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活动策划 规划:记刘仲平烈士——他用生命作火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1:15:48

他用生命作火种

——记刘仲平烈士

张海平

1948年10月10日,“东北烈士纪念馆”在哈尔滨建成。《东北日报》发表记者刘仲平记述东北烈士纪念馆的一篇文章:《他们拿生命作为火种》。他赞叹“烈士拿自己的生命作为火种,已在全中国点起来熊熊的革命大火。就是这大火,正在烧毁着那龌龊的丑恶的旧社会;就在这火光中,正在出现着一个新的中国!”

刘仲平短促的一生,正是踏着先驱者的足迹,以先烈为楷模,用生命作为点燃熊熊的革命之火,点燃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友好往来之火的火种!

(一)

刘仲平原名刘仲孚。 1924 年生于辽宁盖县尚和寨村。刘仲平小学毕业后,曾入吉林同文商业学校学习, 1937 年到 1940年,刘仲平在沈阳南满中学堂毕业,经伪满“派遣留学生检定试验”,于 1941 年春赴日本,考入东京第一早稻田高等学院文科。

从中学时期起,刘仲平就开始读鲁迅的作品。到日本后,东京有家内山书店,专卖中文书籍,鲁迅的著作很容易搞到。因此,所有鲁迅的创作、杂文他几乎全都读了。通过这些作品,特别是鲁迅的杂文,对于了解我国“九·一八”事变以后的历史和蒋介石镇压人民,先安内后攘外,屠杀优秀爱国青年的罪行等等都有很大帮助。在鲁迅的影响下,他开始接近进步的文艺理论和苏联文学、世界文学。如高尔基、契诃夫等人的作品,使他“认识了旧社会的丑恶,产生了对一个新的合理社会的向往。”

在东京,刘仲平住在伪满留学生会馆里。这里住有各个学校的新老同学。其中高校留学生很多,他们有自己的中文图书室,同学们课后互相传阅图书,互相学习,交流思想,深刻探讨有关马列主义的社会科学和中国革命的理论。从而认识了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反帝反封建的一支主要力量。”当时出版的《东亚》杂志,主要是研究中国问题的,它提供了好多材料,如《国共合作史》、《中国共产党史》等,从中也多少知道了一些抗战中国共两党的情形。日本有一批所谓“支那通”,其中又有一些研究中共的“专家”,他们的文章或小册子里,差不多都从提醒日本侵略者的角度强调说中共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

1943年秋,刘仲平在东京第一早稻田高等学院毕业后,本应继续升入大学学部,但他在政治经济学部听了 10 几天课后,就辍学回国了。

刘仲平私自辍学回国,不能分配工作。伪满时,一名知识分子没有正当职业,是非常受注意的。为了糊口和安身,他尽力觅职寻业。在此后一年多时间内,他当过事务员,干过杂务;曾为“满洲图书配给株式会社”登记分发书籍的传票;还在“满映”当过三个月的所谓“助导”……不断处于觅职和失业的困境中。这期间就业较长的一段是经小学时的同学介绍,在一家私人办的《青年文化》杂志社当编辑。几位编辑人员都是鲁迅的倾慕者,刘仲平就学习鲁迅的笔法,也写起杂文来:“能呼喊一声时,权且呼喊一声。”他写的第一篇文章,题目是《年青与青年》。大意是说青年应该振作起来,否则未老先衰。

“八·一五”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联军配合苏联红军解放长春。 10 月,民春中苏友好协会刚一成立,刘仲平就怀着解放了的无限喜悦,参加了中苏友协的实际工作,接触到共产党人赵东黎;稍后.由关里各解放区来的老干部、老同志也到达长春。 11 月,中苏友协筹办《光明日报》,刘仲平被派到报社工作。他以笔作刀枪,发表不少文章。

1945年12月14日,我军第一次撤出长春。在赵东黎率领下,刘仲平参加组建吉林市中苏友好协会创办友协的《民主报》。

1946 年 4 月 19 日,我军又打进长春.刘仍回长春《光明日报》工作。 5 月 23 日,第 2 次撤退到吉林市,刘仲平由组织介绍经图们、牡丹江到哈尔滨。

(二)

