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4 nmm esp:中国美术馆藏品欣赏—水彩水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24:41
 中国美术馆藏品欣赏—水彩水粉文章来源:中国美术馆  静物作者: 倪贻德    创作年代: 1935    规格:30.5×43.4cm    材质:水彩画        生长在西子湖畔的倪贻德(1901 — 1970)极具艺术天分。早年即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受到郭沫若、郁达夫的赏识。1919年考入上海美专习西画,并在吕澂的启迪下致力于绘画理论研究。1927年他东渡日本,在东京川端绘画学校学习,得日本画家藤岛武二的指导,并在东京组织了“中国留日美术研究会”。1928年回国,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三十年代初成为“决澜社”的主要成员,于油画、水彩画进行现代尝试,在学习雷诺阿、塞尚、马蒂斯等人的同时,融入民族艺术精神,追求造型简括、线条朴实、色彩纯净的风格。这件《静物》虽系习作性的写生,但充分体现了他的水彩画的明净、轻快、练达、有力的特点。他相间运用干笔和湿染、原色与复色,与一般古典写实画法不同。具有现代构成格局和后期印象派的作风,却又不流于怪诞离奇。 四十年代以后,他辗转重庆、杭州、北京教学。1961年,浙江美术学院成立了“倪贻德油画工作室”。在教学和创作的同时,于绘画技法理论和中外美术史多有著述。 卸货作者: 潘思同    创作年代: 1935    规格:38.2×50.1cm    材质:水彩画        自西洋画传入中国,水彩画便在中国得以顺畅流行,一则因为水彩画与中国画水性相近,二则因为水彩画的工具材料远较油画方便。故美术院校莫不设水彩课程,中国人一接触水彩,也心有灵犀,并在三十年代取得相当成绩,潘思同便是其中优秀画手之一。潘思同(1904 —1980)原籍广东新会,生于上海。1925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奠定了素描和水彩画基础。1928年与陈秋草等人创办的我国最早的业余美术教育机构“白鹅绘画研究所”,次年起任教上海美专,教授素描、水彩。他深知素描基础“极难深造”,所以在教学中格外强调素描,水彩之造型亦有素描之功。三十年代,他在对英国水彩画各流派进行研究学习之后,又兼收中西绘画的特点,致力于水彩画各种表现技法的探索,形成了造型写实而水分挥洒自如的独特风格。《卸货》以生动的笔法、沉稳的色调迅疾的捕捉了这一运动中的劳动场景,并以水的充分运用和大面积的冲染强化了港口傍晚的气氛,仿佛使我们嗅到了潮湿的空气,感知到了卸货时的喧闹。唯有澄明的水面和淡远的坡岸为观者带来些轻松和舒缓,也许这正是画家把握水彩画韵味的着意之处。1955 年起,作者任教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 无题作者: 秦威    创作年代: 1940     规格:37.2×53.5cm    材质:水彩画        秦威(1911—1994),河北成安人。三十年代初,在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学习西画。1934年至1936年于东京帝国美术学院进修,曾为田汉的话剧在日本公演做舞台美术设计。作为水彩画家,他的艺术视角面对着社会的大舞台;作为舞台美术设计家,他的水彩画作品又仿佛有舞台美术的构图和灯光的效果。 在1938年至1948年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期,他同庞薰琹、叶浅予、丁聪等人在成都组织成立了“现代美术会”,还参加了上海美术家和香港“人间画会”的活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反映劳苦大众的艰难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材的水彩画作品。在数次对真实情景进行速写的基础上创作的《无题》,以沉郁清冷的色调,具有戏剧性舞台效果的构图,和略带漫画的思维,将厕所旁产妇聊以栖身的蓆棚为主要“道具”,表现了穷苦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惨境遇,体现了他为人生而艺术的倾向。 1949年以后,秦威于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美术设计工作,同时他还创作了一批表现新时代新生活的绘画作品。198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他的作品回顾展,参展的《无题》等五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无家可归作者: 余钟志    创作年代: 1942    规格:64×49.4cm    材质:水彩画        余钟志(1912—1984),四川涪陵人。曾在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学习西画。1933年东渡日本,在东京帝国美术学校学习。