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网络:特级教师谈个性化作文——个性化的说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1:13:58




有个性的人具有主体性、独特性、创造性等特征;同样,个性化的说理,就必须具备自主、真诚、独创等元素。也就是说,个性化说理,就是要自由地运用理性的权利,进行自主思考,真诚思考,创新思考,并且在作文中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如何进行个性化的说理
1.自主地说理。
要做到自主说理,最要紧的是要做主人,不仅做自己的主人,更要做集体、社会、乃至国家的主人。只有具备主人翁意识的人,才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所说之理,才能充溢浩然正气,才能展现一种海纳百川的气魄,才能涌动一种积极向上的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关爱情怀。
要做到自主说理,还要有主见,就是对问题、对现象,要有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主张,绝不人云亦云。只有有主见的人,才能独具慧眼,才能拨开蔽日浮云,不为表象所迷惑,不为纷纭众说所动摇。所说之理,方能成一家之言。
2.真诚地说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诚地说理,就是说实话,说真话。要做到真诚说理,就要做到真诚做人。正所谓文如其人。有真诚的生活态度,才能在生活中感悟人生真谛,才能在文章中传递有益的启迪;有真诚的生活态度,才会有负责的写作态度,才会有朴实的文风,才会有中肯的语言,说理才能言情坦荡,爱憎才能泾渭分明。真诚,实际上是一种可贵的力量,是用你的火焰去点燃别人内心的火种,能感染你的读者,唤醒你的读者,才能鞭策那些浑浑噩噩的人奋发努力地生活。
3.创新地说理。
创新是个性的核心品质,创新说理是个性化说理的最高要求。
要做到创新说理,先要培养自己的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创新的思想酵母和温床,是打开未知领域大门的思想钥匙,是保持思想内在活力的催化剂。一个人只有经历了质疑的迷阵,才有解疑的可能。
要做到创新说理,更要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是创新的桥梁和先导,批判精神是现代社会健康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一个人创新精神的缺乏,往往是由于批判精神的缺乏。创新精神,需要一种人格的自信,不敢创新就不会有任何创新。其实,创新是每一个人通过努力——专注、勤奋和正确的方法——都可以做到的事。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曾采用过一些自己既没有学过、也没有用过的方法来解决面临的问题,这在本质上,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突破和创新,这就是每个人所蕴藏的创新潜能。如果每个人都把这种潜能变成创新的自信,变成一种自觉的创新意识,一个人就有了最丰富的创新资源,就会大大提高作文说理的创新概率。我们常常企盼着作文中灵感的光顾,其实,灵感绝不会光顾思想的懒汉,对某个问题经常性地、独立地思考,才是创新灵感的发源地。
三、作文中如何进行个性化的说理
方法一:美目盼兮——题目一语中的,抓读者的眼球。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是展示作者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是展示文章说理水平的一道风景线。
“题好一半文”,议论文个性化说理,首先题目要一语中的,要运用多种手段,形象地、凝练地、个性地揭示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
引用诗词、名句的:《绝知此事要躬行》(谈实践的重要性)
借用修辞手法的:谐音——《德与得》(谈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反语——《年轻的“罪过”》(谈社会对年轻人的偏见);对比——《欲得先舍》(谈得失观)
套用公式的:《1+1>2》(谈合作的重要性)
化用、反用俗语的:《药良未必苦》(谈新型的育人观)
巧用标点符号的:《生活——???》(谈关注生活)
方法二:翻新成句,提出全新见解。
有时,我们可以通过对原成语、名言的否定来表达对生活的新见解,增添议论的哲理味。比如:“老马识途”?“老马未必识途”,“敝帚自珍”?“敝帚不必自珍”,“崇洋媚外”?“崇洋而不媚外”,“轻车熟路”?“轻车而不熟路”等等。我们同学写议论文时喜欢用成语名言,但比较死板,不能灵活运用,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其实,有时我们对成语名言巧加变化组合,就能表现新的内容、新的见解,从而使议论更有哲理味。上面的例子中,前两个是通过否定词来表现新的见解,而后两个则是把原来成语名言中的一致关系变成对立关系,以此来表现对生活的新理解。
