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传奇神器神农鼎:有效备课要抓住十个关键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28:18

 

快乐*幸福*人生

“怎样备好一节课,怎样上好一节课”,这是我们每天都在重复但又始终不提要领的老问题。

“怎样评价一节课,怎样提高一节课”,又是课改背景下我们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新问题。

“怎样适应新课改,不能仅仅是“教教材”,而是做到“用教材教”,又是专业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难问题。

“怎样做到创新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又是教师不懈追求职业理想的大问题。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基础教育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这场变革表现在课堂教学上,首先要解决有效备课的问题。有效备课要求教师的备课从学科知识教学转换为思考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科能力教学;从机械地“教教材”转变为自主地开发教材“用教材教”;从课时目标的制定进一步拓展到总体目标、主题目标、单元目标的系列设计;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转变为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从简单的案头备课转变为生成的教学设计;从教师组织活动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从依从教参的一次备课转变为研究课堂的二次开发。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抓住有效备课的十个关键点。

一、教材分析抓住“课标”与“教材”的基准点。

基准点原指测量时的起算标准,我们借指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具体说就是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课标是教材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体现。但由于作者对课标的理解不同,课标的呈现在不同版本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效备课要求教师研究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准确无误的理解课标真实含义与教材表述之间的细微差别,立足于课标的基准点去整合教材,拓展教材。其次,教材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要理解准确、透彻;重要公式、推导过程清楚熟练;掌握教材的结构体系;选择典型案例与例题;收集教材研究的最新信息。再次,有效备课既反对自由主义的瞎吹胡侃,又反对实用主义的“学以致用”;既反对虚无主义的“用教材教”,又反对墨守陈规的“教教材”。抓住课标基准点,保证教学的大方向,抓住教材的关键点,保障教学的有效性。迷失基准点的教学是低效且无效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低效在于无序,无效在于无悟,负效在于无知。最后有效备课要有整体的计划性,不光备课时教案,还要备单元教案,主题教案,复习教案,对整个教学体系有清晰的宏观把握。可惜,许多教师恰恰就是就是习惯于只备课时教案,缺乏整体观念。

抓住基准点,就是正确处理课标与教材预设与生成、使用与开发之间的辩证关系,抓住基准点,就是正确分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地位与作用、表现与活动之间的整合关系,这样教学就有了明确定位,学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与目标。

二、目标定位抓住“制定”与“达成”的契合点。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应于学生的发展状况,使目标处于“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的达成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处于最佳兴奋点。教学目标制定的高低难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得失。提出适宜、适度、适当的目标,体现的是教师的课程理念,表现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所谓契合点,即目标的制定与最终的达成相符合。未达标的教学是无效教学,部分达标的教学是低效教学,完全达标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抓住契合点,要求学习目标与教学环节、教学要素相匹配、相吻合。大目标需有大手笔,高目标需有大视野,小目标则需在细节上下功夫。知识目标强调理解,能力目标强调运用,情感目标强调感悟,创新目标强调变通。一句话,目标规范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合,目标制约着教学方法的使用与调整,目标引领着教学评价的矫正与激励。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反映教学理念的诉求。学以应考、学以求分是一种功利的诉求;学以致用、学以致能是一种实用的诉求;学贵求是、学贵求新是一种开放的诉求。不同的诉求引导教学,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效果。评价教学效果主要看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练习、反馈、矫正、激励是保证教学达成的的基本措施,思考、探究、感悟、互动是落实教学达成的基本方法。目标定位与达成需两手抓,抓住它们就抓住了有效备课的契合点。

三、创设情境抓住“情境”与“情感”的交汇点。

美国教育家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讲道,优秀的教学源自教师的心灵,教育的最高理念乃是从人的心灵深处引出智慧的内核,教师以心灵导师的身份来启迪生命。优秀教师要拥有一颗能够唤起共鸣、交流情感、融合思想、激发潜能的心灵。拥有这种心灵的人必定是富有情感、富有激情的教师。

