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用品有哪些:谁为外来工健康埋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49:13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8年04月03日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


2007年7月29日,安徽淮北市一建筑工地,一名农民工冒着高温酷暑在工地上紧张施工谢正义/图

2008年1月19日,北京的拆迁工地。所有的男工人都睡在这个房间,他们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8小时谢正义/图
目前中国有1600万家企业存在有毒有害作业,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近2亿,而进城务工人员占其中的大多数,他们干着其他人不愿意干的活,成为职业病高发的人群。一些用工企业往往不为这些进城务工人员购买职业病保险,这等于是将风险转嫁给农民,转嫁给社会
□徐卓君本报记者张春蔚北京报道
他们背井离乡,苦苦打拼,渴望提高收入,渴望融入城市,但他们的健康问题却往往被忽视。最新发布的一份《中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健康白皮书》显示,进城务工人员的身心健康存在相当大的隐患。
这份白皮书来源于三九健康网与南方周末共同发起的一项调查。调查历时3个月,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个城市的火车站、工厂、城中村、建筑工地等地点,调查了3899名进城务工人员的健康状况。
外来工漠视自身健康
调查显示,接近九成的进城务工人员感觉自己的健康状况比较良好。其中四成被访者认为自己很健康,还有接近五成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一般。
但在提及近期出现的症状时,22%的人表示经常腰酸背痛,17%的人出现胃口差、失眠的症状,12%的人体力明显下降,经常咳嗽和头晕眼花的比例也分别占到11%,此外还有人出现胃痛、腹泻、心胸绞痛和局部溃疡等症状。
可是没有人认为这是什么身体隐患,进城务工人员在健康预防等方面的观念普遍比较淡薄。83%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定期到医院体检的习惯,67%的人从来没有注射过疾病预防针,67%的人在住所中没有储备家庭常用药。
在回答与性有关的问题时,外来务工人员显得比较保守。23%的受调查者不愿回答关于性方面的问题。
而参与调查的人中,76%有1个性伴侣,22%有2至3个性伴侣,2%有3个以上的性伴侣。42%的人表示从来不用避孕套,25%的人偶尔使用,13%的人很少使用。
外来务工人员对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认知状况也不容乐观。例如,四成以上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接吻并不会传染艾滋病,还有15%的人干脆表示不知道哪种情况不会传染艾滋病。
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肖水源教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进城务工人员缺乏一些基本的健康保障知识和技能,例如如何在工作中对自己进行保护,如何保障饮食的安全和足够的营养,如何避免道路交通伤害,生病时如何就医等,“对于这些问题,他们或者没有足够的正确知识,或者受条件的限制做不到。”
“透支”未来健康
白皮书显示,进城务工人员总体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事实却是,进城务工者大多正当青壮年,尚有“资本”透支未来的健康。而一旦他们健康状况恶化时,往往会被用工企业解雇返乡。“挣不了几个钱,却落下一身病”是许多进城务工人员返乡时的真实写照,贵州省疾控中心曾在2007年3月给贵州省到外省某石英厂务工回乡的89名农民工进行体检,结果令人震惊:不少人出现胸闷、咳嗽、呼吸困难、全身乏力等症状,确诊矽肺病46例,发病率高达51.69%,其中13人务工回乡后死亡。
类似这样因外出打工而染上各种职业病的进城务工人员并不在少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1600万家企业存在有毒有害工作,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工近2亿,而进城务工人员占其中的大多数,他们干着其他人不愿意干的活,成为职业病高发人群。
此次调查显示,38%的进城务工人员表示不知道也从未听说过职业病,另外有37%的人表示知道一点,只有19%的人知道什么是职业病。
此外,20%的进城务工人员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危险因素和应当采取的保护措施,42%的人只知道一点相关知识,只有32%的人知道工作危险性和应当采取的保护措施。
2002年颁布实施的职业病防治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但此次调查发现,仍有57%的进城务工人员表示,他们所在的单位没有做过工作注意事项和卫生防护方面的培训。
