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 虐妹 动画 出处:茅台:从中国走向世界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43:22
茅台:从中国走向世界   茅台酒生产周期较长,需要每年的重阳节开始投料,同批原料要历时一年,经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再经三年以上酒库存放,最后精心勾兑再窖藏,普通型茅台成品酒才能包装出厂,整个过程耗时至少5年。独特的工艺和对品牌质量的严格保证,使茅台酒产量有限,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图为茅台集团现代化的灌装生产线。                      贵州茅台集团,近年来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快产品防伪技术升级换代,不断提高防伪水平。目前,茅台酒的防伪技术已经三次升级换代,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图为工人认真检测出厂产品防伪标识。    (资料图片)

  茅台,无疑是中国民族工业产品借助世博会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这个载誉中国、享誉世界的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产品的国际化品牌成长历史,是从这一年开始的:1915年11月,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从此,茅台从中国走向了世界,世界因此认识了中国的茅台,而茅台与世界博览会的百年情缘也由此开始。

(一)

 

  世博会是世界各国加强交流、相互学习的一个伟大创举,它将全人类对科技的交流、文明的对话、艺术的借鉴、未来的展望融为一体。

  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海德堡公园开幕,来自世界各国的10多万件产品参展。这一天,50万人参加了开幕式。半年展期内,604万人次的各国游客观赏了首届世博会。

  19世纪前半叶,欧洲工业革命硕果累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当时西方工业和金融中心的英国决定举办一个世界性的博览会。首届世界博览会的创始人、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主席阿尔伯特在策划之初就提出“博览会必须是国际性的、展品要有外国产品参加”的设想。当时从事外贸的中国商人在伦敦世博会上设了专柜,将中华民族的工艺品展现在世界的面前。

  基于这种认识,1915年,来自中国贵州黔北深山的茅台酒,第一次漂洋过海便一鸣惊人,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香溢天下。

 

 (二)

 

  1915年有两大举世瞩目的工程竣工: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通航,跨越北美大陆的铁路通车。于是,这一年美国政府在旧金山举办了盛况空前的世界博览会————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既是号称“万国博览会”,美国政府自然就会力邀众多国家参加。地大物博的东方古国中国是美国政府竭诚邀请的对象。

  这是中国首次组织产品参展世界博览会。茅台酒作为中国的传统作坊产品,也随众多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一同远涉重洋,在异国他乡接受西方工业社会的检验。

  既无醒目的包装和独特的商标,又没有远播海外的美誉,装在土陶罐中的茅台酒究竟是怎样脱颖而出,征服了所有的评委,最终摘取世界顶级的华美桂冠?几乎所有的史料都提到:一位中国参展人员见无人识得茅台酒的美妙,“遂怒掷酒罐,顿时香惊四座,引无数参观者争相品尝,交口叫绝……”可谓本色卓越,茅台顿时声名大振。

  今年4月,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在位于茅台镇上的中国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馆内,看到了1915年参展茅台酒所用的陶罐。这是一只深褐色的极为普通的土陶罐,既无商标又无包装。当年参展的装酒陶罐上,也只贴有冠以作坊老板姓氏和“茅台烧房出品”的简单标贴,送展时只是改贴了一张“茅台造酒公司”的统一标识。

  贵州茅台虽然包装简陋,却凭借内在品质,最终获得了博览会高级评审委员会授予的最高级别的荣誉勋章金奖。同时,评委们一致决定授予茅台“世界名酒”称号,与法国科涅克白兰地、英国苏格兰威士忌并列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

 

(三)

 

  世博会的参展资格和评奖结果,对世界各地名优产品在品质推进、品牌树立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是很明显的。获奖产品的荣耀是参展国的荣耀,更是产品制造者的荣耀。

  法国人在这方面感受尤深。1855年,第三届世博会在法国巴黎举行。法国为了更有效地宣传好波尔多葡萄酒,制定了一份“波尔多名酒分级表”,参展者可以据此为依照挑选自己所喜爱的不同级别、不同酒庄的葡萄酒。这份分级表在155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波尔多1855年列级酒庄协会主席菲利浦说:“我们不是为了定级而划分,是为了保证质量。我们是用分级的方式告诉人们,这些酒不会让大家失望。”制定分级表的初衷是为了确保参展世博会产品的质量,意想不到的收获却是它至今还是全世界葡萄酒爱好者品鉴波尔多葡萄酒的质量标签,为许多国家的产品定质分级提供了有益借鉴。

  1999年,茅台首次推出了年份酒,15年、30年、50年的陈年佳酿一经面世便供不应求,受到消费者和收藏家的推崇。

  在茅台获奖之前,中国虽然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丰厚的酒文化渊源和风格各异的众多美酒,但还没有哪一种佳酿能够为国际社会认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中国传统白酒至高境界的茅台为中华民族赢得的荣誉,其实是世界对中国优质产品的肯定。中国的品牌成为世界的品牌,这个品牌就肩负起精心呵护国际荣誉的重任。茅台对国际金质品牌百年荣耀的维护,也从1915年开始在世界的注目下正式迈步。