有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某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的肯定否定的变化组合来概括我们对生活的认识。据说,当年曾国藩曾把他的幕僚门客分为四类:第一种人,是有本事而没脾气;第二种人,是有本事而又有脾气;第三种人,是没本事也没脾气;第四种人,则是没本事而又有脾气。通过“有”、“没”的变化组合,把手下幕僚门客分为四类,表现了他独特的知人之识。无独有偶,当代台湾作家余光中也曾把朋友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高级而有趣,这种朋友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结交愈久,芳香愈醇;第二种高级而无趣,因为这类朋友品学固然优秀,但缺少幽默感,活泼不起来,与他交往觉得很累;第三种低级而有趣,这种人活泼乐人,能侃能闹,走到哪里,哪里一片笑声;第四种低级而无趣,既无品位又无趣味,人皆避之。还有一位杂文家,针对官场上行贿受贿的腐败问题,把“笑纳”这个常用词分解成四种情况,首先是“笑而纳之”,其次是“笑而不纳”,再次是“不笑而纳”,最后是“不纳不笑”,入木三分地揭露了贪官的无耻行径和丑恶灵魂。上面的例子就是针对问题的两个方面,用肯定否定或反义词的方式,加以变化组合,“一”剖为“四”来推动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使我们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也使语言表达更有哲理。
议论文写作中,这种用肯定否定或反义词变化“一拖四”,来翻新成句升华思考的方式很有用。有学生在作文中,抓住先天资质与后天努力的关系,颇为独到地提出了一个观点:聪明而又懒惰的,可以做领袖;聪明而又勤快的,可以当总理;愚蠢而又懒惰的,可以当牛做马;愚蠢而又勤快的,干得越多祸害越大。还有的学生抓住当今社会中人们对钱的不同心态,变化出四句话:一是能赚钱而不迷恋钱,二是不能赚钱亦不迷恋钱,三是又能赚钱又迷恋钱,四是不能赚钱但偏偏迷恋钱,并加以剖析,令人深思。
方法三:中规中矩——构建清晰合理的说理空间。
说理,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这实际上就是论证过程。
议论文常见基本结构层次是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结论。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总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有时,为了说理更清晰、更透彻,往往把一个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分论点;有时先列一个观点,然后从多方说理,反之也可;有时各层次之间又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这些规则,看似呆板,实则灵活多变,选择什么样的论证结构要依说理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就会使说理更具个性,使说理自然晓畅。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要个性化说理,就要给说理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中规中矩的空间,一个符合人们思维规律、有利于表达的空间。
方法四:小题大作——细腻深切之处,最能见微知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个性化说理的源泉。人的双眼,就像照相机,大千世界,尽收眼底,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小题大作,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在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有的同学说,我们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写。其实,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或者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放出异彩。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开拓视野,见多识广,更要化熟为生,取精发微。既要善于把那些细小忽微的事物放大,剥开来写——见微知著;也要善于把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放慢,折起来写——化瞬间为永恒。
方法五:化隐为显——层层深入,探究事理,挖掘规律。
