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足球基本动作:编导培训 美术专业出身的第六代导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09:33
2009-6-19 16:03:39  作者:小三角  点击数:866  评论共:0条收藏此页推荐阅读
与某些年长我十岁左右的第六代导演同样出身于美术专业,拥有围坐在石膏头像或人像模特周围习画的类似经历,我清晰地意识到同行对电影的热爱首先源于对画面影像的触动。他们突破了架上绘画的局限、利用多媒体更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纷纷加入第六代电影人的行列并成为中坚力量。他们在视觉把握上具有先天的优势,但并不满足以《黄土地》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电影人作品中传统的画面象征性与深刻内涵,我们在新锐导演的作品中更多看到的是仅仅作为视觉作品的画面本体——赤裸裸直面现实的极端个人化的内心独白,这与新生代画家们的作品所呈现的面貌不谋而合。他们不再刻意塑造镜头唯美语言的风格化,而更乐于通过毫不做作的画面挖掘镜头后面的真实,对于传统的影像语言无疑是一种背叛,但从多数作为非主流独立电影人身份出现的第六代身上,我们体会到的是对生命、人性更高层次上真诚的理解与审视。(以下列举1961-1970年出生、美术专业出身的第六代电影人,以出生年代为序)
[章 明·1961]
章明走上电影之路应该算作半路出家,中学时代在数学书上乱画而作为坏典型名誉扫地,大学作为98级最“坏”的一届要求油画系画人体而被打入“黑名单”,他始终浸淫在绘画的空间里。《墨西哥万岁》令他改变了对电影的看法,从而在进入电影学院攻读研究生之前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电影观念。随各种媒介的进入,导演们下意识地表现多元化的社会格局,而科技愈发达人们的关注点愈集中、愈加平面化。镜头表现形式无所谓纯粹,形式本身即具备美学含义,他的力度在于对生活给予了多少关照,而回馈的结果则表明一个观点,即创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实触动。
当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作品中极具象征意味的黄土、高梁、腰鼓、红布充斥银幕之时,章明深感中国电影缺乏现实感,鉴于语言结构生发自电影本身的原创精神,他拍成了《巫山云雨》。一部艺术电影首先应该具有视觉风格的原创性,实则归结为形象本身的极端自然性。在选景上,他特意采用鱼、蛋、血、空白的墙壁、杂乱无章的建筑夹杂着风雨、雷电、喊叫、重复单调的动作及人物游魂般的行走,一切苍白平庸而又真实地存在。他并不担心画面不够斑斓绚目,因为隐匿于平淡影像背后的真实力量自然可以刺痛人的灵魂,这种质朴正是精神世界所需要承载的。
作品:《巫山云雨》(1996)、《秘语拾柒小时》(2001)
[张 元·1963]
张元自幼学习绘画,与张艺谋同样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北京杂种》等作品中张扬的个性源于对西方先锋电影影像特征的触动与接受。20年代欧洲导演布努埃尔与画家达利合作的超现实主义影片《一条安达鲁狗》至今仍带给人们视觉感官的强烈刺激:剃刀割裂眼珠、被门掩住的手上爬满蚂蚁、被汽车撞落的断手在地上活动……达利将梦幻的几近神经质的绘画理念延入影片,作为单独画面的印象片断存在,是完全意识流化的。这种画家直接参与影片创作的情况与张元后来在美国现代艺术馆看到的六七十年代的先锋短片类似,但似乎都销声匿迹了,因为对影像单纯的追求在今天来讲已失去了其独立意义。
