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 7.2.2.3188手机版:社会转型与基层治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43:26
社会转型与基层治理2009年12月03日17:3421CN袁绪程我要评论(7) 字号:T|T

袁绪程老师在51期燕山大讲堂现场(摄影/李漠)

51期视频实录1 实录2

嘉宾:袁绪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时间:2009年11月21日周六下午3点-5点

地点:中国政法大学蓟门桥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

主办: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承办:腾讯评论

主持人:杨子云

主持人:各位网友、各位同学,下午好,今天是燕山大讲堂第51期,我们请到袁绪程老师,他是中国改革杂志社的社长兼总编辑。袁老师给大家讲的主题是:社会转型与基层治理。这是袁老师所做战略研究的一部分。关于中国的社会转型,有些概念需要我们理顺,我们知道有苏东的转型、有南韩的军政府转型,还有台湾的和平转型等,我们也面临着一个转型的关口,基层治理在社会转型中能起到什么作用,我们期待袁老师跟我们讲解,掌声欢迎。

袁绪程:谢谢主持人,谢谢腾讯燕山大讲堂,非常高兴与各位同学、网友交流我对社会转型和基层治理的一些看法。今天讲的题目可能比较枯燥,因为题目太大,不是一两个小时就能讲清楚的,甚至写本书都不为过。处在社会的大转型时代,可以说你非常幸运,也可以说你非常不幸,因为它可以让你上天堂,也可以让你下地狱,就像狄更斯说的,这是一个充满光明的时代,可也是让人走向黑暗的时代,全靠我们大家努力一同走向光明。我今天想借这个机会,把我对社会转型的概念、想法、思路与大家分享。

我个人认为社会转型、基层治理,可以有不同的理论,比如说社会转型最流行的理论是现代性理论,社会转型肯定是从西方的现代性理论阐发出来的,但也可以从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的理论等视角来说清楚这个问题。关于基层治理也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维框架,最简单的基层治理概念就是分权概念,基层权力和中央权力、地方权力怎么分割,治理也可以从权力的角度,也可从协同机制的角度去阐述。如此等等。

大家都知道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身处其中,但今后应该怎么走、我们国家要往哪里去、我们的彼岸在哪里?如何从改革的角度透视社会转型、如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改进基层治理、如何从基层治理入手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今天就是从这样的一个角度跟大家交流。

社会转型:价值的普世性就是可接受性

我跟大家交流,如果概念不统一的话,大家可能会感觉我在胡说八道。所以为了我们能够互相有效交流,我首先要讲清楚我所说的社会转型的概念。

社会是由组织、规则连接起来的众人。把这句话分解,有三个概念:一个是组织,二是和组织相适应的制度,三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组织、通过制度来连接的,就是我们说的社会的含义。对社会一词,可以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狭义来说,我们可以用排除法来定义,即经济、政治以外的领域都属于社会领域;也可以广义地来理解,社会由经济、狭义的社会和政治三大领域组成。如果要分成四大领域、五大领域,也都可以,这是思路的问题,不是规律。我想从这三个领域来谈制度和组织如何变革。

什么叫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是从一个社会的形态(形式)到另一种形态的变异和转化,类似于生物学的“物种变异”,来自于西方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我们在政治教科书里面,经常看到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划分,这也是一种理论的视角。我们看问题,都会有不同的视角,有在不同的语境和情境下对这个事物的一些看法,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看法就是自然规律或者社会本身,只能说你看到的东西是你从你的角度所看到的东西。所以我是用生物学的概念做一个类比,社会转型像生物学的物种变异,只是一个比喻。

现在谈谈第一个主要的视角:现代性理论。向现代社会转变可以从三个角度或者三个层面来看。第一是“器物”的转变,所谓器物就是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如果大家要了解这些东西,可以参考中国科学院《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战略研究系列报告,里边提到希望在2050年达到某些指标。这些东西是现代化的一个表达,但不是最重要的。我们30年来的改革可能是这方面进步最大。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看看《现代性与社会转型》。第二是制度规则的转变。从传统的制度规则向现代的制度规则转变,这个概念我估计大家也明白。可分为三大领域的规则,比如经济规则的转变是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当然还有社会规则、政治规则等。第三是就是“众人”的价值观念、伦理、认知方式的转变。我用“众人”并不指所有的人,经济学讲的是大数道理。或许有的人不愿意转型,希望我们永远生活在古色古香的环境里面,愿意回到过去,做一个秦国人而不是一个现代人。相比较而言,价值转型非常重要,可以从文化的角度也可以从认识论上看价值转型。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有些价值,比如说民主、自由、平等、个人权利、法治,有人认同,也有人不认同,而欣赏古老的价值比如夫为妻纲等。但是,为什么多数人会接受某种价值而不接受另一种价值呢?我想这是需要证明的.同学们都是学法律的,都知道法律是一种秩序的概念,但为什么这种法律秩序会被另外一种法律秩序所替代?因为后者比前者有更多的公平而带有普世性即被多数人接受。普世性是指可接受性,具有可接受性才能普世,如果强迫我接受,我纵然表面上承受也不会认同的。人们可以说某个价值是普世的,但如何证明?也许自由是人的本性不用证明,但民主、法治不是人的本性,是需要证明的。例如,为什么民主、法治会战胜专制和人治?可以从理论和经验来证明的。首先是逻辑的证明,证明它为什么会和将会被大家所接受;第二是历史的证明,用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事实来证明。这就是马克思讲的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一致。因此,我们要学哲学,懂得方法论和价值观,但可悲的的是,很多人把哲学当作意识形态教条来学,结果讨厌哲学。哲学被认为是一个最无用的学问。如果没有共同的哲学基础,就不可能有共同的视角,或视而不见或看歪了,也就形不成共识。希望大家学学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

第二种视角是组织方式的转变,第三是制度的转变。我就不多解释了。

现在谈谈转型的方式:一是自发的演变。不要以为英国光荣革命后就达到了今天的这个社会状态,其实光荣革命之前,英国民主法治的演变差不多用了五百年左右,之后又用了两百多年才完全民主化。例如,英国妇女直到二十世纪初才获得选举权。英国是慢慢地演变过来的,从少数人的民主转变为多数人的民主,最后演变为全体人民主。

二是革命式的激变:即激进的变革(如法国、俄国)。这也是一种转型,推荐一本描写十月革命的书叫做《震撼世界的十天》,这是一个叫约翰·里德的美国人写的,非常生动。现在又出了一本,叫“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根据前苏联解秘档案写的,很真实。发生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公认的激进转型,开始是君主立宪派掌权,1793年转向雅各宾派,最后转向了拿破仑,后来王朝复辟,一直到第四共和国,折腾了一百年才稳定下来。革命虽很快成功,但是结构转型跟不上。

3、改革渐变:即渐进的革命。改革搞的比较好且没有流血,可能是我国的台湾。当然南韩也行。

之所以把这些概念讲得比较详细,一是想让大家跟我有互动;二是讲讲中国社会的转型,先讲概念和定义,为讲中国的转型做铺垫。最后再讲转型中的基层治理,介绍我对中国乡镇政治体制改革试点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