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柑橘小苗:杨文:和儿子一起成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18:56
新华网主页 -新华读书
杨文:和儿子一起成长
来源:新华读书



《和儿子一起成长》(最新版) 杨文 著 中信出版社 2010年8月
内容简介
爱是母亲最原始的本能,科学的爱才是帮孩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必须的养份!
她是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她是资深教育专家。她用“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的亲身实践,培养出了一位开朗、善良、兴趣广泛的剑桥博士,让许许多多感叹“快乐童年”与“成功学业”不可兼得的家长羡慕不已。 本书献给所有“爱孩子,愿意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父母!
作者简介
杨文——山东英才学院董事长,博士、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精品课主讲人,国家本科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留学英国,曾任教于山东大学。 荣获“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全国“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长。其家庭荣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现任全国妇联执委、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著有《幼儿英语教学法》、《学前儿童英语教学》、《杨文幼儿英语》、《杨文教子》等。
夏杨——作者杨文之子。剑桥大学博士在读。
有人说他是玩大的孩子,他却比很多同龄人更热爱学习。童年时,每一次顽皮、搞“破坏”、都有幸得到父母“正确的解读、科学的引导”。
他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业成绩一样优秀。
他一度拿到跨国投资银行百万年薪的全职聘书,他是第一位参与剑桥大学核心决策的华人学生,他与二十余位诺贝尔奖得主保持着密切往来,他曾参与组织华人游行抗议媒体的失实报道,他发起的高端中国发展论坛“华剑会”正在为中外商贸文化交流作出积极努力。
目录
序一他们是我的第一任老师
序二 母爱是什么?
第一章 记忆
儿子改写我的人生
练体操的少女
从纺织女工到大学生
第二章 做母亲也需要上岗证
担起两种角色
不做被动的父母
聪明是吃出来的
生活即教育
木棉效应
第三章 “学习”是个大概念
播种在生命的春天
捕捉“关键期”
床前故事与整体识读
一只鞋垫的涂鸦和图形游戏
玩也是学习
读书是一种习惯
成功来自专注力
让时间成为“有价值时间”
我替孩子抄作业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培养兴趣广泛的孩子
会考试也是一种素质
第四章 为孩子建立精神银行
亲亲我们的小宝贝
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
我为什么不生气
巧用“计谋”和暗示
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就这一巴掌
让孩子在选择中成长
孩子不必太听话
蹲下和孩子说话
批评孩子的艺术
“你真是个好孩子”
常对孩子说“你来”
节俭不“抠门儿”
站在对方的立场
自控力的培养
诚信的力量
第五章 父爱如山
父子如哥俩
父亲说自己做了三件事
爱他,就要放手
我眼中的杨文
后记
媒体及专家评论:
今日中国,问题妈妈比问题孩子多。杨文教子成功的秘诀不是因为她是留学归来的教授,而是因为她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获得了母亲的“上岗执照”。这本书的最高价值就是告诉读者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母亲。——著名亲子教育专家、畅销书作者孙云晓
因采访“杰出母亲”而结识杨文,我最在意的不是她培养出了多么成功的儿子,而是她缔造了孩子的健康人格和一家人开放、文明、欢快、坦率的相互关系。杨文说得对,做“母亲”是要学的,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着做“健康的母亲”、“健全的女人”吧。——中央电视台《半边天》主持人张越
关于子女教育方面的书看了很多,这本当之无愧是最好的一本!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少了功利性,而效果却是长久的。我已经推荐给了很多朋友看,作为家长,越早看到会越受益! ——读者评论
做母亲也需要上岗证
很多妈妈把自己的心血和爱全给了孩子,也给予了孩子无数的“教育”,但这样的“爱”和“教育”是不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不是科学而有效的?职场上都有考核标准,但家庭教育只能等孩子长大看结果了。工作可以重来,孩子成长的岁月却是不可逆转的。
我们每个人都会为了谋生和事业的发展,去做长期刻苦的准备。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为了子女的教育,去付出细致而认真的努力。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项通过父母的自我摸索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的确,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实践和探索,是有一定价值的。但如果仅凭个人的经验、习惯和好恶来教育孩子,恐怕成功培养孩子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了。
我认为,做母亲是要靠后天的努力才能获得的一项技能。无论是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女性,母亲的职业都需要受充分的指导和培训。在当今时代,就连家政服务员都要接受岗位培训,一个接线员所受的训练,可能都比许多为人父母者所接受的角色训练要多。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做更多的“职业”准备和训练。
从准备做母亲的那天起,我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母亲,要把母亲当做一项职业认真来做。今天,当许多朋友询问我是怎样教育儿子时,我说:“首先是通过学习培养一种意识,自始至终坚持这种意识,就有了与这种意识相吻合的思维和行动。”
还是那句话:你所获得的,就是你所付出的。
我曾经亲眼目睹一个母亲打自己九岁的儿子,原因是顽皮的孩子踢足球时,不小心把邻居家的玻璃窗打碎了。邻居找到家里,妈妈大怒。我劝那个妈妈不要这样对待孩子,妈妈说:“不行,我得‘教育教育’他!”
