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西亚·罗斯洛克三级:社会热点背后的人口因素考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28:45
社会热点背后的人口因素考量 发布日期:2011年01月12日 来源:青岛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人口作为一个极具复杂性的社会要素,常常以主体或客体的身份介入社会生活各领域,发挥作用并产生影响。最近一个时期,与人口紧密相关的“住房”、“教育”、“内需”、“低碳”等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探究人口与“住房”、“教育”、“内需”、“低碳”等社会热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把握社会热点的发展走向并提出因应之策,具有积极意义。
  “蜗居”现象与人口红利
  2009年,名为《蜗居》的电视剧热播,房价牵动着国人的神经。前不久,新华网的两会调查显示,70.2%的网民关注住房问题。住房需求短期爆发,这其中既有调控政策、国际经济环境、经济周期等的因素,也有人口变动的因素。
  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与此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而老年人口比重在较长的时间里提高并不很快。人口年龄构成的这种变化,带来了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少年儿童抚养负担与老年人口赡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人口红利”机遇期。这一时期,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高,而社会总的负担水平低,这意味着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储蓄。储蓄的增加又必然引起投资的增加。其中,当人口出生高峰期出生的人成家后,出于居住及投资的考虑,会大大增加对住房的直接需求,从而推动房价上涨。我国近年来的房价持续上涨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也应当认识到,当人口红利结束之后,如没有其他拉升因素影响,房价会面临下降的压力。比如日本,二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婴儿长大成家后,对住房的需求增大,推动房价和地价上涨。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房价持续大幅度上涨。但随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人口出生率开始大幅下降,随后对住房的消费需求也呈下降趋势,这加快了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步伐。我们应引以为戒。
  中小学大班现象与学龄人口变动
  最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
  近年来,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渐次得到了解决,但另一个教育问题,即城市大中小学大班现象浮出水面。据报道,河南省郑州市某小学一年级有6个班,每班100多人。中小学大班现象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正常开展,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当前城市基础教育资源的紧缺,与学龄人口波动及人口迁移流动有关。从总体上而言,我国当前的人口形势无疑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低生育水平使得新出生人数逐步下降,导致随后几年少年儿童人口总数和比重下降,从而减轻了在校学生对中小学的压力,有利于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变动在数十年中经历了几次起落,人口年龄结构的波动直接导致了新生人口的波动,从而导致学龄人口的波动,这种波动对及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出了挑战。当学龄人口波峰到来时,可能给教育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教育供给不能满足教育需求;当波峰过去波谷来临时,往往又导致教育供过于求,教育资源利用不足而形成浪费。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人口乡城流动,城乡学龄人口“量的两极化”造成教育资源利用的“两极化”。所谓城乡学龄人口“量的两极化”指的是从总体上来讲,农村学龄人口持续减少,占据了学龄人口数量的波谷;城市学龄人口持续增长,占据了学龄人口的波峰。资源利用的两极化是指农村教育资源虽然缺乏但仍然极度浪费,城市教育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却处于被极度利用状态。因此。从我国城乡学龄人口变动与教育资源利用的典型表现来看,我国目前存在着由于城乡学龄人口“量的两极化”所造成的城市教育资源严重透支和农村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并存的现状。
  因此,应切实将人口变动给教育发展带来的影响纳入政策考虑范围,及时把握人口变动趋势。决策得当,将有利于人口与教育互利作用的发挥。
  扩大内需与人口消费潜力
  人口大国的内需问题必然是一个社会热点。人口既是消费的起点,又是消费的终点。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消费政策的出台,都必须符合一国人口的实情。就我国的人口现状看,人口规模及变动趋势为扩大内需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人口的总体规模是影响消费规模的重要因素。我国有13亿人口,虽然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已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食品和工业品消费国。另外,人口结构的变动也决定了消费结构的变动。目前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处在一个较为合理的阶段。以适龄人口为主的人口结构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一个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良好时机。而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动,低龄和老龄消费市场也是上机无限。
  当前,要把人口压力转化为内需实力,对于政府而言,就要加大投资,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居民购买能力;就要加快社会养老保障的建设步伐,增强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信心。尤其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商家需要认识到老年市场的巨大潜力,重视老年人特殊群体的市场需求,引导老年消费。
  低碳经济与人口国情
  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要有效控制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在我国“绿色”、“低碳”、“节能减排”,这些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热过。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应对气候变化等外部压力,还有人口国情的内在要求。
  其一,我国人均能量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据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虽然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但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其中,煤炭和水利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同时,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另外,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煤炭资源大部分储量需要井下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这种由于人口多导致的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其二,碳排放总量突出。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的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做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作为人口最多、经济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长期和艰巨的发展任务。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推进,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生产具有高碳特征;要素禀赋为“富煤、少气、缺油”,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为此,要降低排放,首先要限制人口的增长,其次要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量,最后要采用低碳或无碳燃料取代高碳燃料,降低单位能耗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