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拓展培训机构:“两会”应有的担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12:49:17
“两会”应有的担当                        “本次人大会议和去年有哪些不同?”这是2011年3月4日记者采访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李肇星时提出的问题。

        坦率地说,我们同行的这个问题问早了,因为彼时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还未开始,真是很难作比。但李肇星还是答了,“今年是第四次会议,去年是第三次会议。”一句大实话不失幽默,此时此刻又正确无比。不过,李肇星又接了一句,人大越来越开放是肯定的。

        “两会”进程证明,这加多的一句不是空留希望的“光明尾巴”。近日的“两会”的确有了一些新意思。

        比如,“两会花了多少钱”就第一次有了明确的面对公众的答案。这个问题近几年国内媒体老提,这次又被美国记者摆到了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面前。赵启正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回答是,手头暂无数据,稍后电邮或短信告知。通常情况下,这会被认为是官员们针对敏感问题的太极起手式。不料,竟真有短信发来:“去年政协全体会议费用为5900万元。此覆。谢谢!”

        再比如,对于政府官员公费出国、公车消费、公款吃喝,一向是民间要求笔笔公开,政府方面则是欲说还休遮遮掩掩,此次也有突破。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全国人大预算决算委主任高强在3月6日表示,将在(今年)6月报告2010年中央财政决算中加以公开。

        连直接触动官员个人核心利益,民间呼声极高、官员抵触最大的“财产公示”,中纪委的答复也通过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之口转告公众,“……已经着手起草建议稿”。一改此前20年的“时机不成熟”的老调(1988年全国人大上提出过立法动议)。

         这些“新意思”未必打眼,但是很重要。评价代议机关对政府的监督是否有效,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标准:一是立法好好约束权力;二是管好钱免得被糟蹋。上述“新意思”既涉权又涉钱。“两会”花费的问题,还涉及国民对其代表的监督。学术化一点的解释是,这些新意思体现了国家的权力架构,政府向人大负责,人大代表向国民负责;也只有做到这些细节,才真正解决了谁是国家的主人、被授权管理国家的官员如何向授权者尽责的问题。而这些信息在全国“两会”上被公开、集中释放表明,政府慢慢懂得了哪些事情必须要向民众报告,而人大则担负起了监督权力、传递民意关切这一“民意机关”的最重要职能。

        沿着这个思路,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就食品安全问题表示 “惭愧”、“很不好意思”;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对静安区特大火灾的检讨,以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对地方以拉闸限电节能减排做法的检讨,如此多地方或部门一把手在全国瞩目的“两会”上就各自分管的行业、城市出现的问题公开检讨,自己站出来承担责任,而不是一味拍桌子斥责下属党性不强、觉悟不高,这同样可说是此次“两会”的“新意思”。

        相对于这些“新意思”,诸如政府回应民生关切,一则提高个税起征点,一则五年后有可能放开 “二胎”……放在以往都会是大新闻,现在也显得平淡了。事实上,连海外媒体都总结说,中国政府对众多民众的长期关切做出积极回应,是此次“两会”的亮点。

        还有,越来越多的代表委员敢于发表对政策的不同看法,比如宗庆后对房屋70年产权的批判,黄文仔对十二五规划设定的7%增长率的质疑,还有地产界代表对温家宝总理“道德血液”的集体回应等等,国家的重大决策、政策、重大的社会议题、官员的言行,都能够在“两会”上拿到桌面公开“议”,“两会”有更多的代表委员已然能够抬头挺胸地阐述“民意”,“合法吵架”渐渐被更多人所接受。

        开“两会”是为了什么?说得白一点,就是把社会最关切、民众意见最大、矛盾最集中的问题让各种意见公开“吵架”,找到解决之道。如果能在这样的场合把问题都解决了,并督促政府落实,社会上自然就会少很多麻烦。从某种意义上说,“两会”的讨论越充分,争吵越热闹,越能最大限度化解民众的焦虑。要想社会稳定,不能回避麻烦,回避民众的关切,而是应该利用一切公开、合法、透明的途径,化解麻烦。把大麻烦留在“两会”上,进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和日常行政中,社会自然就稳定了。这样的稳定,才是民众真正希望的稳定。中国的“两会”必须有这样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