 

(四)

 

  长久维护荣誉往往比获取荣誉更艰难,这需要持久恒远的责任感。获奖归来,茅台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第一名酒品牌。送展的两家作坊继续使用茅台品牌和金奖标识,共享这一国际殊荣,而茅台镇其他酿酒作坊则不可擅用。 

  这个决定意义深远,从根本上杜绝了其他作坊仿冒茅台品牌和金奖荣誉,不仅表现了对国际金奖的高度珍视,为保持茅台酒的质量奠定了基础,而且开始体现了现代商品社会的品牌维护意识。

  1915年荣获国际金奖的茅台镇成义、荣和两家烧房当年茅台酒的产量至今已无准确的记载,专家们估计不会超过20吨。而到1951年地方国营茅台酒厂成立之时,并入酒厂的三家作坊这一年的产量却有明确记载:75吨。

  数百年来,尽管地处偏远山区,但茅台酒并不愁卖,愁的是产不出来。茅台酒由于生产周期较长,需要每年的重阳节开始投料,同批原料要历时一年,经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再经三年以上酒库存放,最后精心勾兑再窖藏,普通型茅台成品酒才能包装出厂,整个过程耗时至少五年。另外,茅台酒在酿造过程中,还与当地地理环境和大气中的微生物环境密切相关,离开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

  因此,茅台酒的产量数百年来增长相对缓慢。独特的工艺和对品牌质量的严格保证,使茅台酒产量有限,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

 

(五)

 

  茅台酒漂洋过海参加国际大赛,是自身营销史上的一次革命,但荣获国际金奖后的茅台,真正的“新生”,却完全仰仗于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

  1935年春,遵义会议之后的中国工农红军实现战略转折,红军四渡赤水。3月16日,红军攻占茅台镇。为了保护闻名遐迩的茅台酒生产作坊不受损失,中央军委领导指示在茅台镇上生产茅台酒最多的成义、荣和、恒兴三家酒坊门口分别贴上布告,不让任何人闯入酒坊,严格加以保护。布告称:“民族工商业应鼓励发展,属于我军保护范围。私营企业酿制的茅台老酒,酒好质佳,一举夺得国际巴拿马大赛金奖,为国人争光,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灶、酒窖、酒坛、酒甑、酒瓶等一切设备,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坏,望我军全体将士切切遵照。”从茅台国酒文化城中陈列的这张公告中,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红军对民族工业、对知名产品的高度重视。

  然而,对于当时的红军队伍来说,茅台酒恢复疲劳的功能和治病疗伤作用更是终生难忘。据参加过长征的我军第一位女将军李真后来回忆:“1935年3月,我们长征到贵州仁怀县茅台镇。当时听说当地酒好,芳香味美,大家很高兴。有的用酒揉揉手脚,擦擦脸,擦过之后,真有舒筋活血的作用,浑身感到痛快。同志们喝了酒后,长途行军的疲乏全消失了,因风寒而引起泻肚子的同志喝了酒也好了。”著名作家成仿吾在其《长征回忆录》中写道:“因军情紧急,不敢多饮,主要用来擦脚,恢复行路的疲劳。而茅台酒擦脚确有奇效,大家莫不称赞。”

  茅台酒在长征途中为红军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同时,尽管身处敌军的围追堵截之中,红军仍不惜努力保护茅台酒的生产基地,依然远见卓识地维护这种世界名酒的国际荣誉。

  长征,中国革命的一段伟大史诗,史诗中永恒地记载了关于茅台神奇的篇章。

 

(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隆重举行,普天同庆之夜,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饭店举办开国第一宴,经中央领导审定,国宴用酒定为茅台。  茅台作为“国酒”所肩负的国家荣誉和国家责任,似乎从那一个永镌青史的日子就已开始。因而,1949年底贵州刚一解放,中央立即电告贵州省委要保护好茅台作坊的生产设备,继续进行生产。根据中央指示精神,1951年,贵州省将三家烧房合并成立了国营茅台酒厂,投入资金扩大生产规模。茅台酒从此开始了生产标准统一、产品品牌统一的现代商品生产历史。

  1952年9月,全国第一届评酒会在北京举行。经过来自全国的酿造专家、评酒专家及学者对上万种参评样酒的认真评品,最终选出并命名了中国八大名酒,茅台酒名列榜首。这次评选,首先是对产品质量的认定,但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说,它又是历史的认定和人民的认定。

  从1915年至今,茅台酒先后14次获国际金奖。同时,作为国酒,茅台酒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也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工艺复杂、产量有限,极度稀缺,茅台一直在缓慢、甚至艰难地发展着。

 

 (七)

 

  我们翻开茅台酒厂厂志,一组数据显示了这种困窘:1952年,产量75吨,产值6万元,利润8000元。

  10年后的1962年,产量363吨,产值35万元,亏损6.8万元。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茅台酒的产量连续8年下滑,同时也结束了薄利时代,企业亏损状况整整持续了18年。到1977年,茅台酒产量仅达到758吨,产值379万元,当年亏损2万元。

