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尔尼599第81条慢弹:简析“听不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04:19
                                                                                  简析“听不懂”
中学生课堂欣赏器乐作品,常常处于朦朦胧胧似懂非懂的状态,因此难以做到凝神聆听。要是问他为何难以专注,他准会说“听不懂”。尤其是当欣赏篇幅相对较长的器乐作品时,即便是未诉之“听不懂”的学生,从他茫然的眼神,你也猜得出他是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由此注意力自然无法持之以恒。这是音乐欣赏课上常见的状况,更是执教的老师们必须下功夫引领学生逾越的一道坎。
  听音乐何谓“懂”这是一个长期争论至今仍未有结论的话题。

  听懂了,其实就是“我理解了”。在幼儿园,儿童们对音乐的反应凭直觉,不依靠理性,他们就很能跟随音乐,或者说“听懂”音乐。音乐是很感性的,听音乐要靠“悟”。凭直觉感悟是“懂”,不期然顿悟也是“懂”,深层领悟更是“懂”。因为年龄渐大,知识渐多,许多时候都期待着理性出现,都诉求于理性。但理性往往会抑制的感觉,长期的思考形成的文化习惯,会消解人的感悟力。如果理性缺席,感性就茫然失措,不知所以。因此,中学生诉之听不懂,实际上是不确切的,并非他全不懂,而是因为理解的缺失无法把握或判断感性层面的经验而出现接受的停滞,或者说,仅仅停留在直觉感受层面———作品情绪倾向的反应性的感受,未能满足他对音乐作品更深层次领悟的心理期待,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会产生一个理解上的“空洞”。“那些流动的音响所构成的神秘世界,到底对我们诉说什么?”这种来自知识诉求的疑问,往往是中学生接触音乐时的困惑所在,同时也说明学生也不愿意停留在单纯音响感受的接受层面上,也想进入对音乐语言的深层解读。

  有专家学者将音乐欣赏状态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表层欣赏,即对音乐作品情绪特点的直觉感悟;二是中层欣赏,即能从音乐的表现手段的特点上去进一步领悟作品的情绪特点,也就是从音乐表现手段的特点上感悟音乐情绪之所以然;三是深层欣赏,在兼有以上两个层面的基础上,对作品形式结构风格特点的领悟,更深层次地、全方位地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显然,一般性的接触,指的是“表层欣赏”,是直观感受;而“中层欣赏”是相关知识的传授,依靠分析,依靠理性,是我们课堂教学必要的内容和过程;“深层欣赏”就是“重新返回”,重新激发音乐接受者的直觉感悟力,能够投射自己的情感,能够呼应作品的感召,能够穿透音乐,游弋在音乐所构筑的世界中———非现实的世界,纯精神的世界,让想象充分展开的世界,让感觉神经的每一末梢都充溢着,让自我沉迷。

  明白作品产生的背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手法,弄清作品的主题和形式结构及艺术表现特征,一切可以用文字语言表述阐明的,成为人们弄“懂”音乐的基本依握———我能说会说音乐。但音乐最根本的还是在听,不在说。音乐是靠内心读解的语言,模糊的不确定的意象化的语言,个体的感受性、想象力、知识结构和审美经验都对音乐的个人读解空间发生影响。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到什么程度?就不仅仅是那些能说出来的东西,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述说来判定一个人懂还是不懂音乐。
  我常常是在自己深层次把握作品的基础上,将作品化长为短、化整为零,摘取作品的主要主题进行主题辨析及听觉感悟。因为主题篇幅短,可以反复地聆听;因为反复地聆听,对作品主题的情绪特点就易于领悟;更因为渗入必要的理性知识的指引,深层次地把握作品就成为可能。从而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作品主题的情绪特点,做出相应的听觉感悟及理性判断。音乐界有句行话叫“万变不离其宗”,这“宗”就是主题。抓住了主题,也就把握了作品的要领。
  由于是从音乐中去认识音乐,也更容易引导学生从音乐表现手段的特点上去领悟音乐的内涵意蕴。这一过程的关键,是老师设计的教学方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急于探求音乐奥秘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之后,再辅以作品标题的引入、作品人文背景的介绍。当学生再欣赏完整的长作品时,由于熟悉的音乐主题亮点的时时刺激,由点及面的自然延伸也就顺理成章。“顿悟”也就不期而遇。因为“悟”到了,听觉自然不易疲劳。从学生聆听音乐中发亮的眼神,或情不自禁地一声长叹“哦!”,或沉浸音乐其中的陶醉状态,就告诉我们———噢,他“听懂了!”这样,也就将学生从朦朦胧胧、半懂不懂的状态逐渐引导到明晰的豁然开朗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