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习情感,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主要是明确主题,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补充背景知识,丰富情感体验。有人说知识可以检测,方法能够提炼,似乎情感态度价值观难以体现。其实,情境的创设在唤醒情感共鸣、引起情感共振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大多处于创意不错,开发不足的处境。因为备课时往往忽视了“情境”如何与“情感”交汇,“情境”如何与“情感”共鸣。

创设情境应该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吸引力和感召力。情境交融才会有感人至深的体会;情境交汇,才能有过目不忘的理解。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课堂上感染学生情绪的情,打动学生心弦的是情,调动学生思维的是情,震撼学生心灵的仍然是情。拥有积极向上的感情,学才会有主动,愉快的学习。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取决于情感意志发展的优劣,情意主要包括求知动机、人生抱负、意志调控、自我意识、学习兴趣、社会责任等。历史与责任交汇;理想与抱负交汇;真理与探索交汇;挫折与激励交汇;生活与学习交汇。抓住交汇点,就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到了实处。

四、活动设计抓住“问题”与“思考”的融合点。

有效备课的关键是以设计教学活动为核心,解决教学问题为重点。教学问题形形色色,有效备课要求抛开无谓问题,排除干扰问题,讲授理解问题,引导感悟问题,完善组织问题,设计探究问题,抓住核心问题,解决主要问题。把问题的解决融合于课堂活动与学习思考之中。

解决教学问题,首先要保证问题的信度,即教学问题应具有课堂情境的真实性和面向全体的适应性;其次要保证问题的效度,即自主学习的可行性和合作学习的可能性,教学问题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背离教育宗旨;再次要保证问题的难度,即教学问题具有启迪思维的趣味性,创新思维的挑战性;最后,要保证教学问题的梯度,即教学问题具有因材施教的启发性,由表及里的层次性。问题因思考而有价值,问题因生成而有意义。

五、学法指导抓住“事例”与“方法”的结合点。

我们习惯于阅读、听讲、做练习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跟着教材学,跟着教师学,相信教材就是真理,教师永远都不会出错。在盲从之中放弃了自我,在权威面前放弃了思考。这就导致形成这样一种局面,我们的学生不会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有效学习的关键是主体意识的唤醒,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自主”是学习的关键,方法是学习的的依托。掌握方法的学习是有目的、有意识、有效率的学习,没有方法的学习则是盲目的、无意识低效或负效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途径,一靠教师引领、示范;二靠自己体会、感悟;三靠同学启发、帮助。

分析忽视学法指导的原因,一是没空。时间紧不如抓讲解;二是不为。见效慢不如抓训练;三是无法。教师本身就缺少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怎样去指导学生?学法指导的重点要通过具体事例的引领、示范来体现,让学生模仿、比较,从而体会感悟方法的妙处。在事例研讨中,完成自主思考、讨论、交流的要求,从而实现对学习方法的理解与感悟。例《大变革的时代》一课(九年级历史人教版),引导学生怎样去具体寻找思维的切入点、问题的探究点、结构的连结点。时代是具体指哪个历史时期?变革的主题是什么?推动变革人物是谁?变革的措施、作用、评价?变革是什么意思?变的方向?革的对象?变的动力?变的条件?由标题剖析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训练检测手段,评价学习效果,最终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

六、氛围营造抓住“活动”与“互动”的激活点。

有效教学关注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因为好课一定是思维活跃,发言勇跃,氛围热烈,关系融洽的课。死气沉沉、闷声不语的课让人压抑;慷慨激昂,滔滔不绝的课让人紧张。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实现互动的课才会让人兴奋,才会充满激情。

活动要靠教师设计、实施与学生参与、互动来完成。活动与时间往往是一对矛盾,活动时间长,总担心影响教学进度。活动时间短又会影响效果。活动一旦失控,就会影响课堂秩序。活动成败的关键,通常认为是在于学生的配合,其实关键在于用恰当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用合适的事例引领师生互动。活动与互动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些,不要总是拘泥于课堂45分钟,真正打动学生心灵的活动,会促进他们深入思考、持续探究,不懈追索,活动会延续到课下、课后、课余时间。