90年代欧洲电影《猜火车》、《撞车》的偏执与极端使张元深受启发,作为影像元素出现的吸毒、性交、车祸、亲吻、喘息、仇恨的眼睛、弥合的伤痕和挂着吊瓶的手足以增强神经的承受能力。在近一百年的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导演对艾滋病、性爱关系、道德迷失、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赤裸裸的表现无疑是客观观察现实世界的结果。镜头的表现形式允许存在不同个体的感官差异,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镜头后面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张元现在的影片以平实风格见长,以类似《东宫西宫》、《过年回家》同性恋、伦理亲情等敏感的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是第六代应有的态度与责任,也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体察人类的崇高精神。
作品:《妈妈》(1989)、《北京杂种》(1992)、《广场》(纪录片/1994)、《飞了》(MTV/1994)、《儿子》(1996)、《东宫西宫》(1996)、《过年回家》(1998)、《疯狂英语》(纪录片/1999)、《金星小姐》(2000)、《收养》(纪录片/2001)、《我爱你》(2001)
[路学长·1964]
与多数自幼酷爱绘画的人经历相仿,陆学长的童年时代是在画小人书、肖像素描及黑板报中度过的。出于画面造型在第五代导演作品中的突出地位,美院附中毕业后凭自身优势进入了电影学院,而真正促使他改行的原因似乎源于专业本身。高出陆学长两届、后来成为新生代画家代表的刘小东丰富的想象力令他开始审视自己在绘画上的差距并怀疑自己的潜力,人只有在所从事的行业中自由穿梭、游刃有余才可能有发展,否则只会迷失方向。正如他能够清醒地体察自身一样,后来的作品中透射出了冷静敏锐的洞察力。
当第五代电影人在造型上作尽文章、乃至占到绝大部分比重的时候,第六代已耐不住寂寞开始在《黄土地》、《一个和八个》业已成熟的风格上寻找突破口,毕竟电影不是绘画,造型只是其中一部分。陆学长庆幸绘画为自己带来的优势,抛却纯粹的画面美学语言,导演同画家一样应该具备整体观察与全面思考的能力,对人、对人生。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具有明确的当代性与个人化倾向,陆学长在《长大成人》中放弃华丽的影像外观与示范性的人生哲理,通过展示粗糙裸露的现实素材达到对困境冷静低调地寻觅,在自由堕落的影像后面我们真切感受到吸毒、性爱在新一代人身上值得把玩的深沉。
作品:短片(1985-1989)—《代价》、《孙子和苹果》、《荒草日记》、《玩具人》;《长大成人》(1995-1998)、《非常夏日》(1999)、《回到拉萨》(MTV)、《赤裸裸》(MTV)
[娄 烨·1965]
娄烨自幼习画,因文化成绩不好考入美术类职业高中动画专业,毕业后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从事动画片制作——类似于流水线作业的加绘动画,曾参与《金猴降妖》、《天书奇谭》的绘制工作,单调重复的状态使他不久离开。报考电影学院同时娄烨还选择了中央美院油画系,初试即落榜,但对于美术思潮的热爱直接影响到他日后对于安东尼奥尼影像语言的研究。熟悉大师说话的方式,掌握利用画面、构图的电影语言进行叙述的能力,大学四年对于娄烨是纯技术的学习过程,似乎思想只有自己体验才能得来。
出生于上海,故而娄烨的三部影片均在这里拍摄。《周末情人》镜头语言的运用强调了主观性,采取中近景和特写为主的小景深,采光为或明或暗的室内光,呈现近距离体察的态势。而在细节处理上,他的主观性在于对动画画面别致的超现实处理,浪漫的臆想源于生活的感动。漆黑的走廊、窗格林立的公寓、灯光涣散的台球室,无不体现个体挣扎于现代文明中的孤独与无助。“我要变成一条美人鱼回来找你”,他用《苏州河》中这句台词作为对家乡挚爱的无尽寻觅,这并不代表浮夸的虚构,河流漂浮着垃圾、河边废弃的楼房,真实的生活面貌是抵及灵魂深处的原动力。如娄烨所说:生活肯定是一团糟,但电影可以告诉你生活同样是美好的。
