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铁建集团:名校扩张的现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5:52:25
一、名校扩张的现状:近几年来,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破解“上好学”难的突出问题,厦门市教育主管部门致力于扩充名校优质资源,不断做大做强名校品牌,一中、双十、六中、外国语等名校纷纷建设新校区,扩大招生;一部分名校与弱校联手,设立分校,如一中依托原灌口中学设立集美分校;引进名校,如引进海沧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开创高起点名校,如五缘实验学校;科技中学高中部正准备落户湖边片区;厦门第一实验小学也准备在湖边片区开办分校;双十与莲花中学、湖里实验中学联姻......大有名校集团化的趋势。但是,由此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二、名校扩张存在的问题:1.管理体制问题名校扩张离不开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名校扩张要遵循办学的特有规律,其前提是内部人权、物权、财权、事权的统一,真正让新的学校处于名校的管理下,而不仅仅只是挂一块牌子。实施名校扩张办学,如何把优质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课改成果、师资优势、社会影响力等教育资源配置到扩张校去,逐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2.资源配置问题
  名校的基础是有一支一流的教师、管理队伍,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在扩张过程中,名校大量输出了管理、教学人才,在实现优质资源扩张的同时,有可能产生优质教育资源的稀释。以教师的流动为例,对名校而言,优质人才资源是在做“减法”,但要保持名校的龙头地位,就必须保证龙头学校的人才队伍优势。目前,由于人事制度改革滞后,教师的流动很困难。一方面,名教师不愿离开名校,即使要输出,也要求其身份必须保留在原名校;另一方面,实施名校扩张,就必须以教师的流动为前提,合理配置优质的教育资源。否则,就会带来“牛奶的稀释”和“金字招牌”含金量的下降。3.教育均衡问题名校需要的各种资源,政府有所倾斜,优先考虑;名校汇聚了好老师,学校拥有优先的选择权。由于名校扩张集中了最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容易形成“赢者通吃”,既容易吸引远近各类名师,也能够招揽大量优质生源,而优质师资和生源都是相当有限的,这样势必会造成其它学校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名校成为一枝独秀,周边学校教育资源困顿乃至衰竭,必然会加速社会基础资源配置的不平等,进而引发教育资源新一轮的不平等。三、解决名校扩张存在问题的对策:1.实施名校扩张,要制定规划,扩张适度
作为名校扩张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领导、科学论证、宏观调控。要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稳步推进,切忌行政干预,乱点“鸳鸯谱”,搞“拉郎配”;要有效掌握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的节奏,防止盲目扩张,无序争夺资源。尤其对于扩张计划、方案的决策,一定要科学慎重。要搞好调查研究,做好前期论证工作,要实行决策论证制和专家咨询制。有条件的,可以聘请专门的教育策划机构或专业的教育策划人士进行咨询论证,帮助其设计、策划,并拿出策划方案,供决策者选择,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成功率。
  实施名校扩张战略是建立在内涵发展基础上的。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可忽视名校教育内涵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突出个性,办出特色,形成学校文化,优化学校形象。个性是品牌的核心,质量是品牌的生命。只有进一步练好内功,才能保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健康高效扩张的目的。凡事要讲究度,实施品牌扩张战略也不例外。扩张并不是无限的,也不是规模越大越好。扩张要科学、适度,既满腔热情,又积极稳妥。要树立品牌的保护意识,建立品牌“防火墙”。决不能忽视内涵发展,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更不能干砸牌子的事情。
2. 实施名校扩张,要一校一策,人事配套
针对办学的多样性,要坚持“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鼓励名校创新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实施多形式、多类型的办学模式。名校是各具特色的,每个名校在实施办学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发展模式,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因校制宜,分类指导,实行“一校一策”的办法,鼓励各个名校办出特色、办出品牌。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全面落实名校扩张办学的人事配套制度,在教师选任或调动、教师培训、评比先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输出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的名校,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数可适当增加,输出的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的人事关系可保留在原学校;对在结对的分校任教且取得成效的名校教师,在申报评定中学高级职称或小学的中学高级职称时等同支教经历。3.实施名校扩张,要兼顾弱校,均衡教育目前,厦门市整体教育发展状况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城市与农村,市中心区与城乡结合部,重点校与薄弱校以及各行政区之间的差异。如何提升全民教育质量,打造厦门市教育强市,仅靠几所中学,几所小学,是远远不足的,只有全市的中小学生,人人都能在家门口,就能上好的学校,接触到优秀的老师,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厦门市教育的整体教育水平才会稳步提高,教育才会得以和谐发展。因此,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更加关注薄弱学校,实行政策倾斜;制定相关政策,均衡分配优秀教师,鼓励教师合理流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调动薄弱校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搭建平台,使薄弱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有向外展示自我的机会;均衡和共享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我市基础教育和谐发展,提高厦门市全民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