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工作:『上海经典地标—北京西路』上海热线 -《侬好!上海》网络杂志 ::新上海生活从这里开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0:35:31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发现   | 夜生活  | 城市  |  老上海   |  影像  | 社区  |  会员










English Version  热线宽频    驴友部落  业主俱乐部   会员杂志
hi.online.sh.cn
主编/孔雯琼
编辑/任威  设计/周奇奕
推广服务 |联系我们 |隐私条款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1996-2008 中国电信上海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ICP沪证B2-20040143 文网文[2003]0032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2005年9月5日的金门大酒店、上海体育大厦、国际饭店、


南京西路108号金门大酒店 原华安大厦,1926年竣工。


华安合群保寿公司,是1912年由江苏人吕岳泉所创,设于外滩30号。吕曾任英商永年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经理,故具备一些业务经验,他聘用在永年人寿保险公司任职的英人为总司理和计算师,吕自任总经理。
为了公司长远的发展,吕岳泉把外人的权限订明于雇佣合同之内,另外从职员中选拔优秀人员加以培养,每年举行几次营业竞赛,一方面鼓励业务的推进,一方面促进人员招徕方法的提高。公司还于1924年举办人寿保险函授科,科目有保险原理、保险种类、招徕学、商业道德等,当时经介绍就学的有600人,远至云贵等省及南洋群岛,都有学员前来就学。学成后公司量才聘用。
当时社会上对于寿险的意义还不明了,华安公司成立不久,就着手编印《华安杂志》,阐述人寿保险对保障身家幸福的意义,分赠保户供营业员招徕业务之用。此外,公司还经常邀请新闻记者开茶话会,作舆论上的宣传。鉴于团体保寿对劳资双方改善关系极为重要,从1926年起,公司特厘定团体保寿章程,保额由企业决定,保费由企业缴纳,如遇职工身故,即将赔款交由企业转给家属领取。此项业务开展后,商务印书馆等机构先后加入团体保寿。以上这些措施促进了公司业务的发展,营业蒸蒸日上。
1919年公司原有房屋不敷应用,迁址于江西路31号及新康路6号,次年又迁至四川路北京路口。1926年,公司在静安寺路104号建成8层总公司新屋,取名华安大厦,第二层作办公用,底层出租,第三至第八层经营附属华安饭店。该大厦为当时该区域最高的建筑物,起了广告的作用,更促进了公司业务的发展。
抗战爆发后,华安各地分公司随着国土的沦丧相继收缩业务。上海总公司业务也极少发展,已保的寿险,其续期保费因通货膨胀而不得不停止收费。收入逐渐减少,而赔款、满期款及保单押款的支出有增无减,只能靠出售房产维持,华安饭店也于1939年出租给香港华侨改建为金门饭店。至1949年解放前夕公司营业完全停顿。金门大酒店的钟楼,从上到下三截,虚实相间,稳重而不失活泼,颀长又不失比例。


金门大酒店的大理石列柱。下有抱着档案袋的职业女子


金门大酒店。意大利宫殿式……自己没看到的胡说什么。


金门大酒店。去2楼前厅的梯阶


金门大酒店。门口上部装饰


金门大酒店。前厅、电梯前的天井部份


金门大酒店。10楼屋顶看人民公园,市政大搂……


金门大酒店。从屋顶看钟楼


金门大酒店。屋顶空调用冷却器、远处可看到上海歌剧院…



金门大酒店。钟楼石柱间看钟楼内部


金门大酒店。钟楼内螺旋梯阶

金门大酒店。钟楼内螺旋梯阶的上部 这是避雷针的导电线吧。



金门大酒店。2楼前厅


金门大酒店。出2楼前厅


体育大厦。原西侨青年会


上海市体育俱乐部(原西侨青年会)。建于民国17年(1928年),地址南京西路150号,占地1933.4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396.6平方米。包括生活大楼和体育馆两部分。建国前专供在沪西侨青年进行体育活动和休闲娱乐。1950年5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1957年12月28日,在大楼内筹建的上海市体育俱乐部正式对外开放。体育俱乐部大楼二楼的儿童活动室,原为西侨青年会童子部,面积116.2平方米。后改为弹子房。