我不知道这位妈妈心中的“教育”,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还有一位年轻的妈妈,给四岁的女儿报了各种各样的特长班,英语、绘画、钢琴、舞蹈……一个小孩子每天忙得不见影子,而那位年轻的妈妈,也跟着她给孩子安排的快节奏团团转。
……
很多妈妈把自己的心血和爱全给了孩子,也给予了孩子无数的“教育”,但这样的“爱”和“教育”是不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不是科学而有效的?职场上都有考核标准,但家庭教育只能等孩子长大看结果了。工作可以重来,孩子成长的岁月却是不可逆转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怀着本能的爱,做自然的父亲、母亲。但一种成熟的父爱、母爱,必须经过培育才能发展起来,而且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
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体会到,对孩子的教育,关键要做到三个“三”:
第一,要承担起示范者、教育者、提供者三种角色。
父母是孩子的示范者。在朝夕相处的家庭生活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要当好示范者的角色,父母必须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实施自我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教育者。教育不仅是对孩子课业成绩的关注,更重要的是高度重视孩子的道德品质、心理发展及行为习惯。父母的这个“教育者”角色,是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完成的。
父母还是孩子的提供者。一是物质条件的提供,二是精神环境的提供。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宽松的环境,顺应孩子的天性,在宽容、接纳、指导中,让孩子健康成长。
第二,要给孩子三种爱——无私的爱、科学的爱、推出的爱。
无私的爱,就是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出发,不把家长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科学的爱,就是培养孩子的德商、智商、情商全面发展。
推出的爱,就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三,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三个开放:向课外开放、向自然开放、向社会开放,让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
在这样的教育下,如果我们的孩子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具有良好的德商、智商、情商、逆境商,成为一个适应社会、贡献社会的人,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就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担起两种角色
我们家没有权威,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亲密的、正面的和反面的情感。父母不是不可冒犯的,孩子也不是有耳无嘴的“听话者”,我们彼此是朋友。当家人犯错误的时候,错误被视为成长的机会,不会受到羞辱,也不会受到无休止的指责。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两个故事:
一个故事是,在广阔的草原上,有一个女性,她说从一结婚就属于了她的家庭。她一生的使命,就是照顾她的蒙古包和蒙古包里的孩子。
另一个故事是说,有一位特级教师,自己的孩子在家发高烧,而她仍然坚持去给学生上课,结果自己的孩子就被高烧夺去了生命,可她却说:“四十个学生的一堂课,就是四十个小时。为了这些孩子,我不后悔!”
我是在不同的时间看到的这两个不同的故事,可它们给我心灵带来的震撼都是一样的。我开始思考女性生命的角色。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境界,或高或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平台,或大或小。但如果每一代的女人都像第一个故事里的女人那样,她生命的价值只属于一个家庭,那谁为社会贡献?
那个教师妈妈为了四十个孩子的四十个小时,却让自己的孩子失去了一生。我敬佩她的职业精神,那三尺讲坛是她的岗位,可保护自己的孩子,也是一个母亲对家庭、社会应尽的职责啊!在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在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时……母亲是不能失职的!
一个女人温馨而幸福的生活,需要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平衡。幸福的婚姻、健康的孩子、一项能够自我实现的事业,这是很多当代女性所渴望的。但我们却往往在现实生活里,感受到的是冲突和矛盾。
担好两种角色,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我心目中的成功女人不仅仅要事业成功,她的生活也应该是幸福的。她既应该是一个称职的母亲,也应该是一个负责任的妻子,否则,她的人生也许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或者说,这成功中有可能包含了人生的缺憾。
儿子夏杨出生时,我二十四岁。
姐姐说:“你俩还是孩子呢,怎么带他啊?”姑姑心疼侄子,看着我和丈夫面对那个小小的婴儿,有点手忙脚乱的样子,她不免为我们担心。
我必须尽快成为一个成熟的母亲。
实际上,我在理论上已经做了一些准备,只是母亲的“实战”经验还不行。但我已经感受到,一个新生命对一个女人生命的丰富和铸就。
这是一份怎样的礼物!面对那个粉嘟嘟的婴儿,一个女人所能体验到的那种血肉相连、心灵相应的美满幸福感,是没有什么可以代替的!那种绝对无私、彻底奉献、不求回报的母爱,是对一个女性生命重新的整合与充盈!爱、欢喜、快乐和职责,当然还有焦虑和无眠。但你就是没有二话地付出,甚至不知道什么叫疲倦和烦躁。
对于我来说,孩子是一种完整人生的基础组成,能够有机会去经历一个女性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刻,那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那栋红砖楼简陋的单元房里,因为一个新生命的到来,而成了一个温暖而忙碌的完整家庭。我和丈夫为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这个新生命,倾注了满腔的关爱和希望。
首先,我们决心做负责任的父母。孩子只有在一种负责任的婚姻关系里,才会有未来的安全感。当我们把儿子幼小的生命抱在怀中时,我们就决心用我们的努力,给他一个充满爱和温馨的家。使他在这个家里,获得生命所需的支持,接受正确的行为示范引导,并能够逐步自己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决定……
