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电力勘察设计院:《江南名校的中国文化教育》摘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31:11
《江南名校的中国文化教育》摘录
  090203
  第一章 中国文化教育:以江南名校为考察对象
  1、美国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在其自觉地票根于西方文明的深处,这最突出地体现在美国的本科通识教育体制中。……每个大学生都必须接受高度台化的西方古典和经典教育。
   P8
  2、中国现代学校虽不免要在西方学术文化的框架下安排课程,但终归要有自己的“文化之根”。P9
  3、中国文化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分裂状况无疑会级界定何为中国文化带来许多困难,而且人们似乎早就习惯了这种分裂状况,乃至不大会关注中国文化的“学科”身份问题。
  P10
  4、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定义------“国故就是中国三代的学术思想”。梁启超认为“国故就是中国三代的学术思想和中国民族过去的历史。”最后用了个比“国故”一词更麻烦且明显同语反复的“中国过去历史的材料”来代替“国故”。P14
  5、胡适《国学季刊》创刊号上指出:“国学”有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得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P14
  6、胡伯威相信自己所受的中学国文教育------以生命体验来接触文学之美,以生命律动来呈现文学之美-----才是真正“地道”的。P35
  7、陈行素(何兆武的老师)老师的观点是:文言文你们不能不做,中国文化真正的都在这里面。P36……“你们还是得学古文,毕竟中国的文化五千年,总有四千九百五十年它的文化载体都是古文。”何兆武P37
  8、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学术热情与教学努力,将学生引上传统文化的学习之路。P45
  9、不过,对现代学校来说,人格教育并非易事,其中的原因之一如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所揭示的那样,现代学校是围绕学科课程展开的,在这种条件下,教师完全可以照本宣科,而不必以自己的人格来进行“教育”。此外,真正以某一文化信仰作为立身之本,并因此具有坚定人格的老师也不常有,帮学界常有“求经师易,得人师难”之感慨。P45
  10、将高尚的“人品”与“学品”融为一体,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之一。P47
  第二章 清末民初无锡小学堂的中国文化气象
  1、无论谁(哪怕是皇帝)去办学,只要他的计划必须经过臃肿拖沓、人心杂乱的管理与运作机制,便不可能立即付诸实施,而且即便等到可以付诸实施了,也很难做出与计划相对吻合的理想成绩来。P53
  2、1905年,清廷正式颁文“废科举、办新学”时,无锡县的反应亦是堪称神速,当年所辖乡镇便涌现出4所新式小学,分别是荡口举人华鸿模捐巨资兴建的“果育两等学堂”、东靴子港富绅周舜卿创办的“廷粥学堂”,侯鸿鉴有县城开办的“竟志女学”和华子唯在荡口创立的“鹅湖女学”。P55
  3、从全国范围来看,清末民初有些并无文化、“功名”是靠化钱买来的地方士绅也对办学堂感兴趣,不过他们的意图根本不是为了培育人才,而只是把清廷号召当作一次难得的机会,从此可以通过办学堂体面地进入当地官场,成为地方官员、重要集会的座上客,积攒一点“名声”与“政治关系资本”,况且这样做至少可以给自己的人在学堂里谋一份“正当差事”。但这些都是“林子大了”之后才出现的事情。P55
  4、只要新式学堂有真正的教育精英主持校务,这所学堂就不会被叶小凤先生见到的那类不学无术、时刻想着贪污经费、安插亲信混饭吃的“劣绅”糟蹋掉,他们的存在至少使得教育界的整体情况再怎么差强人意,终归可以找到一股清流。P59
  5、新式学堂的艰难成长是由当地社会的复杂关系决定的,地方官员不一定热心教育,商界一般人物行事亦多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至于要想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与支持,更是需要耐心等待,直到他们明白“上学”的好处。P59
  6、与办学过程需要梳理复杂的地方社会关系相比,办何种类型的学校以及制定什么样的课程教学计划则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文化功底了。P59
  7、无锡的文化底气,当代无锡文教界追忆自己的辉煌历史时常会回溯到东晋画家顾恺之那里,然后是唐代诗人李绅、南宋四大家之一尤袤,云云。P60
