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6官方下载:危机与应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13:12
危机与应对http://view.QQ.com  2009年06月09日11:28   东南新闻网  石小敏  我要评论(233)

石小敏先生在燕山大讲堂现场

现场视频1 视频2

      时间:2009年5月23日

地点: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

嘉宾:石小敏

主持人:杨子云

提要1:30多年的改革不都是渐进的。起端是巨大的政治激变。没有1976-1978的政治激变,就没有后来的渐进式经济改革。那个激变是危机引起的。一种政治上的危机。原来极左的政治路线无法再继续进行下去了。经济改革使中国再一次顺应了历史潮流。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但是改革没有能够保持两条腿走路。一直到近年才开始注意到协调的问题,叫做四个建设,希望把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社会的四个方面建设能够平衡起来。

提要2:1990年代总的讲,形成了开放带动改革、沿海推动内地、民营促进国营、经济社会拉动政治、实践推进理论政策这样一种大势,一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经济开放的这条前腿,终于搭上了全球化的大车。中国进入又一轮的高速发展。但2008年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危机,全球化受挫,停滞了,甚至有后退。

提要3:袁剑提出“我们的改革”和“他们的改革”这个概念,50、60年代出生的人与70、80、90年代出生的人,这两代人对改革的评价是不一样的。50、60年代出生的人认为改革解决了某些问题,比如生活不再匮乏、商品丰富、有了一定的自由;但70后、80后甚至90后生下来就不缺这些,他要的是参与的自由、表达的自由,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国家领导人,怎么对80后、90后有引导力和凝聚力,这对他们将是很大的挑战。

主持人: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燕山大讲堂》。今天请来了石小敏先生。他演讲的题目是《危机与应对》。掌声欢迎石老师。

石小敏:我是一个50年代出生的人,从1968年开始,在工厂里干了10年。1978年,赶上改革开放,参加高考进入北大学习经济学。1983年到国家体改委工作,1991年到了现在的机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曾经作为中、低级的官员参加过经济改革的一些工作。近十几年来,作为改革的一个不大称职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今天来与年轻的朋友们交流一些粗浅的心得。现在最重要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危机,一个是应对。应对中能不能开启新一轮改革还得看。

从政治激变到渐进改革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这并不全面。中国改革的起始点应该是从1976年到1978年。这期间中国政治上发生了大的翻转,官方的说法叫大转折,叫“拨乱反正”、打倒“四人帮”,批判极左路线。在我看来,这不是渐进式改革。这是一种激变,是很剧烈的变化。后来解释为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其实绝不仅是这层意思。当时经济固然有不少困难,但真正的原因是,原有的政治路线走不下去了,才发生那样一场变动。变化是很剧烈的,不是渐变。原来以阶级斗争为纲,后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大转移。这一剧烈的转身,为后来所谓渐进式的经济改革开拓了空间。改革开放30年来,官方和社会有很多对30年改革开放的总结,有的分歧还不小。我感觉在用语和理念上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如果非要说严格的学术上的概念,改革至少有两个特征:一个是自上而下推动的,一个是渐进的。自上而下推动在80年代很明显,一直到90年代上半期。90年代下半期以后,这个特征逐渐在减弱,但是渐进改革一直维持了很长时间。如果含糊一点,不抠词的话,渐进一直到今天还是在发生着。我们把30年的改革看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如果没有1976年到1978年的政治剧变,就没有后来渐进式的经济改革。

谈30年的改革阶段是怎么划分的,哪些经济领域发生变化了,对70、80后的年轻人来说是一段遥远的历史,讲起来也比较困难。我想打两个比方,谈一点自己对30年改革的感受。如果把这30年的探索放在中国现代化探索的百年历程中去看,跳到空中鸟瞰百年的曲折,我觉得中国所走过的道路有点像黄河。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所以大河东去。从辛亥革命开始,孙中山总结出三民主义,一直到提出新三民主义,到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到1949年建国,大河都是蜿蜒东去的。建国以后却往北拐了一个大弯。是改革开放把流向拉回来了,又往东去了。30年连续不断的变化,尤其是经济,走的最快的部分已经入海了。特别是竞争性的行业,某些生活的领域,政治管制最松的领域已经步入全球化了,但改革最慢的部分还没过壶口瀑布,还在拐弯的过程中。

胡锦涛总书记在30年的总结报告里有一个点是比较新的,他提了三大革命,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特指改革开放这一段。把三大革命串起来,就是顺应历史潮流、大河东去,中间走过一段弯路。把三大革命串起来,提升了人们重新审视历史的想象力。

第二个比方,可以用走路来表示。改革最早是从农村开始。第一步走出去的联产承包是经济改革,随后很快就决定取消人民公社,恢复了历史上的乡村管理。人民公社是农村基层最重要的政治体制,第二步取消人民公社是重大的政治改革。可见80年代农村改革是经济与政治两条腿走路的。在城市改革的起步阶段,探索的重点先放到了国企改革上。开始给企业利润留成,搞经济刺激,这一步走出去之后,很快就试行了厂长负责制,不再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厂长负责制可以看做是国企层面的政治改革。尔后,当整个经济改革在城市全面铺开的时候,正好是1985年、1986年,那时苏联的戈尔巴乔夫也在搞改革,似乎改革有一点竞赛的味道。此时国内开始出现一些问题,有一些腐败的行为,百姓中有不满了,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1986年,中央专门成立了由总书记牵头的政治改革研讨小组,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政治改革的可能性与路径。经济改革这条腿迅速的往前迈,但政治改革这条腿却因遭遇了那场风波,再也没能迈出去。一条腿向前滑行,大发了就要劈叉,就会不稳。所以那场风波之后,为了稳定不得不把改革伸出去的前腿往后抽,先站稳了再说。1990年代初期的时候,又重提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政治上则重新研究反和平演变。1992年邓小平南巡,把经济改革这条腿又往前推了,这回成了开放带动改革,开放就是改革。打那以后,改革的基本姿势就是前腿伸伸,后腿拖 拖。走相很累。但是惯性使然,一直没停。积累下来,成效与变化也是巨大的,并带动了很多领域的变化。

1990年代总的讲,形成了开放带动改革、沿海推动内地、民营促进国营、经济社会拉动政治、实践推进理论政策这样一种大势,一直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经济开放的这条前腿,终于搭上了全球化的大车。中国进入又一轮的高速发展。但2008年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危机,全球化受挫,停滞了,甚至有后退。我们的前腿被拖了这么长时间,这一回被撂下了。多年不用两条腿走路,如今也真有点拉不开栓了。所以有人问,不折腾是不是就等于卧在这儿了。“不折腾”这个词很费解。很多人都在忧虑,是不是不改革了?!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