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地震:闭关前的最后一次开示:出家的功德--灵宝根据录音整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5:09:41
闭关前的最后一次开示:出家的功德--灵宝根据录音整理

文章来源:http://shijiajs.com/viewthread.php?tid=34785&extra=&page=1

 各位同修晚上好,非常荣幸啊!又能来到山上跟大家见面,喝茶聊天,感到非常高兴!

 首先,要感恩佛陀给了我一个这么殊胜的因缘,我内心非常的感动。人身千百世难得——得了;佛法千百世难闻——闻了。然后又能够修行,又能懂一些法义,又有一些方法与体会能跟大家交流,感到非常荣幸。

其次,要感恩国家,感恩党的领导!现在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所以才有我们坐在这里的因缘。如果是在打仗,如果有土匪的干扰,我们就很难静下心来坐在这里共同学习。

第三个,感恩这里历代的祖师、护法,因为有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坐在这里的喝茶共修,所以这份因缘啊!很不可思议,很殊胜。以前也都知道,这次感触特别的深,通过一番番的波折,一次次的磨性,慢慢体会到,真的是要上报四重恩啊!

昨天基哥给我打电话,问我有没有时间,讲一讲《出家的功德》,大家想听。当时我也在办事,根本没时间。最近,事情比较多,身体比较累,所以下午在山上向基哥拿了一个本子,在上面写了一写思路。

留在这里长住的人啊!你要把所有的事情,凡是与你生活相关的,都要考虑到。我先前对每一个来的人都说,你要慎重,比如说辞工作啊,什么啊,我说你不要慌,慢慢来,想清楚,想明白。凡是有工作,辞工作过来的,我都会这么讲,这个话是真话也是实话,虽然我很希望大家在山上。那走这条路的过程当中,凡是每上一个境界它都会有磨性,都会有不顺你心,不合你意,对你不利的,但每每这些的背后恰恰是推你往上走的。所以老善人也讲,反面的助,力量更大。在山上的每一个人,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来这里,住在这里了,今后路怎么走,碰到磨性怎么办。因为都是人,毛病都会有,你看见不顺眼、不顺心的怎么办?别人诽谤的时候怎么办?或者当你上境界的时候磨性来了,你如何去对待!这些都有的。

下面讲出家的功德,我们先分以下面几方面讲。

第一点、什么是出家?就是说出家的概念,你要把它搞清楚。

第二点、我们讲出家的目的与动机。就是你为什么出家?动机不纯,那事情就麻烦了。

第三点、讲出家的条件。

第四点、我们讲出家的功德。

第五点、讲出家的修行。

下面我们把这些问题一点一点地来分析。

第一点、
什么是出家?

在《佛法修学概要》里讲僧的时候,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出家了的人我们称之为僧,僧是用生命迈向解脱的人。还有一种是菩萨道,他自己迈向解脱了,同时,用自己所体证到的法与他有缘的众生结缘,引导他们也迈向解脱。《佛法修学概要》里面还讲到出家是出什么家?出三界之家啊,出烦恼之家,出贪嗔痴之家,这是出家的概念,是我们理解的概念,供大家参考。

那出家到底是干嘛的呢?我们跳出来看人的整个生命、整个人生。先前讲过啊!是千百劫难遇,那碰到佛法更是不易。从做人、从学佛这个角度讲啊,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能听闻这个佛法,应该是累生累世积累来的福德资粮,无福之人,听不了佛法。

听闻佛法,也是有层次的。很多人刚开始接触佛法的,只能听一些信仰式的佛法,让你烧烧香,拜拜佛。福报深一点的,给你讲五戒十善。再有根基的,跟你讲解脱道,熄灭贪嗔痴。根基再好一点的,给你讲菩萨道,发菩提心。所以这个听闻佛法啊,包括我们现在,听到《楞严经》,《法华经》,很不容易啊。当然碰到佛法以后,若是发心出家,那真的是需要很大的因缘。

当年我也想出家的,我不是不想出家,我在寺院里面都住了两、三个月。当时出家的目的,我也是想了生死,想解脱。在我的概念里呀,我自己没有解决问题,我没有能力去普渡众生。但是,出家的时候,没想到过要那个所谓的人民币,因为先前对国学这一块,四书五经也很感兴趣,所以也知道要孝敬师父,路上碰到也都恭恭敬敬,该供养的也供养。因为不是为钱,寺院里面有居士来结缘,老师父看我人好,虽然没有落发,他也给我留一份。后来做佛事,我虽然没有落发,老师父也总是把我带上去。如果一场佛事做下来有一百元,一般来说都是四六分,寺院长住,寺院里面的开支占百分之四十,参与做佛事的占百分之六十,也就是说一百块钱,十个和尚在那里念,寺院抽了四十块,剩下六十块,十个和尚分,每人六块,那多我一个人他们就少分一些钱嘛!因为我不要钱,所以,我的一份留给寺院,这样,引起了大家的不满。第二个我对老师父也比较恭敬,后来许多人对我有意见,说我假装,容不下我。我自己正想修行,那个地方也是一个名气很大的禅宗道场。虽然衰落了,老师父还是每天带领我们坐三枝香,上午坐完香之后拿锄头去菜地、茶园除草。虽然环境挺好,因为我不合众,最后没有出成。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说,某某大寺院的师父来,因为出了事情,来到这里是避风险的,直接说要带我去哪里哪里,有很多红包。我说我头发都还没有剃呢,他说没关系,理发店一搞就可以了。我一看这个情况,我不出家了。

表面上看好像是大家的不对,人与环境都有问题。我现在回过头来看,是什么啊!是自己的福德资粮不够,所以才有这样的遭遇,才会碰到这样的因缘,这样的人缘。自己没福德啊,没能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或是生在隋朝、唐朝,那时候的修行氛围更好,但我也在想,今生我不解脱,再过个三、五百年,这个佛法会怎么样?所以呀,我们得了人身、闻了佛法,若是再能够出家啊,那是大福报、大因缘,是百千年难遇的因缘。

出家是远离红尘世俗,所以出家又称之为出尘。六根触到六尘的时候,众生都在执着迷恋、被境所转,眼睛看到的是色尘,耳朵听到的是声尘,都是被这个尘转了。根与尘一碰触,你就黏在那里了,你看不懂这个相,所以你的心被转了。一转就起波动,所以《金刚经》说,要生无所住心。在哪里无所住啊?在根尘相触的当下无所住。像醒嫂在吃东西,这个吃的当下,手碰到那个水果,把水果放在嘴边咬了一口,是舌根碰到的味尘,就染在那里了,就成了你的习性与禀性。所以六根不被六尘转,你的心才会如如不动、心无所住。那我们在山下背东西上来,教大家身心脱离,其实也是这些