国际饭店。原四行大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上海银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1922年7月11日,大陆银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和中南银行共同组成四行联营,并先后成立了四行准备库、四行储蓄会、四行信托部和四行调查部等机构。其中四行储蓄会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923年6月,上海四行储蓄会正式开幕。新开张的四行储蓄会以“保本保息,期短利厚,又分红利,会计公开”为号召,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当时,几乎所有的银行将存款业务放在主要营业中,而将储蓄放在附属营业之中。唯一改变这一格局的只有四行储蓄会。当时的四行储蓄会,可谓成员众多,而又贴近广大群众的金融组织。
自上海开埠以来,西风东渐,怎样才能赚到钱,怎样才能赚到大钱,已成为上海人选择谋生方式的一个基本信条。而靠各种投机取巧的方法侥幸发财,已成为上海人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1912年,上海出现了万国储蓄会。这种由法国人创立的,拿储蓄作幌子的颁发奖券的办法,开创了中国用所谓有奖储蓄骗钱的先河。
我国银行经营储蓄业务较晚,有关储蓄法规的出台更晚,直到1908年才由度支部颁布《储蓄银行则例十三条》,而其中仅有三条与储户有关,也仅限于储蓄种类、储蓄目的、存款利息的支付。因而“其内容之简略,无可讳饰,对于储蓄存款之安全保障等有关事项,均未有详细之规定”。直到1933年,国民政府立法院商务委员会才着手起草储蓄银行法。
其间,有关储蓄银行的法规是一片空白,由各银行各行其是。而万国储蓄会更是乘机钻了空子,利用当时许多储户对洋商的迷信,同时又迎合那些“求大利、贪小利、怕失利”的上海人“以小博大”、投机取巧、急于致富的需要,设置了许多苛刻的条件。例如,对分期储蓄,规定储户交款的日子以开奖前一天的上午为限,过了12点去交款即遭拒收,作为欠交,欠交的储户即便中奖也不能领取;如储户欠交3个月,其所持会单号码即告作废,如果已交储款不满二年,不能领回任何款项等等。此外,万国储蓄会用种种手法足令储户血本无归。
四行储蓄会虽然与万国储蓄会都叫做“储蓄会”,但却以提倡人民储蓄为宗旨,与后者截然不同。四行储蓄会首创以储蓄为主营业务,注重严格制度,科学管理,并推出保管公益款项、特别储金、停交分期储金、满期储金等新储种,同时还在方便储户方面动脑筋,如将储金证分档印刷,根据颜色就能辨明储蓄的品种及本金的金额,使人一目了然,方便省时,此外,四行储蓄会还注意为储户做好服务工作。其中储户最关心的便是还本付息。每逢还本付息之日临近,四行储蓄会必在各大报纸刊登广告,广告内容简单、明了、醒目。
四行储蓄会有力地倡导了储蓄之风,抑制了当时盛行的变相赌博,将一部分热衷于有奖储蓄的群众吸引过来,稍分洋人之利。
四行储蓄会与万国储蓄会两者相比,犹如天壤,有理性的人当然会选择四行储蓄会。据说,当时每月只限收储20万元,但由于存储者踊跃,曾将四行储蓄会的柜台栏杆都挤坏了。四行储蓄会的决策者们并未为眼前成绩所陶醉,而是不断开发新的储蓄品种。四行储蓄会纯收益最高的一年是1935年,达到228万元,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国际饭店聚沙成塔
不断增加的储蓄存款的出路问题日益明显。1930年5月,四行储蓄会以45万两白银的代价,购进位于上海市中心跑马厅对面的派克路(今黄河路)上二亩七分多的一块地皮,准备建造楼房,并将设在外滩的四行储蓄会总管理处搬过来。这是历年来四行储蓄会数额最大的一笔地产投资。
1931年5月,四行大厦动工开建,至1934年8月完工,耗资(包括地价)420万元。四行大厦地面22层、地下2层,共24层,高83.6米。因为找不到承租的,四行储蓄会于1933年3月创办国际大饭店股份有限公司,并集资80万元,自己承办四行大厦的运营。因而,后来四行大厦便改称国际饭店大厦(简称国际饭店)。
四行储蓄会的存户零星的居多,它的广告语便是“聚沙成塔”。而国际饭店建成后,突显了“聚沙成塔”的效应,不仅各地四行储蓄会的存款都大大增加,就是四行本身的存款也有了增加。不仅如此,在国际饭店的地下一层,还建有号称东亚最坚固、最华丽、最完备的保险库。这不仅解决了四行储蓄会的储金保管问题,同时又吸引了一批富人,纷纷将自己最值钱最珍贵的宝物送到该库,委托保管,这同时又带来了一批新的储户。
国际饭店除底层一部分作为四行储蓄会总管理处办公用房、铺面为西区分会营业处外,余皆由国际大饭店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当时对盈利的估计是比较乐观的,但事实上,国际饭店从1934年11月1日试营业,12月1日正式营业,两个月共亏损60380.19元;1935年上半年亏损76622.21元,下半年亏损125560.13元;1936年上半年亏损38490.71元,下半年略有盈余计20081.09元,但仍不足以抵补上半年的亏损。其后便一蹶不振,“每年都有亏损。只是在抗战胜利后的第一年,以美军人员及重庆豪客聚居而赚得一些,也是第一次发放股息的一年”,当然这是后话。考其原因,大致有四∶其一,当时国际经济连年不景气,导致国际风云变幻,这必然影响旅客来沪消费。其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脚步声日益临近。其三,国际饭店开办后费用极大,连印刷品都要到外国去印,但收入却有限。尤其是客房入住率并不高,1935年仅为38%。而根据美国旅游业专家贺尔威的统计,凡旅馆房间不能售出六成以上者,无不亏损。其四,功能定位尚欠考虑。因当时商务中心在外滩,与建成的国际饭店之间尚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因而,原拟二楼以上各层出租作写字间之用的设想难以实现,于是只好改作旅馆,却又无人承租。
国际饭店傍的黄河路。黄河路昔叫派克路(Park Road)


