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曙光农牧集团电话:也说让孩子保持应有的可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50:49

胡同台妹在自己的搏客上写了一篇短文《讓孩子保持應有的可愛》,是评论最近网络上正在热炒的某个事件的。文中谈了她的看法之后说:“想起04年在北京驻点时,曾在一场京台文化交流活动上,看到许多大陆小朋友很痴迷地看着台湾布袋戏,我挑了一个正在吃糖葫芦的小女孩受访,未料,小女孩看到摄影机收起了糖葫芦,双手往后背,然后摇头晃脑地回答提问,样貌像极了政府机关的小发言人,而我是吃惊的。当然这个画面后来无法用,因为台北的长官觉得,这个小孩像是官方找来的‘样板’。”

其实,这种现象对于我们而言是见怪不怪了。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按照一个统一的模式来“塑造”孩子。我们小的时候,“大人们”按照这个模式“塑造”我们。我们长大了又按照这个模式“塑造”我们的孩子。按照这个模式“塑造”出来的孩子“千篇一律”,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拿着相同的劲儿,说着近乎相同的话,一个个像“小大人”,而失去了原本应有的自我和童真。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会被外界认为是“官方找来的‘样板’”。但是我们知道不是,“好孩子”都这样。当然,能参加这样外事活动的一定都是“好孩子”。

对于这点,我们是有悠久的传统的。试看我们的古典文学和经典文萃里面塑造“好孩子”榜样无一不是自小就是“知书达理”,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规规矩矩,一个个小“正人君子”的作派,全无儿童可爱、顽皮的形象。就连《红楼梦》里的宝玉,虽被看作是规范的“叛逆”。而实际上,小小年纪的他,见了父亲也未见他有什么不守“规矩”之举动,也是“低眉顺眼”地聆听严父的教诲。“叛逆”尚且如此,何况“样板”乎?

胡同台妹说得好:“一个孩子最大的任务应是快乐且可爱的活着,就算希望他们懂得爱国,也应该可爱的爱国,而不是世故。或许这是中国特色,不过这特色违反动物天性,身为大人的我们可能需要思考,这种教育是否剥夺了孩子最可贵的童真与美好?”

西方国家对儿童的教育不是这样。他们是较多地、尽可能地发挥儿童的天性,而不是限制他们的这一点。他们可以直接称呼长辈的名字,可以和长辈打闹、嬉笑,而我们往往会认为他们“没大没小”。小学里的作业很少有什么“标准”答案,尽可发挥孩子们的想象,让他们按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回答问题。对此,老师绝对不会斥责他们“胡思乱想”,而我们则相反。

两种教育的结果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多是听话的“样板”,而人家则多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可悲的是,我们(当然包括我自己)一方面知道这种教育有问题,另一方面又严格按照这一规范教育自己的孩子,纠结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