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巳是男命:发现香妃头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23:51
发现香妃头骨  

在接到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清理香妃地宫的要求后,河北省文化局的赵辉和遵化县文教局的王翠萍在上级安排下来到东陵指导工作。

东陵人对赵辉太熟悉了。他经常往来于石家庄和东陵之间,传达省文化局领导的指示,协助东陵工作。当年开启和清理裕陵地宫时,省里就是派他来东陵指导工作的。这次省里又派他来清理香妃地宫,可以说他是最佳人选。遵化县文教局派来的王翠萍,也经常来东陵,她年轻又长得清秀,平易近人,所以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小王。

香妃地宫中的泥水早已安排人员进行了清理。

1979年10月6日上午,所长宁玉福、赵辉、小王、徐广源、于善浦、高福柱等6个人早早来到香妃墓盗洞前准备进入。他们将事前准备好的一个长木梯从洞口放下,梯子下端支在坍落的砖石上,上端靠在洞口南沿,放稳后,留一部分人在地面上看守洞口,然后其余的人顺梯而下。到下面才知道,水虽然抽完了,但地宫里石灰浆还很多,深达20多厘米,根本无法行走,只得又叫人从洞口上顺下许多脚手板,在通向金券方向的泥浆里,放进大砖头,再铺上脚手板。他们带着手电筒,踩着脚手板慢慢往里走,边走边看。因为这是第一次进入妃子地宫,所以看得特别仔细。

容妃地宫为拱券式石结构,由罩门券、门洞券、梓券、金券和一道石门组成。罩门券外口是一道用城砖砌的厚墙,把地宫封挡住,这道墙叫挡券墙。墙的上部已坍塌,不知是人为还是自然坍倒的。石门门楼上的脊吻、瓦垄都是用整块石料雕成的。两扇巨大的石门半敞着,每扇门高约3米、宽1.52米,用整块石料雕制而成。门上既无菩萨雕刻,也无门钉,只有一个兽面衔环铺首[1]。东扇石门上角留有盗墓贼砸破的残痕。石门门管扇[2]为整块红铜铸成。顶门用的自来石倒在门洞券的泥浆里,断成两截。门洞券北口是梓券,为拱券式,所谓梓券其实就是金券的门口,拱券式,只是没有门扇。

金券是地宫的主体和关键部分,面阔4.8米,进深5.15米。墙壁上挂满五、六厘米厚的雪状风化白灰,手触即落。从墙壁上遗留的水的痕迹来看,地宫积水最深时达2.5米。金券地面北部是用巨大石块拼砌成的棺床,宽与金券面阔相同,进深3.57米,高0.43米,南侧立面刻成须弥座形。

在金券里面,人们发现棺床上,东西方向横置着一具棺椁,棺头向东,是标准的清式“葫芦材”。清代皇家的棺木一般为两层,内称棺外称椁,平头齐尾,两侧板直,椁盖向上斜坡,前端有一葫芦形木板,故名为“葫芦材”。棺木成形后,内棺周身涂以朱漆,雕有填金的藏文经咒和底饰为“万”字不到头纹样,帝后外椁则漆饰四十九道,工序各有不同名目。每漆一道,同时另在一块木板上也漆一道,作为记录。待四十九道漆上完时,就根据该木板断面漆的层数厚度来检验质量。漆饰完毕,还有一系列的加工。皇贵妃以下至嫔的棺木称金棺,漆饰的次数按等级递减;贵人以下的棺木称为彩棺,只涂朱漆。

椁的右帮上被盗墓贼砍成一个长1.75米,宽0.6米的长方形洞,从断痕上看是用利斧所砍。根据文献记载,棺椁在地宫内应头朝北,尾朝南放置。这具棺木横置,显然被当年盗墓贼所移动。出于职业的习惯,进入地宫的人员拿着手电筒来到这具棺椁的跟前,从所砍的洞向里面仔细察看,竟然发现这具棺木没有内棺,仅是一具空外椁,空空无物,仅有1寸多厚的淤泥。在手电筒的照射下,椁的正面有手写的描金少数民族文字,但大部分已模糊不清。

在金券里面,人们发现在棺床的西北角有未燃尽的松枝、松塔、木柴等物。毫无疑问这是当年盗墓贼照明用的遗物。他们在地宫里还找到了一些骨头、一条发辫和织物残片,就是没有找到头骨,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

曾亲手找到香妃头骨的徐广源先生回忆当时情景时说:

我不甘心,继续寻找,用铁锹在灰浆中小心探寻,在棺床南,无意之中触到一硬物,伸手捧起,竟是一个满是泥浆的头骨,在场人都惊喜异常。

我捧着这颗头骨,更是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头骨的发现,不仅说明容妃墓不是空穴,更是墓主人年龄、民族的有力物证,我小心翼翼地捧着头骨来到地宫外,用清水把泥浆冲洗干净,阴干。

所长一再叮嘱要保管好头骨,存入库房。我找来了许多柔软的布,一层一层包了许多层,放进库房中一个木箱中,还在木箱中放了不少的软纸倚住头骨,以防晃动,这可是我们清东陵珍贵的宝贝。

[1]铺首:门扇上的饰物,大多作兽首底座,口衔门环。

 [2]门管扇:门顶部的部件,两端插进两边墙内。门的上轴插进门管扇两端的孔内。铜管扇是每座陵墓中固定石门的必备物。慈禧陵第二道石门的上门槛与铜管扇为一体,四个门簪也是铜质的,均为铜制,这是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