国际饭店西北角


黄河路65号长江公寓,原卡尔登公寓,1935年竣工。


上海卡尔登剧场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第一个职业剧团——中国旅行剧团、中国大剧场话剧《雷雨》、中国影剧界四大名旦舒绣文、张瑞芳、白杨、秦怡与上海金融界大名鼎鼎的朱博泉、广东商业巨子曾焕堂、文化商人张善琨联系在一起。这个大剧场历经的风风雨雨,也是中国话剧走向职业性、商业化的风风雨雨。广州人是很会做生意的,自晚清以来,粤商在上海对房地产、娱乐场所、商场、餐饮等行业的投资,给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卡尔登大戏院(CarltonTheatre)在1922年由英国人投资兴建,在1925年英籍粤人芦根为经理,7年后已成为大影院商的芦根为卡尔登大戏院的业主。卡尔登大戏院的兴建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天津商人组织的“中国影戏院公司”,在1921年购进上海派克路静安寺路地产,兴建综合性娱乐场所——卡尔登大戏院。卡尔登大戏院包括咖啡厅、弹子房、舞厅、剧场等综合性娱乐场所,并与美国派拉蒙制片公司达成协议,作为其产品的首轮影戏院。
卡尔登大戏院位于上海派克路(现在的黄河路21号),在它附近的卡尔登公寓竣工于1935年,这个公寓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张爱玲穿着奇装异服,出出进进的地方,这位才女习惯住这里,并说∶“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地方。”
黄河路是一条垂直相交中华第一街南京路的马路,国际饭店的半个身躯立在黄河路的地盘里。如果说南京路是相府千金,黄河路最起码也是小家碧玉。它曾经有一个非常响亮洋气的名字叫派克路。想来是因为它紧靠原来叫派克弄的南京路又正对着跑马厅而得名的吧。解放后改名黄河路,南京、黄河倒也像兄弟般亲切,再加上一个长江,简直占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张爱玲曾经于上世纪50年代初在上海黄河路上的卡尔登公寓里住过短短的一年多。本来黄河路在许多上海人心目中并不算很有“名”的,但就因为张爱玲曾在这儿生活过,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张爱玲作品的再度走红,黄河路上的卡尔登公寓顿时得到了许多文学“老中青年”的青睐,他们经常把它作为拜访“张爱玲上海路线”的最后一站,因为张爱玲确实是在卡尔登公寓301室的阳台上苍凉转身,只身一人乘船远涉香港。此后她就再也没有回过她一生钟爱的上海,那一年她才32岁。套用一句张爱玲本人的话来说,有谁知道呢,也许就为了成全黄河路的今天,一个红遍上海滩的年轻女作家转眼之间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以至留下许多让人们有兴趣去“考证”的轶事,成为“张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卡尔登公寓如今早已改名叫长江公寓,但是几十年来,任凭风吹雨打,这幢扇形的公寓始终像一勾新月砌在黄河路和凤阳路的街口,这幢大型的英国风格的房子又像一座城堡匍伏在那儿,与著名的国际饭店后门遥遥相望。公寓是老旧了,但是棕灰相间面砖的外表静默沉稳,依然有一种“绅士”气派,半圆型的立面后方还有矩形的层楼,高低错落,远远望去,像一艘正在驶去的巨轮尾部。公寓里有四扇摇门,铰链式电梯,套入式的中央花园。每个层面有二十五个套房。
在卡尔登公寓里的张爱玲依然勤奋写作。她平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些女读者甚至找上门来向张爱玲倾诉心事;张爱玲在大陆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艾》也是在这里完成的。小说的男主人公是个印刷厂的排字工人,张爱玲为了熟悉排字工人的生活,特地跟姑姑去附近的印刷厂了解工人的生活;张爱玲还是从里出发,到位于虹口的江宁路上的威利大戏院去参加上海解放后第一届文学艺术家代表大会。张爱玲依然穿着她的祺袍和带网眼的白绒线外套,在一片“中山装”和“列宁装“里显得有些落落和寡高处不胜寒,所以很快她就转身离开了上海,离开了卡尔登公寓。
如今张爱玲已经去逝十年,昔人已乘黄鹤去,惟见“长江”天际留。“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只有这座长江公寓经过修正,还将长期地矗立在黄河路上,无声地向后人诉说着张爱玲的种种情怀。
黄河路50号近凤阳路的苔圣园酒家,原九福制药厂1924年竣工


国际饭店后身,伸向前方的是凤阳路


凤阳路上的国际饭店后身


国际饭店后身的同春坊小区


同春坊小区内竞有澳大利亚的公司WILLIAM FASHION


同春坊小区内看国际饭店


沿南京西路向西而行,回首一张国际饭店、体育大厦、金门大酒店


南京西路325号上海美术馆钟楼


除钟楼外,主体建筑地上4层,局部地下1层,建筑高度21米,该建筑是30年代英式风格的楼宇,初为旧上海跑马场

上海美术馆1933年竣工




2005年09月07日虹口地区散步


大名路、原百老汇路


百老汇路


从大名路进入武昌路


武昌路与乍浦路交叉口处住宅


武昌路临近吴淞路处的"钉子户"



吴淞路。使上海也有季节感的水果挑……石榴、橘子


吴淞路与塘沽路交叉口,大厦处过去为三角地市场。


从塘沽路来到了南浔路。



从南浔路来到了长治路。


临近大名路的南浔路


大名路西行、进闵行路向北,来到与长治路交叉口处。


从长治路又到了武昌路。


从长治路又到了闵行路。


长治路与闵行路的石库门住宅……新康里。


从闵行路来到了峨眉路。峨眉路昔称密勒路(Miller Road)


闵行路与峨眉路交叉处。


峨眉路昔须藤医院处。


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开办的一家私人医院就在这里。须藤医生和鲁迅的交往开始于1933年6月,此后一直为鲁迅看病,直到他去世,两人关系密切。仅从1934年算起,鲁迅日记中提到须藤的地方就有近二百处。
塘沽路住宅




公交17路终点站的冬林面馆


冬林面馆三得利啤酒3元,为自己今天干怀!