回国后在国立艺专、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重庆担任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兼秘书。《无家可归》即创作于这一时期。作者在此画的裱背纸右下记有“无家可归,一九四二。曾在重庆展出,《新华日报》好评”字样。在沉重凄冷灰暗的色调中,立于画面正中的人物形象给观者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孩子那绝望的神情,破旧不堪大小不适的衣履,无不反映出当时大后方重庆的老百姓贫困无着的窘迫境况。横向处理的三大色块,加强了画面的冲突,背景下部的深绿色调,则加重了画面的沉重气氛。在那个灾难的时代,对人生的关注成为普遍的主题,连水彩这一轻松的画种也责无旁贷地承荷了批判社会的重任。 天山放牧作者: 司徒乔    创作年代: 1944    规格:36.8×53.8cm    材质:纸上粉画        生长在广东的司徒乔(1902—1958)凭着他的天赋和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少时即拿起了画笔。1924年,求知若渴的司徒乔到了北京,创作了一批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作品,得到了鲁迅先生的称赞并收藏了其中的两幅。1928年,远涉重洋,投到了巴黎的写实主义大师比鲁的门下,开始正规地学习绘画艺术。然而拮据的经济状况使他仅学了半年便辍学,后经美国回到了祖国。此后创作出大量现实主义题材的风格不同的油画、水彩、粉笔速写等绘画作品。 1944年至1945年,司徒乔到新疆进行了半年的旅行和写生,完成了各种作品达250余件。有感于西北的风土人情,这一些作品的基调都是热烈而明快,清新而优美,其中《天山放牧》绘于浅灰色的水砂纸上,在蓝色和白色的交响中,表现了初春的天山牧场解冻时的情景。明丽的色彩和线型节奏也无不流淌着画家的激情。画纸的背面题有“未完成的画”,虽然此画带有速写性质而未尽其意,却也保留了“未完成”的生动感。画家逝后,其夫人冯伊湄以《未完成的画》为题撰写了司徒乔传记。  修筑天兰铁路 (之一)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31.7×47.3cm 修筑宝天铁路(之三)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32×47.3cm
取草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32×47.5cm 女木工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31.6×47.3cm 流沙掩埋的故城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31.3×47.9cm
兰州兴隆山握桥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37×49.9cm 兰州黄河大水车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32.1×47.5cm 拉卜楞街市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37.5×63.9cm
  浣衣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32.1×47.5cm
候夫晚餐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29.8×39.7cm 哈萨克妇女捣米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31.6×47.3cm  古烽台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31.3×47.6cm 耕田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37×49.8cm 负水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31.9×47.5cm 草原上的生活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5    规格:32.4×47.8cm    材质:水彩画        韩乐然可能是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美术家。而他的油画和水彩画却不同于革命美术的通常表现,而类如得道的风情画家。1945年,他到青海塔尔寺和甘肃拉布楞寺进行旅行写生,《草原上的生活》既是这一时期他大量水彩写生中的一幅。在这件清新明快的作品中,画家发挥了水彩画的特色,用动情的饱含水分的画笔,澄碧透明的色彩,单纯概括的造型,勾画出高原上藏民们牧歌式的生活。起伏有致的青山和蓝天映衬下的草原上的几缕炊烟,在轻松恬静的气氛中充满了诗意。他原本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  种马场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32.1×47.4cm
