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博健身年卡多少一张:上帝究竟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22:56

上帝究竟在哪里?

2011-05-22 23:22:05

浏览 230 次 | 评论 2 条

 

光照在黑暗里,黑暗却不接受光。

——《约翰福音1:5》

1、

中国或者中国人究竟“特殊”在哪里?

这个问题19世纪(当然可以更早)就有了答案,德国哲学家谢林(1775-1854)认为,中国人是“第二人类”;中国文明不是“真正的古老”(尽管中国必定也经历过史前阶段),而是一种“僵化的古老”。

中国人是“第二人类”?!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韩寒的名言“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我们有理由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人,一种是中国类人孩。

谢林的理由是他在《中国——神话哲学》中所写的:“中国人意识中似乎有彻底的非宗教性。”

谢林认为:“鉴于中国人不是其他民族意义上的民族,可以说中国人是绝对史前人类所留存下来的一部分。”“和其他远近的民族相比,它实际上成了与众不同的第二人类。”

是的。都21世纪了,但今天的中国人仍然很“二”!

□□□□□□□□□□□□□□□□□□□□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要改变他们的精神。

——鲁迅《呐喊》

2、

当下,举国人民都在追求“幸福”,什么“幸福广东”、“幸福石化”、“幸福税务”、“幸福城管”等等等等,仿佛中国成了一个“幸福”的汪洋大海。

然而,幸福究竟是什么?很显然,幸福根本就不可能通过一场社会运动来实现。幸福不是物质的占有,而是心灵的丰富。幸福最终是信仰证悟所带来的满足感,幸福是智慧与爱的结晶。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谎言不可能带来幸福。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在我看来,像释迦牟尼、摩西和耶稣这样的人物对人类所作的贡献远远超过那些探索和建构客观真理的人士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因为没有宗教信仰的缘故,中国人的心智始终无法发育、成熟。所以,中国社会也就始终停滞不前,无法合理化,成了韦伯所说的“巫昧之园”。中国文化也就成了低级野蛮的象征,始终无法正常化,成了名副其实的“垃圾桶文化”,它与一切假恶丑的东西都有亲缘性,而拒斥一切真善美,例如上帝。因此,中国人信邪(停一下,想想自己是不是这么回事?!),但就是不信神,所以中国人跟幸福永远不可能沾边。

上帝是心灵现象,是真善美的代名词,然而,上帝更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实体”(SUBSTANCE)。通过心灵、理性,感悟、觉知上帝的存在,这种觉悟的境界就是幸福的源泉。

很多人认为,只有物质才是客观实在的,心灵并不存在。这就像说“音乐”不存在、“自我”不存在、“网络”不存在一样荒谬。实际上,古代的宗教、现代的科学已经清清楚楚地告诉了我们:是精神,在决定着物质及其存在状态;而不是相反。

□□□□□□□□□□□□□□□□□□□□

●历史上的中国文化有两大怪异之处:一是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前的文化;一是那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

3、

在基督徒那里,上帝是信仰的根据。但是,上帝绝非仅仅是信仰的产物。上帝原本就是一种客观“实在”。任何具有理性的人,都能够认识到上帝的存在,上帝的无所不在。除非人们放弃理性,故意自欺欺人。

中国人不相信上帝,除了传统文化缺失理性、信邪而不信神的因素外,更与庸俗“唯物主义”的长期洗脑紧密相关。而不理解上帝,中国人就很难真正理解西方文化以及基督教(包括同样具有超越性的佛教)这样的人类精神文明中的瑰宝。

对于上帝,没有信仰的中国人最喜欢这样质疑:“请你告诉我,上帝(特别是其肉身)在哪里?”或者“假如有上帝,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的苦难和罪恶?难道上帝也是不讲道德的?”很显然,这些质疑的出发点是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或者自我中心主义。

问题是:中国人真的搞清楚了什么是“物质”(包括“利益”)了吗?其实,那些没有信仰的中国人什么都不懂!【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对物质的属性进行了无尽探索的,是西方文明与印度文明而不是中国文明,是希腊哲学、佛教与基督教而不是儒教。

