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十八手视频:古代关于“睡眠”的说法有多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00:07

古代关于“睡眠”的说法有多少?

    2003年中国睡眠研究会把“世界睡眠日”( World Sleep Day,3月21日)正式引入中国,由此可见,人们对睡眠尤其是高质量的睡眠越来越重视,拥有优质的睡眠理应成为健康的基础,笔者饶有兴趣地收集了一些古代“睡眠”的多种说法以飨读者,并诚恳地希望朋友们能给予补充为快!

  

  “睡眠”的类动词在古代主要有:睡、觉、瞑(眠)、寝、卧、寤、寐、醒等以及他们之间的组合形式。

    在古汉语里,“”与“”分别是两个词。

    ,坐寐也。——《说文》,“睡”的原始义是坐着打瞌睡。

    例如:

   读书欲,引锥自剌其股。——《战国策·秦策》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 孝公时时,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这里的“睡”都是打瞌睡,决非躺在床上睡觉的意思。至于“睡”表示睡觉、睡着的意思,是魏晋以后起的意义。

 

  ”有两音,读jué音当省悟、发觉、启发、使觉悟讲;读jiào音当睡醒讲。

    例如:

  ,悟也。从见,學省声。——《说文》

   上欲起贤,未。——《汉书·董卓传》

   而之渐台。——《汉书·邓通传》

   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诗经·王风·兔爰》

   且有大而后知此其大梦也。——《庄子·齐物论》

   见卧闻。——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时之枕席。——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古代汉语指闭上眼睛,但是不一定睡着;

   例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

   ,寐也。——《玉篇》

   吾子有疾,虽不能省视,而竟夕不眠。——《后汉书·第五伦传》

   致命于帝,然后得些。——《楚辞·招魂》

   余峨之山有兽焉,见人则眠。——《山海经·东山经》

 

  ”古汉语指躺在床上休息,不一定睡着;现代汉语则指睡觉。

   例如:

   ,卧也。——《说文》

   毋伏。——《礼记·曲礼上》

   宰于昼。——《论语·公冶长》

   寡人夜者而不寐。——《公羊传·僖公二年》

  寝而思之。——《战国策·齐策》

   元济尚。——《资治通鉴·唐纪》

   必重褥。——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既同。——清· 魏禧《大铁椎传》

 

  ” ,会意,从人臣。“臣”是竖立的眼睛。本义:人伏在几案上休息,眼睛呈竖立形。现代汉语则指躺下。

   例如:

   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孟子》。焦循正义:“卧与寝异,寝于床,卧于几。统言之则不别。”

   一生伏案。——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弛然而。——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 古代汉语指睡着了。

    例如:

    ,卧也。——《说文》

    夙兴夜。——《诗·卫风·氓》

    耿耿不。——《诗·邶风·柏舟》

    归寝不。——《国语·晋语》

    寡人夜者寝而不。——《公羊传·僖公二年》

    门卒方熟。——《资治通鉴·唐纪》

    人不。——宋· 范仲淹《渔家傲》

    子灿而醒。——明· 魏禧《大铁椎传》

    乃悟前狼假寐。——《聊斋志异·狼三则》

 

  ”古代汉语中指睡醒了,通“悟”,理解、明白之义。

   例如:

   寤,寐觉而有言曰。——《说文》

   窈窕淑女,寐求之。——《诗·周南·关雎》

 

  ”本义是“酒醒”,后延伸意思为睡眠状态结束或尚未睡着。

    例如:
    既而儿。——《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夫亦
    大儿初声。

 

  现代人常说“睡觉”,即是进入睡眠状态。但在古汉语里,“睡觉”的意思却是睡醒了。

    例如: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唐。白居易《长恨歌》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宋。程颢《偶成》

    快去朝议房里伺候。倘若睡觉,亟来报知,切勿误事。——明。凌蒙初小说《二刻拍案惊奇》

    饱食缓行新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裴度 《凉风亭睡觉》  蛛丝马迹”中“马”是指什么? “蛛丝马迹”是一个常用的四字成语,我翻阅了网上不少出处,大多解释为: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现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出处:清朝王家贲《别雅序》:“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凝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导性的解释,令不少人以为这“马”乃骑着的大马,非也。

此处的“马”并非真正的“大马”,而是昆虫中的“灶马”。灶马也叫灶螽,身体粗短,背驼,触角较长,翅膀已退化。后足发达,会跳跃。常生活在灶前等暗湿的地方。它的生活习惯是白天藏在灶间附近角落缝隙等适于隐蔽之处,夜间出来在灶上及周围寻找暖和处避寒。《酉阳杂俎》:“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 

故蛛丝马迹,也可写作“蛛丝虫迹”。清人夏敬渠《野叟曝言》七十九回:“蛛丝虫迹,屋漏蝙涎,不即不离,有意无意,其妙如何”。
 

是谁“千里送鹅毛”送予何人?

“千里送鹅毛”现在大家自然会联想到下一句“礼轻情意重”,可是故事之初,是谁如此执著千里迢迢送根鹅毛?送的是曲颈向天歌的——“大白鹅”的绒毛?还是癞蛤蟆想吃的美丽的——“白天鹅”的羽毛呢?且又是准备送予何人呢?看看下面的典故,答案自然清楚了。

(百度搜索:徐渭)

源自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徐谓的《路史》:

话说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河边,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捡到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呆,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么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不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广为流传开来。渐渐固定为: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含有深厚的情谊。如宋 ·黄庭坚《长句谢陈适用惠送吴南雄所赠纸》诗:“千里鹅毛意不轻,瘴衣腥腻北归客。”;宋·欧阳修〈梅圣俞寄银杏〉诗(据《欧阳修全集.卷五》引)“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问予得之谁,诗老远且贫。霜野摘林实,京师寄时新。封包虽甚微,采掇皆躬亲。物贱以人贵,人贤弃而沦。开缄重嗟惜,诗以报殷勤。”皆是此意应用之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