只有出家了,你才会一心修行,才会警惕自己。僧袍加身啊,每天吃的是大众供养的饭,睡的是护法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房子与床,所以古大德有一句叫:此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出家以后,你每天都会鞭策自己,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勤策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所以出家是超凡入圣的转折点。你连出家的心都没有,你说要了生死,要解脱,你拿什么来解脱?那个不出家的执着,是谁在那里留恋?所以出家是世、出世间的关键点。你要出离六道轮回,出家表的是一种决心,至死不渝的决心。出家也是由小我迈向大我,由大我迈向无我的开端。我们都说要无我、无我,却连个身子都舍不下。那你不出家的目的到底有哪些?心中在乎的还有什么?个人有个人的因缘啊!如果有贪嗔痴的,绝对要拍死。如果老父、老母没人照顾,这个理由是正当的,可以的。所以出家是生死趋向涅槃的界碑。你在生死轮回当中啊,出家了要越出轮回。看似出家表的是相,实际上表的是你的决心,你的发心。所以,出家也是由烦恼变为菩提的转折点,我们都有烦恼,我们也都想灭除烦恼。如何能灭除烦恼呢?出烦恼之家呗!所以,出家是由迷惘转为觉悟的分水岭。

我们每天都在无明、迷惑、造业当中,我们不知道啊,当不顺你心,不合你意的时候,那个刹那,你真能身心脱开,那就是观。你就不会造业了,但世间又有几个呢?平时讲《楞严经》中的《四种清净明诲》挺好的:杀盗淫妄。事情一来什么都忘了,随着自己的习性禀性在那里搬弄是非,两舌恶口。一个学佛之人,谣言止于智者,依法不依人啊!若还在搬弄是非,你的内心怎么清净?

出家是好事情,我很早就想出家了,找不到我的修行环境,找不到我的修行氛围,后来在面壁的时候才发现,是我福报因缘不够,我就得显这个相。打坐的时候我又知道,我还要坐在这里跟大家讲,是有因缘,非无因缘。但我对出家非常的向往,也只有出家才能真正的解脱,所以我很赞叹出家的。

我们今天,闻到佛法得到人身,很多人都以为自己佛缘很深。在我的概念里呀,不是我们佛缘深,是菩萨慈悲。地藏菩萨的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观音菩萨寻声救苦,十二大愿誓弘深;普贤菩萨十大行愿。没有这些菩萨们生生世世的接引,我们哪来的福德坐在这里熏修佛法?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更要对得起这个人身,这份佛缘啊!也不枉菩萨对我们生生世世的接引。所以佛法的无我啊,要去学谁呢?以谁为榜样呢?看那些菩萨们。地藏菩萨讲: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狱能空得了吗?我们一般人的概念地狱是空不了的,所以他永远也成不了佛。他真的没成佛吗?我们讲无常、无我、空,什么叫无我?这个才是真正的无我啊!我们讲空性、佛性、无我的时候,有没有去体会地藏菩萨那个愿,什么叫无我?去体会一下你就知道了。我们现在嘴上讲的无我,那个无我是有执着的,有我见的,是嘴皮子功夫,倒果为因,所以要出家修行啊!

出家是累劫累世积累下来的大福报,是大善根。当然出家更需要大智慧,你没有智慧的话,一时兴起随随便便就出家,到时侯又后悔。所以,出家需要有大舍之心。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有染爱执着,比如说慈姐在山上挂念她的儿子,那是正常的,但是她能克服并放下这一切,能在这里修行。所以我很佩服,也很赞叹,能离家修行。

上面我们讲的第一点,什么是出家,晚上可能话题说的比较远。

下面,我们讲出家的动机与目的。大家可能会想,出家还有什么动机,什么目的。是啊,有的。你去看看那些出家师父们,出家五年、十年的,都在干嘛,你就知道了。同样的显这个相,他是有层次差别,有三六九等的。出家的动机要纯、要正,先前讲过什么是出家,是出三界之家,出烦恼之家,这样才是真正的出家,绝不能以贼心入道。

什么叫贼心啊?在山下打工赚不了多少钱,出家敲敲木鱼,钱来的快;在山下自己没学历、没本事,得不到人家的恭敬尊重,出家后,人家一见你,对你顶礼膜拜,你也欣然受之,这个都算贼心。为受人恭敬礼拜,为财色名食睡,为五欲之乐,你要出家,要修行,都是贼心入道。因为那个不是真正解决你内心的问题。我这里一开始的重点讲熄灭贪嗔痴,无非就是直接了当地解决这个问题。

言行录上有没有贼心入道的?始终跟老善人学的人,大家去看看有几个,所以你再去看宣化上人的书,为什么跟着宣化上人的这么多都走了,为什么跟着老善人的,最后立到志界的不到十个,这就是一开始学的那个动机与目的。那如果我们要出家,我们的目的与动机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如果要出家,我们要发菩提心,要发大悲愿,行菩萨的慈悲喜舍。既然出家了嘛,不要仅仅为自己的解脱而出家,世上不需要这样自私的出家人,要为了众生的解脱而出家,这件袈裟穿披在身上,你今生必定解脱,因为你每时每刻挂念着众生在苦海。所以,你必须得修正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内心解脱,你才有能力去摄化你周边的因缘。

因缘,它是有规律、有规则的。你只有自己解脱了才有能力去观察这份因缘,随顺这份因缘,尊重这份因缘,去讲你的法,弘你的道。就像老善人办善德当,该失败的时候它照样失败,不是上下知六万年吗?怎么就失败了。不是上下知六万年的吗?儿子从外面回来,带了个小媳妇,大儿媳妇这碴接不上来为什么不知道啊?好多人跟着老善人演了二十多天嫡嫬道,结果一来,这个碴接不上,大儿媳妇一见面哭了,回房了。所以啊,无常里面有规则,有因缘。比如说善德当办失败了,谁最伤心啊,除了老善人外,还有他的侄子,曾经跟着他要钱,跟到东北,大家送钱的时候善人不要,把他急的,后来没办法,他说我也不要了。所以修行这条路啊,只要你真修行真发心,肯定会遇到磨难的,遇到后看你怎么去对待,我让大家看言行录,看宣化上人的事迹,无非也是跟大家暗示这个主题。看看人家的一生,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的修行、生活当中碰到的一些境相该怎么去对待!

 

刚才讲了出家的发心,要发大悲心,发菩提心。下面我们讲出家的条件。出家是有条件的,就像我当年就出不了家,说明了某份因缘不具备啊,我实际上也喜欢清静的,我那天跟他们讲过,实际上我就希望有一间小房子,有壶茶,闲着没事喝喝茶、打打坐、念念佛,这样的一生多好啊!但是没办法啊,托着这个累人的肉体,很多事情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受也得受,不受也得受。

那出家有什么条件呢?一般,在经论上讲啊,要生活能自理,从这个角度讲,年纪太小的,他就不适合出家;年纪太大的,也不适合出家。所以经上讲了:七岁以下的、六十岁以上的都不适合。《四分律》中记载:佛陀的父亲净饭王要求出家,佛陀对他说:但观无常行,足以得道,不须出家。还有盲聋喑哑的、残疾的,都不适合。这是从身体这方面讲的。