有的同学缺乏理性的思考,常会犯“证明式”、“循环式”的说理毛病,在文章中提出论点或摆出事实之后,不能展开有层次的说理,议论浅尝辄止,文章显得单薄肤浅,苍白无力,无法产生令人信服的力量。
个性化说理,必须要对论述的事物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把握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切入点入手,把隐藏在表象后面的事理挖掘出来,探寻事物规律性的东西。作文中,要学会运用横向思维(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打开思路)、纵向思维(论证过程中能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古到今层层推进)、逆向思维(从事物的相反方向去思考,提出与一般人及常理不同的看法)等思维方法,学会运用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同时应注意主次顺序,善于把握分析说理的“度”,从而使文章论述全面,层次清晰。
方法六:化显为隐——借助技巧,寓情于理,寓趣于理。
说理,不是板起面孔说教。个性化说理,就要善于借助技巧,将严肃的道理,娓娓道来;把生硬的道理,说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样,不仅能增加文章的美感和亲和力,也更能起到教化的作用。如:
借用修辞手法,使说理形象。如《探知的阻碍》借喝茶比探知:“其实探知也如同喝茶的艺术。我们泡茶的时候,第一泡淡洌,第二泡沉香,第三泡甘醇,为什么第三泡时才最爽口宜人?那是因为前两泡冲击了茶叶上的蜡质与灰尘,第三泡才泡出茶叶的真醇之味,香味才更浓郁。我们探知亦如此。在对事物的认知上,逐渐抛下认知的阻碍,用澄静清明的心智,抛下感情亲疏的羁绊,用一尘不染的心灵,轻装上路,才能在探知的道路上取得丰硕的成果,领悟认知的真谛。”(摘自网上)作者由喝茶联想到探知,文章文采飞扬,轻而易举地将读者导入理性的天地。
借用名言警句,使说理深刻。名言警句,是历代人物对社会人生思考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呈现,是人类经验的总结、理性的升华、智慧的体现,是浓缩的精华。恰到好处地借用名言警句,对文章的说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各个方面的理性观察,将帮助我们迈过感情的误区,真正认识到事物的复杂与多变性。而在一览无余的最高层,摆脱情感羁绊的我们,或许可以长吟:‘不畏浮云遮望眼!’”(摘自网上)文章结尾部分用王安石《登飞来峰》作结,表达“摆脱情感羁绊”的人内心的喜悦和自豪,启发读者遐想。叙中析理,情中透理。用事实证明道理,这是议论文最常见的说理技法,关键在于事例的选择。援引与主旨有关的,能彰显文化功底和阅读积淀的事例,有目的地适当展开叙述,然后在叙述的基础上展开议论,往往能够出新、出巧,给读者以多方面的艺术享受。
理若无情理则生硬,情若无理情则无羁,只有情理相辅,方能相成。在一篇议论文中,我们如果插入或运用一些形象化的语句,便可以使说理更具情趣。
如写“意志”,可写“意志是一团火,可以永不熄灭,也可以瞬间消失。”也可写“意志是一条河,可源远流长,也可以转瞬干涸”;写“理解”,可以写“理解是一条纽带,将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也可以写“理解是一座桥梁,让心与心彼此沟通”。
方法七:用好比喻,打造精品议论。
议论中巧用比喻,可以增加思想内涵,使表达更深刻。胡适先生早年在一次演讲中,曾给中学生开过“防身药方的三味药”,这三味药是: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这里的“丹”、“散”、“汤”都是中药中的药剂名,与前面的词语构成比喻的说法,不仅形象风趣,而且十分深刻,让人过目不忘,如果换成“我们要多多思考问题”、“要培养兴趣”、“要充满自信”,就显得老套,对人心理的冲击力就会大减,效果反而不好。
又如乔良、王湘穗合著的《超限战》中有这样一句:“对于隐藏在伊斯兰远教旨主义群山下的拉登们和藏在自由经济丛林中的索罗斯们,以及潜伏在网络青纱帐中的黑客们来说,任何界限都不存在,他们要做的就是,在一切领域里肆意破坏。”句中的画线部分如果不用比喻,大概应该这样说:大大小小的拉登躲在伊斯兰国家的群山之中策动各种恐怖活动,形形色色的索罗斯以世界自由经济为掩护,制造各种经济危机,各种各样的网络黑客利用互联网来发动进攻造成灾难。与原句的比喻一比较,不难发现,巧妙运用比喻不仅可以胜过一大堆 唆的废话,而且还能使议论深入,给人无穷的联想。
前外经贸部部长龙永图曾作客中央电视台,畅谈中国入世的意义。龙永图在谈到中国为什么要入世时,用这样比喻来回答:“如果我们只是一般性地参加世界经济,那不遵守世界规则也可以,就像担着菜篮卖菜的那种小贩,尽管市场就在那里,你也可以不进入市场,可以不遵守工商部门的规则,看到工商管理干部来了就赶快跑。但如果要进入世界经济的主流,想把生意做大,你就要进入市场;要成为市场中有头有脸的人物,就得在市场里建一个铺面,就得遵守市场的规则,甚至还得与工商部门建立好关系。而且这个时候你按照规则办事也不行,跑也跑不了,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老实说,对中国为什么要入世这样的大题目,用几千字也未必能说清楚,但龙永图用一个比喻就说清楚了,而且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老师们常说,写议论文有时写到说理难分难解处,来一个比喻,种种纠缠不清的问题常常可以迎刃而解。龙永图的巧喻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典范
