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贡 电影:重温竺可桢办学理念 探寻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27:15
重温竺可桢办学理念 探寻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新闻来源: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发布时间:2010-9-24 20:16:38 浏览次数:87
2010年3月7日是我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卓越的教育家和科学家竺可桢诞辰120周年。今年3-7月期间,浙江大学举行一系列纪念竺可桢校长诞辰120周年活动。竺可桢校长是浙江大学百余年办学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练和提出的一系列办学主张,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思想。5月12日下午,浙大城市学院院长吴健在“意义追寻”首届创意文化月开幕式上与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面对面,共同学习竺可桢校长的“求是”办学理念,重温经典,分享心得体会。只有思想可以穿越时空从浙江大学的一名毕业生,到浙江大学的教师,到竺可桢学院常务副院长,直至如今成为城市学院的院长,一路走来,吴健都一直受惠于竺可桢校长提出的“求是”精神。“对他的教育思想,我一直都非常崇敬、钦佩和感激。”吴健说,只有思想是可以穿越时空的,所以他的一整套教育思想还为我们所沿用。吴健用故事的形式重现了竺可桢先生的生平,包括三个重要的人生阶段:求学阶段、长校阶段和中科院阶段,尤其是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的一些丰功伟绩,譬如“文军长征”、确定“求是”校训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渐渐读懂教育思想的精髓。“大学里除了知识还有文化,但是现在物质和功利讲多了,文化却少了。”吴健表示,无论是作为座谈者,还是演讲者,都非常乐意参加类似的活动,这不仅是和学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更是传播文化和思想,相互学习,共同勉励的一个过程。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竺可桢提出求是精神乃大学之精神,包括科学精神、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并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专论中进一步指出追求真理的态度,要“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大学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竺可桢定义为“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尚、转移国运”,吴健深有感触地说,这是思想的力量,恰能指出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立意高远,每看一遍都对自己是一种教育和洗礼。“大学要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学生”,引用竺可桢的话说,就是要具备“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不徇利害的气概、公忠报国的责任感、健全的体格”。也许每一名城市学院的学生最初认识竺可桢都是因为这两句话——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这两句话适用于每一名大学生。”吴健说,要时常扪心自问,警醒自己。我们不仅仅要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一定要有使命感,肩负起“社会之砥柱”的使命。因材施教,求是创新“求是系治学之本,创新乃科技之源”。吴院长在论及城市学院的教育理念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时说,城市学院的学生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我们应因材施教,倡导合格基础上的扬长教育,促进综合素质提高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社会政治经济建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何为“创新”?创新的根本是知识的应用和发现。吴健以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为例说,“你们设计的作品如果利用老师上课授予的知识,然后以新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其实创新并不玄乎,也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你们每一个idea都是在创新。”创新思维有三境界——“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吴健说,“这是不断学习积累,深入探索,最后享受收获的过程,创新是一个需要奋斗和努力的过程。”创新教育之路谈到竺可桢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的启示时,吴健认为城市学院的创新教育需要走“专通结合、交叉复合、国际化”的道路。“专通结合”就是一方面要强调通识课程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两者要有一个平衡点。“虽然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今后直接应用的机会不多,但必定在大脑回沟中留下印记,受益终身。”吴健告诉学生。“交叉复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最重要途径。”吴健说,学习绝对不要局限在很窄的范围里,大学一定要想办法形成综合能力,尤其是沟通能力、思辨能力,构建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形成持续学习能力。“比别人多学其他的知识,形成一个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知识结构,那么你就是唯一的,视野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是他人不可替代的。”吴健说。没有国际化思维的碰撞和视野,创新很困难。学院将大力促进海外交流与合作,营造国际化办学氛围,但教学是双向的过程,吴健希望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外语应用能力。吴健的演讲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时而笑声朗朗,时而掌声雷动。演讲结束后,吴健与在座学生进行了交流,详细解答了学生的疑惑。短短的两个小时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但那些崇高的思想、那些激励的话语将伴随着莘莘学子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