就是在这样的家庭责任和信念的导引下,我们一家三口开始了共同的旅程……
人生真的好像一次旅程,能成为一家人就是一种缘分。我们在不同的生命起点登上“列车”,然后因着永远无法解除的血亲关系,坐在了一起。但我们不会永远坐在一起,儿女会长大,父母会衰老,所以能够在一起的岁月,是多么宝贵和难得啊!
当时我们因为大学刚毕业,没有什么物质的储备,生活不富裕。虽然没有美丽的衣服、昂贵的家具,但是我们能在彼此的微笑中,找到爱意、温情、信任和安全感,这种感觉到现在还伴随着我们。
记得那时我们家的饭桌上,剩下的总是大家公认最有营养的食品,一块儿炒鸡蛋,两片肉片……是因为谁也不舍得吃,想留给对方。
良好的婚姻关系,不会因为有着曾经的热恋,而不需要继续努力。一种亲密的、终身的婚姻关系,是在深厚友谊的基础上、在不断地妥协和学习中完成的。
我和丈夫的婚姻,是彼此初恋的结果。我们始终是知心朋友,是志同道合的伴侣。我们了解并理解彼此的需求,尊重彼此的个性。我是个慢性子,他是个急脾气;我喜怒不太形于色,而他什么都写在脸上……他接受我的“温吞”,我欣赏他的幽默乐观开朗……我们两个人的个性并不完美,但我们一直在尊重、包容和责任中,寻找着建设我们家庭幸福的路径。
我们家没有权威,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亲密的、正面的和反面的情感。父母不是不可冒犯的,孩子也不是有耳无嘴的“听话者”,我们彼此是朋友。当家人犯错误的时候,错误被视为成长的机会,不会受到羞辱,也不会受到无休止的指责。我们的家庭没有真正的争吵,每个人都不会火上浇油、毫不控制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大家会适可而止,所以吵不起来。即使是争辩,也是一个促成彼此了解和达成协议的过程。
经常的镜头是,丈夫急了,我就不说话了;他看我脸色不好了,也就马上缓和,说:“好了,好了,不说了,再说你就急了……”而且他生气从来不过五分钟,一扭头,就忘了。
这样的场景,在我家时有发生。或者是我,或者是丈夫,或者是儿子,但情绪激动的只有一个,其他人要么沉默,要么做个配角。儿子称这是“轮流‘发脾气’,互为‘受气包’”。
家人关系是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个演练场。作为一个学习者,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的引导和示范。他在父母的榜样中,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学习着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与亲近的人之间的关系。
这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一课。这一课,甚至会影响到他将来拥有一个怎样的婚姻关系。
父亲、母亲是示范者。
我们的家庭是一个开放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每个人既是整体的一部分,同时又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家庭以外的世界沟通着……
我、丈夫和儿子,都在这样的开放系统中,寻找着自己生命的目标,追求着各自人生的理想。
有一部电视剧的台词说:爱与被爱,是需要能力的。不光做母亲,做妻子同样。女性如果有机会去体验创业的艰辛,体验所担当的社会角色需要什么样的付出,就会更懂得丈夫的内心需求。当丈夫一睁眼就在满脑子考虑投资、公关应酬、事业生存危机的时候,如何有心情去细听妻子向他诉说的家务琐事、细微感受?他可能更需要妻子理解他独立在外创业的精神压力,需要在家的港湾中,敞开心扉,一吐为快……如果在这样的时候,彼此不知道给予对方什么样的关心,就很难达到彼此心灵的默契,可默契恰恰是一个婚姻和家庭最好的润滑剂。
男人和女人在婚姻生活中,应尽量营造夫妻两人共同参与的家庭气氛。我认为,妻子做丈夫的知心朋友比做他的“保姆”更重要。现代女性如果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可以适当让部分家务劳动社会化,由家政服务公司去帮助打扫卫生、洗衣服、买菜等。这样能腾出我们自己的时间,去多和孩子、丈夫沟通和交流,去追求自己社会价值的实现……
我承认我是一个不“自怜”、很独立的人。我生病去医院看病,不会非得让丈夫陪着。我总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很多事情要去做,尤其男人在社会上压力很大,所以,我不愿意因为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去牵扯他的精力。倒是他病了时,我会拉着他,拽着他去医院看。因为男人不像女人那么敏感,很容易把小病拖成大病。女性的纤细,决定了我们就是要对自己的家人付出更多的呵护。虽然会辛苦些,但这是我们的职责。
我认为,一个懂得珍爱自己、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有健康心态的女性,面对丈夫时,就不会因为心灵空虚而过分依赖。一个有完整的自我和自尊的人,才能够真正地去爱别人。
女性与男性,都是平等的人,都需要家庭的幸福,也需要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夫妻的彼此独立,更能稳固一种长久的婚姻关系,也能为孩子提供一种良好的示范,让一个母亲爱的能力增强。不仅仅是对家庭经济压力的分担和对孩子经济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性较强的母亲,会带给孩子更宽阔的视野和生活空间。
我不愿让别人去代替我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也不愿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丈夫或者儿子身上。每个人都应该去做最好的自己,每个人的个体价值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在这个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家庭的情况也不一样。但对我来说,事业、家庭两副担子一起担,才是我内心的愿望。
我认为一个女人应该是智慧的、能干的,同时也是温情的、和蔼的。
丈夫的理解和支持,促成着我的梦想……
“让她去做全职太太,那行吗?让她在家闲半月,就相当于对她的惩罚。”他对朋友这样说我。
他了解并理解我,他用他的方式给予我支持和力量。
一个女人的幸福中,怎么可能没有来自另一半的付出!
在我们共同创业的路上,在养育儿子的岁月里,在我们相濡以沫的家庭生活中……那些温暖的记忆,是我生命里最宝贵的财富。
也曾经有记者问:“一般来说,一个家中有一个人成功就不容易,家人都得做他的后盾。为什么你们一家人都成功?”