作品:《无照行驶》(短片/1987)、《耳机》(短片/1989)、《周末情人》(1991)、《危情少女》(1995)、《苏州河》《1999》、《紫蝴蝶》(2002)
[王小帅·1966]
王小帅在父亲“画画可以驱寒”的诱哄下走上了绘画之路,从事一项既个人化又能赚钱的营生。在几位上海戏剧学院美术专业毕业生的指导下,他同陆学长一样考入中央美院附中,而上戏注重颜色感觉,美院强调扎实的基本功,能力的落差迫使他不得不选择改行,在兼顾美术史论的同时研习了部分电影理论书籍。当时的美术界流行类似于何多芩油画作品中不平衡的构图,而《黄土地》即采用这种影像外观,这强烈震撼了年轻的王小帅,从而促使其与陆学长、娄烨一同踏入了电影学院的大门。
或许与性情有关,王小帅的导演风格注重过程中随意洒脱的自由书写,《冬春的日子》由画家夫妇刘小东、喻红出演,类似的经历、相仿的时代,画面以黑白色彩呈现,晨雾与寒风中是青春刻骨铭心的回忆与疏离。包括《扁担·姑娘》所呈现出朴实无华的影像格调,劣等歌厅、夜市排档、旧城街巷……镜头长短结合,绝不利用变形或特写渲染气氛,那些瘦骨嶙峋、毫无生气的身体深深植根与我们的生活,但又仿佛生生游离于肉体之外。他在《十七岁的单车》中同样没有追求某种流派或风格,抛弃跳切、长镜头等理论,他体会着拍摄过程的极度放松与溪水般流淌的自由节奏韵律,对于创作者是主观世界的生动流露。
作品:《妈妈》(编剧/1990)、《冬春的日子》(1993)、《极度寒冷》(1994-1997)、《扁担·姑娘》(1996-1998)、《梦幻田园》(1999)、《十七岁的单车》(2000)
[贾樟柯·1970]
贾樟柯同娄烨一样因中学成绩不好而选择艺术道路,对于热衷平面绘画的他,学画似乎有些不务正业,因为只有文学才能更大限度地实现内心深处对于叙事的强烈欲望,陈凯歌的《黄土地》令其终于决定将电影作为人生的方向,而电影学院文学系则使贾樟柯找到了二者间最好的切入点。源于第六代电影人与生俱来展示个人生命体验的欲求,镜头的运用及纪实风格都在体现他的主观感受,他排斥风格化的夸张,甚至排斥前后运动,因为那不符合他的生命经验。人总会经历挫折苦难,那些鲜活的服装、道具、影像将唤起我们对于过往时光的缅怀,而完全无视镜头的存在。
贾樟柯的镜头语言表面粗糙、不经雕琢,貌似即性报道,实则一针见血、蕴含无穷张力。街头、发廊、浴池、歌厅小姐、小武的肉体,一个个不相干的细节充斥《小武》这部影片。他的目光深邃而通透,穿过摄影机将角色纳入或亲近或疏离的社会关系中,不经意间令观者如置身现场,与导演和摄影机目击事件进程。贾樟柯善于重拾记忆,将风景、肖像等纪录片元素归纳在一起执着地游走于个人与历史之间。《站台》的开场是文艺演出“火车向着韶山跑”,演员排队坐着板凳模仿前进中的火车头,低沉的噪声、飞扬的尘土、少男少女的骚动乃至游逛、灌酒、吵架、调情、烫头、喇叭裤,这个怀旧的年轻导演尽情地唤醒当代人心中懵懂而陌生的记忆,仍是在延续其叙事的欲望与理想。
作品:《有一天,在北京》(纪录片/1994)、《小山回家》(短片/1995)、《嘟嘟》(短片/1996)、《小武》(1997)、《站台》(2000)、《公共场所》(DV纪录片/2001)、《狗的状况》(DV纪录短片/2001)、《任逍遥》(2002)
其他导演:
[李继贤·1962]
作品:《秦俑》(副美术/1989)、《醉拳2》(美术/1991)、《周末情人》(美术/1993)、《危情少女》(美术/1995)、《长大成人》(美术/1995)、《从头再来》(MTV美术/1998)、《非常夏日》(编剧/1999)、《王首先的夏天》(导演/2001)
[刘冰鉴·1963]
作品:《砚床》(1994-1995)、《男男女女》(1999)、《黄蝴蝶 蓝蝴碟》(2001)、《哭泣女人》(2002)
[余力为·1966]
作品:《美丽的魂魄》(纪录片/1996)、《天上人间》(1999)、《小武》(摄影/1997)、《千言万语》(摄影/1998)、《花样年华》(摄影/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