中国人在物质世界面前,更多地像一个傻子与劫匪。他们不清楚什么是物质,但是却肆无忌惮地占有物质。这就像中国人用大水杯喝“路易十三”(一种高品质高价位的“洋酒”),一群人疯狂拼酒,然后又将它们呕吐出来一样。在中国人那里,酒不过是一种物质而已,而根本就不会是什么生命与灵魂。

这就是中国人虽生犹死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没有灵魂以致没有能力体味生命的必然结果。

□□□□□□□□□□□□□□□□□□□□

●我可以理解一个人有可能俯面朝地而成为无神论者,但我不明白他如何能仰望穹苍而断言没有神。

——亚伯拉罕·林肯

4、

西方文明探索科学、真理,本来是难能可贵的事情。但在中国人这里,却成了西方文明的一种罪恶。中国人说,中国文化是精神的、道德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物质的、邪恶的文化。果真如此吗?让我们看一段胡适的话,他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胡适文选自序)》中写道:

(中国人)这样又愚又懒的民族,不能征服物质,便完全被压死在物质环境之下,成了一分像人九分象鬼的不长进民族。所以我说:

这样受物质环境的拘束与支配,不能跳出来,不能运用人的心思智力来改造环境改良现状的文明,是懒惰不长进的民族的文明,是真正唯物的文明。

反过来看看西洋的文明,这样充分运用人的聪明智慧来寻求真理以解放人的心灵,来制服天行以供人用,来改造物质的环境,来改革社会政治的制度,来谋求人类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这样的文明是精神的文明。

这是我的东西文化论的大旨。

……

我们如果还要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

●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了解,不能超过亿分之一。

——托马斯·爱迪生

5、

要澄清“上帝究竟在哪里?”的质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究竟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精神、心灵的?唯物主义者坚持的原则是“眼见为实”。然而,这个原则本身却是成问题的。

首先,人的眼睛并非什么都看得到。人的视力只能对周围电磁波极窄的一段有反应,形成所谓的“可见光”。但科学研究表明,那些人类看不见的东西却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眼睛的功能缺陷相类似的是,人在很多方面的能力根本就不如动物。

但是,以往的人类总以为人比动物强大,动物只不过是“物”。这种狂妄在人类文明的不同类型中都有,但在中国文化里最为典型——中国人甚至可以将同类当做“物”。而古希腊文明、基督教文明与佛教文明给中国人提供了很不一样的答案。

人类中心主义越来越成为全人类的敌人。而人类之所以将人之外的“东西”看成“物”,是因为人类认为无机物、人之外的生物“没有思维活动”。其实,这个观点是危险的,也是荒谬的。人类最伟大的几颗心灵之一,莱布尼兹(1646—1716)通过其不朽著作《单子论》告诉我们:在物质的最小的部分中,也有一个创造物、生物、动物、“隐德来希”,灵魂的世界。

在古今无数哲人之中,为什么我要特别强调莱布尼兹?因为他的《单子论》为我们深刻地揭示了“万物一体”这个朴素而深邃的道理,他写道:“物质的每个部分都可以设想成一座充满植物的花园,一个充满着鱼的池塘。可是植物的每个枝桠,动物的每个肢体,它们的每一滴体液,也是一个这样的花园或这样的池塘。”

莱布尼兹的思想最有助于我们理解古希腊哲学、基督教与佛教,直到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成就,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单子论》几乎是所有这些人类精神遗产的结合。另外,《单子论》也为我们阐明了非常正确的社会伦理学,例如生命个体的独立自主与世界整体的预定和谐。

□□□□□□□□□□□□□□□□□□□□

●我们的世界只有一个上帝,并且这个上帝也就足够。

——莱布尼兹

6、

莱布尼兹是人类最为博学的几个人之一。他一辈子没有进过教堂,所以他的绰号是“什么也不信的人”,然而,莱布尼兹信仰上帝,他为我们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上帝的存在。

他的《单子论》一开始就写道:“我们这里要说的单子不是别的,而是一种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在没有部分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广延、形状、可分性的。这些单子就是自然的、真正的原子,即事物的原素。”

“实体”(substance)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核心概念,其含义是指,在事物变动不居的现象后面有一个不变的东西。从古希腊开始,西方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有关“世界本原(质)”的答案,例如泰勒斯的“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柏拉图的“理念”、笛卡尔的“理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等。