说实话,我不敢说我们一家三口都成功,只能说我们一家三口,都努力去做自己的最好和最好的自己。因为在我们的家庭里,每个人都是自我完整的独立个体,都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追求、独立的能力、独立的目标、独立的空间,都愿意帮助对方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从依赖他人、依赖环境到依赖自己的过程。无论夫妻,无论儿女,都需要独立自主地去面对生活和社会。家庭就像一支乐队在合奏一首人生的乐曲,每个人都在演奏自己的乐器,充分表达自己独特的能力和技巧。每个人都是完整独立的个体,但又充分投入,互相配合。一首属于家庭的美妙的人生乐章,就在大家齐心协力的演奏中进行着……
我们家的三个人,儿子、丈夫和我,总在寻找新的路,追求的是一种人生价值实现的幸福。240元是当年我教儿童英语得到的“第一桶金”,用它,丈夫买了一大批书籍资料,之后出版了很多本书……我们像接力赛一样,开始了人生路上的长跑。出国,去珠海,到济南,办学校……
即便到了今天,我、儿子、丈夫在各自的生命中,创造着各自的精彩,拓展着自己独立的空间,但我们的家,依然是一个和平、温暖、理解的港湾。远航归来的我们,依然感受着由家庭提供的情感上的安全和力量。在家所给予的永恒的归属感中,每一个人才可能活出自我热情和精彩的人生。
聪明是吃出来的
我曾经听很多妈妈说“喂孩子吃饭真麻烦”。其实只要注意技巧,还是能让孩子适应你为他准备的营养餐的。夏杨小时候,我三餐之前一般不给他吃甜点零食,吃饭的时候尽量先给他吃有营养但他不太喜欢吃的,并且注意增加他的户外活动量。
孩子出生的前后,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个人爱好,包括饮食方面的。怀孕期间,我看到的一本书上说,聪明是吃出来的,孕期和哺乳期的母亲,应该按照营养要素,来科学规划自己的食谱。孕妇要特别注意科学的饮食,不是我自己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而是根据胎儿发育的需要来吃。今天的准妈妈们已经很懂得这一点。
当那个小生命萌芽在我的身体中,我日常的饮食起居就都在以他为中心了。我感觉我是在代替他吃东西、加营养。我小时候曾经吃伤过肥肉,以后就不吃一点猪肉炒的菜。但为了坚持母乳喂养夏杨,听说猪骨头汤对下奶有益,我就大碗大碗地喝猪骨头汤,像喝中药一样。现在再让我喝一口,我也喝不进去了。
在孕期和孩子的饮食上,我归纳了三类吃的要素:一类是动物类的食品,无论是陆地上的还是海洋里的,还是动物的奶制品,总之,动物蛋白的摄入量要充足。我几乎是一个素食主义者,而且当时妊娠反应很严重,但我还是坚持吃那些对孩子发育有用的食品,即使像吃药一样,我也要坚持吃下去。
第二类是谷类食品。五谷杂粮都要吃,地球上没有一种天然食品能够包含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一定要保持孩子营养摄入的多样性。
第三类是菜果类。孕期和哺乳期的母亲一定要多摄取维生素和矿物质,才能给孩子均衡、科学的给养。
注意营养的均衡,合理搭配,孩子出生的时候,不一定体重有多重,不一定是个小肉墩儿,但他先天的身体素质应该是好的。
现在父母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认为,人生起跑点上,最不能输的是身体。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没有良好的生活品质。
在先天因素上,是母亲替孩子吃;孩子出生之后,就要让孩子自己来吃。夏杨出生后,我很注意他的营养搭配,而且经常给孩子讲营养均衡的道理。我告诉他,吃饭也是一种责任,是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追求的未来负责。他在小的时候,可能还不懂,但我在随机教育中,把一种吃的观念灌输给了他,所以,在很小的时候,他能很听话地吃我给他的配餐;大了以后,能主动地去按营养要素来吃饭。希望这种观念会让他的身体终身受益。
我曾经听很多妈妈说“喂孩子吃饭真麻烦”。其实只要注意技巧,还是能让孩子适应你为他准备的营养餐的。夏杨小时候,我三餐之前一般不给他吃甜点零食,吃饭的时候尽量先给他吃有营养但他不太喜欢吃的,并且注意增加他的户外活动量。
当年我们的工资月收入也就四五十元钱,但在家庭开支中,我还是把孩子吃的营养放在了第一位。可能我在孩子的均衡营养方面下了工夫,夏杨的身体素质很好。我的个子是一米六,我丈夫刚到一米七,而夏杨却长到一米八多,并且体格很健壮。
回想儿子的成长历程,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舐犊情深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本能,但更深的爱,却是需要父母运用科学的素养才能够实现的。
生活即教育
孩子是父母和环境共同的作品。对孩子的教育,在孩子越小的时候,效果越是明显。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的自我塑造开始显现,但是孩子的自我选择仍然是以父母最初的教育为基础的。
记得我做客百灵网时,有一位网友问我:“你是留学归国学者,又是教授,你教育孩子的方法我们能学来吗?”
我当时的回答是:“我也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当年既曾有过对养育孩子的无知和困惑,也曾有过经济的拮据。是对儿子的爱和责任,让我在学习和奋斗中不断增强了一个母亲爱的能力。这份爱中有知识、有经济投入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就是你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捕捉和利用教育的机会……”
这就是我认同的教育观——生活即教育。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他说:“一切教育都是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它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在夏杨出生前,我有幸接触到了杜威的教育观,这对我教育孩子的观念影响很大。一个母亲爱的能力,包括有能力捕捉到生活中的一次次教育机会,把转瞬即逝的具有教育价值的事情,融会贯通到对孩子的教育中。
夏杨小时候,每次我和他一起逛商店,见到一些新鲜的产品,我会引导夏杨去了解这些产品的性能和特点。比如,他六岁时我带他去家电商场,告诉他“这是冰柜,那是冰箱”。他就对这两者的不同感兴趣,我和他一起查找冷冻冷藏的科学原理。他还对为什么彩电有三原色,而黑白电视只是靠层次来表现色彩感兴趣。我和他爸爸就帮他找资料,并告诉他在哪里可以查到资料。他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就是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来的。
有一次,四岁的夏杨回家对我说,他在小朋友家玩,发现他家的狗生了五只小狗。他问我:“妈妈为什么不能一次生五个夏杨?”我和他爸爸都笑了,但我们在笑过之后,就给孩子查找一些有关人类生育、动物繁殖的知识,用他能够接受的角度和方式,讲给他听。大一点以后,夏杨就对动物、生物的基因等特别感兴趣。现在他从事生命科学的研究,不知道是不是和我们从小对他的兴趣引导有关系。
孩子是父母和环境共同的作品。对孩子的教育,在孩子越小的时候,效果越是明显。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的自我塑造开始显现,但是孩子的自我选择仍然是以父母最初的教育为基础的。
有人问我:“你是不是给孩子制订了什么教育计划?”
