当众宣布地位的更改」这方面的最大证据,要数圣经对主复活的宣告。圣经里,主的复活是他自己被称为义的凭证(提前 3:16)。我们总不可能从这段经文中得出结论说,主被称义就是主的品格被改变吧!这段经文只能理解成,上帝透过基督的得胜和复活为他辩护,证实了他是义者,透过复活显明了他和上帝之间名副其实的关系(参罗1:4)。


〖 称义的大能 〗
有关这一点的实际重要性是不宜过份渲染的。福音的荣耀就是上帝宣布了人与他自己的关系(而非与罪的关系)回复正常了。但是我们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希望把人的品德稍稍地算到恩典之上,我们很容易就陷入这样一种假设里:我们之所以一直被称为义,就是在我们人格品德上有可称义的地方。但保罗的教导是,我们所做的没有一件是足以叫我们称义的。他在这方面强调得如此强烈,以致有人指责他,说他在教导人随便生活也不要紧,反正上帝已经称他为义了。上帝既然会按我们的本相称我们为义,我们还何必讲圣洁呢?我们至今仍会面对一项挣扎,就是我们要不要把福音中上帝如此的恩典带给世界。你会问:这样的信息,会不会叫人误以为,我们把这恩典讲得这样便宜,是不是要告诉人,无论他们怎样生活都不要紧呢?我们看到,法利赛人当时反对耶稣的理由正是如此!
称义是不分程度高低的,但上帝在我们心中的工作则是有分别的。我们各有分别,让上帝的灵在我们心中作工的程度也有分别。圣灵的工作是要把我们塑造成有基督的样式,因此,无论人与人之间差别多大,他们或多或少也会像基督的。但是,要我们或多或少被称义是讲不通的。保罗不比你更称义;本仁约翰漫长的悟罪经历和被罪捆绑的经历,也不能叫他比你更称义。何况,称义过后再没有第二次的宣判了,因为称义是末日审判全地的上帝把本来要等到那时才宣布的判决,提前到现在给我们宣告了;而我们本来应得的刑罚,也被提前提到基督的十字架那里被他承受了。这就是杜普雷狄(Toplady)的伟大诗歌:From Whence This Fearand Unbelief(为何忧疑)中要表达的:
神岂未将我众罪过,尽归他儿子身上么?主已为我还清罪债,公义之神岂会再来。要我再及重新偿还?你的救赎已完全,没有剩下一文钱,要我自己去承担。怒气我今何足惧,若我藏身你怀里,靠你宝血来称义?你既为我领得赦免,我惹怒气已落你肩,白白赐我免责恩典,神就不会两边追讨,先向你钉穿的手要,再要我自己去消账。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称义与自然定律是相违背的,我们才会懂得真正感恩。按定律,不义的不可能自动被称义、被宣告无罪。但称义是不可能与上帝的本性相违背的。因此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上帝怎么能够既是公义的,又是会称不义的为义的呢?


〖 上帝何以能称人为义? 〗
上帝不是凭我们是何等样的人或者我们做了何等样的事来称我们为义的。保罗在罗马书1:18-3:20中,用了这么长的篇幅要证明的就是,人是没有办法凭己力叫上帝悦纳他们的。若是人真的想凭自己的建树来换取些什么,所能换取的只能是上帝的忿怒而不是被上帝称义。罗马书2:1-16提出四大原则,把这一点讲论得入木三分:
(i)人受审判是按照真理,根据事实而受审的。没有一样事可逃得过审判之眼的(罗 2:2)。
(ii)上帝是按各人所行来审判的。由于「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 3:10),所以,所有的人都被定罪(罗2:5-6)。
(iii)另外,保罗说上帝的决定是依照人对光的领受多寡来审判的(罗2:12-15)(这话常常被人误解)。但这也毫不例外,对没有律法而犯了罪的和有了律法仍然违背律法的,一律都被定罪。
(vi)最后,上帝借着耶稣基督来审判人(罗 2:16)。在主的光照下,人将毫无借口。人若想以自己所成就的工夫来到上帝面前,所得到的只能是把自己永远展露在上帝的审判之下。