冬林面馆青椒炒大肠8元。江苏南通人的女老板


在冬林面馆共腐败27元


喂喂喂!用摸完脚丫子的手去做菜呀。



17路无轨无空调全线1元(无轨现己取消)

从昆山路进入乍浦路

昔为东和剧场、河野健六设计、日式电影、剧场;1936年完成。解放后为解放剧场。现如图所示

乍浦路和海泞路交叉口一角。

北海泞路与海泞路之间的胜利街。迪斯科舞厅

从海宁路来到了吴淞路。炒票子好吃、排队;1斤5.8元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北海宁路


乍浦路

昔恩德堂教会

昔日的寺庙,今天的迪斯科舞厅





海宁路、1932年11月开业的国际剧场


四川北路


从四川北路来到武进路

武进路临近中州路处

中州路

中州路

虬江路高架明珠线、地铁4号线

从虬江支路进入四川北路

从四川北路南下,又来到了武进路


从武进路进入乍浦路

乍浦路北头的四川北路公园

海南路

武进路昔沪北教会的建筑

吴淞路、1915年为虹口救火会

吴淞路、1918年创刊的上海每日新闻社址

哈尔滨路消防署后院

哈尔滨路虹口港

1929年4月创立的日本居留民团上海第4小学校址

虹口港周家嘴路

周家嘴路浦江名邸
汉口路,昔日叫三马路

汉口路临近山东中路处有旧申报社大楼。

《申报》由英商安纳斯·美查(Ernest Major)等人集资1600两白银创办。《申报》(Shanghai Journal)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份商业性报纸,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文献参考,全称是《申江新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8年,共出版25600期。
汉口路住宅
汉口路、四川中路。四川中路向南而行。


四川中路。市政府参事室。


四川中路临近广东路处。这个建筑是1914年竣工的
广东路东头 左:旧日清汽船上海支店;右:旧有利大楼。

有利大楼于1916年竣工,为英资天祥洋行物业,1914年由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将原来的3层砖木结构房屋改建为6层大楼,是公和洋行在上海设计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座采用钢框架结构的建筑。该楼占地面积为224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760平方米。由于沿外滩一面不够宽广,于是将正门设置在广东路17号处。仿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立面三段式构图,均衡对称,但立面装饰多处采用豪华的巴洛克风格的旋涡型图案。转角处顶部设计了一个塔亭,顶端有球形圆顶。大楼早期中文名称为“友宁大楼”。1937年淞沪会战开始,保险公司无法担保战争损失,将资金冻结,英资有利银行乘机购得该楼产权。1949年有利银行撤出上海。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租用该楼。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外滩房屋置换买下此楼产权。2004年1月,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3号”。

“外滩3号”

经外滩、进九江路

1934年竣工

九江路中国建设银行
从四川中路北上来到南京路

惠罗公司创建于一九零四年,曾以专营铂来精品、礼品而闻名世人。解放后为二轻产品陈列室,一九九二年经上海市外资委批准,沪港合作上海惠罗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营业面积三千平方米,三个楼面。其中一楼为惠罗钻石铂金专卖、男士服饰专卖、屈臣氏惠罗店,二楼为女士时尚品牌服饰、三楼为羽绒博览会与外贸服饰展销,四楼为羽绒国际品牌、中国名牌、特色商品。  具有零售商业一大经营特色的“上海惠罗羽绒服饰博览会”已连续举办二十三年,年年举办、届届轰动,成为冬季服饰展销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南京路惠罗公司北邻上海银行大楼
北苏州路20号上海大厦


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由英国著名设计师佛兰赛设计。大厦动工于1930年,1934年10月正式开业,主要接待外国洋行老板、高级职员,以及新闻巨头。 位于外滩“万国建筑群”中的上海百老汇大厦多年来一直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共和国第一位总理周恩来对其可谓情有独钟,生前曾多次陪同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登上上海百老汇大厦18层平台,鸟瞰上海全景。 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为“上海大厦”,现为挂牌四星级涉外饭店。
在去上海大厦的巴士中。图为自忠路、东台路骨董品市场附近


在四川中路下车


跨苏州河的四川路桥


苏州河南岸的河浜公园


乍浦路橋

福德路

大长治路


上海大厦正面有俄罗斯领事馆、浦江饭店

上海大厦1楼前厅

上海大厦4楼

420号室




87年

1907年完成的铁桥


大长治路




上海大厦17楼宴会场,400元/1人
上海大厦18楼宴会场,100元/1人

上海大厦19楼

上海大厦后边福德路的午宴——咸肉菜饭5元。
宴后来到大长治路


法国人的照片

浦江饭店

嚼着咸菜饭的余味,回首一张上海大厦

北京东路,友宜商店的遗地。


从北京东路来到江西中路,沙美大楼(1918年)

不用摆手,自动就停的巴士站,拜拜。
2005年08月12日江西中路

旧礼和洋行 1898年竣工

礼和洋行(Carlowitz & Co.)曾是远东最著名的德资企业。1840年代已经在广州营业,创始人是Richard von Carlowitz。1866年进入香港,1877年进入上海,后来上海成为总行所在地。还在青岛(1902年,威廉街)、济南(1906年)、天津、汉口(1891年)、沈阳、南京(1930年)等地设有分支机构。设在上海九江路(江西路255号)的总办事处是1908年公共租界中最大的建筑。德国总部设在汉堡。礼和洋行是汉堡轮船公司、德国克虏伯炼钢厂、蔡司光学器材厂以及美国古特立汽车轮胎等的代理商,以进口德国重型机械、精密仪器、铁路和采矿设备以及军火闻名。1931年至1937年,国民政府曾通过礼和洋行经手,从德国订购巨额军火。