我发现棋如人生
佚 名
从四年级开始,我学会了下象棋,渐渐发现这小小的棋盘也反映着偌大的人生。
两人对弈,胆大者棋风泼辣,刚开局便全线出击,奋勇前进,大有“气吞山河”之势;胆小者重于防守,步步为营,举棋不定,唯恐一招致败,便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稳重的人深思熟虑,棋风矫健,貌似平静,却早已成竹在胸;轻浮的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行棋不思后果,终因一叶蔽目而全局败北;工于心计的高手第一局故意输给对手,增其傲气,灭其防备之心,而暗探对手套路,以谋对策,且言“君子让头局”,真可谓名利双收,尔后避人之长,攻人之短,处处陷阱,请君入瓮,直杀得对手连局皆输,俯首称臣为止;高傲自大之徒往往瞧不起对手,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盛气凌人之势,对手也往往被“震”住了,此等人心理虽胜人一筹,但并无真才实学,最终也难有胜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态都在这楚河汉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棋之静,如一池春水,波澜不兴;一旦化静为动,则狼烟四起,杀戮大开,双方死伤无数,这气势决不亚于硝烟滚滚的战场。
棋逢对手确是一件快事,双方坐定,大战三百回合,直杀得天昏地暗,仍不分胜负,双方免不了心情烦躁,偶尔大意失“荆州”,被对手抓住机会,穷追不舍,确认败局已定,胜利无望时,忽又眼前一亮,柳暗花明,回马一枪,直捣黄龙,对手措手不及,终以败局告终。此时顿觉特别畅快,回味无穷……
其实人生也就是一局棋,生活便是对手,是不易言败的对手,只有在行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完善自我,方能取胜。所以,与其说棋如人生,不如说人生如棋。
点评
棋品如人品,棋局似人生。作者对棋手下棋风格观察细腻,据此揣摩棋手的个性,并用个性化的语言传递了作者个性化的感悟。文章叙事充分,叙中带理,理中含情,由棋及人,由棋局及人生,自然得出“人生也就是一局棋,生活便是对手,是不易言败的对手,只有在行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方能取胜”的结论,显得顺理成章。
守门偶得
孙向辉
一个月前,班里调座位,我被调到挨门的位置,成为名副其实的“守门小姐”,吃了不少苦头。
朋友们不知道,我们学校这座教学楼已经有些年纪了,年久失修,门窗都变形了。如果不刻意将门关一下,那门总会留下一道缝隙,隆冬天气寒风就会从那道缝隙里钻进来,冷煞人也。
尽管我借班干部嘴强调过多次,要随时关门,但我们班九十多人,不可能做到人人都记得把门关好。于是我就常常被寒风侵袭。
时间一长,我竟养成习惯:每当有人出门进门时,我总忍不住去看,看谁关好了门,谁没有关好门。关门的人我报以微笑,关不好的我怒目而视。
久而久之,我竟从关门这件小事上悟出了一些人生小道理来。
第一种人最好。他们推门而进拉门而出后,都是轻轻地将门关好,静静离去。这一方面表现出耐心,另一方面表现出他们心里装着别人,能为他人着想。这种人能与人患难与共,值得交往。
第二种人是大摇大摆地晃过来,将门咣当一声推搡开,然后又大摇大摆地走过去,那门是否关上他们视若无睹,充分表现出马大哈性格。说重了,他们心里一般不装着别人,不能成为推心置腹的知己;说轻了,他们常会误事,不说别人,有时连自己的事也会忘掉。重要的事情托给他们一定要千叮咛万嘱咐,否则八成是办不成的。
还有第三种人,这种人走过门时,恰好门开着一道缝,可以容一人通过。于是他便轻轻从门缝挤过去,门纹丝未动。从门缝挤过去的人多属于默默无闻型,行的是中庸之道。这类人不出风头,也不掉队,甘居中游,不给人留下特别深的印象。人们不会因为其善良而接纳他们,亦不会因为其讨厌而远离他们。他们会成为你不远不近、不冷不热的普通朋友。这种人在你身边总会有很多。
还有第四种人。这种人一般是跑向门口,由于速度较快,门被猛地打开。原来破破烂烂的门不堪这一“击”,往往更加破损。门被打开后,这种人仍然一溜小跑,但跑出几步后往往能发觉门口处的人在怒目而视,于是停住脚步,伸伸舌头表示歉意,反身将门关好。这种人性格活泼,爱说爱笑,思想单纯,脑筋转得快,同这种人相处,往往能使人身心愉快,笑口常开。
最后还有一种人,往往是同学们讨厌、老师头痛的那种同学。他们进出门时无一定规律,或大摇大摆,或如箭离弦,或轻手轻脚。他们关门时一般要视门旁就座的同学而定,关系好的,他们就关得严严实实,没有关系的,他们不理不睬,任由房门大开。这种人讲义气,但做事报复心太强,而且不计后果,不求上进。
没想到,饱受寒风之苦还带来了这样的机会,使我透过这个小窗口看到了大世界,这就叫做“祸兮福所倚”吧。朋友们,你们以为如何?