新约圣经中唯一认可的称义基础,只有在基督所成就的事工上。当然,基督之所以会成就这事工,因而使我们之所以能称义,其最终之因乃在乎上帝的爱。这里请注意,我们一刻也不应容许自己的想思去肆意曲解圣经的教导,误以为充满爱心的救主使我们与一位勉强愿意的父和好。但是上帝的爱,即单凭上帝的爱,是不能叫我们称义的。法院里的法官不能说站在被告席上的是他的孩子,他爱这孩子就随便称他为义,宣判他无罪释放了。要称他为义还须满足另外的一些要求。新约圣经提出这样的论证:我们「因着上帝的恩典,借着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上帝设立了耶稣为赎罪祭,是凭着他的血,借着人的信,为的是要显明上帝的义....」(罗3:24-25)。上帝的爱是使我们能够称义的根源,而基督的死则是我们得以称义的基础。「我们现在....因他的血称义。」(罗 5:9),这是他顺服的结果,他的血就使我们被称为义了,正如他为我们的过犯被交去处死,又为我们的称义而复活一样(罗 4:25)。
这些要是都清楚了,你可能仍会问,基督所作的称义之工为何能够、如何能够归到不义的人身上呢?罗马书开头几章讲到的,人不虔不义应如何面对审判和现在不义的称为义免受刑罚,前后如何协调呢?上帝是如此公正严明,怎么能称不义的为义呢?我们用三个步骤来回答这个问题,头两个是关乎基督所作的,最后一个表示基督与他的选民所维系的关系,以致他所成就的可以变成我们的,因而「因着这一人的顺服,众人也被列为义人了。」(罗 5:19)。
(i)基督过了一个完全顺服上帝的生命。这种顺服有时会被称为「主动的顺服」。他被「生在律法之下」(加 4:4),并且一生以律法之仆的形象渡过。他道成肉身为人,但与一切有肉身的人不同,他不需要承受罪的代价而死,他是「圣洁、没有邪恶、没有玷污、从罪人中分别出来」的(来 7:26),因此他不必承受因违背律法而带来的惩治。
(ii)纵使基督是无罪的,他却被视作罪人看待。在路加福音有关耶稣受难其中一章书里,就记载了五次有人亲口承认耶稣是无罪的(路23:4,1422,41,47),但是他竟然如同犯人一般被钉。初期教会看主受难这件事,不只是恶人之手的所作所为,更是上帝之手的工作。圣经常用的字有:他「被交在....」「被交给....」(参太20:19;26:15;27:2,18,26等)。保罗也用过同样的句子,他说:「他连自己的儿子都舍得,为我们众人把他交出来。」(罗 8:32)。而旧约先知以赛亚讲到受苦的仆人时,也用了同样的观念,他说耶和华喜悦把他的仆人压伤,使他受痛苦(赛 53:10)。这种受苦的经历,即基督好象因违背上帝的律法而被定罪受苦的经历,我们常常称之为「被动的顺服」,用「被动」不是说主不愿意主动地顺服下来,而是说他的顺服是以一种对上帝的旨意心甘情愿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iii)以无罪的代替有罪的受罚,解开这一个迷的钥匙,就在上帝所建立的基督与他选民之间的契合上。基督道成肉身成为人的兄弟,以致于他能够站在人的地位上,以人的身份,以他一生的顺服,尤其以他在十字架上的死,代表人,代替人。他替我们承担了罪,为我们还清了的债。在圣经多处地方特别强调到这个易位的发生,基督站在我的位子上承受本应由我来受的刑罚;而在上帝面前,我就站在基督本来的地位上,以致我受到了基督该得的宣判--我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了。这种位子的易换,从耶稣被指控的两条罪名上来看,尤其显着。耶稣被定的罪名,就是人在伊甸园中犯下的罪,人渴望成为上帝,违背上帝的圣律,这就是对上帝位格的亵渎,对他慈爱权柄的叛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就连对我的救主的控罪,也表明了他不是在该亚法和彼拉多的审判席前,为自己的罪行被定罪,而是站在至高真神的审判座前,代表兼代替罪人领受宣判。所以,在基督里有这样一种奇妙的地位对调:他站在不属于他的位子上,被定罪成为罪人,以致于我们能够站在不属于我们的地位上,被上帝称义,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保罗说了一句新约圣经中极其激烈的话:他「替我们成为有罪的」(纵使他自己是无罪的),目的为要使我们在他里面成为上帝的义。他自动、甘愿地做了上帝咒诅的对象,为要使我们得以免去上帝的咒诅(参林后5:21;加3:13)。这就是称义的意思了!