雨中天池(之一) 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32.1×47.5cm 燻皮子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32.3×47.7cm 香妃墓旁的礼拜寺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47.5×32.3cm 香妃墓
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32.3×47.8cm  维族用餐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32.2×47.7cm 维族人烤馕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32.2×47.6cm 沙漠途中休息 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32.1×47.4cm 南疆著名乐师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31.6×47.6cm 蒙古族妇人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47.3×32cm 蒙古老人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47.4×32cm 考古发掘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32.3×47.8cm 河西走廊水磨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32.2×47.6cm  哈密王坟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32.2×47.7cm 高昌古国废墟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32.4×47.8cm 高昌古城遗址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31.7×47.6cm 风干葡萄的建筑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32.4×47.7cm 纺羊毛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32.3×47.7cm 洞内远眺(之二)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47.5×32.3cm 洞内外眺(之一)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32.3×47.8cm 洞内外眺(之三)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32.3×47.5cm 迪化郊外看博格达峰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32.1×47.6cm 迪化郊外红山嘴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32.2×47.4cm  背篓作者: 庞薰琹    创作年代: 1946    规格:40×30cm    材质:水彩画        对工艺美术的关注,促使庞薰琹对我国传统装饰艺术进行系统研究。1939年他随北平艺专内迁到昆明后,又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和装饰纹样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和描绘,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创作出一系列极具装饰风格的水彩画作品。1946年秋,他带着这批作品重返上海,举办了个人画展,《背篓》即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一件淡彩作品。画家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平面造型与西画的写实技巧相结合,对画面作了高度装饰化的处理。揹篓和植物笔法细腻而严谨,衣饰在对比中衬托出明净的及其略带忧郁的神情,体现了画家寓雅典精致于平淡之中的艺术构思。  兰州黄河卖水者作者: 韩乐然    创作年代: 1947    规格:37.7×48.8cm 两个女学生作者: 伍必端    创作年代: 1950    规格:65×43.5cm    材质:水彩画 风雨欲来作者: 伍必端    创作年代: 1950    规格:34×45cm    材质:水粉画  天坛祈年殿作者: 关广志    创作年代: 1951    规格:54.7×37.2cm    材质:水粉画        水粉画与水彩画作为西方画种几乎同时传入中国。