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300:我为什么要读《马青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44:49

“我们之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马青霞,绝对不是寻访那段豪门恩怨,而是想知道,这个偏居开封的女地主,凭什么会让清朝皇帝光绪、革命领袖孙中山和著名文豪鲁迅青睐有加?凭什么会同鉴湖女侠秋瑾齐名华夏?”

 

 

时逢辛亥百年,追忆民国初年人物已成潮流。鉴湖女侠秋瑾便是被浓墨重彩的一位,很少有人会想到,当年和秋瑾齐名的另一位旷世奇女子。

她就是出身官宦的马青霞,在“南秋瑾,北青霞”响彻中国的辛亥年,河南的马青霞和浙江的秋瑾遥相呼应,以巾帼之身投身革命洪流,引无数须眉折腰。

光绪封她一品诰命,孙文题字天下为公,刚刚出道的鲁迅,为其题下:才貌双全。这就是马青霞。

一百年后,秋瑾走进了教科书,马青霞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好在,河南作家杨贵生耗数年心血,查阅无数确凿史料,终将一部恢弘巨著——《马青霞》付梓刊印。

学者出身的杨贵生,秉史家 “不虚美,不隐恶”之道义,真实勾勒了这位民国女侠的传奇一生,使得马青霞得以穿越时空,缓缓走入今人视界。

已列为国家4A景区的马氏庄园,坐落在河南安阳的蒋村,这是清末广西、广东巡抚马丕瑶的故居。

马丕瑶育有四子三女,长子马吉森是中国第一代民族企业家,办有广益纱厂和六河沟煤矿。次子马吉樟任翰林院编修,后又任湖北按察使,辛亥革命后又任袁世凯总统府内史和北洋政府秘书长。三子马吉梅是当地的大地主,四子马吉枢常年居家给老百姓无偿看病。

父兄如此了得,身列三女的马青霞自然拔萃,但即便在民智初启的清末,这样一个大家闺秀亦难有作为,遑论入载史册。

马青霞所为世人称道,是在她嫁给开封尉氏县中州首富、号称“刘半县”的刘耀德之后。嫁入豪门刘家,马青霞便遵从旧制随了夫姓,改叫刘青霞,或者刘马青霞。

夫权当道的旧中国,马青霞注定要在深宅大院恪守妇道。不幸的是,七年之后,她的丈夫过早亡故,留下一笔偌大家产靠其支撑。

现在,我们可以从尉氏刘(马)青霞故居和开封城内刘家胡同依稀一窥马青霞手握的财富。作为一个寡居者,马青霞不为刘氏宗亲所容,处处受挤兑,膝下又无一儿半女,处境之艰难为身处当下的我们所难理解。

觊觎其万贯家财的刘氏族人,无法忍受一个外姓人随意支配家中开销,与族人斗智斗勇贯穿马青霞一生,直到她去世,仍被进行着百般的中伤和侮辱。

但我们之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马青霞,绝对不是寻访这段豪门恩怨,而是想知道,这个偏居开封的女地主,凭什么会让清朝皇帝、革命领袖、近代文豪都青睐有加?凭什么会同鉴湖女侠秋瑾齐名华夏?

深陷家族争斗泥潭的马青霞如果不走出大宅门,最多也只是守着光绪皇帝颁赐的诰命夫人封号终老一生。或者,作为士绅阶层,她的政治主张最多会局限在改良和君主立宪之上。而在未接触到开明的同类之前,脑海也很难浮现这样的思维。

但在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翰林院编修出身的二哥马吉樟带着马青霞东渡日本,在这里,马青霞结识了革命领袖孙中山和小她5岁的鲁迅。

从这一刻起,马青霞以一介女流参加同盟会,决然把巨财捐献给革命党。马吉樟这样评价妹妹:“我家小妹名青霞,不让须眉比女侠;平生慷慨不吝金,百万白银为中华。”

马青霞的义举,不仅仅体现在办学、修桥补路、拯救难民和为民主革命筹措经费上,她更是开河南风气之先,投资办报,旗下《河南》和《中国新女界》为中原的民主启蒙贡献不菲。其中,马青霞亲笔写下《告四万万男女同胞书》,大胆地向世俗宣战,倡导女性思想解放,至今读来,仍那样的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而马青霞创办的大河书社,也是革命党人的秘密联络站,河南的革命党受其庇护者不计其数。马青霞感动了那个时代的无数名人。孙中山题写“天下为公”、“巾帼英雄”赞她的爱国之举;共产党人李大钊、陈独秀尊称马青霞为“马先生”,革命党人把马青霞看成女中豪杰。

“南秋瑾、北青霞”,在民国初年的大江南北广为流传。

后来的历史学家,毫不吝啬地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女志士等无限荣光的头衔,一股脑送给了马青霞。

秋瑾牺牲后,马青霞在《祭秋瑾文》中动情地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女杰为救国而死,死得悲壮,死得其所,壮哉!壮哉!”

这段文字,何尝不是她自己的人生写照和毕生追求?

辛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马青霞如一朵铿锵玫瑰豪迈绽放,书写下一段不朽传奇。

写出这段传奇的作家杨贵生,以通俗而不失严谨,丰满而不失干练的文本,用电影脚本的模式,把马青霞的一生展现到我们面前,往事一如在目。

    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青霞》,是我们重温辛亥时,不可不读的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