我说的教育不是正规的、有计划的教育,而是有意识但无计划的。所谓有意识,就是要有一种自觉性,能够抓住日常生活中点滴事件的教育价值。所谓无计划,就是说,不是今天讲数学,明天来认字,后天讲品德课,而是在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我认同的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局限于知识的堆积,更是对人的灵魂的催醒。教育的过程,是让孩子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就如在游泳中学游泳,在开车中学开车一样,把他置于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活生生环境中,启迪他对生命内涵的领悟和对其意志行为的规范。
其实,今天我感到欣慰和自豪的,不是夏杨考上剑桥,也不是他能够被许以百万年薪的投资银行录用。我觉得这是多年来的一个自然结果,说明他已经在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而且有了一定的能力,融入到国际社会的文化生活和商务交往中。一个孩子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他自己的生存需求、安全感,获得爱与被爱、自我实现的需求,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幸福指数比较高的人。
所以,孩子不一定是剑桥博士,也不一定是金融家。他可以是一个民间工艺品制作者、一个商人、一个普通职员……只要他是一个健康的人、快乐的人,能在贡献社会中满足自我的需求,他可以很健康、快乐地生活。我想,这就是一个母亲的幸福。
我认同的家庭教育,是一种快乐而自然的教育。我和儿子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和他一起感受社会、感受自然、感受人生的过程。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中,创造一个能够让孩子顺其自然,但又具有潜在指导意义的环境,使孩子有可能接触到更广阔、更丰富的事物,力图让孩子成为德商、智商、情商、身体素质都全面发展的人。
夏杨考入剑桥后,很多人问我:“你在孩子身上都做了什么,孩子成绩这么优秀?”当然,别人不了解夏杨,看到的更多的是他的课业成绩。我对他们说:“我所做过的已融入我们一起生活二十年的点点滴滴中,不过有十点是我试图不做的……”
这就是我所谓的“教育孩子十大戒律”
⊙不要把小孩子当成大人来要求,把大孩子当成小孩子来管束;
⊙不要把“听话”作为好孩子的唯一标准,给“调皮”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不要为孩子包办代替一切事情,让孩子失去学会长大的机会;
⊙不要把父母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学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
⊙不要强化孩子的缺点,拿自己孩子的弱点同别的孩子的优点作比较;
⊙不要当众羞辱孩子,对孩子施以语言的暴力;
⊙不要对孩子百依百顺,让孩子受不得半点委屈;
⊙不要让课业负担充斥孩子的所有时间和空间,把考出高分当成孩子的唯一生活目标;
⊙不要捂上孩子的眼睛和嘴巴,让孩子这也不许看,那也不许说;
⊙不要捆上孩子的脚和手,让孩子这儿也不许去,那儿也不许摸。
教育孩子的事情既复杂,又简单。我想只要做到顺应孩子的天性,把握其中的共性,遵从和保护他的生命个性,就把握了最基本和最主要的。
生活即教育,考验的是父母的智慧,不只是知识;需要一定的物质做基础,但也不是仅有金钱就能起作用的。每个父母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人生体验,传授给孩子。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让自己首先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一个具备良好品性的人,一个在自我生命的历程中沉淀下丰富精神财富的人……我们为父为母的“上岗证”上,应该有这些内容的考核。
当然,最好还要学学幼儿、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学,能够站在不同年龄段孩子心理独特发展的角度,去与孩子相处,了解孩子在每一个年龄段的不同点,由此而生的教育可能会事半功倍。
在我对孩子的教育目标中,有这样一些关键词:健康、快乐、自信、责任感、自控力、抗挫力、诚信、尊重、分享、竞争、坚持、情商、国际化、专注力、阅读力……我把这些称为“精神能量块”。
在我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中,有这样一些关键词:尊重、顺应、刺激、捕捉、“计谋”、想象、阅历、观察、操作、探究、体验、赏识、强化、淡化、示范、引导、对话……这就是我在生活中所能给予孩子的随机教育。
这些看起来很抽象的词,融会到生活中,是每一个有爱心和智慧的母亲,都能做到的。
那些与孩子在一起的岁月,就是一个母亲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
木棉效应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总是让夏杨看到因为工作,给我带来的愉悦和活力,从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烦透了,整天忙个不停……”他的爸爸更是个乐天派。不管工作中承受多大的压力,也不会在家里愁眉苦脸,而是用他的开朗、幽默、乐观,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在一场家庭教育报告会结束后,一位妈妈找到我,几乎用哭诉的语气对我说:“杨老师,我跟着孩子来济南已经六年了。为了孩子学特长,我失去了公职,就靠他爸爸的工资。我现在很苦恼……”
还有一位母亲,从孩子出生,就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孩子身上,自己没时间交友,没时间学习……形影不离地呵护儿子十五年。如今十五岁的儿子突然变得桀骜不驯,要甩掉妈妈这个“影子”。于是母子冲突频频发生,儿子几度离家出走……
千百年以来,传统母亲的角色,似乎就是为了孩子牺牲自己。她们的人生,往往只是默默护花的春泥,而自己的生命之花,似乎从来没有真正绽放过。然而如果母亲没有机会参与社会,自己会失去创造的乐趣和安全感;没有不断学习更新的观念和行动,即使是孩子的“影子”,也难以理解成长中的孩子心理的变化。失落和苦恼,就成必然……
我不希望我的生命是这样的。
我喜欢女诗人舒婷写的《致橡树》中的意境: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在林林总总的教子方法中,有一条让我受益最大,那就是一个母亲的生活态度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1999年,美国的一份杂志——《工作的母亲》进行过的一项读者调查显示,拥有一份高收入的职业女性,比全职家庭主妇的幸福指数会更高,更能适应社会。她们的孩子也会比由全职家庭主妇带的孩子更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原因就在于母亲给他们树立了榜样。
在夏杨的记忆中,我可能是一个永远闲不下来的妈妈。总是在寻求新的方向,在学习新的东西。我的这种人生态度对夏杨影响很大。不满足、不放弃,也成了夏杨的一种求学理念。夏杨的爸爸称这是“木棉效应”。
从爱一人到爱万人,是对儿子的爱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而我和丈夫本身的自我改变和奋斗也为儿子树立了榜样。这样的“木棉效应”让我们全家每个人都追求各自奋斗的目标和事业,而且这种不断学习和奋斗的精神,让我的儿子受益匪浅。
作为母亲,我希望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虽然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经做好了准备,要把无私的爱给儿子,但我同时希望我自己的生命在对儿子的付出中,变得更加丰富和更有意义。
