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文档管理规范:18谈学习体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3:56:57
新形势下实现乡镇党委领导方式转变的思考
                  
                  领导方式是领导活动所采取的形式,它应客观条件而生,随客观条件而变化。只有及时把握、顺应这种变化,领导工作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乡镇党委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龙头,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着力加强新形势下乡镇党委自身建设,切实转变乡镇党委领导方式,对于促进现代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党在农村的工作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乡镇党委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统揽全局、驾驭市场、寻求经济发展新突破的领导效能,为农村社会经济全面进步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乡镇党委领导方式面临新的挑战
                      1、转变乡镇党委领导方式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需要。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摆在乡镇党委和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长期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给乡镇党委的领导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但是,目前,不少乡镇党委思想观念转换滞后,经济管理方式陈旧,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领导方式来管理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的经济行为,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第一,以传统思维来处理农村发展中的一些新的经济现象,应变乏力。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日趋活跃,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遵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大胆寻求发展经济的多种具体实现形式,突破地域、组织、行业、时间的界限,追求生产经营新的目标定向和行为定格,一些超常的经济现象纷纷呈现。但一些乡镇党委局限于原有思维模式,依然沿袭老框框、老套套处置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应对、解决新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力。第二,以简单的行政行为来应变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态势,抑制发展活力。由于理论准备上的不足和实践探索上的浅显,有些乡镇党委依然运用简单的行政行为来管理复杂多变的农村经济,在实际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家长式管理,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发展走向、规模等重要经济决策,往往凭个人的感觉办事,而不是运用系统的观念和方法对决策的内容进行周密的市场调查论证,造成决策偏差或失误。有些同志习惯于一抓到底,陶醉于一呼百应,满足于一般号召,对农村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特别是对农民自主生产、自主经营,感到不放心,自觉不自觉地加大了对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管理的力度,造成工作在低层次上徘徊。第三,以相对单一的管理手段管理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工作难以到位。现代农村经济要求乡镇党委从实际出发,高屋建瓴,采取政治、经济、科技、法律、文化等多种管理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对现代农村经济实行有效管理,保证农村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然而有些领导同志只懂得经济手段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调节作用,而忽略了提供法律服务、传输网上信息等手段的辅助管理,使管理手段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只有不断提高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切实转变乡镇干部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才能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领导和带领广大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增”目标的实现。
                      2、转变乡镇党委领导方式是适应农村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党委原有的相对比较稳定的领导工作环境处在一种动态变革之中,其相关要素正顺应新的发展规律,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市场为轴心,以效益为目标,实现新的组合。一是农民的经济价值观已由过去的依赖政府向依靠市场转变。长期以来,在传统农业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由于地域、交通、媒体等客观环境的制约,农民信息不灵,加之长期实行集体耕作所产生的行为惯性的影响,在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广大农户从耕作制度、种植布局、品种结构到产品出售等,都几乎完全听从政府的指令,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随着农村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跨越,农业生产的政府行为逐步被市场行为所取代,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户从市场交换中看到了自身的劳动创造的价值,由过去的依赖政府转向按照市场需求从事农业经营,以期获得更大效益。二是经济组织由过去相对单一的集体经济组织向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转变。自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所有制经济出现了多种实行形式,随之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经济组织。由于这些经济组织资产权属和组合方式不同,必然要求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经济管理模式,实施分类的经济管理。三是经营模式由以承包制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向承包制、股份制、租赁制等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转变,客观上要求乡镇党委在坚持承包经营这一基本方式的基础上,实行多种经营方式并举,构建灵活多样的经营机制。
                      3、转变乡镇党委领导方式的实践活动需要进一步深化。
                     
                  从98年开始,在省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全省各地在乡镇党委建设上深入开展了以“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推动农业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两转一推”活动。广大乡镇党委坚持以服务、奉献为宗旨,以示范、引导为手段,按照“干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拿我作试验,风险干部担”的基本思路,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大力兴办示范服务基地、龙头企业、服务组织等各类示范服务实体;突出服务宗旨,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供销等服务,改变过去靠行政命令催种催收的做法,变“逼着群众干”为“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同时,加强了对乡镇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科技素质培训,不断增强乡镇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本领。这些有益的探索,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切实转变乡镇党委领导方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在新的形势下,乡镇党委的工作职能发生了新的变化,要求乡镇党委进一步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职能,以适应新的形势。
                  