但水粉画的覆盖性近似油画,不及水彩便于与水墨画沟通,故专门的水粉画家较少。只是由于工艺美术基础训练的需要,这一画种才普及起来,并多用于设计和宣传画创作。关广志可谓独立使用水粉语言描绘建筑风景的著名前辈画家。关广志(1896—1958)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一个满族家庭。1931年他作为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专心研习水彩画、水粉画。后又师从铜版画家马勒卡姆·奥斯本学习铜版画。1939年回国后一直在北京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后期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关广志的绘画作品,既有欧洲传统绘画的庄重气质,又有欧洲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的油画情趣和光与影的妙用。同时由于中学时就开始接触和学习中国画,他的作品又蕴含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与笔法。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富有感染力的独特造型和彩绘,影响了关广志的风景建筑画风,使他的作品具有东方典雅的装饰美。《天坛祈年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以略微仰视的构图,表现出大殿巍然矗立的气势以及圆形重檐的建筑特征。它在葱笼错落的古柏掩映之中,又衬以地面壁面变幻的斑驳光影,遂使画面平添了一番西画特有的光与影的情趣。凝重的近似油画的色彩效果,线与面的交错使用,使其建筑画既具有建筑自身的美和量感,又富外光下的意境。 南瓜作者: 李超士    创作年代: 1953    规格:62×82cm    材质:粉画        李超士(1893—1971)是首先把粉画艺术传入中国的画家。辛亥革命胜利之后,他被公费派往英国留学。由于对绘画艺术的热爱,第二年转法国巴黎的色尔曼美术学校,1913年考入巴黎美术学院。印象派大师德加和雷诺阿极富表现力的粉彩画吸引了李超士,开始了终其生的粉彩画的钻研与创作。1919年李超士学成归国,受聘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在教授油画、水彩画同时,传授粉画的技法。1925年,李超士受同为广东梅县人的同乡林风眠之邀北上,担任国立北京艺专西画系主任教授,后又随林风眠到杭州国立艺术院任教。1951年调山东师范学院,并当选中国美协山东分会主席。 《南瓜》一画作于山东。画面上巧用暖紫色的背景衬托着花纹斑驳、色彩亮丽的南瓜,虽着笔不多,但形体和质感都被充分地表现出来,堪称粉画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八十年代粉画有复兴之势,但远不及水彩水粉普及,虽有上海等地成立了粉画学会,但鲜有达到李超士水平者。  冶陶村老农作者: 伍必端    创作年代: 1953    规格:31×21cm    材质:水彩画 农家女作者: 伍必端    创作年代: 1953    规格:31.5×22cm    材质:水彩画  五台山佛光寺唐塑作者: 吴冠中    创作年代: 1954   规格:43×38cm    材质:水彩,纸 丁香花作者: 萧淑芳    创作年代: 1954    规格:57.5×45.8cm    材质:水彩画         萧淑芳,生于1911年,14岁时就离开家乡广东中山县北上,于北京从汪慎生、汤定之、齐白石学习中国画。1926年考入国立北京艺专,从克罗多(法籍)、李超士、彭沛民学习西洋画。1929年追随徐悲鸿到南京中央大学旁听素描和油画。1952年,她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始教授水彩画,并与花卉结下了终身画缘,艾中信称其为“百花良友”。《丁香花》充分显示出她纯熟的水彩画技巧和她对绘画对象的激情感悟,成功地表现出细碎的丁香花怒放的整体气氛。画家以她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以点染和留白等多样类如中国画的技法表现了侧逆光中闪烁的斑斓花枝。观其画仿佛能闻到丁香花那醉人的芳香,又仿佛照见她清醇温雅的为人。  天平山风景作者: 张眉孙    创作年代: 1954    规格:40.1×54.8cm    材质:水彩画        张眉孙(1894—1973),别号麋公,浙江海宁人。他出于对绘画的热爱,初到上海学徒时,就随周湘学习绘画达十年之久。后从事美术设计、美术教育和美术编辑,工作之余,始终没有间断过水彩画的探索和创作,并终生坚持风景写生。《天平山风景》就是他1954年到苏州写生时完成的水彩画作品。他用娴熟的笔法,沉稳老练的色彩,展现了春天里充满阳光的天平山色。张眉孙作画不用西画笔,而是取国产羊毫笔作画,同时他汲取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多作湿笔点染,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水彩画,为我国早期有成就的水彩画家之一。 