九江路150号新康大楼.1916年竣工
上海银行。旧美国领事馆1938年竣工

上海银行成立于1995年12月29日,原名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是一家由上海市国有股份、中资法人股份、外资股份及众多个人股份共同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1999年9月和2001年12月,上海银行分别吸收了国际金融公司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上海商业银行等外资银行的参股投资。目前注册资本为26亿元人民币。2006年上海银行被允许办理异地业务,成为中国第一家异地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随即上海银行宁波分行开业。2007年10月22日上海银行南京分行开业,2008年1月2日上海银行杭州分行开业。
黄浦区礼拜堂、九江路201号。1847年竣工、1869年再建。

上海圣三一堂的所在地自租界时代迄今一直是上海的中心区域,在租界时代,圣三一堂的所在地属于上海公共租界中区的中央捕房管辖区,今天则属于上海市黄浦区的外滩街道。教堂东面(正面)面临的江西路、北面面临的九江路(俗名二马路)和南面面临的汉口路(俗名三马路),均是各种商业贸易机构和市政管理机构云集之处。汉口路对面,便是昔日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而在该教堂的正前方,江西中路西侧,却拥有一处上海市中心区难得一见的一片宁静的花园绿地,与周围环境形成巨大的反差。教堂也因而被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中。
九江路北侧住宅楼

从江西中路进九江路北往西而行。右:中国基督教协会、黄浦区人民政府


中国基督教协会是中国基督教新教全国性教务机构。1980年,根据中国基督教全国代表会议决议成立该会。
旧工部局。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占据江西路、福州路、汉口路和河南路4条马路之间的区域,1945年—1955年成为上海市政府,现在仍为上海市许多市级机关使用

工部局,即英文municipal committee的中文翻译,意思为市政委员会,是设置于租界的相当于一种行使行政权的机构。因与中国之“工部”类似而名为“工部局”。
1853年9月7日,小刀会攻占上海县城以后,中国政府失去对外侨居留地的控制。1854年7月11日,上海租界组成自治的行政机构工部局,开始形成自己的警察、法庭、监狱等一套类似于政府的体系,进行市政建设、治安管理、征收赋税等行政管理活动。

在规模最大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由董事会领导,1870年以后一般有9名董事。董事不发薪水。他们通过互选,产生总董。英国人始终占据大多数席位。美国人通常占据1-2个席位。1873年—1914年,通常为德国人保留一个席位;1915年以后,这个席位转给了日本人。1928年,3名华董进入董事会;1930年,又增至5名。 1931年,该工部局还设有13个专门委员会:警备、工务、财政税务及上诉、卫生、铨叙、公用、音乐、交通、学务、华人小学、图书馆、公园及宣传,作为董事会的咨议机构。
1914年初,工部局开始动工兴建新楼,由公和洋行(Palmer&Turner)设计,到1922年竣工。工部局大厦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有400多个办公室,包括万国商团的风雨操场,总造价175万两白银。大厦的建筑风格包括古典主义、巴洛克和文艺复兴式样,南、东、北几个立面分别采用不同的风格,4个角都采用凹进方式。
从河南中路进入汉口路向东而步。圣三一堂东侧的小公园。擦皮鞋的师傅在工作

把公园的长凳当成睡铺的人

从公园进江西中路再回九江路。这条伸出的小巷为沙市一路。两边小铺在拆迁
九江路向西而行。横穿南北的四川中路。左侧是1916年竣工的德华银行建筑。

德华银行(Deutsche Asiatische Bank)1889年成立于上海,由德国十三家大银行联合投资组成,属德国海外银行系统,为德国资本在华活动的中心机构,资本总额为白银五百万两。在成立后的二十年中,先后在汉口、青岛、天津、香港、济南、北京、广州等地设分行二十所(其中汉口的德华银行分行于1899年设立);在中国发行纸币一元、五元、十元、二十五元、五十元银元券和一两、五两、十两、二十两的银两票。1914年欧战爆发后,德华银行的钱钞已不能在市面流通。 1917年,我国对德正式宣战,该行即停业清理。其山东资产被日本夺去,山东分行以外的资产由中国政府接管。欧战结束后,总分行除济南以外,相继复业,但其实力已不可与以前同日而语了。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由国民党政府指定银行接受清理。

1898年,德国又在汉口租界设立德华银行。

九江路东头20路公交站。
九江路--江西中路--福建中路--浙江中路--西藏中路--成都北路--上海电视台--石门一路--陕西北路--常德路--静安寺--乌鲁木齐北路--镇宁路--江苏路--安西路--中山公园

美国花旗银行旧址
住友银行

九江路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区,即当年上海公共租界中区的一条街道,俗称二马路。东起外滩,西至南京西路饔河路口。长1553米。九江路东段是租界时代外资银行和洋行集中地,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其中19世纪在此开设的有1号阿加刺银行和隔壁的有利银行。到20世纪上半叶,美资花旗银行、大通银行,日资三井银行、三菱银行、住友银行,荷资安达银行,德资德华银行均开设在九江路东段。华资的华侨银行和聚兴诚银行也设于此处。

三菱银行

九江路东头。左:台湾银行、右:华俄道胜银行旧址。

出九江路、外滩往南,楼间峡谷

汉口路上海海关大楼
1893年建造的海关大楼是当时外滩最高建筑物,由吴淞口驶入黄浦江外国轮船,在很远处就看到了海关大楼并听到了钟声,很快将进港靠泊办理船舶入境海关手续和装卸进出口货物,起到航标和灯塔作用。