但莱布尼兹似乎非常另类。他认为,真正的实体或单子(Monad)只能是非广延的精神,而不是自然的“物理—心理统一体”。在莱布尼兹那里,实在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单子。而且,宇宙中的单子在数量上是不可数的、无穷无尽的。“而且,每一个单子必须与任何一个别的单子不同。因为自然界决没有两个东西完全一样,不可能在其中找出一种内在的、基于固有本质的差别来。”

在莱布尼兹的时代,量子力学还没有出现。然而,天才的莱布尼兹认为,宇宙万物都有(是)精神现象,只不过各自在知觉上的清晰程度不一样:最低级的是赤裸的单子(例如无机物,包括现代科学发现的渺观世界中的粒子),只具有最含混的无意识的知觉;其次是灵魂(例如有机的生物),具有有意识的知觉即感受,有记忆相伴随;再次是心灵或者精神,其知觉具有自我意识和理性。

□□□□□□□□□□□□□□□□□□□□

●我和大多数所谓的无神论者最大的区别是,我对宇宙和谐中难于理解的奥秘保持绝对的谦卑。

——爱因斯坦

7、

莱布尼兹的“单子”,其内涵极其丰富。它是“形而上学的点”,是世界的基本元素“0”(非存在)和“1”(非不存在)的统一体。任何单子,都能够反映并且“思考”整个宇宙。单子有如细胞,每一个都已涵盖了生物整体全部信息。自然天地万物与人、细胞一样,同样涵盖了全宇宙的全部信息。

莱布尼兹写道:“这种一切事物对每一事物的联系或适应,以及每一事物对一切事物的联系或适应,使每一个单纯实体具有发现其他一切事物的关系,并且使它因而成为宇宙的一面永恒的活的镜子。”

在莱布尼兹看来,不同等级的单子通过微意识、心灵、灵魂,而感知宇宙,并共同参与整个宇宙的建构。单子的精神状态,影响着宇宙的过去与未来。他写道:“这种事物间的相互交往延伸到无限遥远的距离。因为,每一个物体都能感受到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从而,洞察全局的人能在每一物体中看到各处所发生的事,以至过去或未来,能在当下看到那些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甚为遥远的事,正如希波克拉底所说的,sympnoia panta(万物一致)。但一个灵魂在自身中只能看到那些被清晰地表象于其中的东西,而不能一下子打开封藏于其中的所有东西,因为这些奥秘是趋于无穷的。”

莱布尼兹的观点,与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创造力的物理学思想家惠勒(1911—2008)的思想几乎一样,而且似乎更加深刻。波尔(1885—1962)说:“不存在量子世界,只存在抽象的量子描述。” 在量子物理的现实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基本现象可成为“现象”——直到它被观察记录到为止,这就是哥本哈根思想的核心所在。在1979年普林斯顿纪念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的专题讨论会上,惠勒提出了一个“延迟选择实验”,更把哥本哈根学派的思想推到了极致。这是一个爱因斯坦分光实验的延伸,它直接导致了一个震撼的推论:即观测者现在的行为有可能对遥远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件产生影响,这使得经典世界的因果观念受到了最大挑战。

惠勒认为,我们见到的世界,由于观察而成为存在。进一步,惠勒提出了“参与的宇宙”(participatory universe)这个概念,他指出:现在的观察,参与了乃至创造了宇宙之诞生。于是有“万物源于比特”(有生于微)的理念。纯粹的客观的观察是不可能的,观察者必然成为参与者。而我们现在是看到的宇宙,或者实在,正是来自于古往今来的无数观察-参与行为。

□□□□□□□□□□□□□□□□□□□□

●时空不是实在的,不是独立于心灵的客观实在……离开能感知能思维的主体,整个物质世界的属性和特征就会消失,宇宙万物无非是精神主体所感知的现象。

——康德

8、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我们显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显现了微观粒子的不确定性和非实在性,我们再无借口来坚持唯物主义的信仰了!因此,在对待本质、心灵等问题上,我们首先要打破传统观念和习惯的熏陶所形成的思想枷锁,培养一种能理解非时间、非空间存在形式的素养,以便在谈论现象背后时也能同时伴随着这样的理解。