从心理上讲,出家要自己发心,这个是最前提的条件。因为出家是为了了生死啊,你自己不发心,人家让你出你就出,没用啊!因为我们都是父母养育的,所以出家要经过父母的同意,这个也符合我们中国儒家的文化——孝道。家人不同意的情况下,不是很适合出家。就像我们的“成就者”,实际上我是很喜欢、很在乎他,说穿了他刚学佛才一两年,我学佛一两年的时候没有他那个慧根,他的慧根明显比我好,口才也比我好,人又灵活,是很好的一位师父,今后有大作为的。这个人哪,很多时候啊,有些话只能放心里,讲了也没用,过了也就过了。因为他出家父母没同意,所以一回家就被鹰叼走了。那这个父母同意的事情,佛在律本事中也讲到,如果你真的很发心,很坚固,也就是说你对佛法的信仰很坚定了,无牵无挂了。这样的人也可以出家。所以先前,我的朋友, 他是二十七岁出家的,慧根很好。他一学天台宗,天台宗的内容一眼看过去马上就会,理解的很好,就是前世啊,对这部分内容他学过。他要出家,家里不同意就到处跑,母亲到处追,他跑到哪里,母亲追到哪里。最后跑到我那个拜经的师父那边,结果他母亲找来了,拜经的师父就把他放在藏稻谷的那个箱子里面,他母亲找不到就走了,后来落完发,一、两个月后,他母亲又跑到这里来,找到了,但是已经没办法了,已经出家了。那个时候他母亲哭的死去活来,因为她不信佛,就这么一个儿子,唯一的独子。因为放不下儿子嘛,爱屋及乌,后来他母亲也跟着学佛,学个一两年后心态也变了,没事了。这是一个例子。第二个例子,就是释迦佛,他自己当年就是这样子,越城出家,他何曾管过父母妻儿,这样的人,很什么啊?很自私。也就是因为他的自私,所以成就了他的无私。当年虚云老和尚也是这样啊,虚云老和尚有两个老婆,所以高僧大德展现出来的往往都是这样子,都是大根器人。人家两个老婆啊,我们现在没老婆的还想着讨老婆呢,在山上修行,修个几年下去抱女人了。人家有女人不抱的,你去对比一下两种心态。虚云老和尚开悟的时候好像五六十岁了,人家这么用功修行啊,开悟还需要这么多年,你去对比一下你的心态,你说你要了生死,发心、存心在哪里啊。在律本事里面佛陀有讲到,在过去世没修过行的,今生对三宝没有太大信心的初学者,或者以前学过外道,学过其他法门的人转过来学佛法的,这样的人要观察四个月,观察了四个月以后,才可以视他的情况,要不要给他出家。这个都是出家的条件,所以出家不是随随便便的。

第四点,我们讲出家的功德,讲功德之前,把出家先分一分。有些人带着头发没出家的,他不为钱。有些人,剃了光头穿上袈裟他是为钱的。有些人,剃了光头穿上袈裟,既不为钱又不为名。所以这里出家他就分出了层次。有些人心想出家,结果肉体这块搞不定,比如说男女之欲,你不搞定的话,这个出家就有烦恼。一年两年你可以克服的,三年五年啊,你的心就不一样了,十年十五年啊,你可能就变了,所以佛法讲:发心如初成佛有余啊。

关于身出家心不出家的,佛法里面有一句叫: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有些人出家为赚钱的,有些人出家为躲难的。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啊,那我们现在,在这里因地修行的发心真不真,问一问自己,你的修行如果不是为了熄灭贪嗔痴,为了了生死,那么你就会到哪里啊?有福报上天堂。在天上说明你的内心有五欲之乐,你在那里执着,内心放不下。内心放不下的,你现在在这里修行,你如何去正视它啊,我认为还是早点回家,对你的人生更有意义,这也是对你人生的负责啊,你想想,你都二十七八或是三十多岁了,一没钱二没权,今后日子怎么过?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啊。因果之间它之所以称为因果,就是说它有必然性,所以这个守戒啊,不是人家要求你守不守,是你自己要求自己的。因为,因果有必然性,要不要解脱你要考虑;你要享受五欲之乐,今后有三恶道等着;你现在放下这些,用功修行,可能以后会到色界无色界;你如果熄灭贪嗔痴可能会脱离六道轮回;你如果发心要普渡众生,菩萨道,佛道等着你;这个因果就这样子的呀。因果它就是宇宙间的一种能量,它自动的会在那里起作用,因果不需要人家来审判的,所以说他是自作自受。个人因果不一样,业报不一样,所以产生各种各样的事情,因为是自作自受,所以做的事情不需要给他人看,不需要向其他人解释。因为因果之间是这样子的,你要解脱需要守戒,所以出家,沙弥有沙弥戒,在家居士有五戒。

戒,佛教里面讲,知法犯法,罪加一等。那这个罪加一等加在哪里?不要说什么果报在阎王在那里。我们现在把这些观念撇开,我们讲的是良心问题,讲的是一种功能,因果之间的必然性,是这种功能在起作用。

为什么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啊,因为你知法是你的心在知法,你已经懂了这个东西,你还去做。人家不懂的呢,他了解以后一忏悔他就可以忏掉。因为他以前不知道这个事情,现在知道了,真心一拿出来,这个业就消了。然后你的真心呢,你这个法都知道的,你今后忏悔怎么忏啊。夹在那里,夹杂在你的心里。所以这个因果很实在的,它就是一种功能的作用。如是因,如是果,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啊。还有一句: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为什么畏因啊,因地造作啊,它必然会产生那个果。因为菩萨懂这个法,他清楚,所以在因地上,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谨慎去看护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这个还是五戒十善的部分,他要看护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要使他清净,要使他无住、无执着。所以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他依法、依律、依戒。凡夫为什么畏果呢,凡夫在因地的时候,任性妄为,办事情不负责任,人家说他,马上报复的心就来了,所以说是非的背后,他都有个动机,都有个目的。

那么我们学佛,懂五戒十善了,我们也经常去勤策自己的三业,但是当真正厉害关系来的时候,我们还能不能依法、依戒、依律而行,能不能勤策三业,善护自己的心,这个就是本事,要靠平时自己练的,来临的时候挡不住的。所以太平无事的时候,要想想磨性来了怎么办,闲着没事的时候,想想有人在背后说你是非的时候,你应该如何对待。如果要出家,这些东西都要虑一虑的,你看唐三藏西天取经七十二难,观音菩萨跟如来佛祖都在那掐指算呢,过了几难过了几难。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修行他必定会有这些过程,除非你是假修行的。所以在因地的时候啊,你就要把这些事情虑清楚,看明白。这里呢,我又讲到让大家读言行录,读宣化上人的事迹,也是这个。你看了人家这一生,看到人家起起伏伏,你再回过头来看自己,你这一生该怎么办,这一生路该怎么走。哪怕所有的人都走偏了,哪怕所有的人都退道心了。你,怎么办?这个很实在的!只有立住这样的心,王财贵的国学现在才世界闻名,只有立住这样的心,王凤仪老善人我们今天还记得。没有这样的心,今后都会半途而废的。

刚才讲的是身出家,那么现在我们讲心出家。心出家,他未必现僧相,比如说我们佛教里面有《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士啊,他是在家的,辩才无碍,智慧如海,人家那个是无心住啊,内心已经体证到那个法。虽然现的是在家相,他有他的因缘。比如说我们当代的大居士南怀瑾,他写了一首诗叫“此生不上如来坐,收拾河山亦要人”。意思也就是说他在家居士有他的因缘,所以当年虚云老和尚跟他分别的时候说:“你留你的发”。那他就留他的发走他的路。这个都是心出家。像我呢,我也很想出家,但我有我的因缘,只能以这个形式。那今后身出家的因缘到了,那很好,来个身心都出家。