然而,这么伟大的教训,我们有时不把它当作一回事,没有感受到在我们身上应有的震撼。举例,有人说「称义」(justified)就是「好比我从未曾犯罪」(just-if-I’dneversinned)。别说这句话毫无半点属实,它对圣经的教训也是极不公平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话没有充份有力地指出被称义的人原是一群不义的和有罪的人,而这一点正是圣经教导的核心,也是称义教义的荣耀。另外,这么说,是没有把称义的全貌展示清楚,因为称义不仅是把我带回原本的地位而矣,称义的教义不只是告诉我们,我们欠的罪债已经还清了,更告诉我们,我们如今领受了基督的义!我们不再像亚当一样,从头再来一次;我们现今是在基督里。在上帝眼里,我们不单止是无罪了,而且尤如基督一般的有义,因为我们这义是从基督里领受的。你有这样的信心吗?这是圣经要我们相信的,并且也是叫许多人得到确据的真理:
主,你宝血,你的义,是我美丽,我的锦衣,在宝座前,服此盛装,抬头歌唱,欢乐不已。你已全然为我除去罪过、责难、羞耻、畏惧,审判大日欣然站立,主所称义谁敢问罪?圣洁、温柔、无罪羔羊,父怀中来,真神之像,竟为我死,竟赎我罪,欠主之恩,何以还偿?圣洁义袍永不褪变,天地可易时空可迁,岁月无法改其荣美,基督义袍永远新鲜。
辛赞多夫(Nicolaus Ludwigv on Zinzendorf)《我主耶稣是我的义》
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认知和信念,我们前面一开始才会说称义是没有程度之分的,也不会有阴晴圆缺之变的。只有当我们抓住这些原则;只有当我们认识清楚称义是我们在基督里获取的,因此我们和基督一样确切完全的被称为义;并且只有我们确信这称义是白白得来,不能用功劳换取的,我们才能够享受与上帝越来越深的和谐与平安,并且进而欢喜快乐盼望得上帝的荣耀!(罗5:1-2)

因信称义 

上帝因为基督所作的,公平公正的称罪人为义。基督成为我们罪的赎罪祭(约壹 2:2)。我们若承认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实的、公义的,必定赦免我们的罪,洁净我们脱离一切的不义(约壹 1:9)。但是基督的义如何能变成我们的义呢?答案是借着在基督里的信。
称义之道在旧约很早的篇幅中就提到了。保罗在加拉太书和罗马书,就提到亚伯拉罕,以他来例证称义的教义。犹太人问:「亚伯拉罕不是靠行为称义的吗?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不是照着我们祖宗的脚踪行吗?他岂不是因他所行的讨上帝喜悦,所以蒙上帝称义吗?」保罗的回答是一个斩钉截铁的「不」!
亚伯拉罕不是因行为称义,这一点圣经讲得很清楚,他被称为义人是因为他信上帝(罗4:1-3)。亚伯拉罕的子孙就是那些有信心的人(加3:6-7)。况且,亚伯拉罕不是因行割礼而称义的,因为圣经告诉我们,他是在被称义之后而不是在此之前行割礼的(罗4:9-12)。那么,他难道不是因遵行律法而被称义的吗?保罗又重新亮出他的底牌:律法只能定人的罪,律法揭示出人的罪和罪的本质,这样亚伯拉罕又如何能凭律法称义呢?(罗 4:4)。何况,正如他向加拉太人所说的一样,若有人以为靠律法可以称义,就表示这人在圣经知识上的无知。律法是在亚伯拉罕蒙应许、因信称义后四百三十年才赐下来的。而事实上,律法是「加上的」(加 3:19),是从「侧门」进来的,为要叫人知道依靠称义的应许是何等的必要。律法既然是为了揭示罪恶而被赐下的,怎样能带给我们称义呢?那些犹太人(以及许多后来的人)不止是对信心误解了(这信心是他们根本不去依靠的),也是对律法误解了(而这律法则是他们所依靠的),所以保罗才会如此大声地疾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