我经常会听见一些父母对孩子说:“我们那么辛苦地工作,都是为了你,想让你好好学习,过舒服的日子,才会工作得这么累。”夏杨小时候问我:“妈妈为什么要工作?”我说:“因为工作可以给妈妈带来很多很多的乐趣。”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总是让夏杨看到因为工作,给我带来的愉悦和活力,从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烦透了,整天忙个不停……”他的爸爸更是个乐天派。不管工作中承受多大的压力,也不会在家里愁眉苦脸,而是用他的开朗、幽默、乐观,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夏杨从我们身上看到的是,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忘我的工作中,获取幸福和快乐。不抱怨,不懒惰,不投机……一个人在社会上想做点事,总是有机会去做的,问题是有没有想做事的决心,有没有判断这个做事机会的智慧。这个智慧是在不断学习中练出来的。
夏杨始终在兴趣中保持着不懈的学习热情。这其中有他从小养成的习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创建了一个学习型的家庭。
人是环境之子。在一个学习型的家庭里,孩子更能养成一种终生学习的习惯,也更能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去塑造各种素质。我觉得每一个做父母的,在对孩子的爱中,应该把创建学习型家庭这一点加进去。
学习型家庭的父母有两项职责:一是通过自己对学习的热爱,带动家庭学习风气;二是父母创设一个最适合学习的非竞争性、非威胁性、低权威的环境,使孩子生活在民主平等的温暖安全中。家人之间各自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共同学习,能够进行双向和多向的沟通,使学习充满乐趣。
我们家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买书,也喜欢把书作为礼物来赠送。所以夏杨从小,就把书当做人生宝贵的东西来看待。我们家的书橱总是不够用的,我出国带回的八大箱子书,加上原先买的已经捐赠给了英才学院,现在随着我们学习领域的不断扩展,家里又摆得到处都是书了。夏杨就是伴随着书成长的。
家庭学习不仅仅是看书读报,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的无字书里,我们为孩子创设安全、温暖、充满关爱和理解的心理环境,创造易于沟通的气氛。我们一旦领悟到什么事情,马上会告诉孩子,但绝不是用权威的教育语气。当自己的观点与孩子的发生冲突时,首先反省自己,彼此切磋,互相尊重。
在交谈中我们还会把生命教育、灾难教育随机说给夏杨听。告诉他有一些绝不能跨越的雷区。我们甚至在一起探讨择偶的标准,探讨男女情感。我告诉他时间可以治疗一切创伤。我曾问他:“你对中学暗恋的那个小女孩现在还有感觉吗?”他轻松地笑了,笑而不答。
多和人交谈,多和比你更优秀的人交谈,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在我们经常和夏杨交流这种深切的感受。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接触了一种新的文化。他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吸收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他说他从身边的那些诺贝尔奖得主们身上,从那些世界顶级的科学家身上,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而我也告诉他,英才学院每周一的院长会议,就是“山东重点大学的校长联席会”,我从那些经验丰富、人品优秀的老校长们身上,学习着高校管理的经验,学习着他们处变不惊、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
夏杨说,他在剑桥大学不仅向逝去的人学习,也向活着的人学习。身边的那些科学大师传授给他的,很多是他在书本中学不到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也是我们共同信守的观念之一。
学习型家庭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的成果容易量化,比如,又拿到什么学历了等等;隐性的成果体现在家庭成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家庭的稳固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增强。我们家这些年的学习成果,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2003年,夏杨考上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我们在心里为他高兴。三一学院录取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自身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学生。能够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的环境中学习,是夏杨求学生涯中的幸事。
现在,夏杨在剑桥本科毕业后,又成为世界顶级生物实验室(MRC-LMB)的博士生。夏杨的学习内容又拓展到一个更新奇、更广阔的空间。每天和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们生活、工作在一起,学到的又岂止是自然中的科学呢?
学无止境,这些年我和夏杨的爸爸也从没停下过学习的脚步。夏杨的爸爸一直在学习中改变着自己的社会角色。他做过机关干部、高校老师、报社主编,而我自己到现在为止,也是学了五个专业——英语专业、幼儿教育、幼儿英语教学法,又在北大学习教育管理,并同时学习清华和复旦的工商管理。
这些显性的学习背后,是我们全家作为一个整体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我们三个人互相都是老师,同时也都是学生。夏杨小时候,我们以自己对学习的热情,带动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现在我们还在学,让孩子明白,学习是持续终身的一件事,而且,我和夏杨的爸爸现在有很多问题开始向夏杨请教。
学习已经成为我们家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我们一家三口在互相的了解、接纳、支持和欣赏中,在情感的满足和开放中,提高着知识的含量,不断扩展着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在家里,在学校,在各种地方学习新的事物、新的理念。文字书、音像书、生活书,有形的、无形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同时也是效仿者。
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影响深远。成长中孩子的知识、能力、智慧很多源于父母;孩子的性格、品德、作风和倾向,也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同样的孩子,在学习型家庭和不学习的环境中成长,这样十年或者十八年下来,所接受的信息量就会不同,他们的习惯、智力、阅历、胸怀也都会产生差异,人的命运可能也就由此而改变……
学习是个大概念
任何一个孩子先天的因素已经是不可改变、不能干预的了,父母所能干预和改变的就是丰富他后天的环境。况且人有八种不同的智能,具备哪一种发展的可能性,都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夏杨考入剑桥后,朋友问我和夏杨的爸爸:“夏杨为什么学习成绩那么好?”他爸爸说“不管”,我说“不学”。朋友以为我们在开玩笑,其实,我们说的是事实。
