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照加工 中企动力:成长的笔画——读《特级教师的特别建议》作者:林高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16:36

成长的笔画

——读《特级教师的特别建议》

林高明

成长是生命永恒的主题。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怀有这样的信念:任何持之以恒的努力都将沉淀为自身的能力;任何有意识的自我的学习改善,自我的精神性的修养都总将转化为内在的生命素养。

然而,成长不是一种自生自发的无须导引的本能。漫无边际、漫无目的的“生长”,往往是一股“生命的盲流”是一堆“无用的热情”。尤其是,作为教师的生命成长,倘若迷失了方向感,常常是徒劳无功。时常,听到一些教师长叹道,要是早一点知道如何阅读,如何修炼,如何研究……我们就会拥有更加智慧、更加美好的教育教学生活。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特级教师的特别建议》就是用诸多特级教师的生命历程与心路历程来描绘教师成长的笔画与成长的图景。他们为我们绘制了一份精神的地图,成长的地图。

生命的灵修

教育教学事业是一种“志业”与“命业”,它需要生命全身心以赴的投入与创造。于漪老师一语道出,生命与使命同行!只有学会做人师,才能令教育在学生精神生命中生发出持久、深远、素朴、深入人心的“光合作用”。如何锻铸与植立教师的自我人格呢?于漪老师坐言立行,从德行、才学、识见、能力等方面日复一日地形塑自我,以德艺双馨、朗润芬芳的人格魅力来育人,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师风可学,学风可师”的路标……刘云生老师从乡村小学一直走到了全国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再走到重庆市大渡口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他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涯就是不断“将自己锻造成器”的过程。他修炼的秘诀就在于“选择教育需要一种勇气;从事教育需要一种底气;研究教育需要一种灵气”。任勇老师深有体会地指出,教师要“安于平凡,不甘平庸”,要学会“沉下去”,沉下去就是吸吮与获取生命的营养,摄取成长的力量。靳忠良老师通过内在的人格修养,外显于教育教学实践中,讲“荡气回肠”的课,做“英雄崇拜”似的“校草”,将令人头疼的政治课上得让学生们“珍藏于心”,“终身受用”。窦桂梅老师非常精辟地提出:“我们的讲述可能是流利的,但却是就事论事,浅薄、平面化的;我们的答疑解惑可能是耐心细致的,但缺少更深意义上的关怀和考量;我们的声音可能更多地来自喉咙,而不是发自内心;我们的目光亲切柔和,但是却缺少深邃和睿智。这一切都因为我们缺少应有的知识底蕴和文化视野。”于是,她认为,读书是“我们必须的生活”,“读书修缮我们的灵魂,使心灵日益变得健康阳光”,“人的精神因读书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闫学老师则在《给教师朋友的阅读建议》在指出“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读书将使我们的人生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价值追寻,使我们能够从庸庸碌碌的日常生活中突围”,那么,在关于阅读的诸多追问中,她用自己的阅读实践进行了现身说法:为什么读——读书是最好的修炼;读什么——经典;怎么读——有坡度阅读、好书不厌百回读。教师是一种终身修行的职业,她需要心灵的静养,精神的操持,灵魂的涵蕴,人格的修磨……

心灵的开启

真正的教育教学有别于技术性的训练与职业性的驯化,其重要的区别在于,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否经由心灵,并通过心灵从而改善心灵?在人性的冥迷幽暗之际,是教师携一缕微明,让人心魂清明;在徘徊歧路,知迷不返之时,是教师一点一拨,唤醒沉睡于心的理性;在绝望放弃的关头,是教师用深沉绵长的心智,给予学生一种不断向上、向善的力量……

上课铃响了,玩打雪仗的孩子们余兴未消,老师去板书的一瞬间,一个雪球砍到了一位学生的脖子上,这个孩子高叫,全球同学哄笑。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们教师经常是怒不可遏,大多直接的反应就是将课停下来,大查大办“恶作剧”者,同时,稍带给全班同学一次学习纪律教育。而吴正宪老师是怎么处理的呢?她话锋一转,说她也喜欢玩雪,中午要跟大家去玩雪仗。同学们欢呼雀跃,老师又说,上课就认认真真地学,下课就痛痛快快地玩。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来……班里的赵洁同学要买钢笔的五块钱不翼而飞了,老师明白了是谁拿了,同学们都大嚷要搜身。吴老师提议全班同学为赵洁凑钱买钢笔结果,拿钱的同学还了钱并通过纸条与老师交流这一切。老师真心地安慰与帮助她。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后,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和一份满意的工作……吴正宪老师深有感触地写道,“当你走进孩子的心灵,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的生命融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就会用童心去感受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给予孩子的不仅是一个智慧的头脑,更应为孩子塑造一个美丽的心灵”。吴梅香老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创设情境设置了“贵宾借书卡”环节,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她千方百计地与图书馆理员一起精心呵护学生们的纯真的信任感,确实是做到“爱生如已,教生如子,待生如友”。在许多人误解“赏识教育”、“人本教育”的今天,柏继明校长基于对于教育教学本质的体认,还别出心裁地教老师“发火”,的确是用心良苦。俞国平老师则是提出转化问题学生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击“痛”、化“软”、功“恒”、点“亮”……