                      二、转变乡镇党委领导方式的四个着力点
                     
                  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乡镇党委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和农村税费改革给乡镇党委领导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乡镇党委转变领导方式势在必行。新的领导方式,必须以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衡量标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从直接协调转向间接调控,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依靠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从偏重于经济领域,转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从管理具体事务,转向提供公共服务,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协调的工作体系,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1、思想观念上应由抓大农业向抓大市场转变。随着农村多种经济形态的出现和市场功能的日渐显露,农村经济已由生产领域延伸至经营领域,原有的管理方式已不能涵盖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客观上要求乡镇党委在思想观念上由主抓大农业向主抓大市场转变,消除重生产管理体系建设,轻市场营销网络建设的现象,确立“市场第一”的观念;消除重生产规模,轻市场比价的现象,确立“效益第一”的观念;消除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服务的现象,确立“服务第一”
                   的观念;消除重经济投入,轻劳动者素质建设的现象,确立“人才第一”的观念,从而形成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体系。
                    2、工作思路上应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程度、经营范围远远超出了原有的空间,传统的行政管理只能在农民经济活动的某个阶段、某个环节发挥一定的作用。这就迫切需要乡镇党委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着眼,调整工作思路,将以管理为主要环节的工作模式转换到以服务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以实实在在的服务,保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水平。一是政策服务。要把宣传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通过多种形式,把农民群众的意志统一到党的意志上来。在此基础上帮助农民理清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的思路,使他们的思想观念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二是信息服务。要求乡镇干部要把捕捉、传输各类相关经济信息当作经济管理的大事抓在手上,通过多种途径,为农民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用以组织和引导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三是技术服务。不仅要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服务,还要为农户、各类经济联合体提供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技术服务,以帮助农民运用先进的技术求效益、求发展。四是市场服务。农民进入市场,从总体上讲还属于初始的起步阶段,特别是技术市场、资金市场、信息市场等对农民而言还显得比较生疏,加之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我国部分产品已经由卖方市场不同程度地转为买方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一些农民束手无策。针对这一情况,乡镇党委应把市场服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在目前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自身在市场与农民之间的纽带作用,帮助农民去更好地实现劳动成果的市场价值。五是法律服务。乡镇党委必须构建完善的法律咨询网络,为农民提供周到的法律服务。
                    3、管理方式上应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变化,乡镇党委应当主动改进领导方式,由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管理为主转变。一是管方向。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经济工作的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通过宣传、教育、监督等多种手段,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管目标。根据国家制订的产业发展政策和相关市场行情,提出本地区产业结构、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的总体目标,明确具体的发展要求,以此从宏观上对本乡镇各类经济发展实施有效的宏观导向,切实维护农村经济的有效运行。三是管资源。主要是对耕地、水面、矿产等国有资源必须坚持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使农村有限的经济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四是管资产。要建立组织,健全制度,维护农村集体资产的良性运行,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切实保证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效。
                    4、工作重点上应由侧重经济事务管理向注重人的素质建设转变。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物质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作用。乡镇党委要从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的落实上,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自觉把人的素质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一是抓好干部队伍建设。重点是抓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政领导班子的素质建设,帮助他们提高运用市场经济的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以此增强班子统揽全局、驾驭市场、组织经济建设的整体功能。二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经济振兴之本。只有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乡镇党委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做到常抓不懈。要从经济发展战略、市场客观需求和人才队伍的实际着眼,提出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要拓宽选人视野,积蓄比较充裕的人才资源。三是劳动者队伍建设。乡镇党委应当注重发挥领导群体的力量,从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法律知识等实际情况出发,制订行之有效的措施,采用普遍教育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举办讲座与现场辅导相结合、典型示范与挂钩帮扶相结合的办法,扎扎实实地抓好农民的素质建设,走出一条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三、转变乡镇党委领导方式的保证措施
                      1 
                  、优化乡镇党委转变领导方式的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促成乡镇党委领导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外部环境的优化可以调动乡镇党员干部转变领导方式的积极性。一是坚持正确的干部导向。要明确新时期选拔任用干部的新标准,建立评价乡镇干部政绩的新机制,引导乡镇基层干部增强宗旨观念,扎根基层,真抓实干,在实践中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乡镇干部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本领。二是切实增强乡镇党委增强转变领导方式的原动力,要从抓认识入手,健全完善活动有效开展的责任机制,把领导方式的创新作为基层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三级联创”的考核范围和“六个好”乡镇党委建设的重要内容。三是利用各类媒体,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大力宣传转变领导方式的重要意义,推广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2、加强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训。提高乡镇干部素质是实现乡镇党委领导方式转变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适应新的形势,全面提高乡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有效转变乡镇党委领导方式。一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建立起多形式、多渠道、多类别、重实效的干部培训制度。要在干部培训中引入市场机制,利用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紧紧围绕乡镇干部队伍的实际需要,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的干部培训;充分发挥党校在干部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地培训乡镇干部。二是进一步健全乡镇干部培训体系。在充分发挥党校培训阵地的优势,努力形成以党校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其他干部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培训体系的基础上,要大胆打破现有的干部培训模式,采取短期培训、外出学习、外派挂职、进修深造等形式,提高乡镇干部的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知识水平和经营管理、涉外能力,从而尽快成为“复合型”领导人才。三是加大乡镇干部培训工作的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把乡镇干部学习培训所必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使乡镇干部培训有稳定的经费来源;要切实加强县市党校和乡镇中心党校建设,确保乡镇干部培训质量。
                     
                  3、搭建转变领导方式的活动载体。领导干部是领导方式实施的主体,领导干部要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自觉地而不是盲目地改进领导方式,把改进领导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改进领导方式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转变领导方式必须用一定的活动载体作以支撑,鼓励和引导广大乡镇干部自觉投身到活动中去,在实践中转变领导思维、领导方式,提高领导能力。一是依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情,设置活动载体;二是依据乡镇党委建设的实际,设置活动载体;三是依据群众的需要设置活动载体。乡镇干部要通过具体实践,形成全新的领导方式,当好农村科技传播的“二传手”,当好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路人,不断提高贯彻落实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能力,提高领导农村市场经济的能力,推进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