点评
一粒沙中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作者将“门”作为窥视人的多棱镜,对各类出门进门的人作了细致的观察、深刻的剖析。从容的叙述中有大度,朴素的言辞中蕴哲理,确实值得人一读、一品、一悟。
非凡的思想能引领一个人的灵魂走向,能拓展一个人的精神空间,能让人洞悉人事,体察世情,但这一切,都离不开思考。
本地人·外地人
陈 硕
眼下,在北京城内放眼一望,到处都是外地人。开餐馆的,卖小吃的,做衣服的,打家具的……虽然辛苦,但收入颇为丰厚,足够那些只靠工资过日子的老北京眼红一阵子的。不过,眼红归眼红,若让他们也像外地人那样起早贪黑地大挣辛苦钱,我想多半他们是不愿去干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北京人的懒惰。
这种懒惰说穿了是一种当地人意识。不但是北京,任何地方住久了都会产生一种置身于家中的优越感。在家嘛,舒服、清闲、甚至懒惰都是很自然的。“外出千般好,不如赖家中”,就是这个道理。但若背井离乡,远赴异地,那么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先前那种优越感会被骤然袭来的孤独、陌生和无助打得无影无踪,一种孤帆涉海,形影相吊之感也会油然而生。自知若想生存下来,扎下根,只有豁出命大干一番。于是,就有了当地人生存方式上和外地人的差异。
懒惰的上海人到了日本,立刻变成了勤劳的中国人,勤劳到连背死尸也乐意去干的程度。在人人向往的美国就更是如此了。听说过这句话吗?“美国的钱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美国的智慧装在中国人的脑袋里。”可以说,若无外地人的汗水和智慧,那些五月花号的乘客及其子孙们永远到不了今天这个程度。闯美国的朝鲜人、中国人、越南人都认为美国人懒,也高兴他们懒,不然,国际流民的饭碗如何能保得住呢?
一般来说,当地人都懒,外地人都勤劳,当地人是这个世界稳定的因素,外地人是这个世界动荡与进步的因素,也许,这就是生存与发展的法则。
如果你厌倦了平淡无奇、庸庸碌碌的本地生活,想重新认识和塑造自我,那么最好的方法是——背上行囊,去做个外地人吧!
点评
本文用了层层剥笋法,从“外地人”勤和“本地人”懒的表象中去挖掘其各自的深层心理,勤源于生存危机,懒源于衣食无忧的优越条件。然后以例论证,正是外地人的拼搏和付出,才有了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置于“异地”而后生,既是人性使然,也是生存的法则。做一个有勇气的“外地人”,也许能更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价值。
全文结构谨严,逻辑缜密,语言切中肯綮。
盛事危言
姜周平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的口头禅由“天哪”变成了“我的上帝”或“MyGod”;与此同时,孩子口中的“妈妈”也正在向“妈咪”过渡,平添了几分做作扭捏的感觉,令人头皮发麻。
某日逛街看见一群女孩围在一起看各式各样的花纸,走近时听见一个女孩说:“这paper(纸)实在太漂亮了。”此言着实让人毛骨悚然,鸡皮疙瘩掉一地。看来我国的四大发明快要失去它原本的名称了。而这种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胜枚举。
如今报上有不少文章提及法国人是如何维护自己的文化传统的,这些法国人捍卫法语的决心和自觉性不得不让我们感动。如果在法国你向一位老人打听道路,最好不要用英语,那样的话他很可能瞪你一眼然后拂袖而去。而目前,国内的宾馆都让自己的同胞寒了心。你一个电话去宾馆,接线先生总先向你咕噜一句英语,后来才接着一句汉语,你在台前订房时告诉你的是XX美元?蛐天,而菜单上总是先写英语,而在后面的小括号内写上汉语。中国不愧是一个礼仪之邦,处处替别人着想,又处处给自己的同胞设置路障,难道这就叫面向世界?我很怀疑。
在法国请使用法语——这似乎成为法国人的信条;在中国,请使用外语——这似乎也正在慢慢成为某些中国人的追求与时尚。因为总有那么一些人,在自己的同胞面前硬要把汉语说得不流利,有些关键词必须借助其他语种的词汇才能使整个句子连贯起来。据说某地盛产雪梨膏,长久滞销,后来改了个洋名,竟被哄抢一空,难道这就是“洋”魅力?不错,文明不应该互相排斥——但是,当某种文明开始对其他文明进行颠覆和鄙夷时,我们就必须意识到自己具有这样的权利:“捍卫自己的文明!”