用吴乐琴老师的话来说,教育就是生命化的教化,诗一般的美好。我们应该寻找开启学生心扉的那把钥匙。而这把钥匙就深深地潜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智慧的锤炼

余文森教授写道,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这样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生活仰赖于教师的不断地自我锤炼与磨砺。智慧锤炼的途径有多种多样,各位特级教师及教育专家在此都贡献出“独门绝技”,让人受益匪浅。

于永正老师刷新备课旧观念,谆谆教导“备课要注重隐性备课”,就是从教材、学生、方法各方面来着手,从而备知识、备情感、备方法、备思想……其真正的大境界就在于“万物皆备于我”。当遇到诸如学生们对老舍先生的文章的质疑这样的问题时(读了《猫》可见老舍爱猫胜过爱花,而读了《养花》则可见老舍爱花胜过爱猫,这怎么解释呢?),钱正权老师恳切地叙说“语文教师怎样与学生一起会晤文本”,只有教师能读到什么,学生才可能感受到什么,教师所得浅深高低,决定了学生所得的浅深高低。为了追求阳光般的课堂教学境界,钱守旺、陆安、沈百军、戴银杏等特级教师针对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怎样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中出现十种意外怎么办……作了细致深入、具体入微的探讨,其方法可圈可点,可学可用。王崧舟老师提出教师需要“生命的学问”,“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他会时时产生生命的高峰体验,他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于是,他就是课、课就是他,他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

对于教学反思与教科研的指导更是切中肯綮。其中,有于漪、于永正等名师对教学反思的意义的佐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昌平区城关小学柏继明校长的教学反思让我感触非常深。她认为,每一次都应该吸取上一次的精华,去其糟粕,带领学生少走弯路,少摔跟随头,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要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记下教科书上,记在例题、习题旁,学到哪里,就记录到哪里。她有一次在教小数加减法时,书上安排了五个例题近二十页的内容,大约要用两周学完。她大胆改革,用整数加减法的法则来学习小数加减法,注意归纳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只用了一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知识掌握得很好。她马上在书边写道:“过去我用两周讲此段内容,学生最后的学习结果也不过如此,但在漫长的变化不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不新鲜了,厌倦了。学生厌学,厌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教师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这次改革,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单位时间效率,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反思“有的放矢”,“一以贯之”。这样的反思确实是扎扎实实,点点滴滴都是真真切切,步步为营,真是思到真处,思到实处,思到深处,思到行处……

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怎样从专业成长的“高原”跨入“高地”?夏炎老师提出“与问题同行”;杨德伦老师提出“专题研究”;童嘉森、吴继烈老师对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及课题研究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宋运来老师则是非常“具体而有用”地总结了自己教科研写作的体会,他认为教师写作的论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得来:从听课记录中找回忘却的“记忆”;从“教后记”中寻找深刻的“反思”;从他人的言谈中意外“拾荒”;从教育教学的困惑中“探求”;从不经意的小事件中“寻觅”;从学生的作业与试卷中“寻宝”;从成功的做法中“筛选”;从教材疏漏处“指瑕”;从业余阅读中“触发”;从课题研究中“收获”。当然,教师的课题研究其目的不是发表文章、出版专著,而是如郑金洲教授所说的“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实际问题;能否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能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能否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这种发展,才是衡量教师教育科研的最终标准”。郑金洲教授提出的《教师做科研的十条建议》堪称教师教科研的行动指南。

所有这些都是教师对自身及对课堂教学的智慧的锤炼。课堂教学中的如鱼得水、应裕自如、妙趣横生……都是来自于阅读、反思、研究的千锤百炼、精雕细琢。

古代著名的哲学家荀子曰:君子之学以美其身。对于教师而言,我们要通过一生的学习来修美我们的生命、心灵、智慧,并以此来化育人心,涵煦万有。这是教育与教师的理想境界。也许,很少人能抵达,但是,却是所有有良知的教师共同的方向。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意味深长地说,正确的教育来自我们自身的改造。我必须再教育自己……也许,《特级教师的特别建议》是我们自身改造与教育自己的开端!特级教师的特别建议是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它会还你一个独特的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