与世界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更像一种哲学,甚至在很多方面佛教比哲学深刻很多。佛经上说:宇宙万物都是我们心灵的显现,都因为心灵的感知才有体性。颜色、声音乃至空间并不是客观的实在,而是我们心灵显现和认知的功能,这些元素与同是心灵的感受和合构成万物。但人们一直以来却习惯于把时间、空间以及颜色和声音等看成是外在于心灵的客观实在,习惯于把时问和空间看成是万物存在的依据。

针对人们的谬见,康德指出:“时空不是实在的,不是独立于心灵的客观实在,不是事物本有的性质或关系。它们是心灵理解和认知的方式,是感官的形式或形态。如果世界上没有能够直观或知觉时空的人,这世界就不再就有空间和时间的性质。离开能感知能思维的主体,整个物质世界的属性和特征就会消失,宇宙万物无非是精神主体所感知的现象。”

□□□□□□□□□□□□□□□□□□□□

●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肉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罗马书1:20》

9、

精神主体感知宇宙万物,并且参与宇宙建构,于是,宗教得以产生。世所公认的宗教学的奠基人麦克斯·缪勒指出:“没有无限就没有有限”,而“宗教,乃是领悟无限的主观才能”。根据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在我看来,宗教本质上就是有限的单子(心灵主体)对于无限的单子(上帝)的领悟。通俗的说,就像单个的个人对于整个的人类的皈依情感。这种情感自然地深埋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莱布尼兹认为,“上帝是绝对完满的”,是“唯一、普遍和必然的最高实体”,“只有上帝是原始的统一或最初的单纯实体,一切创造出来的或派生的单子都是它的产物,可以说是凭借神性的一刹那的连续闪耀而产生的,神性是受到创造物的容受性的限制的、对于创造物说,有限乃是它的本质。”

没有整体,就没有部分。而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正如“自我”对于我们每个人身体的局部来说,具有绝对的优先地位。因此,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充足理由。所以,莱布尼兹写道:“同样真实的是:上帝不仅是存在的源泉,而且是本质的源泉,是实在事物的源泉,也同样是处在可能性中的实在事物的源泉。这是因为上帝的理智乃是永恒真理的所在地,或永恒真理所依赖的理念的所在地,因为如果没有上帝,就没有任何处在各种可能性中的实在的东西,不仅没有任何实存的东西,而且没有任何可能的东西。”

部分对于整体、有限对于无限的“皈依”与从属,就是宗教情感的源泉。因此,在宗教之中,“人”成了无限与有限的结合。就像人一样,每个单子既有完满性,也有受限性。完满是因为每个单子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感知整个宇宙,受限是因为每个单子感知整个宇宙,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莱布尼兹写道:“创造物有它们由于受上帝影响而得来的完满性,但是它们也有由于它们自己的本性而来的不完满性,所以不能没有限制,因此创造物与上帝的区别就在这一点上。[这些创造物的原始的不完满性的一例,就是物体的自然惰性。]”

□□□□□□□□□□□□□□□□□□□□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金刚经》

10、

每个人都是有限的,然而,每个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的有限又是很不一样的。所以,严格的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帝,都有自己的宗教观。这个看起来“现代”的观点,莱布尼兹说得非常明白:“单子的本性既是表象。所以任何东西都不能限制单子只表象事物的一部分,虽然这种表象确乎在整个宇宙的细节方面只是混乱的,而只能在事物的一个小部分中是清晰的,就是说,只能在那些对于每一个单子说或者最近或者最大的事物中,才是清晰的;要不然单子就会是一个神了。单子之受到限制,并不是在对象方面,而是在认识对象时所采取的方式方面。单子都以混乱的方式追求无限,追求全体,但是它们都按照知觉的清晰程度而受到限制和区别。”“所以,虽然每个创造出来的单子部表象全宇宙,它却特别清晰地表象着那个与它关系特别密切的、以它为‘隐德来希’的形体:这个形体既是以‘充实’中的全部物质的联系来表现全宇宙,灵魂也就以表象这个以一种特殊方式附属于它的形体来表象全宇宙。”