汉口路与四川中路交差口,上海海关建筑的西侧。
1928年1月1日凌晨1点,海关大钟敲响了第一声,一直以英国皇家名曲《威斯敏斯特》报刻。1966年5月,一批“红卫兵小将”闯入海关大楼,扬言欲砸钟楼。欣幸有一些头脑清醒的海关干部勇敢地站出来制止这些过激行为。上海市政府决定必须进行“改装”。于是钟面的中心部分从4只圆圈玻璃图案变成了“金黄色的向日葵”,报刻的《威斯敏斯特》乐曲改为《东方红》,钟锤钟铃停止使用,改为电子打点和奏乐,钟铃端每边置放12只扩音器,四面共放48只扩音器,按时向全市播放。1986年10月英国女皇伊丽沙白二世访问上海,经批准,决定将海关钟楼恢复原状,又从国外进口了相同的玻璃。沪东造船厂特地赶制了大钟里面的铁框架,专供拼装一块块玻璃之用,钟面恢复原状,机械打点也恢复,“文革”中使用的电子打点终止,海关钟楼又响起了《威斯敏斯特》乐曲。1997年上半年,陆续有些华侨和旅游者,出于爱国主义感情,写信给有关部门要求海关大钟停放《威斯敏斯特》乐曲,上海海关按上级有关部门通知,从1997年6月30日零时起,停奏海关大钟报时《威斯敏斯特》乐曲,海关大钟照常机械运转,钟声仍准点响起,但无乐曲伴奏。经专家论证并经市委、市府领导同意,决定于2003年5月1日起海关大钟恢复播放《东方红》报时音乐,关党组接到市委宣传部公函后,高度重视并立即组织专人实施上海海关大钟奏乐报时系统改造工程,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顺利地按时恢复播放《东方红》报时音乐。
中南银行

中南银行其创办宗旨正如黄所说∶既体现了“华侨资本家良多于祖国国家社会各事业抱具执忱者”,也“以为今后为南洋华侨资本家社会各事业发生关系起见。”因而选中上海这一“吾国内商业繁盛之区”创办中南银行。黄奕柱资力雄厚,但对国内情况生疏。由于其对于开办银行更是门外汉,也没有什么政治背景,于是便通过史量才结识并聘请了既了解国内政局,又懂行的胡笔江出任中南银行总经理。黄原拟单独出资1000万元,后听取了胡笔江的意见,改为招股合资2000万元,开业时先收500万元,由黄认股70%,即350万元,其余由胡招股,胡与史量才等多人都参与投资。因为银行是由中国金融、工商界人士和南洋华侨合营,故定名为中南银行。这样的规模在当时的商业资本银行中是绝无仅有的。
1921年6月5日,中南银行召开创立会,黄奕柱为该行董事长,胡笔江为总经理,7月5日正式开张。总行设于上海汉口路110号。1924年经股东会决议增资250万元,合计资本达750万元。与盐业银行、大陆银行及金城银行合称「北四行」。

汉口路与江西中路交差口。昔、浙江实业银行
浙江实业银行。1908年清政府在浙江设立官钱局,1909年改组为浙江银行,代理省库,总行设在杭州,次年在上海设立分行,辛亥革命后经过改组,于1912年改称为中华民国浙江银行。1914年春,中国银行在杭州设立分行,北洋政府财政部电令浙江省府将金库交给中国银行管理,浙江银行乃于1915年6月更名为浙江地方实业银行。1919年,由李馥荪和陈朵如对银行内部管理进行全面改革,使银行面貌一新。1923年,官方和商方达成协议,决定将浙江境内的杭州、海门、兰溪三行划为官股,定名为浙江地方银行;上海、汉口两行划归商股,定名为浙江实业银行。1923年4月23日,浙江实业银行正式在上海挂牌。由此完成了官商合办到商资独办的演变。设总管理处于上海,由李铭(馥荪)任总经理。业务日渐发展。浙江实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很有特点。李铭不讲排场,善于精打细算,因此,浙江实业银行的各项支出比其他银行少。员工队伍精干,并广揽人才,裙带关系甚少。

汉口路与江西中路交差口。昔、工部局

江西中路向南而去,又看到菠萝罐头了。临近东西走向的福州路了

江西中路向南而去

江西中路金城银行旧址
金城银行由中国近代金融界知名人士周作民于1917年5月15日创办,其主要股东多为军阀官僚,是中国重要的私人银行之一。金城银行“名曰金城,盖取金城汤池永久坚固之意”,最早总行设于天津,先后在京、沪、汉等地开设分行。由于经营得法,业务发展迅速,1936年金城银行的存款达1.83亿元,一度超过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居私营银行首位。1936年总行迁往上海,天津改为分行。1952年12月金城银行参加天津金融业公私合营,与其他银行合并组成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

江西中路临近福州路了。新城饭店、福州大楼

江西中路170号福州大楼1933年竣工。旧美国领事、外国商会等所居。

中 国 通 商 银 行 大 楼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又名元芳大楼,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6号,1897年,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现今则是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所在地。此楼原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东印度式建筑风格。1906年拆旧建新,由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为假4层砖木结构,大楼外观呈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大楼第四层有五个尖顶层面,原先还有十字架。第三、四层有小尖塔。大楼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户,一、二层是典型歌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装饰上具有欧洲宗教建筑色彩,青红砖镶砌,众多细长柱子钩勒墙面。后因维修时用水泥粉刷墙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复存在。大门入口竖有罗马廊柱。底层、二层为落地长窗,券状窗框,两肩对称。上层为坡式屋顶,并有一排尖角形窗。四楼南面为平台,是观光黄浦江的胜处。 这幢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欧式建筑的意义远不止停留在具历史性与艺术性。可以说,就是它在中国金融史上划上了开篇性的一页。