对于身心都出家,古人有一句话叫: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身难。钱再多有什么用,要房子有什么用啊,你看山下的都是房子,都是钱。家家都和和乐乐吗?都开开心心吗?内心都没有烦恼苦迫吗?都能不老不病不死吗?要钱有什么用,要房子有什么用啊,一点用都没有啊。我也很感慨啊,这件袈裟披肩真难啊,如果披肩容易的话,我们整天就可以讲经说法,打坐实修,真真正正地拿我们整个生命去体证佛陀所讲的法了。因为出家难,因为我们福报还差一点,现在所有的福报都是佛菩萨给的、加持的。自己修的不够,所以,今生我们要建道场,要化缘,要与众生结缘。然后,先前也有业需要消,要通过这件事来磨我们的性。袈裟披身非常的难啊!那我们在佛法里面有一句叫:出家是大丈夫所为事,非世间将相王侯所能为。这个也就是说出家是要舍的,亲情、爱情、钱财、名誉、声望、权利,我们问一问自己内心在乎的是什么,还有什么?到底是为了熄灭贪嗔痴而坐在这里的,还是为了未来的五欲之乐坐在这里的。为了今后的五欲之乐而现在修行的,都属于因地不真。今后能得到五欲乐的,家庭会很幸福。但是人身千百年难得啊,等你回头想修行的时候,对不起,你晚了,你的精气神,该耗的,耗的差不多了。你有家庭的拖累,不是你想出来就出来的。人在红尘身不由己啊,上面有老,像铁链把你的颈给拴住;中间有老婆,有爱人,腰部系了个绳子;然后下面有孩子,脚啊,就被他捆住了。所以你的颈部,你的腰,你的脚啊,全被捆住了,你说你怎么修?而且真正上功夫啊,你看那些高僧大德,全部都是有什么啊?闭关!都有住茅棚的过程的。广钦老和尚,来果老和尚,虚云老和尚,宣化上人,他们都有住山洞,住茅棚,闭关。弘一大师还先前辟谷辟了二十一天,南怀瑾在峨眉金顶也闭关,也有辟谷的经历。他们都有一段时间脱出来在那里专修,专修是很重要的。你说你有一家老小在那里,拴住你,你怎么修啊?所以出家是大丈夫所为事啊,要有大雄大力大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方能成办的事。所以这个身心俱出啊,前面讲的是比较难,因为难,所以它功德大。

在《本缘经》里面讲: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所以我们现在很多寺院,推出短期出家。那么在泰国啊,几乎所有男子都有一段时间在寺院里面过。

《僧祗律》也讲: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离三百六十三万六千岁三途苦。这个数字也很大,能离苦。

还有那个《万善同归集》讲到:乃至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一香时间,当期道果。你今后都会有因缘出家修道,而且能证果,更何况割慈舍爱,俱足正因。

所谓正因就是什么啊,正因就是你发心出家,这个心很纯很正,为了了生死。那么这个出家要割慈舍爱,割断父母的慈悲,舍弃夫妻的恩爱。割慈舍爱是很难的,谈过恋爱的,失恋了,那个就叫舍爱。年纪小的,父母死了一个,或者父母双亡。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同伴,跟你过一辈子的人死了。等你五十岁了,六十岁了,儿子、女儿死了。这是幼年丧父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人生三大苦痛事。当你碰到过了,就知道什么叫割痛,什么叫舍爱,那个时候是割也得割,不割也得割,舍也得舍,不舍也得舍。

所以,我以前说过啊,为什么不等这些因缘没来的时候,你就割痛舍爱啊,内心里面先脱出来。因为要修行要解脱啊,解脱的就是这些东西,这个就是我们的劫数啊,我们的执着、染爱的地方啊,痛苦不痛苦,大家自己知道。所以我说修行是痛苦的,要把舍不掉的东西舍掉。讲到这里,我前两天也讲了一些,也就是这些东西,实际上对我来说也根本无所谓,但是我还得显一个相。老善人办善德当,办失败了,众人面前呢,他也愁眉不展、苦着脸,关起门来在那里哈哈大笑,一样的。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啊,要借事练心,看看自己内心里面啊,有没有割慈舍爱,解脱的就是这个东西啊。

佛在《宝积经》的时候也讲到:菩萨最胜利益,所谓出家。若乐出家者,则能摄取十种功德。最大的功德,最大的利益就是出家。若是出家,有十种功德。

一者不著诸欲;二者乐阿兰若。

不著诸欲,大家知道,不执着那些五欲六尘。乐阿兰若呢,阿兰若就是寂静的修行的地方。你喜欢寂静的,清净的,比如说一间玻璃房啊,一壶铁观音啊,自己就喝喝茶打打坐,就这么过日子,很寂静,很轻松,乐阿兰若。

三者行佛所行;四者离凡夫行。

因为你出家了,凡夫都在染爱执着里面啊,你出家以后就自然离了凡夫境。当然这个要身心俱出家才能做得到。

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财产。

因为你出家了,妻子儿女财产,对你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你要的不是这些,你舍的恰恰是这些,你解脱的恰恰是这些。

六者离恶道因;七者修善趣法。

恶道因跟善趣法它是一样的,离了恶的就是善,趋向善的就离恶。那为什么能离恶道因,修善趣法呢?因为他依戒依律而行,你守这个戒它自然会有那个善果。不是说谁来给你的,你行善了我给你加一些善因,你行善了我来封你一个什么位,不是的。因果之间有必然性,你只要这么做,他肯定有那个果,这个才称为因果。所以行善它必有善果,做恶必有恶果。《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大学》上也说: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也正是因果,所以,因果这个东西啊,不需要向世人解释什么,因果之间的事不需要解释,等着瞧,就这么回事。

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损减。

哇,这个出家就太殊胜了,宿世善根啊,我先前看到那个“成就者”,成就者很好,有慧根,慧根就是你过去世修的嘛。因为如果他不学佛的话,比如说,他前世诵《金刚经》的,他今生不诵《金刚经》了,今世的善根就没了。那么比如说你去诵其他的经,你感觉总是没那么舒服,你如果一诵《金刚经》,前世那种感觉马上找到了,然后你再去诵其他经你就很欢喜。所以《法华经》卷一,诵完以后有个感应录,感应录就是说诵《法华经》的那个感应啊。它说有个和尚经常诵《法华经》卷一,每天诵的时候都骑驴,结果这个驴死了以后,一投胎转世,听到《法华经》就很熟悉。这个就是宿世善根,人家在它背上诵,它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为什么啊,耳根的作用就这么好。所以当那个和尚骑着毛驴在驴上面的时候,这个毛驴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每天就这么听的时间长了,驴皮换了,成了人身。《法华经》其它六卷他不懂,但这第一卷他就很熟,前世善根在那,不需要看就会背。

