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膜是什么材质:史海:20世纪初北京社会管理的若干细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9:09:00

  《北京的社会调查》(上下册),[美]西德尼·甘博著,陈愉秉等译,中国书店 2010年1月版

甘博《北京的社会调查》披露了

——20世纪初北京社会管理若干细节

刘一皋

  大部分中国读者认识甘博,多源于其所拍摄于20世纪初期的珍贵老照片的摄影展。这些老照片的部分内容于1988年编辑成摄影集出版,1999年来到照片的诞生地中国,先后在中国内地13个省市和香港展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所著《北京的社会调查》较系统地保留了一批历史资料,包括文字描述、数量统计、地图和照片,体现了调查材料的多样性,其中,颇引人注意的是,书中的一些细节,能管窥民国时期北京社会管理的状态,对今天的北京社会管理也有些启示。

  对于民国时期的警察,多数人可能只有一个朦胧的图像。在影视和文字传媒上,警察大多被描绘成国家机器和统治者的帮凶。甘博提供了另一种警察形象。他认为,北京是东方各国城市中治安最佳的城市,警察不仅履行指挥交通、逮捕罪犯等一般性警察职能,还需履行卫生、消防、街道清扫、人口普查等职能,并承办了两所医院和大部分慈善机构,是一支高效的队伍。为什么一支不那么制度化、专业化的警察队伍,反拥有较高效能呢?显然需要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这是一个涉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热点问题。再有,在对灯市口社区基督教普通信众的调查中,居民日常所读的报纸,大都不是那些现今历史研究中用来代表民意或公意的报纸,普通人的读报偏好反映着历史叙述与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北京是一国之都,官方对城市做了多方面的改造,如修建了庞大的排水系统,在主要街道铺设路面,限制行乞,极大地改善卫生条件等。”更为重要的是,甘博还观察到了其负面:“这座城市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或许正源于它自身和中央政府的联系”。除了在财政上有依赖感,降低了城市自身的主动性,“许多人怀着谋得一官半职的希望来到北京,据估计这座城市的求职者已超过11万人,而政府部门只有大约5000个职位。这些远离家乡又没有被录用的人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不仅因为他们人数众多,还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国家的精华。”大都市邪恶风气的熏染和以到手的权力抵偿为谋取权力所消耗的时间和金钱,是腐败得以产生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