对职业病危害认知的缺乏,加上生活的压力,使很多进城务工者甘冒损害安全与健康的风险。“这些活儿其实不是人干的。”在一家公司打工的小叶说,“但我们也不会干别的。”此次调查还发现,不仅仅是劳动者,还有许多用工单位漠视职业病的防护,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懂也不愿意建立劳动健康监护制度
和措施,工作场所防护设施简陋,也没有给劳动者配备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漠视职业病防护的后果极为严重。浙江大学社会医学研究所与英国伦敦学院大学自2003年起开展了中国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健康问题的合作研究。根据大规模随机抽样的研究结果,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和无安全保护规章制度的外来务工人员中,损伤率和病休率均显著提高。
17.4%的人有自杀意念
尽管自身经济状况不理想,但此次调查显示,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并无仇富心理,他们认为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合法致富,都是值得尊敬的。59%的人对于有钱人的态度是“无所谓”,32%的人表示羡慕这些有钱人,只有4%的人表示“妒忌”。
在对待城市居民的态度上,42%的人认为城市里还是好人比较多,21%的人认为好人坏人差不多,还有17%的人认为坏人比好人多。
对于目前比较恶劣的生活和工作环境,80%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仍能接受目前的伙食条件和居住条件。
在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心理状况的调查中,28%的进城务工人员觉得“压力大”,19%有焦虑、烦躁、郁闷的情绪,还有4%的人感觉精神恍惚甚至有崩溃的迹象。另有32%的人无异常感觉和15%的人感觉心情舒畅。
进城务工人员因为焦虑和不快乐,需要帮助的比例较高,但曾找人要求过帮助的比例却较低。白皮书显示,在心情不好时只有33%的进城务工人员选择了对朋友诉说,28%的人用喝酒抽烟的方式排遣,18%的人会选择睡觉,还有19%的人憋在心里。
肖水源教授认为,一些进城务工人员是临时性、季节性务工,或者是刚刚从农村出来,远离家庭,没有固定住所,他们工作和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他们不适应城市文化,特别是城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而且由于劳动时间长,工作条件较差,工资低等诸多实际困难,心理困扰也随之而来。
他们会有较多的孤独、抑郁、悲观、焦虑等负性情绪体验。“例如,我们的调查发现,建筑民工中超过50%的人觉得活着没有意思,有17.4%的人在一年内有自杀意念。这两个数字与国内对其他人群的类似研究比较是相当高的。”浙江大学社会医学研究所与英国伦敦学院大学的合作研究显示,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状态存在差异,进城务工人员感觉压力高于农民而低于市民。
浙江大学社会医学研究所所长李鲁教授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最担心的前三位事件是收入太低、找不到工作和子女教育,在面对压力时曾想到过放弃生命的比例要高于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接近。以身扛病
由于正规医疗单位收费较高难以承受,再加上时间紧张、医疗社会保障缺乏等因素,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生病后,除了在工地小诊所看些简易门诊,就只有自己“以身扛病”。调查数据显示,生病以后自己买药的约占四成,还有1/4的人自行到小诊所看病,两成的人会去正规医院就诊,还有13%的人会拖着不治病。
不仅如此,许多职业病是不治之症,一旦患上将会伴随终生。以矽肺为例,一年的治疗费用数以万元计。对于缺乏医疗保障的进城务工人员而言,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肖水源说:“虽然进城务工人员可能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但对他们而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仅保障的程度低,而且报销困难。”加之用工企业往往不为这些进城务工人员购买职业病保险,这等于是将风险转嫁给农民,转嫁给社会。
李鲁教授呼吁,政府应当加大力度规范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监督用工单位为进城务工人员购买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与此同时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以实际人口为基础的、中央统筹的公共卫生投入体制,让进城务工人员不论是在农村或是城市都能加入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建立与新型合作医疗相衔接的“健康券”制度,每当他们更换居住地时,“健康券”也随之转移,通过地方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让进城务工人员之前所缴纳的健康保险可以积累和使用。“如果今天不对他们的健康问题加以重视、加大投入,将来社会需要承受更大的负担。”李鲁教授说。
■来论
农民工兄弟为何选择黑诊所?