九者恒为诸天之所赞羡。

诸天赞羡是因为你持戒,依法依律在行;诸天赞羡是因为你克服了你的贪欲,克服了你人天的欲望。讲到不好听一点,男女关系你能把他克服的话,诸天赞叹不赞叹?我们连这个欲界天的东西都解决不了啊,更别讲什么色界无色界了。所以这个修行啊,都很直接很现实的,你如果不去正视这些问题,你每天诵那些经、持那些咒,你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不是说那些经、咒没用,我说你修行要转化你的色身,你要把它给转化掉,经咒当然有经咒的功能,但是你修行,要抓住根本啊,从你的身上下手,从你的心上下手。

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护。

所以出家啊,功德很大。《宝积经》讲了十种功德。

佛在《宣说大种变经》上讲:大千界众生,皆发趣菩提,假令尽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发道意,以信而出家,随佛而修学,其福胜于彼。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三世一切佛,称赞出家法,若乐供养佛,当依佛出家。

出家真正的功德是六道轮回的解脱,出家真正的功德在于你无尽的烦恼没了,出家真正的功德是你的贪嗔痴淡了、薄了,出家真正的功德是因为出家能成佛道,一人得道,九祖升天了。

佛在《文殊师利所问经》里面讲到:

佛告文殊师利,一切诸功德不与出家心等

所有的功德,都不如出家的功德大。

何以故,住家者无量过患故,出家者无量功德故

那在原经里面,佛陀列举了很多在家的过患,出家的功德,也对比着一条一条地讲出来。这个原经大家可以去看。比如说,关于住家,经上讲:

住家者有障碍,出家者无障碍。

什么叫障碍啊?孩子就是障碍,你成天抱着孩子,你怎么修行?连拜佛的时间都没有。在家有老人你要孝养,有孩子你要抚养,有妻子你要照顾。

住家是尘垢处,出家是除尘垢处。

你住在家里是在五欲六尘里面,你在翻腾啊,在浮沉啊。出家出的就是这些尘垢,出的就是这些烦恼。

住家是结缚处,出家是解脱处。

所以出家是解脱啊,我们这里一开始就讲解脱。那么讲这些,原经里面有很多,在《文殊师利所问经》里面,佛陀把这些在家的过患与出家的功德讲了很多,最后跟文殊师利菩萨说:

若我毁訾住家,赞叹出家,言满虚空,说犹无尽。此谓住家过患,出家功德。

也就是说啊,让我去讲出家跟在家的事,在家有很多过患,我再怎么讲,都讲不尽。赞叹出家啊,也是一样,讲不尽。为什么,因为他能解脱呗!所以你再怎么比喻,因为他能成佛,再怎么比喻都言说无尽!所以出家的功德很大,还有前面的什么叫出家,要对整个概念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出家的发心,动机与目的,你要纯要正,不能以贼心出家,不能说我在这里修好了,我再找一个化性的姑娘。第三就是出家的条件,你要出家你要具备那些条件,看看自己条件具备不具备。在这三个前提下我们才讲出家的功德,才对出家的功德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出家到底为了什么?受戒到底为了什么?比如说先前那个“成就者”在背《沙弥十律》,你为什么要背?也只有出家人以这个戒而住,以这个戒来约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才显出你出家僧人的高贵。

如果出家了跟在家人都一模一样的话,如何显出出家的高贵啊!因为一受戒以后你的身形展现跟在家人不一样啊。不懂的话,大家可以学禁语,禁语七天你就知道了,修行,修住自己的习惯性不容易,真正的改禀性不容易。

出家人真的依戒律而行的话,他显得非常的庄重、庄严,非常的端正、圆满,非常的有摄受力、凝聚力,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出家人。大家看到他以后,给人一种亲切感。所以学戒、守戒啊,非常的必要,因为戒它不是来约束我们的,戒是来修正我们的,戒是来成就我们的。

什么叫修行?修行就是修自己的身口意呀,把不良的习性禀性给修掉。那怎么修呢?拿什么来修呢?拿戒刀来修,拿这把戒刀来修正自己不良的习性禀性,不良的行为习惯。如果是这样的话,别人家的因果你还要去管吗?《六祖坛经》怎么讲:若见他人非,自非却在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若见他人不对的时候,自己怎么样啊?自己也跟着非了,自己的心也跟着五逆十恶在那里了,没有依戒依律而行啊!所以我先前讲过:戒有不后悔之德。所以守戒很重要,戒不是人家来让你守的,要自己主动,所以先前我记得有人讲,下山去体会体会人生的一些经验,存此心者是邪道,是魔道,就这么一念。魔佛没有差别,就这么一念间的呀。所以一念发心你就是菩萨,一念报复心起就是魔王,佛都拿你没办法。因为你是人,人变的是最快的,今天说你好,明天可以说你不好,后天呢,因为你对他好一点,他又说你好。人的心变化是最快的,闲着没事,你躺在床上去观察每一个起心动念,你可以先看着自己的心跳,扑腾扑腾扑腾,然后再去观察你的念头,它是怎么样的起起伏伏。

第五讲出家的修行。出家修行,我们发心要纯,要发菩提心,发大悲愿。因为你是存了这样的心、存了这样的愿,所以你的修行就要依这个心、依这个愿去做,而不是说自己想干嘛就干嘛。因为你有愿心在那里,你只要依着愿心去做,那怕今生今世你不解脱,来世有这个愿心在,还会继续推动着你去走这条路。就像老善人,一开始要办女学,结果去化缘,最后倒在路上。这个都是愿心、愿力在起的作用。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有什么同修啊、佛菩萨啊,在那里给他显个相。如果抛开那些所谓的神奇的事情,实际上就是那个愿心、愿力在起作用,因为你有这个愿了,所以你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因为你先前因地里发了这个心,现在因缘凑成了,这个果必须得去圆满的。所以这个发菩提心、大悲愿啊,在我们的修行路上就显得非常重要,道心不坚,愿力不够,今后啊,碰到小磨小难就退心了。那在这里又讲到尊师重道也一样的,或者同修之间的友谊,也一样的,因为你对这个东西,菩提心啊,愿力啊,你认识的不清楚,所以碰到事情,你就在内心纠结,然后退宿。所以整个修行啊,菩提心、大悲愿很重要,一定要发的真,发的切。哪怕在最低谷的时候,你要每天不断的让自己去熏你的心与愿。没关系啊,现在是种子落地,你先让它落地呗,没必要一定要长出果实啊!就像我下午跟大家讲的,办国学没事啊,我不成功的话,人家在那里办成功也一样啊,目的无非把国学给托出来呗,把中国传统文化好的精神、好的内涵,让国人继续延续下去嘛,成功不必在我呀!事情我在做没在做,我有没有这个心愿,这个很关我的事啊!所以大家在播种的时候啊,别一个劲地想着成果,一心想着解脱,努力就可以了。以这种倾向、这种发心不断地去做,不断地去熏。无心插柳,柳会成荫的,有心在那里插,插不出来的。