  8、清末民初那些有这种真实情感垫底的小学堂,总要反复拿“勤有功,戏无益”之类被今天的“儿童中心主义者”否定的话语反复叮嘱学生, 学校教学呈现出学子刻苦好学、先生严谨教学的景象。P69
  9、最后想说的是,在今天的无锡市锡山区,有许多小学对外常常宣称自己是“百年名校”。“百年”确实是有案可查,如荡口中心小学便是1905年华鸿模创办的果育小学,连元街小学则源于杨模等人于1898年兴建的(立矣)实小学。但如果说百年来一直“留名青史”,则今天的诸多锡山小学还需要加倍努力,尤其是对于前辈们百年之前在艰难时局中孜孜以求的办学理想----开启民智、传承文化,以及前辈先生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付出的中西文化课程创造,更是应该虔诚珍惜,并以更加优秀的课程创造与教学行动将其办学精神发扬光大,如此才可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年名校”。P80
  10、06年秋,笔者曾根据钱穆先生的回忆,前往荡口中心小学“访古”,热情的校长邹雪亮老师对荡口出了钱穆与钱伟长等学界名人感到非常骄傲,并赠我清末果育小学的毕业证书复印件及《百年荡小》校庆画册,带我参观校史馆。然而无论是画册,还是校史馆,史料都太有限,这表明他们在理解本校传统方面确实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校方有意通过挖掘学校的光辉传统,来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但如果史料搜集都欠缺,便无法做好这一点。锡山其他“百年名校”也存在这一问题,而且校史馆的内容更是单薄。P80
  第三章 民国时期苏州中学的国学研究与教学
  1、苏州中学两位名气最大的校长是首任汪懋祖和二任胡焕庸。
  2、当年的苏州中学不仅有大力培育国学研究一这的校长,而且拥有一群国学造诣深厚的国学教师,有的甚至可以让胡适、顾颉刚等国内顶级名牌大学的国学教授欣赏乃至自叹不如,可见苏州中学在中国文化教育领域的强劲实力。P84
  3、可以直接概括一下俞樾以及罗振玉、王国维等人创造的文教传统,这一传统便是:必须由学术底蕴深厚的学者来办学,才能使矗立在三元坊这块地方上的学堂创造出一流的学术与人才教育成就。这正是三元坊的历史人文力量遗留给苏州中学的光辉文教传统。言外之意,在三元坊办学、教学的人都将感受到一种压力(当然也可以是动力),他们至少必须成为学术底蕴深厚的学者,然后拿出一流的学术与教育来续写辉煌的办学事业。P90
  4、汪懋祖:一所优良学校的成绩,不仅在毕业生能多数考取大学,或中学会考能得到锦标。而在入学后能独立研究学术,崇高人格,出大学后复能发展其能力,以各得其用。
  P95
  5、“苏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取向----不仅重视教育教学研究,更重视充实所教学问的功底,向学生展示如何研究所学各门学科中的学问。P96
  6、汪懋祖还有一些值得当代名校校长学习的办学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或许是“名人演讲”,即每月聘请一位学界名流来苏州中学作学术演讲,进一点激发“苏中”教师与学子的学术热情与兴趣。P98
  7、只要真学问,汪懋祖都会努力通过物色一流的师资把它们引入苏州中学,让“苏中”学子感受各种学问的乐趣。P100
  8、名师与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乃是办成一流学府必备的两大要件,吕叔湘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会在业余时间细心经营“苏中”图书馆。其实,除了胡绳提到的举措处,吕叔湘还“定期在苏中校刊上定期公布新书消息,撰写新书评介等文字,引导学生们的阅读兴趣。P101
  9、在汪懋祖的心目中,苏州中学不仅是学子刻苦求学考入名牌大学(而非普通大学)的成长摇篮,而且首先是教师努力治学直到水平堪与大学教授相比的学术园地。P101
  10、1949年前后的那几年,那段日子,年逾五十的钱穆作为一们著名教授,却因为一贯坚持儒家士人持道自立、不苟于人的“大丈夫“气概,落得个既不愿去台湾、又无法留在大陆的悲苦下场。P106
  11、真正的教育首先是以师生间的亲密相片为基础,然后老师在此亲密相处中,毫无保留地用自己的“为学“与”为人“----即自己的人生行状------来熏陶、感染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学习各种教师人生行状无关的专门知识。P111
  12、现在有许多学生即便考上了名牌大学,也不会觉得高中学习有趣,当年的苏高中如汪懋祖校长所言不是以考大学为本,而是推崇教师拿出卓越的学术追求与行为来带去学生求学,学生反倒因此很容易考上名牌大学,并能体会随老师求学的“从游之乐”。P124
  13、就汪懋祖的苏州中学来说,其国文课程标准要求之高同样是因为觉得,只有近乎“苛刻”的训练,才可以培养学术、人格皆堪称优秀的国学人才。P126
  14、教学的含义乃以老师的治学来带动学生治学,不是由一群不治学的教师教学生学“教科书”。P132