  改革开放前的26年,茅台酒年生产能力虽经长期艰苦努力,才由建厂初期的75吨增长到1068吨,但累计总产量只有11969吨;销售收入、创造利税、累计税金、上缴税金的累计总额,也仅为5000万元、1797万元、1236.9万元、1797万元,累计亏损额却达382万元。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贵州黔北大山深处赤水河畔的贵州茅台酒厂如沐春风。也就在这一年,茅台酒厂终于结束了18年的严重亏损,跨入全新的企业发展历程。这一年,茅台酒厂全年销售量620吨,销售收入706万元,均比上年翻了一番,上缴税收308万元,实现利润6.5万元,第一次实现了茅台酒厂自建厂以来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扭亏为盈。

  改革开放之后,茅台酒年生产能力持续快速提升。如果说茅台在实行改革开放后头20年间的发展是此前任何时期都不可想象的话,那么与之相比,茅台近10年来所创造的发展业绩,无论是从发展速度,还是从发展质量,都可以说是实现了又一个历史性跨越的新“飞跃”。

 

(八)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新一届的茅台集团领导班子受命于危难之际,勇于创新,励精图治,从生产、管理、营销全方位改革,从此开始了作为世界名酒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历程。

  从当年下半年开始,茅台集团新领导班子提出了“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以管理改革为纽带,以调整结构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网络建设为依托”的改革发展指导思想。随即又将2000年确定为企业的“改革年”,深入推动企业改革持续不断地向难点、热点、焦点挺进,以消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思想阻力及体制障碍;并采取了一系列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改革发展举措。

  开拓进取10年间,茅台大变:

  ————在确保产品质量稳定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速度,摆脱了茅台酒传统工艺品特性,具备了现代工业制造品性质。从传统“老字号”作坊式企业,成长为实力雄厚、可持续发展前景广阔的国家一级特大型现代新型工业化企业,世界上最好的白酒酿造企业。

  ————从沿袭历史酿酒、卖酒的单一生产经营型企业,实现了从“卖酒”到“卖文化”的国际品牌营销战略转变;从传统企业转型为依托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运营的多元化发展的新型大集团公司,基本完成了跻身当今世界一流酿酒企业的历史性转型。

  ————从传统企业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观中升华,树立了“我爱茅台,为国争光”的企业精神,确立了“以人为本、造福社会”的发展目标,构建了“大品牌要担当大责任”的企业价值观。

  在这种变化中,茅台酒基酒产量也从1998年的5365吨、2003年的1万吨,发展到2009年的23004吨。

  善抓历史机遇,勇于开拓创新,争创世界顶级品牌,茅台便有了今天的成就。“世界名酒”的荣誉与国际一流白酒企业的实力,在今天第一次真正实现了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九)

 

  2008年,贵州茅台集团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7.73亿元、净利润27.34亿元、上交税金41.4亿元,企业总资产达207.25亿元;分别为10年前的13.65倍、25.69倍、15.62倍、10.78倍。同时,茅台酒产量突破2万吨,提前两年实现了打造“销售百亿集团”的发展目标。

  茅台品牌价值,据美国《商业周刊》评估达到13.2亿美元,在中国价值最高的20个品牌中,排名位居第8位。

  2009年,茅台集团公司实现白酒总产量46842吨,同比增长11.82%;茅台酒基酒产量达到23004吨,同比增长12.69%。实现销售收入126.28亿元,同比增长16.65%;实现利税93亿元,同比增长7.70%。其销售收入、利税总额、股票市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同行业榜首,继续担当行业排头兵。

  “贵州茅台”自2001年8月上市以来,已持续7年在资本市场演绎“茅台奇迹”:股价持续平稳高企,主营业绩斐然,总市值接近其他白酒上市企业市值的总和。2009年,贵州茅台股票继续保持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地位,股价从年初的108.38元涨到了年终的170元左右,目前,贵州茅台总市值高达1600多亿元,高出同行业第二名400多亿元,为白酒行业总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是贵州省其余16家上市公司市值总和的1.68倍。

  “长风破浪会有时”。茅台,从来与民族的命运共苦同甘;国酒,始终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近一个世纪的风吹雨打,新中国60年来的辉煌历程,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励精图治,新世纪10年来的跨越发展,茅台终于大树参天,生机盎然。

 

 (十)

 

  2010年,当茅台在上海拥抱世界之时,已成为国际同行业一流企业。近百年前举世瞩目的“世界名酒”荣誉桂冠,至今依然枝叶青翠;20世纪初载入史册的国际大赛最高金奖,今天更加璀璨。

  2010年鲜花盛开的5月,茅台自豪地以主人的身份,敞开怀抱举杯相邀,用世界名酒的醇厚,在上海世博会上热情相拥、尽情陶醉来自全世界的客人。

       文/本报记者 张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