□周洪
最近一些城市在取缔黑诊所,看到租住在各色城中村里的无证诊所被查封,病床、药品被拉走,在感受到相关部门执法威严的同时,心里涌起一丝惆怅,惆怅什么呢?我惆怅的是原来在此看病就医的农民工兄弟不知该去什么地方看病。
一个老外曾经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黑诊所的存在是因为有这么一群人需要它。
一个发育正常的农民工兄弟与经常坐在台上做报告的官员除了受教育程度和出身、机遇不同外,在智商上并无太大差别,他们也知道躺在宽大松软的干部病床上比躺在黑诊所的硬板小床上舒服得多,得到的治疗也安全得多,如果能轻松地选择去或是不去黑诊所,我相信除开个别特立独行的弟兄外,都会选择不去黑诊所而去正规大医院。
在更多时候,我们不但没有给予底层的农民工兄弟相应医疗权利,而且还要以关爱的名义剥夺他们正在享用着的虽不合格但毕竟有效的低端医疗服务。
黑诊所取缔了,需看病输液的农民工就会去正规的大医院么?不会,他们中的一部分会选择什么医院也不去,有病慢慢扛着,用自己对病痛的忍耐来回应你们的取缔,等待着惯常的一阵风过后又依然如故时再去找新开张的黑诊所去看病。
比取缔更重要的是让不得不光顾黑诊所的人,能够享用也享用得起比黑诊所更规范更安全的医疗服务。
(作者为昭通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纳税者的烦恼
漂泊在都市里的“知识民工”
□李武岐
我和女友都出生在农村,2005年大学毕业后我们就到浙江一个县级市打工。念大学时我们的户口都由原籍迁到大学的集体户口上,毕业之后由于我们在城里没有住房,又都在私有企业工作,户口就又返回原籍。
按照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村户口只能迁出而不能迁入,所以村上就给我们办理了“居民户口”。所谓居民户口只是一种挂靠的形式,就是说村上有你这个人,但不会再分土地和享受各项补贴。比如村上的土地被国家征用,我们就不会像其他村民一样享受国家的补偿金。
我是家里的惟一的男孩,女友家里也只她一个孩子,而我们又是南北婚姻,她是南方人,我则是北方人。本来我们想以后要两个孩子,理想的状态是让双方父母各带大一个,晚年生活有个寄托。上个月我们去登记结婚,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以后只能要一个孩子,因为我们的“居民户口”算是城镇户口。
符合生两个孩子的条件之一是夫妻双方必须是农村户口,头一胎是女孩,才能允许生第二胎。我们本来是农村户口,可因为上学就变成了城镇户口,确切地说现在是“居民户口”———户口所在地在农村而按城镇户口接受各项政策!我实在搞不清居民户口到底是什么户口,我们只能沦为既不是农村人也不是城里人的“漂泊者”!
而目前要在城里落户,惟一的办法就是有房子。有了房子才能再次由居民户口变为城镇户口,有了户口以后孩子上学才不用交高额的借读费,如果不交借读费就只能去学费虽然不太高但办学条件比较差的民工学校,对我们这样的工薪阶层来说,私立学校是上不起的。
可是房子,哪怕是购买二手房,依靠我们微薄的工资最起码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这还是维持目前的房价不变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目前我们所在的浙江海宁市中心的房价已飙升至6000元每平方米了,郊区偏远一些的房子也维持在4000元左右,而二手房因为大多数在市中心区域,跟新房的价格实在差不了多少。我们就算买最便宜的房子也要花30万元左右,可是这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靠我们两个人节衣缩食的情况下才能攒够。
我们两个人目前的月收入只有4000元左右,这在我所在的海宁市打工一族中算是中等偏上的收入,我身边的朋友的月收入大多集中在1500到2000元之间,而我们单位的工人基本不到1500元。
难道我几乎工作一辈子倾尽所能就是为了买一套房子吗?
对于跟我有类似状况的年轻人来说,更多的人只能接受无奈的现实:接受过高等教育———努力工作———勤奋而贫穷。
从去年开始,高涨的物价更是让我感到生活的压力,基本的生活开销越来越大,能存进银行的钱越来越少,存进银行的钱以后只能越来越不值钱!事实上,我们只能沦为新的“知识民工”,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拥有自己的一片栖身之地!而可以预料的明天,我们的孩子因为没有城市户口,将同我们一样生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夹缝里,像没有方向的蒲公英一样四处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