如果发了菩提心与大悲愿,你要做的就是六度万行。六度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放在首要的,你说你出家了,成天捆着那个钱财钞票,有用吗?你如果有三百万的,你会想着现在利息长了还是跌了,你会想着通货膨胀,钱没用了,不值钱了。如果出家了,自己房子还有三套在那里,你的心啊,始终有牵挂,出家不要这些东西了,就没事了。舍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可能都很容易,舍什么难啊?舍身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干粗活重活累活脏活,一天干,两天干,半年干,五年十年干,谁愿意啊!所以这个布施啊,出家容易舍身难,舍身容易,舍什么难啊,舍禀性、习性难,难得不得了。山上的上上下下的这么多人,哪一个曾经真正把自己那个心给舍出来过啊。你看他们舍身、舍财,个个是慷慨啊,那布施要讲波罗密啊,要讲到彼岸啊,讲圆满。大家都在有所求,认为这个舍值得,当他认为不值得的时候,他还会要回去,不分青红皂白的,要了这个还要那个,凡是能有所得的、他能要回去的,都要回去。所以他先前舍的再怎么多,都是有相布施。因为我们讲六度,波罗蜜嘛,如何把这个东西做得更圆满。既然舍了又后悔,说明你在舍之前是感情用事,对整个事项你没认清楚,也就是说,我先前在这里讲的话,你都当耳边风了。我讲修行要理性,让你不要慌,不要忙,大事小办。事情一出来就感情用事了,也不存在依法不依法了,都依人去了。

去年十月份,我们这里红红火火的时候,安安乐乐的时候我就讲了,大家要依法不依人,结果到现在,听进去的有几个啊!以这种心态在那里修行,你怎么解脱?所以在前两天我也显个相,为的是师道尊严,实际上是为他今后的修行。大家都在好恶里面啊,所以在坐的一定要理性,不要感性,比如说,像耀哥留在这里我很高兴,那你想想碰到什么情况、什么因缘,你会再走。那如果不走,不走的前提是什么,你要搞清楚。比如说,现在我留在这里了,我为什么留在这里,你把这个理由先搞清楚,然后问问,这个理由在什么情况下我会波动,我会把这种留下来的理由给推翻。很理性的,算账啊,算账要清清楚楚,讲这些东西我们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想留下,今后你长期的留下来,不管任何事情,比如说我,哪怕我是嘴皮子,没功夫,哪怕我也没怎么样,人家谣言四起。你都会留下来,因为你知道你要什么,因为留下来的理由在那里很充分很坚定,所有能让你把这个理由放下的因缘、条件你都考虑过了。

留下来的理由是什么啊,依法,因为有这个法,这个法是很理性的,我从来没让大家迷信过,大家在道场这么长时间,我什么时候让大家迷信过。我怎样了不关你们的事啊,你们自己的行为很关你们的事啊。这个也是我经常讲的,我讲的东西有没有合经合律合论,你们受不受用,这个很关你们的事啊。你认为我讲的好的,要一起同愿同行的,应该把我的东西背下来,有时间可以找我聊,然后呢,你讲出来让我听,你有没有偏离了我那个本意。同样的应无所住,概念不一样的,同样的身心脱离,不同层次,概念不一样的。人分三六九等的,每个人习性禀性都不一样,同样一个概念,只有把我的东西讲给我听,经过我的认可,那才在传我的东西,也只有这样子,我们的概念才会一模一样,见和同解。

你以为我在讲《阿含经》,你也拿《阿含经》讲,比如说很好笑的例子啊,佛经上有讲啊,有一位比丘,在佛陀出去乞食的时候,他一再的把佛陀给拦住,让佛陀给他讲法。佛陀说这个时候非时啊,我要去乞食。他再三请求佛陀跟他讲,讲完法以后呢,这个比丘一走,回去以后被一头疯牛给撞死了,古代嘛,牛很多。等佛陀吃完饭回来,另外比丘跟佛陀说,说某某比丘听了你讲的法以后,就被牛给撞死了。佛陀说他已经证果了,已经解脱了。那这一经的重点在讲,解脱是无时无刻的,只要一句话相应了,你内心放下了,就禅宗讲的,当下就悟了。悟了的人,我们儒家讲:朝闻道,夕死足矣!这是第一个重点,第二个重点,他悟道了却被牛给撞死了,死于非命,对这样死于非命的人,就像我们现在,你学佛了,出去被车给撞死了,也是死于非命啊,一样的道理。

我在讲的都是什么啊,在破除迷信,大家听出来没有,在印度啊,像这种开悟的死于非命的很多,有些是生病死的,开悟了,他哎呦哎呦很疼,在那里叫,然后呢,要走就走了。很多人说,学佛要家庭和乐啊,钱越来越多啊,各方面都会身心如意啊。这个是前提。他说你要没这个前提的话,你要解脱是不可能的。什么样人的学佛他会是这样子的呢?把学佛的层次虑一虑,落在世间法的人,他的修行是有相福报,他都在修人天福报呢!所以他越修越好啊,越修越殊胜。

一个真正讲内心解脱的人,一个他内心不求那些福报的人,他不得那个有漏福报,得也是自然而来的。第二他关注的是内心的烦恼,他永远有解决不了的烦恼,所以他也不在乎那个东西,他的境界已经越三界的境界了,层次在那里。所以关于这个肉体怎么死,怎么活,不是他的事,他关心的是自己内在的内心的解脱,对烦恼的解脱,对贪嗔痴的解脱,这一经讲的是这个。

有的学友怎么讲?如何认为的呢?他说:佛陀讨饭了,你还要问佛陀,佛陀都说不讲了,你还要他讲,你看,讲了就死了呗!话也没错,时空点在那里,但是那个东西,讲与不讲,死于不死,关你什么事,不关你解脱的事啊,我说关什么事的时候,是讲的你内心的烦恼苦迫的解脱熄灭,讲的是这个。从这个角度讲,讲那个东西不关你。所以你去理解经义的时候啊,大乘经你从什么角度去看呢,从大悲心,大悲愿的角度,菩萨生生世世利于众生的角度。你以这样的角度去看这个佛经,你就知道菩萨的悲心。那么我们去看小乘的时候呢,你要从熄灭贪嗔痴的角度,解脱的角度,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这个高度都在那里。你还从那个生与死啊,福报啊,功德啊,在这些里面看的话,都落在什么啊,三界内的角度,层次不一样的。

讲到布施把话题扯远了,我们回来讲。布施要圆满的话,怎么能把它圆满呢?我们接着上面的话,从解脱的立场讲,你把你的贪嗔痴舍出去呗,这算不算布施啊?当你烦恼来的时候,你不去抓,是不是就舍了?当你背着米上山的时候,一步一步很累,你不去抓这个累,是不是也是一种舍啊?我们看地藏王菩萨的发心发愿,人家讲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为了一切众生,自己在那里忙忙碌碌,是不是一种舍?所以这个舍的层次啊,就不一样了。那这些内容、层次,我们在《佛法修学概要》里面讲三乘共法,五乘共法,大乘不共法,就讲这个东西,话说回来,这些层次的分析,还是在这些里面。