从福州路向东去外滩,来到了四川中路。


福州路与四川中路东北角、昔德国邮局大楼,1900年代初商住合一建筑。


福州路


福州路东头。招商总局


福州路东起外滩中山东一路,西至西藏中路人民广场,是上海开埠后,继纤道路(后称二马路,今九江路)之后,与英大马路(南京东路)同时辟筑而成的早期马路。早在上海开埠之前,福州路便是4条通往外滩的土路之一,俗称四马路。19世纪50年代初,因工部局董事之一、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麦杜斯在附近传教,福州路最早被叫作“布道路”,又称“布道街”。福州路真正长成现在这个样子,还是依了第二跑马厅的兴起,它把英租界一直扩展到了西藏中路。第二跑马厅建成的翌年,福州路被工部局正式命名。据说,这条路的命名源于一桩风流韵事。当时工部局五董事之一的一个名叫马太提的英国人当初乘船来中国时,曾在福州码头邂逅一位风情万种的中国女子,便因此而日夜神魂颠倒,想方设法终于抱得美人归,纳作偏房,把远在英伦三岛上的妻子忘得一干二净。到上海后,工部局讨论路名,他便提议把福州作为路名,那帮英国殖民者在探得了马太提这段风流艳事后,在一片艳羡声中居然全票通过了他的提议。
从1901年,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李鸿章在福州路中山东一路口建造了上海有史以来的第二幢西式建筑楼房大利大楼,即轮船招商总局起,至福州路西藏中路口的会乐里至,福州路总共绵延将近1.5公里的长度。
福州路曾是上海近代文化出版业的阵地,拥有书肆300余家。如福州路254号内的北新书局、黎明书局、271号的作者书社、279号的文化书店、291号的文恬书局、294号的文江图书文具公司、296号的光明书局、300号的上海书店、324号的时代书局、326号的大众书局、328号的启明书局、331号的独立出版社、375号的求益书社、379弄12号的上海书报杂志社380号的中国图书杂志公司、384号的言行社、400号的群益书社、679号的中国文化服务社以及中央书店等,可见四马路的文化出版业之发达。
如今从河南中路往西藏中路一路走去,窄窄的街道两旁依旧是大小书店林立,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书的香气。街道两边有着许多文化用品商店,从文房四宝到电子用品,应有尽有。于是,这条闹市中的街便成了都市读书人最爱的去处,并被誉为上海的一条文化街。

外滩向南,过曼谷银行就可见到图中小路元芳街了。空气中飘来烤臭豆腐的香味。元芳街刀削面3至4元吧,啤酒也就4元左右啦


元芳街上的宅区。早晨外滩放风筝之人也许就是这里的住民


元芳街上的住宅区。


元芳街上的住宅区。


越、元芳街;进四川中路。四川中路133号上海新华书店发行所,旧卜内门大楼。


1873年,英国人卜内与门氏合伙在伦敦创建卜内门公司,主要生产经营纯碱、化肥等产品。 1900年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1921年7月在四川路福州路南买下地皮,动工兴建大楼。1922年底建成,7层,大门前有五级台阶,为四叶砖门,走廊顶上有浮雕。电梯居中,前面有扶手楼梯。1956年5月,这座大楼交由商业储运公司使用,改名为储运大楼。
四川中路向南行少许,便可看到茶色建筑为黄浦区中心医院。对面为巴黎国际银行,1910年竣工。


四川中路旧巴黎国际银行


旧巴黎国际银行前广东路向西而行


广东路北侧为黄浦区中心医院南面


广东路(Canton Road)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东起外滩,西至西藏中路,全长1447米。开埠初,筑河南路以东段碎石路,称北门路、北门街。后向西延筑,河南路至福建路段,名宝善街;福建路至浙江路段,名东正丰街;1862年东正丰街向西延伸至西藏路段,名西正丰街。1865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将全路统一改名为广东路,[1]。俗称五马路。1925年,自浙江中路至西藏中路,改作沥青表面处治。至1935年,自外滩至今湖北路段,路幅拓宽为12米。
广东路121-141号 中山小区


广东路121-141号 中山小区


广东路向西便是和江西中路交差口处。昔、美国总领事馆。


江西中路泗泾小区。


江西中路向北行少许便可看到泗泾小区。


河南中路,前方横断河南中路的是泗泾路


泗泾路。有取缔违法停车的交警。


福州路旧1917年设立的美国式俱乐部居处。1924年竣工


旧工部局东面的江西中路


旧工部局围墙上


乘17公交了,拜拜




半袖短裤的外宾

黄浦微起江浪。前方右侧新起三栋超高层住宅,最小面积200㎡ 2000万元(汤臣一品)

黄浦江上源有3条,主要水源来自太湖和淀山湖。从淀山湖出口至吴淞江口全长113.4公里,是太湖最重要的排水出海通道。黄浦江上海县境内,东岸流经鲁汇、杜行、陈行、三林4乡,北岸和西岸流经马桥乡、塘湾乡、曹行乡、龙华乡和龙华镇。全长35公里(含闵行区段),西自女儿泾口起,向东至闸港折北至龙华镇出境。江阔水深,可通行3000~10000吨级船只,属一级航道。黄浦江穿流上海市区,乘游览船沿江观赏两岸景色,不失为游览上海的一个方式,也可体会一下老上海的风情。 我想这是一般人的钱包可以承担的享受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北侧门

上海海关大厦

进汉口路之前再来一张中山东二路北面之照

汉口路当年上海公共租界中区的一条街道,俗称三马路。东起外滩,西至西藏路。长1593米。1846年开辟外滩到河南路一段,名为海关路。1865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以中国长江中游港口汉口的名称正式命名为汉口路。东端为海关。中段山东路口一带,曾为全中国新闻业中心,《新闻报》和《申报》都设在此处。