莱布尼兹有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然而,在他看来,宇宙万物构成了一个无数生命形态构成的无限连续体。他认为,在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在植物与动物之间,在动物与人类之间,没有绝对分明的界线。后来的科学实验也证明了莱布尼兹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作为理性主义者,莱布尼兹认为只有普遍性的理性知识才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的经验与动物的记忆性的联想并没有本质不同。

上帝的存在,保证了我们共处的宇宙是如此无限多样、丰富多彩!当然,这绝不意味着,上帝的存在仅仅是理论上的一种假设。莱布尼兹写道:“正如一座城市从不同的方面去看便显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子,好象因观点的不同而成了许多城市,同样情形,由于单纯实体的数量无限多,也就好象有无限多的不同的宇宙,然而这些不同的宇宙乃是唯一宇宙依据每一个单子的各种不同观点而产生的种种景观。”

□□□□□□□□□□□□□□□□□□□□

●我们需要智慧,以了解所信仰的东西;需要信仰,以相信所了解的东西。

——奥古斯丁

11、

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这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只能通过宗教来回答!但上面已经说过,每个人的宗教信仰其实是不一样的。不过,从根子上来说,又是一样的,因为我们,以及我们的宗教信仰来自同一个宇宙。这就是让有限参与无限之中。不管我们是否愿意,这总是一个事实,就像我们从娘胎里出来,不得不成为父母的儿女一样。因此,基督教的“爱上帝”,其实是一种非常朴素的信仰。

因为有了“爱上帝”诸如此类的超越性的宗教信仰,所以,我们也就有了以“有涯”参与“无涯”的动力与信心,以及由此带来的慰藉感和满足感。实际上,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追求真理与热爱人类以及宇宙万物。这其实也是人生的本来面目。因此,真理其实就是上帝,真理和上帝一样,都是以“有限”拥抱“无限”的过程。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彻底地抛弃这个过程,无论他如何消极厌世。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实际上,这样的哲学等于将每个人的差异全部都抹杀了。在这种虚无主义的影响下,人就自暴自弃乃至屠戮同类。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宇宙的唯一的一个“单子”,所以,我们的宗教信仰都有“自性”。不过,正如佛教所言,我们不应该“执著”于这样的“自性”,认为自己的信仰是最好的,别人的都不正确。因此,对待不同的宗教信仰,应该宽容。【当然,我们应该警惕那些并非宗教的意识形态。】我们都应该追求佛性,向佛陀(“觉悟者”)学习,修炼自己,容纳整个宇宙。歌德说过:“只知道一种宗教的人,其对宗教一无所知。”所以,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宗教信仰是不应该偏执的,否则,就不可能真正走向觉悟。

佛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我们心灵的显现,皆因心灵的感知而有体性,一切存在都以心灵为体性,心灵是存在之体,现象是心灵之相,颜色、声音、味道、触觉、思维和感受是心灵表象和感知的功能。众生的心体和心相本质上平等无二,但由于生命个体在表象和感知方式上的不同,所以才呈现不同的境界。生命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能觉知自体性的没有生死和烦恼的觉悟的状态;一种是不能觉知自体性,生活在由自己表象和感知的功能所形成的生死境界中的虚妄的存在状态。

□□□□□□□□□□□□□□□□□□□□

●诚实的怀疑,是诚实信仰的最深刻的源泉。

——麦克斯·缪勒

12、

走出虚妄的存在状态,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诚实地面对自己。在不同等级的单子(赤裸的单子、动物、人、上帝)中,“人”由于具有“理性”,所以,是最容易不诚实的。所以,我非常赞同宗教学的奠基人麦克斯·缪勒的观点!我认为,诚实是最重要的宗教力量。人背离了诚实,就是有罪的开始。所以,在印度教、基督教那里,人都是有罪性的。

麦克斯·缪勒在《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一书中告诉我们:宗教发展的最高形式和最后阶段就是“诚实的无神论”。然而,“诚实的无神论”仍是宗教信仰,所以,它应该跟“庸俗的无神论”有严格区分。他写道:“有一种无神论是走向死亡的无神论,但有一种无神论却是一切真正信仰的生命之血。”“这是一种真正的自我牺牲,这是信仰中最真实的信赖,是最真实的信仰。没有这种无神论,宗教早就变成一种僵化的虚伪。没有这种无神论,就不可能有新的宗教或宗教改革,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新生。”