玉泉观鱼作者: 周绍淼    创作年代: 1955    规格:26.5×38cm    材质:水彩画        周绍淼(1919—1992),广东梅县人。从1937年起在杭州国立艺专求学,学习图案设计,历时六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51年后到沈阳鲁迅文艺学院任教。他在近五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量装潢设计人材,并钟情于水彩画创作。其水彩画深受英国水彩风景画长于表现光、色变化的写实主义画风影响。在《玉泉观鱼》中,他以薄润的水彩颜色,运用中国画没骨笔法,生动地描绘了阳光下明澈的水中鱼儿欢快畅游的场面;对面岸上那一排色彩浓重、描画细致的栏杆和水中的倒影,以排线的节律与自由的鱼群形成了极为有趣的对照。 饶有兴味的是,观鱼的人群中有一位正在写生的画家,也许那就是知鱼之乐的他。该画入选1957年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一届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为画家代表作之一。 钢都在沸腾作者: 李剑晨    创作年代: 1956    规格:53×37cm    材质:水彩画        李剑晨,1900年生,又名李汝骅,河南内黄县人。二十年代在北京国立艺专读书时,随捷克籍的斯拉夫·齐提尔教授学习西画,尤其热衷水彩;同时,他还拜陈半丁和王梦白学习中国画。1937年,远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西洋艺术。1939年回国后即以绘画和美术教育为终身职业。历任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 李剑晨是直接学习过英国水彩画传统的少数水彩画家之一。他在继承英国水彩画写实画风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有的风情和色彩,形成了他严谨朴实、色彩明丽的艺术风格。“文革”期间,当他恢复作画之后,已不能表现他喜爱的江上轻帆,而改画《钢都在沸腾》这类题材。所幸此画并无“文革”的符号,倒显见老画家以水彩画技法表现工业图景的认真态度,仍然体现出他处理空间、虚实、造型、色调、气氛、水分的技巧。画家晚年多画中国画,这可能是大部分中国西画家的选择。  薄雾作者: 邵宇    创作年代: 1957    规格:15×29cm    材质:水彩画        1957年初夏,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美术家远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和创作。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的邵宇担任组长。《薄雾》就是此次云南之行中完成的速写性作品。《薄雾》画面清新淡薄,饱含水分,表现出笼罩在薄雾中的南方夏日晨景。作者运用灵动的笔触,或勾或点,轻松淋漓,一气呵成,生动描绘出集市上的热闹场面。 邵宇(1919—1992)曾用名邵进德,出生于辽宁丹东。1935年考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抗日战争爆发后即投身革命,在新四军从事新闻和宣传工作,并继续木刻、连环画等美术创作。1949年后长期从事美术创作和编辑出版的领导工作,历任《人民日报》美术组长、《人民画报》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领导了《中国美术全集》等大型画册的出版工作。工作之余,兼事速写、水彩画和中国画、连环画的创作。早期作品有反映亲历狱中生活的素描组画《上饶集中营》,五十年代起出版有多部速写集。 珠江小艇作者: 王肇民    创作年代: 1958    规格:27.1×39.1cm    材质:水彩画        王肇民1908年出生于以“国画之乡”著称的安徽萧县,少年时即显出极高的艺术天分。1929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后因参加“一八艺社”的进步美术活动而被学校开除。继而转学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画系,并继续宣传和教育工作。1958年,到广州美院任教, 致力于美术史教学和“中国的水彩画”的研究创作。 在他看来,水彩画就是通过线条和色彩来抒发画家的思想感情的艺术。他坚持“真实则美,有力则美”的艺术观和造型观,并以力感为个性特征成为水彩画坛的翘楚。在他那集国画的笔法、油画的色彩、素描的基础为一体的水彩画中,可以领略到写于真实的自然却非一般的写生,而是富于魅力和现代感的再造世界。画家多取材于花卉与静物,而此幅风景因较少面世而独具一格。