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监控录像机:侗族大歌 “寂寞”的传承-贵州要闻-海尔新闻中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3:49:21

侗族大歌 “寂寞”的传承

2010-11-23 11:11:00贵阳新闻网-贵阳晚报 
  • 转播到腾讯微博
  • 分享到新浪微博
“神马短信最给力 天翼短信有好礼!”现在参加短信转发活动,发个短信就能赚钱,更有苹果IPAD、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好礼!详情:http://netapp.gz163.cn/CCG/

  核心提示:一年前,被喻为“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申遗”成功,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而享誉中外。

  然而,申遗成功并不代表这一传统文化因此而“生机盎然”,日前,记者在侗族大歌的主要发源地黎平县等地采访发现,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侗乡村寨,会唱大歌的人已越来越少,会唱大歌的20多岁年轻男女更少;侗族大歌表演只有在大型活动时才能看到;侗族大歌在传承与发展的路上,需要面对的困难还有很多……

  侗乡:难见“行歌坐月”

  吴文清是黎平县永从乡三龙小学校长,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一名民间歌手。

  一年前,因在传承侗族大歌上“很有一套”,他被调到邻近的顿东。一年后,吴文清要求调回三龙。

  “顿东的村民虽然全部是侗族,孩子都能讲侗话,但不能唱侗歌。”吴说。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一村民说, “现在谁还去‘行歌坐月’?年轻人都自由恋爱去了。”以前,三龙人特别喜欢侗族大歌,可是现在变了,没人愿意唱,也没人愿意听了。

  “侗族大歌本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恋情感的,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现在已经变味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邓敏文说。

  侗村:年轻人不会唱了

  据了解,最近几年,黎平县岩洞镇岩洞村组建农民大歌队,参加者多半是三四十岁的中年妇女,几乎没有20来岁的年轻姑娘。组建男声大歌队就更困难了,其成员大多是四五十岁或五六十岁的“半茬老头”。

  “即便在流行区内,也不是人人都会唱侗族大歌。”邓敏文说。

  邓敏文在岩洞村和竹坪村的一份调查显示,会唱3首以上大歌的中老年人(30岁以上)仅占该年龄段总人口的50%左右,会唱3首以上大歌的青年人(16岁-30岁)仅占20%左右。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所谓会唱的人中,绝大多数只会唱那几首近年来极力推广的、短小的‘流行大歌’,如《蝉之歌》等。”邓敏文说,更深层次的、长篇的侗族大歌经典作品,已很少有人会唱,只有那些七八十岁的老歌师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片段。

  当地村民说,如今在侗乡,如果不是节日活动,已经很难欣赏到侗族大歌的演唱了。

  黎平:传承的“寂寞”

  记者采访得知,“申遗”成功后,除黎平县外,其他地方采取保护措施的并不多。

  “申遗”成功后,黎平县在侗族大歌引进中小学课堂的基础上,开办了侗族大歌本科班,还制定了《黎平县侗族大歌保护办法》。此外,还组织专家学者出版系列丛书《侗族大歌》,用侗语、汉语对侗族大歌进行全面记录。

  侗族大歌的“申遗”成功,对侗乡黎平经济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数据显示:2009年,黎平县共接待游客93.87万人,同比增长10.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9亿元,同比增长17.8%。

  对此,黎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姚吉宏说,当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成后,以侗族大歌为核心的黎平旅游将迎来实质性的转机。

  专家:要回到民间

  针对侗族大歌面临的传承“断层”问题,不少专家提出,侗族大歌是来源于民间的天籁之音,只有回到民间土壤里,才能继续传承和发展。

  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龙耀宏说,侗族大歌依然是侗族人精神家园里的支撑和守望,但坚守也是有条件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承和发展侗族大歌,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精神诉求与物质需要的契合点。

  邓敏文分析说,如今,表达爱情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多,除了书信,还有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等,对唱情歌已逐步消失在年轻人谈情说爱的选择之中。

  贵州省侗学会会长杨序顺说,侗族大歌要传承和发展好,不是有几个代表队出国搞几场表演就算有作为,而是要在群众中传播,要把侗族大歌的种子植根于民众之中,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传承和发展侗族大歌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幸福,以及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老百姓从心底喜欢它,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才算找到正确的路径。

  相关阅读: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大歌,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人越多,效果越好。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等节日举行,期间,青年男女以此形式相识相恋,甚至结下良缘。

  作者:杜再江 记者 王远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