麦克斯·缪勒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的瓦尼尼作为“诚实的无神论”的杰出代表。瓦尼尼这样阐述自己的上帝:“你们问我上帝是什么?如果我知道我就是上帝了。因为除了上帝自己之外无人了解上帝。尽管我们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从上帝的营造物中发现上帝,好像透过云层见到太阳,然而借此手段我们并不能更好地理解上帝。但我们要说上帝是最伟大的善,是第一的存在,是全部的、正义的、慈悲的、有福的、平静的;上帝是创造者、保护者、仲裁者、无所不知者;是父、是王、是主、是奖赏者、是统治者;是开始、是结尾、是中间、是永恒;是权威、赐予生命者、观察者、巧匠、天祐、恩人。唯有上帝才是一切中的一切。”然而,瓦尼尼于1619年被割舌活埋,当时的法官判处他为无神论者。

由于没有宗教信仰以及罪感意识,所以中国人没有追求真理的智慧与勇气,中国人几乎不可能成为“诚实的无神论”者,而只能是“庸俗的无神论”。这一点,邓晓芒在其《灵之舞》一书中有过较为深刻的观察,他写道:

中国人比较讲真诚,西方人比较真实。真实不可能返身内求,而只能外向进取;真诚则是从自己出发(“从我做起”)而又复归于自己(“问心无愧”),不计利害与客观效益的。西方人要证明自己确有诚意,总要凭借外在的真凭实据,如契约、财产、互利关系以及于此相关的签字和信誉。而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要凭借这些才相信另一个人,这恰好是不相信人、不“以诚相见”的表现。这种差异在日常交往中也常常体现出来。

邓晓芒总结道:“人性中真诚与虚伪的矛盾,在向外的方面表现为不断地奋起,在向内的方面则表现为忏悔与羞愧。……真正的真诚总是伴随有强烈的忏悔意识和羞愧感。”实际上,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就不可能看清楚世界的普遍联系,也就不可能具有超越性的精神追求,而只能像儒家鼓吹的那样“内在超越”,成为什么“内圣外王”的非人类。

□□□□□□□□□□□□□□□□□□□□

●没有对上帝的信仰,我们的道德感和正义感就没有了基础。

——康德

13、

中国的社会问题很多很多,但根子仍然在于人们没有宗教信仰,所以,个人无道德感,社会无正义感。于是,数千年以来,中国人都在“无神”地活着,尤其在当下,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基本上都是空空荡荡的,无聊、乏味、空虚、焦虑,乃至疯狂、“使人们变成死相”。自绝于世界的结果,就是世界越来越精彩,而中国越来越糟糕。

对上帝的信仰,以及其他的超越性的宗教信仰,不仅能够回答个人的生活意义问题,而且他们也是社会伦理学的根本。同时,对于那些偏重理性的人们来说,宗教信仰也有助于人们发现物理学上的“真理”。因此,那些世界上最杰出的头脑绝大多数都有宗教情感。

1929年4月24日,纽约犹太教堂的一位牧师从纽约发了一个仅有五个英文字的海底电报到柏林,询问爱因斯坦“你信仰上帝吗?”并要求他也用电报回答。爱因斯坦当日就发了回电:“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行为有牵累的上帝。”

爱因斯坦称自己的这种感情称为“宇宙宗教感情”。这跟他本人的宗教观有关。他认为,人类的宗教发展经历了这么三个阶段,从“恐惧的宗教”到“道德的宗教”再到“宇宙的宗教”。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宇宙的宗教情感是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只有那些作了巨大努力,尤其是表现出热忱献身——要是没有这种热忱,就不能在理论科学的开辟性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人,才会理解这样一种感情的力量,惟有这种力量,才能作出那些确实是远离直接现实的枯燥的工作。”

实际上,理性与信仰之间,是一种张力关系。理性是一种自主的真理观,而信仰是一种恩典的真理观。对于人类来说,只有意识到理性的有限性,才能追求尽可能多的道德与正义。因此,人类需要敬畏真理。

上帝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不过,对于长期弱智而且冷漠的信奉唯物主义的“第二人类”中国人而言,要真正理解这一点,难于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