在《珠江小艇》中,画家以粗犷有力毫不迟疑的笔法,用炭笔速写般地勾画出画面上近景、中景的船只和远景中建筑物的轮廓,略施单纯、明确、肯定的色块和笔触,或廖廖几笔淡彩,而留出大片空白以示晴朗的天空和清澈明静的水面,遂具中国画意味,正如画家所期:“状难言之景列于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 妮娜像作者: 伍必端    创作年代: 1958    规格:42.5×30cm    材质:水粉画 穿大衣的莲娜作者: 伍必端    创作年代: 1958    规格:65×44cm    材质:水彩画  上海九曲桥作者: 哈定    创作年代: 1959    规格:35.3×27cm    材质:水彩画        哈定是继张眉孙、张充仁、潘思同等人之后的第二代水彩画家的代表之一。1923年生于上海,幼年就在曾任西泠印社社长的祖父哈少甫的熏陶下学习中国画。后来兴趣渐被西洋画的光色所代替,青年时随张充仁学习水彩画和油画,并曾自办画室,从事美术教学,现为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 哈定的水彩画长于表现人物和风景。该画从鸟瞰的视角表现了九曲桥屈曲折转的特征,并借助远逝的桥身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亭台水榭。画家充分发挥了水彩画透明的特点,又采用糨糊和水彩颜料混合使用的特殊技法,使建筑物和湖水造成了愈远愈斑驳陆离的效果,同前景中清雅明静的湖水相呼应。加之笔法松活,主体建筑与周围湖天冷暖对比,使整个画面生动而充满情趣。其它代表作有水彩画《塞外风光》和油画《世界屋脊》等。 雅罗斯拉夫一角作者: 伍必端    创作年代: 1959    规格:32×43cm    材质:水粉画 乌克兰农家作者: 伍必端    创作年代: 1959    规格:32×44cm    材质:水粉画 拉萨菜市作者: 吴冠中    创作年代: 1960    规格:24.3×26.5cm    材质:水彩,纸
  早春三月作者: 伍必端    创作年代: 1960    规格:26×36cm    材质:水彩画 鱼塘作者: 伍必端    创作年代: 1960    规格:29.5×38cm    材质:水彩画 天山映雪作者: 梁栋    创作年代: 1962   规格:28.7×39.5cm    材质:水彩画        梁栋,1926年生,辽宁人。笔名铁中,甘牛,青年时期参加革命,后曾在白山艺术学校进行短期学习。1949年开始从事水彩画和木刻创作。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中国水彩》杂志主编、北京市水彩画学会会长。以现实生活和自然风景为创作之源,练就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寻找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是梁栋艺术上的追求。他擅长表现北方的生活情景和风土人情、山川风景。《天山映雪》是他1962年赴新疆写生之作。他用大量留白的手法表现天山积雪的效果,同时用干笔和湿笔来描绘山下茂密的植物及山间的塔松,而带有中国画的情趣。山下那浓重的绿色和赭黄色,同远山和天空中的蓝色相呼应,烘托出雪山玉骨冰肌之质和笼罩在清冷中的盎然春意,别具一番塞外风景。  雨后太湖作者: 伍必端    创作年代: 1963      规格:30×40cm    材质:水彩画 塘河远望作者: 伍必端    创作年代: 1963      规格:43×30cm    材质:水彩画 外国留学生像 作者: 伍必端    创作年代: 1964     规格:45.5×34cm      材质:水彩画  留学生约娜像 作者: 伍必端    创作年代: 1964     规格:37×30cm    材质:水彩画 留学生莫哈梅特米特鲁西像作者: 伍必端    创作年代: 1964     规格:40×30cm    材质:水彩画 雾重庆作者: 伍必端    创作年代: 1970    规格:32×53cm    材质:水粉画 运水车作者: 伍必端    创作年代: 1980    规格:39×54.5cm    材质:水彩画 寂静的草地作者: 伍必端    创作年代: 1981    规格:44×68.5cm    材质:水彩画 秋作者: 周道生    创作年代: 1983    规格:39.5×54cm    材质:水彩画        就职于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周道生生于1945年,长期致力于工艺美术的研究和创作,并因之使其水粉画带有工艺印痕。《秋》体现了他对作品形式上的现代感和装饰意味的追求。为造成画面上肌理的特殊效果,他运用了刮、压、拓、画等手法,将画面颜色层层叠压在质地较粗的马粪纸上,使画面色彩浓重,层次分明,恰好地表现了作者对夏末初秋山野中那些开始变色转黄的植物树木的感悟。在远景紫色的山、绿色的树的映衬下,前景那些纤细挺拔、枝叶已抢先变黄的小树格外突出。如作者所说,他是有感于“夏天刚过,山区的树就象预报员一样抢先变成了黄色,在这绿色的海洋里,它们显得格外突出、活跃”,于是“便把它们捕捉了下来”。  儿时的歌作者: 黄中羊    创作年代: 1984    规格:64×89cm    材质:水彩画        南国和暖的阳光抚照下的陈旧的农舍前,母亲一边背着孩子缓慢地推动着流溢米浆的青石磨,一边忘情地哼着童年的歌谣。画家用坚实的造型和温暖的色调,为我们营造出一个平和安祥充满温馨的富于南国情趣的童年的梦。画家很善于以水彩画的艺术语言,并通过与另一位妇女形象的对比,将主要人物充满动感的形象生动地体现在画面上。