江西中路巴士站

江西中路北面。图中巴士为17路。白色建筑为电话局江西中路分局

上海17路巴士空调线路 卢浦大桥∶05:00—23:00 唐山路通北路∶05:00—23:00 本线无人售票 本线空调车 单一票价∶2.00元

上海17路巴士内。


前方就要到四川中路站了
四川中路站向北行少许便是香港路了


香港路。右侧昔日为银行俱乐部(1920年),正面是虎丘公寓


香港路是一条东西走向街道。东起圆明园路,西到江西中路。中间与虎丘路、四川中路交汇。北侧的平行道路为南苏州路,而南侧的平行道路为北京东路。全长310米,宽度最窄处为9.1米,最宽处为10米。
香港路最初修筑于1850年代,最早修筑的是中段,即虎丘路到四川中路段,当时名称为诺门路(Gnaomen Road)。1862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其更名为香港路。大约在1870年代,香港路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达到今天的规模。
由于临近苏州河,香港路沿路仓库、堆栈较多。
香港路地处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市容颇为古旧,其间亦保留有一些优秀历史建筑,包括59号的原银行公会大楼,以及西端江西中路口原英商自来水公司的2幢大楼,分别建于1888年和1921年,现名自力大楼和自来大楼。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创设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上海青年会亦于清光绪二十六年成立。民国元年(1912年)11月在北京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本会正式定名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民国九年(1920年),青年会全国协会在上海博物院路的新会所(即虎丘公寓)落成,并在新会所请欧美布道家为青年学生进行布道、查经及宗教与科学的讲座等,开办劳工补习班和夜校,向群众进行卫生宣传,成人扫盲义务学校,办孤儿院等社会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青年协会即成立全国青年会军人服务部,并在九个省内设分支会50处,主要为过往士兵供应茶水和白粥,教唱救亡歌曲,为伤兵阅读书报,并成立学生救济委员会,为难民募集捐款及物品,实施教育及服务等,直到抗战胜利。 1958年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和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上海女青年会迁到西藏南路123号(今西藏南路青年会宾馆)联合办公。“文革”期间停止活动,直至1980年恢复宗教活动。 虎丘公寓坐西朝东,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1031平方米,建筑面积4799平方米。大楼设计时原为办公及住房两用建筑,现为合用式公寓。造型采用分离派式样,入口立面内凹对称。临街大门置一对古典的塔司干柱式,有硬木框方玻璃方格门。进门为穿堂,竖爱奥尼克组柱,花砖地坪,中为磨石子踏步扶梯,铸铁几何形直棂式栏杆。内部设施参照当时美国普通公寓要求,水泵、水汀、锅炉等设备齐全。公寓每层有单间至四间套房供住户租用。  1994年3月,虎丘公寓被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住宅管理局列入市级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单位。

虎丘路。

南苏州路东行、右捌、进入圆明园路了
圆明园路是一条南北向道路,南起滇池路(租界时代名为仁记路),北至苏州路,全长462米。1860年代,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此路。 交汇道路有:滇池路、北京东路 、香港路 、苏州路。

上海市政厅舍。昔日为英领事馆用地。


1872年竣工

圆明园路、古色苍然的建筑己无人迹

圆明园路文汇报社

文汇报小屋餐厅(1965年9月)

圆明园路 133号 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1930年竣工。

圆明园路上海广告公司大楼,临近北京东路了。

北京东路。
北京东路是一条东西走向道路。东起中山东一路(外滩),西至西藏中路。中间由东向西与圆明园路、虎丘路、四川中路、江西中路、河南中路、山东北路、山西南路、福建中路、浙江中路、广西北路、贵州路等15条道路相交。全长1683米,宽21~27米。北京东路是上海开埠初英租界开辟的直通黄浦江的干道之一,始建于1849年,到1876年完成。该路最初名为领事馆路(Consulate Road),因东端设有英国领事馆而得名,俗称后大马路。1865年正式定名北京路。1945年改名北京东路。北京东路东段在租界时代多为洋行、银行,如130号中实银行、230号 浙江兴业银行、 232-240号 四明银行、239-255号 中国垦业银行、270号 中一信托股份公司、280号盐业银行、 342号国华银行等、中段和西段多为五金、建材、机电专业商店。

回首一张、隐在绿色中旧英领事馆后面的是上海大厦、右边为海湾大厦。

北京东路

旧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1922年建筑

友谊商店遗址

中国銀行


滇池路的西端

香港路上回首滇池路

四川路

四川中路往北而步

四川中路浦光中学。旧“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 of China)

四川中路与北京东路交叉口附近有很多电气工具用品店

又回到下车的四川中路17路公交巴士站了

四川中路桥。越苏州路的桥便是四川北路了。前面可见上海市邮政局钟塔。

四川中路桥东面可看到上海大厦、东方明珠。

上海市邮政局(北苏州路276号)


新亚大酒店
上海新亚大酒店是一家具有七十余年历史的三星级老字型大小饭店,毗邻外滩、南京路步行街,背靠四川北路,
新亚大酒店四川北路上的天潼路


四川北路北面的武昌路与乍浦路的交差口



乍浦路向北的浦西公寓1931年建

乍浦路浦西公寓西侧蟠龙街

浦西公寓
浦西公寓位于上海乍浦路塘沽路口,建于1931年。原名“披亚司公寓”,1949年上海解放后改为浦西公寓。 占地面积2700m^2,建筑面积13000m^2,高7层,局部8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