1946年6月,刘仲平来到哈尔滨任东北局党报《东北日报》的编辑、记者,后为文艺组副组长。

国民党进攻解放区,疯狂地抢占了东北铁路沿线各大城镇后,共产党则“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在广大农村开展减租减息、平分土地……,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刘仲平随同土改工作团,深入北满农村基层,与广大翻身农民同享翻身得土地、当家做主人的欢乐。他先后在《东北日报》发表大量通讯、报告文学、诗歌、曲艺等作品;感情充沛、热情洋溢地为翻身农民唱赞歌。其中较有影响的如下几篇:1947年12月30日《东北日报》发表的冯明(刘仲平)写的散文“乡间杂记之一”《天下穷人是一家》中翻身农民讨论分地的热烈场景。1948年1月7日,《东北日报》接着发表冯明的“乡间杂记之二”《生活和希望》。作者在这些散记中热情赞颂翻身农民识大局,顾整体,“天下穷人是一家”;向前看,好好干上他几年,攒下钱,买架“火犁(拖拉机)来耕地的美好“生活和希望”。

子弟兵在前方接连不断打胜仗,后方人民前赴后继热情来支援。请看《东北日报》1947年9月15日发表的冯明的战地通讯《焦绪荣和他的担架队》。翻身农民焦绪荣,带领担架队随军多次上前线。 6 月 14 日,他带队来到反复争夺的四平激战前线,炮弹在他身前爆炸,弹片嵌进左上胸,三处负伤。队员们乞求他说:“队长,你的伤很重,回后方休息吧!”他毅然地摆摆头,坚决地说:“不能回去!”

焦绪荣的担架队共有 198 名队员。多次参战后立大功者 66 名,立小功者 32 名,立三大功以上得奖章者 2 名。焦绪荣连立五大功,得“模范民伕”银质奖章一枚。

(三)

1954年10月,刘仲平由《东北日报》调到北京《人民日报》,先后在文艺部、国际部任编辑、记者、评论员。

早在1947年11月30日,刘仲平向党组织呈送忠诚老实的长篇幅自传,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向党表示:“我热切地希望,能参加党,做一个党员,受到更严的教育,彻底改造自己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人民服务,为革命服务。

此后,由于他不计较个人得失,服从革命工作需要,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他的刻苦努力,在政治上和业务上都迅速地取得了显著进步。

1953年1月22日,经顾雷、刘和民介绍,刘仲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民日报》社社长吴冷西说:“刘仲平同志是一个好党员,是一个好的新闻工作干部。”

刘仲平参加革命后,多次调动工作,从不强调个人兴趣,总是从党的工作需要出发,服从组织分配。他从《人民日报》文艺部调到国际部后,负责有关日本问题的宣传工作。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他刻苦钻研业务,细心研究政策,虚心接受领导和同志们的指导和帮助,竭尽全力做好工作,很快就熟悉了业务。一年多时间内,写出不少有关日本问题的出色评论,因而受到报社内外的好评,完成了党的宣传任务。此时他还积极参加了台湾问题和中东问题的宣传斗争。

刘仲平好学不倦。他经常工作到很晚才回家。在家里仍然手不释卷,一直读到深夜。

1956年,刘仲平参加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作协会员。结合他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和国际部的业务工作,研究日本文学,翻译日本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为中日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做出一定的贡献!如:刘仲平翻译出版了野上弥生子的《狐》、井伏鳟二的《遥拜队长》(均见1985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日本当代小说选》)。

《狐》以细致而流畅的笔触,写了一个知识分子为避免参加侵略战争而躲到乡下去养狐的故事,反映了知识分子对侵略战争的厌恶。

《遥拜队长》以幽默漫画式的笔调,塑造出一个深受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性、残暴性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鞭挞与嘲讽。等等。

1958年10月19日,新华社播发震惊中外的令人沉痛的噩耗: “10 月17日,由北京飞往莫斯科的一架‘图—一O四’客机在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的卡纳什地区失事。乘客和乘务员全部牺牲。乘此飞机的有我国前往阿富汗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访问的文化代表团团长郑振铎、副团长蔡树藩,团员马适安、阿不都热合满、谭丕谟、刘仲平……等十人……”

刘仲平是为人民的事业和党的事业,为了和平和亚非人民团结的事业,为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而牺牲的。

在追悼会上,主祭人吴冷西致悼词,陪祭人谭立和和陈浚等都在发言中回忆了刘仲平同志的优秀品质,决心努力分担起他所遗留下来的工作,更好地完成他的未竟事业。

10月26日,刘仲平和其他遇难者的骨灰专机运回北京,举行庄重的接灵仪式后,将骨灰安葬于八宝山公墓。

(潘    编辑) 欢迎访问辽宁双拥优抚工作图书馆http://lnsyyfgz.360do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