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剑苍之涛:如何唤醒沉睡的盐碱地资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52:31
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大部分土地为盐碱地,发展农业先天条件不足。目前,我国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受到资金和规模等因素制约,还无法开展大规模应用。如能大面积推广,唤醒沉睡的盐碱地资源,将会对我国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土地资源丰富

    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未利用地810万亩,同时黄河还在以每年约1.5万多亩的成陆速度继续向渤海湾淤长,其中东营市就有450余万亩,万亩以上成片土地335万亩,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但盐土及盐化潮土面积占可利用土地面积的56.5%,耕地面积中80%多为中低产田。

    据东营市科技局的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治理,黄河三角洲有部分盐碱地可以成为耕地,其中仅东营市就有130万亩荒碱地可形成耕地。经过多年的探索,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改良比较认可的有三种方法:即上农下渔、明沟排碱和暗管排碱,目前效果最好的是暗管排碱技术。

    1999年以来,胜利油田在东营创建的以暗管排碱为核心的外控内排和生物工程跟进的系统技术,在改碱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通过从荷兰引进暗管排碱技术和设备,经过消化、吸收,形成了一套适宜当地重盐碱地和低产田改良及根治的系统工程技术。这项技术既节约土地和淡水资源,又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优于其他传统改碱措施,已经具备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条件。

    近几年,胜利油田在东营每亩投资1000多元,将10万亩寸草不生的重盐碱地改造成良田,把两万多亩低产田改造成了高产田。经过改造的土地种植棉花等作物产量逐年提高,低产田可当年见效,有苗率从四成提高到八成;重盐碱地第一年脱盐,种植棉花第二年亩产籽棉100多公斤,第四年以后基本稳定在200公斤以上。其中胜利油田孤东项目区棉花单产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排碱技术成本高阻碍大面积推广

    在采访中,东营市和滨州市农业、科技等部门的负责人表示,虽然目前排碱技术比较成熟,但由于成本较高,盐碱地改良的发展不如预期。东营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目前,三种排碱方法都在使用,但由于成本太高,都没有大面积推广。”

    据介绍,暗管排碱技术目前是最有效的排碱方法,排碱工程实施后,通过控制地下水位,降低土壤的毛细上升,抑制返碱,利用灌溉或降雨淋洗,在一两年内使土壤迅速脱盐,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壤的盐碱危害。同时,由于大量的排渠被暗管所代替,可增加耕地面积8%至11%。排碱暗管埋于地下,维护简单,相对于明沟排碱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清淤,维护费用大大降低。

    据东营市科技局局长孙波介绍,暗管排碱技术推广的最大问题是成本较高,目前每亩成本1000多元,而且成套设备从荷兰进口,需要大面积机械化作业,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

    孙波介绍说,目前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采用的是上农下渔技术,即挖池为塘,筑成两米高的台田,台上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塘中发展淡水养殖业。这种模式成本较低,且把发展农业和淡水养殖业相结合,为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上农下渔成本为每亩600元左右,相对暗管排碱要低,但其劣势是,台田的土质松软,容易被雨水冲垮。

    近几年,东营市每年治理荒碱地20多万亩,建设标准化粮田。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土地治理项目330万亩,投资近7亿元,其中山东省配套资金开发项目7000万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虽然排碱技术比较成熟,但由于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在推广中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开发利用应纳入国家规划

    部分专家认为,胜利油田的暗管排碱系统技术不仅适宜于黄河三角洲,而且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盐碱地改良具有重大意义。我国东部黄淮海冲积平原沿海有2000多万亩未开发的盐碱地,还有几千万亩因盐碱造成的中低产田。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口密度低,土地后备资源多,开发潜力大,万亩以上集中连片土地多,宜于水利工程、治盐工程的规模化实施和农业产业的规模布局,有望发展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的示范样板。

    也有专家建议,应加快制订黄河三角洲乃至我国东部沿海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规划。黄河三角洲、苏北沿海和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人少地多、后备土地开发最具潜力的地区。建议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好东部沿海盐碱地开发和综合利用规划,并将其纳入国家规划之中。(张晓晶 邓卫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