第二个讲持戒,持戒也有波罗蜜啊,持戒波罗蜜,如何把持戒做圆满了?持戒是为了修正自己的行为,行佛所行,是为了这样子才去持戒的。戒是佛制定的,这个戒制定出来是和宇宙并转的,合它规律的。你只要依着这个去做,今后必然会产生那样的果。所以我先前讲过,戒不是人家约束你的,你真的守戒以后,他就有一种功能:处众人而无所畏,有威严,有威德。为什么呢,因为你内心无愧啊。

第三个是忍辱,忍辱这一块,当你一旦上功夫,还记不记得那节宣化上人跪在那里读经,我们那天专门把这一节拿出来讲了一讲。等他一上境界的时候,大家都来攻击他了。所以你一上功夫啊,第一关修的就是忍辱。不管是个人的修行还是弘法,只要你真正的用心,肯定会有磨难,不磨不成佛啊!王财贵把国学搞的这么大,人家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王凤仪先前把女学办的这么好,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张雅轩跟着王凤仪老善人办女学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人家都是怎么过来的,宣化上人从开始的修行到最后的弘法建万佛城,人家是怎么过来的?所以这个忍辱啊,若是真的修行的话,你大修他必有大磨,大磨的话方能显出你的真性情,磨性磨出来,才能讲志界的如如不动,没有磨性谁不知道笑啊。

讲到这里,《永嘉证道歌》上讲:观恶言,是功德, 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 何表无生慈忍力?!

观恶缘:观就是反观,当人家讲你不好的时候,你马上反观自己,有没有被这个尘所转,被这个境所转,有没有观自在。当你听到恶言的时候,要观自己的内心,有没有如如不动,有没有透过这个因缘、透过这个现象,了知诸法皆空,当下无住,有没有契入《金刚经》所讲的应无所住,也只有契入了,才是功德,观恶缘是功德。人家恶言相加的时候,或者在背后挑拨离间,两舌恶口的时候,你这个时候不为所动,必能体会那个缘起性空,那个才是大功德。所以《庄子》讲过一句话: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举世就是所以有的人,全世界的人,大家都在赞叹你,称赞你的时候,你也不会因此而越发努力,也不会因此而得意忘形。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当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你的时候,说你是非的时候,或者是诽谤、谣言,挑拨离间,两舌恶口的时候,你不会因此而产生沮丧。

下面庄子怎么讲呢: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这里讲定,讲辩,讲荣辱,也就是说只有你把你的主心骨立住了,当这些人在说你的时候,讲你的时候,你才能不为所动。那么我们现在在修行,当人家没说你的时候你就要存心了,你现在不存心,以后等人家一说你,你马上退道心。所以功夫上来啊,大家都称赞你了。你真的了不起吗?想一想这点功夫算什么啊。你那个观照的观还在不在,观自在,你还自在不自在。称赞你的时候,你抓住了人家的称赞,根就被尘所染着了,你有缠缚、有结缚在那里了,你有染爱执着在那里了,你早不自在了,你知道吗?当大家都在反对你的时候,你就真的错了吗?内心有没有:辨乎荣辱之境,定乎内外之分?这是一种修养,或者说是一种功夫,或者说是一种境界,不管说什么都可以,不管给它加什词都可以,当这样的事情来了,你能自在,这就是你的本事。所以永嘉《证道歌》讲:此即成吾善知识啊。当他人恶言相加,两舌恶口的时候,正是考验你。比如说,对佛法法义的理解,是不是到位了,真的到位,真的无常无我了,你也真的能放下,见地到了,修证肯定到;真的恶言相加的时候,也是考你定力的时候,有没有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恶言相加的时候恰恰在看你有没有真的持戒,对戒的重要性有没有认识透,认识到位。如果戒定慧都很到位,你自然不会被这个境所转,在这个当下,你的心会与法相应,因为你的心不与法相应就会被境所转,不被境所转你的心就会与法相应,会契入无常无我,你的心会如如不动,会应无所住。所以他讲此即成吾善知识。心不随境转,如如不动无所住的时候,你内心里面是没有善恶,没有是非,没有好丑之分的,你知道的是:无常、无常、无常,无我、无我、无我,整个因缘生灭、生灭、生灭,如此而已。你不会去分别他是对的还是错的,这是是还是非,这是美女还是丑女,没什么好分别了,没什么好说的了,有因果在那里,所以禅宗讲:但有言说,都无实意。也只有这样子,才契入《普门品》讲的:慈眼视众生。当你脱出这个善恶是非的时候,人家在那里两舌恶口,诽谤谣言,当你脱出来的时候,你就什么啊?会认为他们很可怜啊。修行这么长时间,你还落在这里啊,都这么发心了,你还落在这里啊,多么可怜啊,你内心的慈悲心慢慢就生起来了!因为他是因你而造下这个业,所以今后你知道,等你修好了,他会来跪在你面前,然后你呢,教他怎么忏悔,先前造了什么业,忏完悔,教他今后怎么修。

菩萨就是这样子的,你踹我一脚,我退两步,因缘到了等着你忏悔。所以《普门品》讲:慈眼视众生,所以我先前讲过我们能坐在这里学佛啊,是菩萨的慈悲,不是我们有福报,不是我们佛缘深啊!说穿了,我们杀了多少佛,踹了多少脚,我们都不知道啊,曾经下了多少劫的地狱,我们都不知道啊。所以先前讲:秦淮河边一名妓啊,大家还记不记得,我还记得呢,你说当菩萨难不难啊。如果你对菩萨有这样的认识,你的感恩之心自然生起,你的勇猛精进之心也自然会生起的。你不得不精进啊,你不精进对得起谁啊,一天到晚活着干什么啊!?

永嘉《证道歌》下面讲:不因讪谤起冤亲。讪谤就是毁谤,诋毁。不因为他骂我,我内心起嗔恨心,你生起嗔恨心就说明你有是有非,有对有错,有好有坏了。也不因为他对我好,对我有利我生起什么,生起亲近的,感恩的,欢喜的心,这些都落在是非里面好恶里面,相对里面,落在阴阳里面。阳是好的,阴是不好的,所以讲:何表无生慈忍力啊!无生法忍,如如不动,五蕴皆空那个境界,拿什么来表达呢?拿什么来显像呢?就拿这个!慈悲怎么表达出来的,就是你踹我一脚的时候我退两步。忍辱怎么表达出来的,你踹我的时候我也随他去了。因缘到了,你来忏悔的时候,让你忏,给你一条路,这就是菩萨,何表无生慈忍力。所以永嘉《证道歌》啊,很简单很直接,我先前让大家背。

观恶言:我们要如实知,恶言是恶言,语言是语言,所以我下面写了几个字叫:观恶言,如实知,风无来,幡无动。等觉心,同视之。观恶言,你要如实了知,来由他来,去由他去,所以说风无来幡无动,就是什么啊,《六祖坛经》里面有一句叫:风动幡动仁者心动。风在那里动,幡在那里动,如实知的时候,风来不来,不关你的事,帆动不动,也不关你的事。对不对?人家说你好也不关你的事,说你不好也不关你的事。他说你好的时候是站在他的角度上认为你好,当有一天,他站在他的角度说你不好的时候,你就是不好了?他到底了解你多少?你这么一反省就知道了。风无来幡无动,观恶言就随他去吧。等觉心啊,等是平等,万法平等啊,皆有佛性众生平等,觉呢,要觉照、觉知,用正等觉心同视之,都是一样的。