由活动到互动,不仅是活动的主体变生变化,关键是活动形态发生变化。单向活动、被动活动变成多向活动、主动活动,更让学生有一种解放的感觉,真正享受自由选择的权力,自由发挥的空间。营造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情绪,要靠两手抓,一手抓活动,一手抓互动。有效的课堂活动都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习题之间的互动。因为,只有实现互动,才能唤醒意识,才能激活思维,营造出理想的课堂氛围。

七、课堂讨论抓住“适宜”与“生成”的兴奋点。

课堂讨论几乎是所有“优质课”大赛中必备的教学环节,是大家都认为可以“出彩”的地方。但如何设计出有份量、有意义、有价值,适宜于学生讨论的话题来却是件困难的事。如何把讨论引向深处,让同学们在思想碰撞中吸纳别人的知识;在观点交锋中,完善自己的主张;在质疑争辨中,生成新的观点,这才是组织讨论的价值所在。讨论重在话题适宜,让同学们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讨论贵在话题适度,让学生感到有兴趣,这正是“我”想弄清楚但又不十分明白的问题;讨论贵在话题适切,让学生感到兴奋,这正是“我”最有研究,最有心得的内容;讨论贵在话题适当,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通过讨论“我”深化了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掌握了某种学习技巧,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抓住课堂讨论的兴奋点,关键是让学生既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谦虚地复述别人的主张。不负责任的瞎侃只能增加学生彼此间的无知,信口开河的胡吹只能导致学生彼此间的攀比。选择“适宜”的条件:一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二是适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讨论难在观点“生成”,即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经过引领、启发、思考、感悟而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告诉的知识会忘记,“生成”的东西永远属于自己。通过讨论,在质疑争辨中,明辨是非,纠正偏差,生成观点,形成学生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教材或教师的看法,才是最让人高兴的事。

八、课堂小结抓住“主题”与“规律”的提炼点

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重视课堂小结。小结可以归纳知识,便于记忆;小结可以提炼方法,深化理解;小结可以总结规律,掌握要点;小结可以建构体系,感悟学习。

课堂小结要求以形象生动的语言,简明扼要的结论,递进透析的分析,建构体系的框架来感悟学习。课堂小结的关键是“突出课程主题”,“把握知识规律”;课堂小节的重点是建构知识网络,形成学习能力;课堂小结的作用是评价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课堂小结的意义是促进自主学习,感悟自主学习。课堂小结的方法大致有六种,以《大变革的时代》一课为例,①数字小结法:一个主题(变化/封建化)、二个人物(商鞅、李冰)、三项措施;②探究主题法:变革的背景,变革的动力,变革的人物,变革的措施,变革的作用,变革的评价。③结构还原法:变革的背景——生产力(铁犁牛耕);变革的主题——封建化;变革的人物——商鞅;变革的措施——略;变革的作用——略。④诱思探究法:为什么不叫“变化”而叫“变革”?秦国后进超越先进的历史启示?商鞅后遭“车裂”之刑,而“秦人不怜”,想一下为什么?都江堰明明处于岷江中游,为什么不叫岷江堰?⑤表格填写法(略)。⑥词字浓缩法:(略)。

课堂小结使学习更加简单、规范、有效。课堂小结体现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对课程主题的深化。它把复杂的学习过程优化提炼,形成简明扼要的结论,解决学习中思路杂、头绪乱、认知薄、理解浅的难题。课堂小结把孤立的学习步骤汇聚成最终的小结与思考,从理解记忆到检测反馈,从测评效果到矫正激励,实现对知识的融合贯通,深刻理解,灵活运用。近年来美国教育界颇为流行“一分钟试卷”,就是很好的小结形式。挤出一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写一篇概括性短文,可以用来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回答重点问题,辨析特定概念,求解未知问题。整理收集试卷内容,教师作出及时反馈矫正,以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一分钟试卷”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概括表述、交流合作、反馈矫正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集学习的技巧性,能力的实效性,指导的可行性,探究的趣味性于一体,很有推广价值。