夏杨确实是一个擅长在玩中学习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都得益于他在“玩”中所度过的“质量时间”。
夏杨的高中班主任陈老师说:“夏杨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从来不在书山题海里苦学,很会抓重点,善于总结,能够举一反三,而且他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都很强,是个综合素质很好的学生。”
在中学读书期间,夏杨就曾多次在全国的中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奖,并在第五届全国中学生英语夏令营演讲赛和辩论赛中,获得两个一等奖。
2002年,在山东省实验中学读高三的夏杨去了英国的一所中学,用半年的时间通过了A-Level考试,以四个A的成绩,同时被剑桥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巴斯大学、布里斯托大学、诺丁汉大学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六所报考的学校同时录取。最终,夏杨选择了蜚声全球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攻生物专业。三一学院是剑桥最大和最富有的学院,现任院长是英国皇家科学院主席马丁·里斯(Martin Rees)。在这所迄今先后培养了三十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培育过牛顿、培根、拜伦、罗素、麦克斯韦、J·J·汤普森、霍奇金、赫胥黎等名人的剑桥大学最具实力的学院里,夏杨成为当年被录取的来自世界各地二百余名精英学子中的中国学生。
很多人问:“夏杨是不是先天就很聪明?”说真的,我也没给他测过什么智商,只是觉得他从小是个很有灵性的孩子。我觉得,任何一个孩子先天的因素已经是不可改变、不能干预的了,父母所能干预和改变的就是丰富他后天的环境。况且人有八种不同的智能,具备哪一种发展的可能性,都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并为此获得了包括普林斯顿等著名大学的十八个荣誉学位。他给智力下的定义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能在某种文化环境之下,被引发去解决问题或是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按照这一定义,智力是看不到也是无法测量的。这些潜能能不能被引发出来,还要看他所处的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所提供的机会,以及个人在自身或其他人的影响下作出的选择和决定。
父母和老师就是孩子这些潜能的发掘者。
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类具有八种不同的智力:
语文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肢体—动觉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一般父母都重视语文和逻辑—数学两种智力,并以此评价孩子聪明或不聪明。而实际上,每个人都各自具有不同智力的潜能,这些潜能需要在丰富的后天环境中,被激发出来。尤其是孩子早期的教育,更应该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学识、生活、能力、人格、体格……多元的学习内容与途径,才能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
我认为“学习”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
父母在教育孩子中应承担起“三种角色”,就是前面提到的示范者、教育者和提供者。我就是尝试在这个承担的过程中,捕捉机会,试图给孩子创设一个丰富的后天学习环境。
很多朋友看到的,是夏杨的课业成绩。其实,我和丈夫最看重的是他的全面发展。他的中学老师表扬他,说他是一个健全的孩子。他的判断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适应能力都比较强,他的课业成绩不是在苦学中获得的,而且他比较早地具备了一种处世的能力,跟人交往真诚善良,懂得规则;做事勤勉认真,并且效率较高。
2006年夏天,夏杨在剑桥大学本科毕业以后,到位于香港的一家世界著名投资银行做暑期实习。当时在这家银行实习的,都是哈佛、耶鲁、斯坦福等世界名校的学生,好多是学金融专业的。夏杨学的是生物,但他的工作能力和处世待人方式,得到了管理者的赏识。他是四十多个实习生中,唯一被录用的来自英国的学生。
世界日新月异,未来迎接孩子们的大环境,将会更加多元和更富挑战性。我不希望儿子在应试的高压下,成为一个模式化的产品,而是希望他能够在保留自己天性的基础上,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一些特质。这些特质是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的,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Y:Young(年轻的)Yearning(热切希望的)
O:Optimistic(乐观的)Observing(善于用心观察的)
U:Upright(正直的)Universal(具全球观的)
N:Natural(自然的)Notable(卓越的)
K:Knowledgable(具有知识的)Knowing(能洞烛先机的)
E:Efficient(高效率的)Energetic(充满活力的)
R:Respectful(彬彬有礼的)Royal(尊贵气质的)
连在一起,刚好是younker——“青少年”。除此以外,抗挫折能力等等诸多特质,也在其内。
我是个很宠孩子的母亲,从小到大,我没有打过一次孩子,更没有因为孩子的学习苦恼过。我经常听有的父母说“我拿这个孩子没办法,他从小就不知道学习”。似乎只有整天捧着书看的孩子,才是爱学习的孩子,而且还得看父母认为的“正书”。我认为,在孩子上课和课后作业时间里,孩子应该认真对待和完成学业,而在课余,我并不在乎他具体做什么,而在乎他做了这件事情和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当中,能够沉淀下来的,对他终生有益的东西。
生活即学习。
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给孩子一个自由丰富的生活空间,更能激发他的潜能。
接纳并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用科学的爱,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和敢于提问的质疑能力……
对孩子们来说,这样的“学习”,应该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播种在生命的春天
夏杨小时候会经常拆玩具小汽车,拆钟表。我们家的录音机,他东戳戳,西捣捣,拆来拆去,就坏了。我也没有批评他。我知道,这是他的探究精神使然。我想,我不要为了一台录音机,破坏他探究世界的兴趣和积极性。
当女人成为母亲,花儿便成了树。
母爱的绿荫是母亲用汗水和辛劳浇灌的,把一个幼小的生命抚养成材,这个过程的确很辛苦。如果我们用无私的爱和科学的爱,在他幼小的世界里,为他打开一扇窗,就能让他幼小的生命去触摸这个真实多彩的世界。
因为有了不做被动父母的意识和那些科学育儿的书籍,我开始了做母亲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我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不断总结着自己的体会。