  15、汪懋祖陷入了这样一种两难的办学困境:一方面,他期盼能有更多的学者进入苏州中学,领导江苏地方教育 行政;另一方面,本校老师在学术上如果太强,又会被名牌大学挖去。P132
  16、胡焕庸公开声明:学校乃教师学生研习之所,以学术相切磋,以气节想砥砺。P136
  17、吕思勉:唯心“平”才能“尽心”治学。P138
  18、如何则可为真正的学者?绝去名利之念而已。显以为名者,或阴以为利;即不然,而名亦是一种利,所以简言之,还只是一个利字。吕思勉 P139
  19、吕思勉可以把课上得很好,这自然利益于他伟岸的学术人格、深厚的学问积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P147
  20、黄永玉也因此“生平第一次遇到好老师”,“真正”将他“引进学问之门的导师”。
  P148
  21、他(吕思勉)“没有叫我们(黄永玉)买教科书,也没有专门引发讲义,但把吕先生每次写在黑板上的抄下来就是一部好讲义。P148
  第四章 东南大学“学衡派“的国学教育战役
  1、古希腊人文主义,其核心信念是认为,真正的教育应像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孔子那样,始终指向个体的内在自我,以最优秀的文化涵养人格。P172
  2、 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P180
  3、(王岷源因为听吴宓的课明白了)应该怎么做教师。“才可以在课堂上取得成功、教好书”:首先,当然是教师必须对所讲授的内容非常熟悉,透彻了解。其次,他必须对所讲授的内容有兴趣,有爱好,不断地在自己的专业方面钻研,随时注意本专业的新发展。第三,教师必须对讲授的对象----学生,热情关怀,对他们的学习、理解、进步关心,同学生建立起一种关切的师生关系。P205
  4、诗者,既博学行德,以自成其思想情感之美,更揣摩谙练,以求得韵律格调之美,然后其所作乃璀璨深厚。P207
  附录:中小学的传统文化课程开发
  1、 无论在学校里开设什么课程,都必须将路径示于学生。P221
  2、讲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记住原话,为“反刍”创造条件;三要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P227
  3、赵普(宋开国丞相)“半部《论语》治天下”。
  4、实际上,这些文字既不能揭示孔子的人生体验,也不能让人看出“导读”编写者在其中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悟,以至于中介在被学界认为是“绝对正确”的常识,而不是为了激活高中生的情感,启发他们的思考,这一点正是这篇“导读”你缺考虑的地方之一。
  P231
  5、倘若邀请散文造诣亦深的季先生写一篇散文式的《论语》“导读”,让高中生有幸得以了解季先生的《论语》体验与生活,岂不更好。P233
  6、与此同时,语文老师还可以参照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钱穆《孔子传》、李长之《孔子的故事》等经典的孔子传记及近年来钱宁的《孔子传》、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等旨在刻画活生生的孔子的著作,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论语》与孔子。P233
  7、语文教师只要能达到教材编者的学术功底,那么他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同样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与创造。P243
  8、一定意义上,教学可以理解为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至于心灵交流的一般表现则有:教师发现学生的心灵动向并予以引导,学生感受教师的心灵情怀并因此被感化。P243
  9、君子之所以教育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P244
  10、韩愈、孟子的体会表明:以自身的“美意”浇灌教学及师生间的心灵交流乃是中国儒家名师长期秉承的优良传统,尤其是教师对“道”的执著抚爱与深刻理解,教师在艰难处境中依然努力践行自己的“道”以及由些积累起来的丰富人生体验,更是曾被韩愈之后的许多儒家名师视为教学的根本。P244
  11、现在的舆论偏向于认为应该减轻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以让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似乎负担轻了就快乐,这与过去推崇求学的快乐或幸福来自刻苦奋斗,来自挑战困难(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很大的转变。P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