九、教学效益抓住“思考”与“研究”的着力点。

掌握同样的知识,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差距就表现在学习效率与学习效益上。优秀教师总是花费更少的时间,让学生记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变通更灵活,感觉更轻松。想修炼成为优秀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上就需要抓住“思考”与“研究”的着力点。

提高教学效益,必须促进学生思考,提高认知水平,把低水平的认识活动转换成更具挑战性的认识活动。所谓低水平的认识活动是指仅仅要求学生从书上寻找唯一正确的答案,答案内容基本上限定在信息回忆和单项选择上。而挑战性活动的特点是问题的答案呈开放性,允许有多种选择和解释。促进思考,就是创设理性思维的平台,掌握辩证思维的方式。我们的许多教师淹没在应对常规教学的忙碌之中,不愿意动脑想问题,于是工作少有突破,教学鲜见创新。学习需要勤奋,更需要思考,思考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只轮子,是有效教学的两个着力点。只有认真思考,认真研究,才能有效发展,快速提高。同样道理,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思考”与“研究”,学生才能有效发展,快速提高。

耶鲁大学认为,学生有三个学习任务,一学会提出问题,对任何事情提出质疑;二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信息来回答问题;三经过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感悟,强调对知识的建构,强调思考在建构中的作用。在这个建构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思考来启发学生的思考,用自己的研究来引领学生的研究。有效备课不能仅仅就课说课,要用研究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以活动与互动的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过程中,在研究中营造“探索”、“钻研”、“思考”、“研究”的氛围;在研究中养成质疑的习惯、思考的气质、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一般教师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优秀教师总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思考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思考是学习的深入,可以说没有思考的课是无效的课,没有研究的课是低效的课。思考,一靠教师启发,二靠主动探究,三靠情感互动,四靠习惯养成。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研究才有可能,研究才有意义,研究才会渐入佳境。                   

十、课后反思抓住“磨合”与“融合”的升华点

于漪、魏书生等名师的教学艺术,可谓是炉火纯青,但课却常教常新。他们每教完一节课,总会反思一番,写下以后再教时应如何改进。沉下身子,静下心来,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研究理论,把问题与思考相磨合,实践与理论相融合,不断提升专业化发展水平。

有效备课是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磨合”与“融合”的升华点。所谓“磨合”是指课改理念与传统习惯的“磨合”;“融合”是指集体智慧与个人感悟的“融合”。磨合之中出悟性,融合之中长才干;磨合之中见灵气,融合之中显智慧。“磨炼”、“磨合”都是专业发展中的必经阶段,冷静、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状态,扬长避短,把别人的长处,同行的优点,融合为自己的优势,是一种有效成长的快捷方式。

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决定着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专业成长完全靠自己的个人感悟和自然积累,其历程必然费时费力。通过“磨合”与“融合”,学会“借脑”、“借势”、“借力”,借助于团队的优势,同行的帮助,把别人的经验吸引过来,经过改造、整合、转化为自己的经验,这样的成长过程会更快、更高。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融合出人生的大智慧。

教学活动是目的性、针对性、具体性和灵活性很强的实践活动,简单的学习、机械的摩仿、被动的反思、违心的叙事、虚假的研究、作秀的表演、都不可能“磨合”出生成的智慧,都不可能“融合”为真正的实体。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反思的感悟,教学机智的灵动,教学风格的修炼,都需要抓住课后反思“磨合”与“融合”的升华点。反思意识取决于教师自己的发展欲望。当教师把专业发展当作是内在需求的时候,当教师的研究用于主动追求自我成长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勤奋,就会选择荣誉。

一次备课,多年使用是偷懒的作法;不分对象,固定讲稿是僵化的作法;不看情境,按部就班是机械的作法;不分层次,固定程序是呆板的作法;不做反思,得过且过是“混日子”的作法。有效备课重视活动设计,要求互动生成;主张和谐发展,倡导学贵求是;强调因材施教,突出教学相长抓住十个关键点,就牵住了有效备课的牛鼻子,就抓住了有效教学的主动权。探索跟进反思,追求个格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