我在书上看到,说人的大脑神经元有一千亿个,它们之间联络的网络就是受到外界刺激迅速形成的。如果不好好利用,神经元的这种组合会或快或慢地消失。人在出生时,先天有各种各样的无条件反射,像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等。美国曾经对一组新生儿进行实验,扶着他们的两腋,把他们的脚放在桌面上或其他平面上,他会做出迈步动作,两条腿好像能协调地交替行走;还有,如果让新生儿俯到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儿童最初的这些本能活动,可以成为孩子最初学习的基础,只是婴儿长大到几个月时,这些本能活动就会相继消失。所以孩子幼小的时候给他更多的新鲜刺激,非常重要。
孩子在婴儿时期是通过感官来接受外部世界的。他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是在接触外部世界中发展的。比如,通过触摸他的皮肤,使这种信号传递到大脑,刺激大脑神经元变得活跃。
这个缤纷的世界对于刚出生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有的家长说孩子躺在襁褓里,除了睡就是吃,要么就是望着光光的天花板,不可能实施什么教育。但我认为,实际上这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好机会。当然这个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认字、做算术、读诗,而是针对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我认为,把幼小的孩子紧紧地包在小包裹中,是不科学的。孩子醒来,如果只是望着天花板的话,是对他生命的荒废。
记得夏杨小时候,从出生的医院回到家里,我马上就给他穿上小衣服,然后松松地放在小被子里,让他自由活动他的身躯。有时候,我也拉着他的小手小脚做做操,刺激一下他的耳朵呀、嘴唇啊、掌心啊等等,让他大脑的各个区域都产生兴奋,加强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玩具,我就在家里剪了很多彩纸,用绳子在房间里来回拉几道,让躺在床上的孩子,看到一个多彩的空间。用色彩刺激来丰富他的视觉,同时训练他视觉集中的能力和对物体追视的能力。
我记得,这些色彩斑斓的纸条挂久了,他就不再感兴趣,也不盯着看了。而当我换一个新色彩的东西时,他就用很新奇的眼光去注视。这说明婴儿也跟成人一样,注意环境的新变化,喜欢新鲜的刺激。
二十多年前的婴儿玩具很不丰富,我只能自己动手给儿子做了。现在每当年轻的女友们生了宝宝,我总是喜欢到琳琅满目的玩具商店,去为她们挑选各种各样的儿童玩具。我会一个柜台一个柜台地挑,把那些安全而又最能够给婴儿新鲜刺激的玩具买下来。
我们住在德州时,满屋子的玩具,当然没有现在的玩具这么高级,但我们也是倾尽全力,除了自己做的,还有到处搜罗来的。只要能给孩子新鲜感的,我们都会把它拿到夏杨的面前。
记得夏杨爸爸的一位同事身体不好,夏杨的爸爸看人家吃完的药盒挺好玩,就把它们拿回家,给夏杨玩。有时候他还会在药盒里放进东西,故意弄出点响声来,小夏杨就显得特别兴奋。
我们的传统家教中有许多好的方法,可以锻炼孩子的听觉,比如藏猫猫。在婴儿时期训练他的方位听觉。按照声音寻找物体,辨别声音的来源,是汽车发出来的,还是小狗发出来的,还是打雷下雨的声音。这些方法是大人在随意之中给孩子的一种感官刺激,对他听觉的丰富很有益。夏杨的爸爸是个很有童心的人,夏杨小时候,他跟夏杨玩,经常跟他藏猫猫,学各种声音。夏杨没多大,也就跟着会模仿很多动物的声音了。
夏杨小时候,我经常让他摸不同质地的东西,让他用小手去抓小米,把小手放在冷水里,再放到热水里(当然是安全的热度),放到温水里。我还让他摸光滑的汽车、绒毛的小狗玩具等,触摸这些热的、冷的、软的、硬的、轻的、重的,通过触觉的训练,给他的大脑不同的刺激。
记得有一次,我让一岁的夏杨用小手抓西红柿,把很多西红柿都抓烂了。我的奶奶就批评我:“哪有你这么惯孩子的!”实际上我是有目的的。在他把那个西红柿抓烂时,他的小手,已经尝试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就是新鲜刺激。他通过触觉刺激,唤醒脑部的神经元,激发可能的多元智能组合。在我看来,几个西红柿的价值,远不如孩子从这一行为中得到的益处大。
有时候,我特意让他抓很小的物件,像抓小豆粒、大米粒,撕报纸……以此达到手、脑、眼的协调,锻炼手关节小肌肉的发达。我是想用适合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特点的方法和形式,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夏杨小时候会经常拆玩具小汽车,拆钟表。我们家的录音机,他东戳戳,西捣捣,拆来拆去,就坏了。我也没有批评他。我知道,这是他的探究精神使然。我想,我不要为了一台录音机,破坏他探究世界的兴趣和积极性。
很多大人嫌孩子把房间搞乱了,把东西砸坏了。我在这方面一直很“纵容”孩子。说实话,夏杨小时候,我们家里真的很乱,因为夏杨经常在家里布满一个个属于他的“战场”:这里是“战壕”,那里是“碉堡”;这里停着飞机,那里停着汽车……我也就给他充分的自由,让他尽情挥洒着他的想象力。
很多小孩子喜欢把东西往地上或桌子上摔。父母们一般都是制止:“不许摔东西。东西是花钱买来的,要爱惜啊!”可孩子还是不停地摔,父母就会说:“这孩子真不听话。”可孩子心里高兴着呢!因为那是他探究世界的一种方式。他喜欢东西摔到地上的那种感觉和声音,这种感觉和声音带给他的刺激,会让那个幼小的躯体内产生愉悦和刺激,满足他探究的愿望。
夏杨小时候也和其他孩子一样喜欢“砸”东西。他最喜欢小汽车,并且专门拿一辆玩具小卡车,去砸别的东西。有一段时间,他一天到晚拎着那辆伤痕累累的小卡车,“侦察”到什么他想探究的东西,就用小卡车去砸一砸,好在当时家里没多少值钱的东西。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那太无法无天了”。其实,只要把贵重的东西事先摆放到孩子无法触及的地方,就不必因为环境太约束孩子。
我觉得,这是孩子在探索,就适时地引导他,而不是强行地禁止。他还喜欢把水从碗里倒到瓶子里,再从小瓶里倒到小盆里。我经常表扬他,“做得真好啊!”他就更起劲更专注地继续。我还给他弄了些沙子,放到家里。将沙子放在太阳下晒过,放到锅里炒过,然后放到大盒子里,再放上小塑料瓶瓶罐罐、小铲子,把这些道具都布置在家里的角落,这样就不必顾及天气好坏、沙子是否卫生,可以让幼小的孩子尽情地玩耍。
只要是他喜欢的“道具”,只要是对他的发展有利的、安全的,又是我力所能及能提供的,就尽量地满足他,让他充分享有探索的机会,满足他的好奇心,激发他对外部世界的探究精神。
一个两岁小孩的奶奶,看见自己的孙子,在公园的草地上高兴地打滚儿,马上把孩子拽起来,训斥说:“看,刚洗了衣服,又弄脏了。”很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出意外,怕孩子破坏东西,当孩子爬上爬下,不停地触摸、不停地翻动他所能够得到的物体的时候,总喜欢说:“别动,脏!”“别摸,危险!”“你来做什么,没你什么事,一边去。”……孩子好奇的天性,决定了他对第一次见到的东西,总是很感兴趣,孩子“调皮”也正符合他的年龄特点。我想,这时家长在判断基本安全的前提下,不应该简单阻拦,而应该因势利导,充分解放孩子的手脚。否则,很可能把一个小发明家的探究精神,扼杀在萌芽状态了。
从培养一个孩子的角度看,一身脏衣服、一个被摔坏的玩具,与一个孩子一生的发展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记得我带夏杨爬山,他会经常趴到地上,说:“妈妈,我这才叫爬山呢!”尽管满身是土,我也不会制止他。我知道那一刻,他体验到的“爬”的感觉,会是很新鲜很奇特的一种感觉吧。
有些父母在陪孩子玩耍时总是寸步不离。我不会这样。我带夏杨到公园时,首先寻找一个安全的区域,然后让孩子自由地奔跑玩耍。我还经常找一个斜坡或一片草地,鼓励孩子躺下来,从高处往低处滚动,在运动的过程中,给孩子一种新的阅历、新的刺激。
孩子处于鲜活的年龄,他们有太多的精力,对世界充满了太多的好奇。过分约束他们,只会消减他们的探索能力和创造力。我认为幼儿的早期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玩,就是通过对他的各种感官的刺激,通过丰富他的各种阅历,来输入各种信息,而不是教小小的孩子读写,把小学教育内容低龄化。
当你和孩子一起走在马路上,当你和他嬉戏在公园里,当你陪伴他在温馨的小床前,当你和他一起享用美味的食品时,让他感觉新鲜有趣而又自由的“随机教育”也就开始了……
更多内容,请支持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