据一家电台报道:某公司的外方经理在招聘中方工作人员时,首先考虑的招聘条件是应聘者对中文的掌握情况。他说:“一个人不会运用或不能很好地运用自己国家的母语,甚至对其了解很少,怎么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不能否认,在我们中国人之中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们恨不得能换掉自己的血,恨不得从来就不懂汉语。他们也是种族主义的维护者,只不过他们歧视的正是他们自己,令人“同情”。试问一个人若是从本质上歧视自己,他还能有何作为?由此可见这位外方经理提出的招聘条件是棋高一着了。
鄙夷汉语这是一种深刻的精神危机,在这繁荣的社会中一定要意识到这种危机蔓延的可怕后果,它正慢慢侵蚀我们的听觉,磨钝我们的感官,进而磨损我们的心灵。直到某一天,我们几千年中华民族优美的语言将在一片“妈咪”、“我的上帝”的惊呼中毁灭。
羡慕而不臣服;求佛而不跪拜;引进而不阉割。这是进步起码的要求。
请尊重我们的母语,请尊重我们自己,属于我们中国人的耻辱已经太多了。
点评
本文题目一语双关,“危言”既指现在悄然流行的不中不外的“时髦语”,又是作者发出的“请尊重我们的母语”的呐喊之声。题目读来,已促人深思,催人警醒。
本文将身边人们不以为意的小事,信手拈来,通过运用对比手法,揭示出这种行为的不合时宜,并且把它提升到捍卫祖国文化和尊严的高度。这看似随意,实则不易,因为笔墨中饱含作者的一片爱国心,也正因为此,文章才会有如此的高度和深度,才会有如此的震撼力。
体验
一张废纸随手扔掉,是生活中的常事,但怎样扔,却因人而异。你观察过身边人对一张废纸的处理方式吗?对此你有什么想法?你受到了怎样的教育?请以“一张废纸”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说理作文,层层展开,写出事情蕴含的思想意义。
现在班级里几乎人人有绰号,大家见怪不怪。绰号来源各种各样,起绰号的方式各种各样,起绰号的人的心态各种各样,面对绰号的反应各种各样,对起绰号的看法也各种各样。请你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层层展开,以“起绰号之我见”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说理文章。
屡战屡败的中国足球队又输给了韩国队。中学生球迷对此非常愤怒,可是中国足协却一贯号召人们要“理智对待输赢”。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请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说理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题目自拟。
很多同学都有坐在教室门边的经历,也许因此而产生过许多烦恼。譬如有的门年久失修,关不严,到了隆冬季节,你难免受寒风侵袭。教室人来人往,对门的处理,因人而异。你仔细观察过,分析过吗?请你以“从‘门缝里’看人”为题,模仿范文,写一篇600字左右说理文章,充分写出同学们对关门这件事的不同表现,据此剖析人的性格或品行,并自然得出人生感悟。
现在,城市有许多从农村来的打工者,他们承担着大部分城里人不愿干的活儿。同样,我们许多的城里人跑到了一些较发达的国家,他们也承担着外国人不愿干的活儿。放眼我们的身边,有多少外地人?你观察过他们的生活吗?你思考过他们的存在吗?请以“‘本地人’与‘外地人’”为话题,模仿范文,从生活现象中揭示内含的道理,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说理文章,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