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里拥抱素描图片大全:加息是中国央行更好的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38:29
加息是中国央行更好的选择

崔宇

5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相继公布了4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如果按照机构和市场人士常常说的高于或低于预期来衡量,4月份的情况大致如下:新增贷款高于预期,M1和M2增速却低于预期;CPI略高于预期,PPI却低于预期;工业增加值低于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却高于预期。

如此来看,这几组数据有些“拧巴”,这也导致了市场在数据公布后出现分歧──货币条件是宽松还是紧张?通货膨胀被初步遏制了吗?经济增速下滑了吗?这些分歧最终指向的分歧是──紧缩政策会松动吗?5月12日,中国央行通过重启3年期央票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给出了阶段性答案,即紧缩政策不会轻易松动。那么,4月份经济数据到底给了我们什么信号?

先来看新增贷款和M1、M2。4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7396亿元,高于市场预期的7000亿元。但从增速来看,4月份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5%,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低0.4和4.5个百分点,4月份当月的新增贷款也比去年同期少了344亿元,这意味着4月份新增贷款仍处在紧缩的态势之下。

这也与M1和M2的走势基本遥相呼应。4月份,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5.3%,比上月末低1.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12.9%,比上月末低2.1个百分点,是2009年2月以来的最低点。值得注意的是,M2和M1增速下滑的速度看起来比新增贷款快一些,但这可能是受到了统计因素的影响。

3月份,不纳入M1和M2的财政存款的季节性减少以及银行理财产品的到期因素,这导致M1和M2增速有些“虚高”;4月份,财政存款大幅增长了4101亿元,为2009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这导致M1和M2增速有些“虚低”。因此,M1和M2增速相比3月份大幅下滑并不值得意外。当然,M1和M2增速下滑的趋势依然存在,只是没有数据显示的那么大而已。

综合新增贷款和M1、M2数据来看,货币条件依然偏紧,但没有市场想象的那么紧,这可能也是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所在。

再来看CPI和PPI。4月份,CPI同比增长5.3%,涨幅比3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且环比上涨0.1%;PPI同比上涨6.8%,涨幅比3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且环比上涨0.5%。对于CPI来说,形势依然不怎么乐观,一方面,虽然4月份CPI同比增幅出现了0.1个百分点的回落,但这主要是去年4月基数较高的缘故,从环比来看今年4月份依然上涨了0.1%;另一方面,虽然因蔬菜价格下降,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从3月份的11.7%略降至11.5%,但非食品价格依然同比上涨2.7%,和3月份持平,这也是最近十多年非食品价格月度同比涨幅的最高点。

一个略显乐观的因素是,4月份PPI同比和环比涨幅都出现了回落,虽然同比涨幅回落可能也是基数效应的因素,但环比涨幅回落值得关注。从历史上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PPI和非食品价格走势亦步亦趋,如果未来PPI走势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回调而趋缓,非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也将有所缓解。4月份,国际原油价格还在上涨,只是铜、铅、锌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下降,但5月份至今,原油和金属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下跌,所以5月份PPI同比和环比涨幅出现下降是大概率事件,相应CPI中的非食品价格涨幅也应会有所回落。

综合来看,至少在5月份,PPI和CPI中的非食品价格涨幅可能趋缓,而CPI可能由于食品价格和基数效应因素依然保持高位,直到8月份,基数效应才会对CPI同比涨幅形成抑制作用。

最后来看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4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比3月份回落1.4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93%,比3月份回落了0.22个百分点;4月份当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比3月提高了1个百分点,环比增长3.08%,比3月份提高了约1个百分点。大体看来,工业增加值无论同比还是环比都在回落,而固定资产投资无论同比还是环比都在回升。这种背离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比如,如果库存过高,就可能出现投资加速而工业生产回落的局面。衡量经济运行还是应该以剔除了价格因素的工业增加值数据为主,但也不排除投资持续旺盛带动工业生产重新加速。

综合来看,4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告诉我们,货币条件相对偏紧但没想象的那么紧,经济运行有所回落但由于投资旺盛尚可控,CPI尚未失控,输入型通胀未来也会有所缓解,但短期仍将高位运行。这基本上是政府主动调控下经济软着陆的情景。

虽然中国央行再次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但如果以GDP增长8%为目标,中国政府应提高对经济增速下滑的容忍度,未来一两个月应该辅助使用价格型工具,一、可以提防行政调控可能带来的反复;二、可以缓解当前的负利率局面,对照2007-2008年那轮通胀时的利率水平,目前利率至少还可以上调一次;三、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有可能导致“金融脱媒”,通过市场色彩更浓的价格工具更有利于央行控制社会总融资规模。

(本文作者崔宇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其撰写的“财经点评”专栏曾获亚洲出版业协会2010年度“最佳评论奖”。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您可以写信至yu.cui#dowjones.com或通过新浪微博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