第四个是讲精进,精进是要自己发心,你要发菩提心,所以要解脱,你要渡众生,所以要解脱,你要渡众生,所以要有能力。解脱没有第二条路:戒定慧,唯有守戒守出来的定,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唯有依定而发的慧,才是我们需要的真实慧,不然的话会成为狂慧的。没有定就是狂慧,或者是耍嘴皮子,世智聪辩。不是依戒而生的定就走入邪道魔道了。

第五是禅定,禅定我们讲让大家练身心脱离,讲的是动中定。在生活当中把这个心给练圆融,在生活当中你都能脱开,打坐的时候腿一疼腰一酸你同样能脱开。禅定要与智慧相应,所以练禅定之前要什么啊?要法义在先。所以我们这里,基本上没让大家打坐,虽然静坐初修讲了打坐的方法,我们基本上没坐,为什么啊?灵容来了多长时间啊,先前“成就者”来了,来了多长时间啊?一坐都有境界,身心都变化。你说你再坐下去,《楞严经》的五阴十魔不找你找谁,五阴十魔都是有境界的,有档次的,没档次的人他还懒的找呢!所以这个禅定之前要有见地,要有法义。今后我们都会把一些法义啊,好的经典啊,推出来,让大家去看原经。有时间我们可以聊,法义懂了、通了,再加上你现在这种状态再去修,不成佛也难。为什么?色身这一块变了,你的发心只要坚固,不成就也难。发心之所以不能如初,就是因为色身不能转变,色身一转变,其他慢慢的就开始快了。色身是我们修道的一道障碍,因为它涉及到身体生理的需要,色身一转变,心理的需要只要有菩提心的熏陶,慢慢都会转变。所以色身的转变是修行的关键,我个人认为如此,供大家参考。

第六是般若波罗密,就是智慧。那么前面讲的修禅定之前的那个见地啊,讲的就是这个,然后通过禅定来圆满这个。那这里,就要读各种经纶,今后,会把大乘经里面好的,比如说《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圆觉经》、《涅槃经》、《大乘起信论》、《六祖坛经》,《维摩诘经》等,好的经典介绍给大家,让大家去读去诵,或者有条件我们这里印一批,全世界的赠送,大家也诵,形成一种氛围,读大乘经。因为特别修禅定啊,大乘经典你都不懂,你说发菩提心,你发什么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你都不懂。你不看《普贤行愿品》,不看《地藏经》,不看《法华经》那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你怎么知道菩萨的慈悲啊,你发菩提心、发大悲愿就要像菩萨学习啊,你不读这些经典你怎么学。那我们讲解脱的时候就学《阿含经》,讲五戒十善的时候,就学善人道,了凡四训。它都是有相应的内容。

这个讲六度,六度我们以前都没讲过,这块内容蛮多的,我们随便讲一下。现在九点了,那么最后还有一小段,永嘉《证道歌》讲: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我们现在的东西就是这样,包括谣言啊,诽谤啊,是非啊,一天到晚累死累活啊,修行啊,都在做梦呢。我们都在梦里没有觉醒,等你真正契入那个空你就知道了,那是什么,空空无大千啊。因为空空无大千,所以要六度万行啊,要把自己给舍了,要舍身舍心。如果是无我的话就不需要舍了,因为有我,所以要把我,执着的我给舍掉。所以这个关于梦里明明有六趣,我下面也写了一个:热腾腾,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五孽十恶随性造,反认他乡是故乡;来荒唐,去迷茫,浮浮沉沉空里忙,头出头没为谁愁,原为他人做衣裳。

热腾腾,闹哄哄啊。看上去很热闹,比如说我们结婚生子,都是热腾腾,闹哄哄在那里。你方唱罢我登场,就像唱戏一样,你唱完了我来唱一下。现在我是你的儿子,然后你是我的儿子,小乌今生是我们的狗,说不定来生我们是他的狗。你方唱罢我登场,都随着我们的习性、禀性在那里造,一点不顺心、不如意,习性、禀性马上来了,改不了。所以侯向琳啊,也迷了十年,侯向琳跟着老善人的,怎么跟着老善人的都会迷啊,姑娘道讲的这么好,化性化的这么好。五孽十恶随性造啊,反认他乡是故乡。都在这里,反认他乡是故乡。来荒唐,去迷茫。来的时候很荒唐,为什么荒唐呢,我们知道啊,你怎么来做人的,是人家在两性关系的时候你执取那个东西,你有因缘执取那个东西,所以你来这里了,来的时候很荒唐。去的时候呢,稀里糊涂很迷茫,不知道死了以后到哪里去。有些死,莫名其妙地躺在床上,一天到晚人还没死,看上去这个相已经显地狱相了。去的时候迷茫。浮浮沉沉空里忙啊,我们在六道里面轮回,头出头没浮浮沉沉。为什么,空里忙啊。因为空所以才忙,如果不空的话你也不忙了。头出头没为谁忙啊,我们生生世世轮轮回回,我们都讲为儿子啊,为父母啊,为家庭啊,为谁为谁为谁,到底为谁,问问自己,都在为他人做嫁衣裳呢,结果呢?你自己的贪嗔痴没有灭,自己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那天“成就者”讲,这个人他怎么样怎么样,我说你不要说他,这个也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啊,你自己的问题没解决,你管他人什么事啊。我内心有东西呢,我没解呢,谁帮我解决,这个关我的事啊。

不好意思啊,晚上讲了这么多,给大家做一种参考。讲出家,这里也讲的很清楚了,出家要你自己发心,不是人家让你出家你就出家,你要自己有这个心这个愿,另外在家修也很好啊,你看维摩诘,人家心出家身不出家,南怀瑾,人家也很高明啊,写了一首:此生不上如来坐,收拾河山亦要人。我也有这种感慨啊,收拾河山亦要人啊,拖着肉体到处忙啊,忙,忙了不讨好。世间就这样,有起必有落,有盛必有衰,有荣必有辱。所以去年,我拿着杯子,端着铁观音,我说两年了,两年了,一直在叨咕,为什么啊,事情太顺利了。办国学,“唰”的一下就办起来了,建书院,“唰”的一下就建起来了。在这里,也搞得红红火火,护法居士们也很支持了,一切都很成功很顺利。所以十月份的时候我就讲啊,要依法不依人,那个时候都开始在讲了,实际上我已经知道今后肯定会有低谷,所以,一直讲依法不依人。因为大家都是有所求而来,大都是两边倒的人,人云亦云啊!世间就是这样子,只要你发心去做,他就有起有落。办任何事,都要发心,都要存心,都要发愿。发心发愿以后,慢慢去想,慢慢去虑,这个事情会有什么结果,会有什么过程,碰到磨难、磨性,你要怎么去面对,怎么去解决,高潮来的时候,你如何把自己立住,人家称赞你夸你,你如何把自己立住。低谷来的时候,你如何让损失降低到最少最小,积蓄力量迎接下一个高潮。若有这种心,你就不会得意忘形,也不会失意忘形。若是这样,就能与无常共举杯了。我的话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