对于背景中斑驳陈旧的墙壁和画面上其它物件的精心表现,既浓化了生活气息,同时,也体现出画家娴熟老道的水彩技巧。黄中羊生于1949年,现任教于广州美院,常有带学生“上山下乡”写生的教学活动,为此也积累了丰富的写生素材,使他以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创作出这件风格细腻、色调统一、充满亲切自然的感染力的作品。 一个教师的工作台作者: 刘昌明     创作年代: 1989    规格:89×100.8cm    材质:综合材料水彩画        现代水彩画的创作在继承传统水彩画的技法,延用传统水彩工具材料的同时,为追求作品的真实感或特殊效果,画家又加进了许多其它的表现手法。《一个教师的工作台》便是利用了拼贴和传统水彩画写实的手法相结合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 出生于1952年的刘昌明拥有数年农村生活的体验,他对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境况极为熟悉。1985年,已于赣南师范学院艺术系毕业并留校任教的刘昌明为参加华东区教师美术展览,创作了油画《一个教师的工作台》,在展览中获奖。然后对作品艺术语言和形式进一步完美的追求,促使他去寻找一种更具自然真实的艺术语言和形式来体现他所熟悉的东西。于是他“用水彩工具,用综合材料进行制作创造,丰富画面语言,使画面尽可能呈现自然状态”。在这件画风谨细的作品中,作者向观众展示了一张极为简陋陈旧的办公桌,桌上诸多经过精心挑选却繁而不乱的物件,尤其是那只老花镜、红色墨水瓶、停电后备用的煤油灯,以及墙上贴的发黄的旧报纸(现成物)和它被煤油灯熏染的痕迹,无不传递出一位呕心沥血、任劳任怨工作在讲台上的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内容,达到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尽管学院派的专家们对其水彩语汇仍有所期待,但也无不受其感染,并将此作评为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 冷秋作者: 刘向东,朱勇    创作年代: 1989   规格:77×101cm   材质:水彩画        色调、形式感的追求和工具材料的革新已成为新时期青年画家的趋向之一。在这件形式感很强的作品中,作者利用水彩笔、木炭笔、橡皮、湿抹布等工具材料,采用干湿兼用及多次重叠的画法,营造出一个以灰绿、灰紫为主的清雅的冷调子。他们巧妙地利用画纸的本色来表现窗外强烈的阳光,映衬出窗前逆光中的树清晰的轮廓。薄而透明的湿笔表现出的桌面上的反光,与暗部用干笔多次重叠画出的窗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强了作品的厚重感和桌面的澄明感。桌子、窗户所形成的几何图形和树叶简洁的块面结构,体现了作者的抽象构成意识。而桌面上的那个梨子,则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这一切使整件作品具有现代装饰意味。 生于1965年的刘向东,郴州师专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同朱勇共同创作了《冷秋》,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的银奖。  葵花作者: 伍必端    创作年代: 1996    规格:38×53cm    材质:水彩画 巴黎郊区一村庄作者: 伍必端    创作年代: 1999    规格:36.5×52cm    材质:水彩画 旅游者的天堂作者: 伍必端    创作年代: 2000    规格:30.5×40.5cm    材质:水彩画 雨作者: 阳太阳    创作年代: 50年代    规格:41.4×28.3cm    材质:水彩画        阳太阳,1909年生, 广西桂林人。十岁始学习中国画。1929年考入上海美专西画系,后转入上海艺专。1932年和庞薰琹、倪贻德等发起组织 “决澜社”,投身现代艺术的实验。1935年东渡日本,入日本大学艺术研究科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949年以后主要在南方各艺术院校任教并继续他的油画、水彩画的民族化的探索。八十年代,曾任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美协广西分会副主席。 阳太阳在创作水彩画时,惯用毛笔和国画的颜料及墨色,使他的作品既充分发挥了轻松、透明和流畅的水彩画特点,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息。作于皮宣纸上的水彩画《雨》,介于水彩和中国画之间的表现形式,以淡雅的色彩,近似水墨画的格调,轻松含蓄地渲染出华南三月春雨迷濛的情景。画面上挺拔劲秀、摇曳多姿的桉树看似信手写出,实则显示出作者浓厚的传统功底。五十年代作有油画《黎明的田野》,近年兼作中国画。 少女头像作者: 苏天赐    规格:30×22.7cm    材质:水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