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实:抗战殉国将军易良品:身为八路军旅长 受伤无药牺牲-中国红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6:07:51
抗战殉国将军易良品:身为八路军旅长 受伤无药牺牲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凤凰卫视·凤凰网   更新时间:2009-7-11 10:22:51 点击数: 256
将军一去——华北抗战将领殉国录
陈晓楠:欢迎各位收看《凤凰大视野》,今天我们将会继续讲述华北抗战将领殉国的故事。抗战八年当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和日军血战的同时,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呢,以游击战、破袭战,在敌后和日军展开激烈地较量。今天我们要讲的呢,就是一位在华北平原游击战当中,壮烈殉国的八路军将领易良品。易良品是八路军冀南军区六分区司令员兼新7旅的旅长。曾经率部队参加了八路军“百团大战”,在河北枣强一带攻击日军的交通线,拔除日军据点人称易司令。
易良品命硬,他十四岁加入了红军,参加过长征曾经随红四方面军三次过草地,两次翻越雪山。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最后他却倒在了抗日的战场上。
解说:易柱华和易珠玲是易良品的一对儿女,易良品在抗战中殉国时,儿子易柱华年仅一岁多,儿子的名字是易良品起的。
易柱华(易良品之子):中华之柱嘛他说,他说做个中华柱子吧,做个小柱子,他就想是那么回事。
解说:比起哥哥易珠玲就没这么幸运了,她还在母亲肚子里时,父亲为国殉难。因此她来到这个世界后,只是在照片中见过自己的父亲。
易珠玲(易良品之女):当时我母亲因为怀着我,已经六、七个月了吧,还不在这,就通知我父亲牺牲以后,去世以后已经下葬了,我母亲才赶过来。
解说:2008年秋天,年仅古稀的易柱华,重回河北农村,当年曾抚养他的奶妈家。当年,他一出生就被送到这户人家寄养,管抚养他的奶妈叫娘,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
易柱华:原来就在,我就在这屋住,这面有个炕,里面有个炕,就在这。有时候我还是很想回来看看的,这是我在很小的时候,在这里住过,也是很困难的那时候一阶段。
解说:直到后来父亲殉国后,易柱华才知道自己属于另一个家庭,父亲的名字叫易良品。易姓在河北不多见,但在湖北、湖南一带却很多,易良品的老家就在湖北。
易珠玲:实际上呢,他是出生在湖北省麻城县,叫易家畈的小村子里,他呢家庭比较穷,是给人家有钱人当放牛娃。
解说:1928年7月,中国工农红色来到黄麻,穷苦的易良品跟着红军离开了家乡。
易珠玲:那时候他才十四岁,所以就跟着走了就参加革命了。
解说:易良品参加了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长征时任红31军91师政委,曾经三次往返草地,两次翻越夹金山。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易良品出身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八路军129师772团团长,转战山西娘子关、阳泉和晋南。华北失陷后,易良品又率部挺进敌后,在冀南开展抗日根据地。易柱华曾听母亲说过,父亲作战勇猛,胆子出奇大。还在红军时就被人送了个外号叫“夜老虎”善于夜战。
易珠玲:就跟我最多的说就是说我父亲胆子特别大,就是特别勇敢,什么事他都老是往前跑。
易柱华:他的个性就是说打仗呢比较沉着,比较能够敢打。
解说:当年易良品在攻击日军据点时曾亲自上阵,发明了一种“炮楼坐飞机”的战法,这是怎么回事呢?
1941年10月,易良品指挥新7旅发动了“武城战役”,攻打县城前,易良品率部扫清外围的日军据点,当时刘官屯据点由一个小队日军坚守,凭借炮楼顽强抵抗,刘官屯炮楼有四层高,修在公路边,距县城仅四公里,是通往武城的要道,日军在炮楼四周挖了两米深的壕沟,将土培成围墙。中间的鹿砦吊桥高高拉起,壁垒森严。
林治波(抗战史专家):它这个炮楼是一个坚固装备,它这个你别人很难打下来,再一个它就是这个县城和另一个县城之间,这个镇和那个镇,这个碉堡和那个碉堡之间它有呼应的。你要是周围,要是有袭击的话,它那边快速,有快速反应。
解说:易良品见状,与众人合计,想出了一个将地道挖到日军据点底下炸炮楼的办法。易良品命两个连战士,从日军炮楼外的壕沟往里挖,先挖明沟,后挖暗沟,两沟并进。日军从炮楼内往外扔手雷,用机枪扫射,却打不着在深沟里的八路军。眼睁睁看着八路军将地道挖到炮楼底下。
赫新诚(中国军事史专家):我们八路军采取后来办法,也是依靠群众啊,偷袭呀、挖地道呀,挖地道进去爆破呀,使用这种方式。因为我们没有攻坚的,攻坚的能力,武器装备太差。
解说:当时八路军只有土炸药,有人建议往地道里放五百斤,有人说放八百斤,最后易良品拍板往地道里放了一千二百斤炸药。
画面中人物:我看应该再加上一倍,叫鬼子好好地坐坐这个“土飞机”。
林治波:这个敌后用的火药它不是正规的火药,都是老百姓做的土火药,弄点芒硝什么,做的土火药,那个威力比一般的火药要差。
解说:点火前,易良品命官兵枪弹齐发,佯攻炮楼将日军全部赶到炮楼内,然后由爆破员点着炸药引线,连声巨响,炮楼拔地而起,从空中落下,变成一堆碎砖头。
1942年,易良品的儿子易柱华出生了,当时易良品率部在敌后抗战,妻子王月婷在抗日妇救会任职,两人去聚少离多,居无定所。孩子怎么办呢?当年在华北平原,八路军于敌后坚持抗战与当地老百姓同仇敌忾,结下不解之情,一些拥护八路军坚决抗战的农户被称作“堡垒户”。
赫新诚:“堡垒户”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就是骨干、核心,因为群众呢这个觉悟程度,他是不太一样,而“堡垒户”呢,那就是最坚定的,最可靠的是这样。你像八路军伤员呀什么,留下来的呀什么的,对不对,放在堡垒户那儿,那是最安全的。
解说:易柱华出生后,易良品夫妇就把刚出生的儿子,送到河北枣强县赫家堤村,一户“堡垒户”寄养。
[
易柱华:我生在老乡家里头是吧,在老乡家长大的。
解说:当时,日军四处通缉易良品,在各据点和村镇张贴告示,重金悬赏易良品人头。
易珠玲:因为我父亲当时在那个冀南军区六分区,还是打仗很勇敢的一个,是比较有名的一个。所以敌人听到他的那个名字也很害怕。无
解说:但日军没想到,易良品的儿子近在咫尺,就在日军眼皮底下。
易柱华:因为这个你看,离着龙华镇只有二里地,这面有个炮楼,鬼子主要是,它经常在镇里头,咱们平常也不控制,有时候。
解说:为防发生意外,孩子出生后,易良品夫妇没让儿子随父亲姓易,而是让儿子姓王。
易柱华:就是没姓易的,再说易旅讲易旅,易旅的,人家都知道易旅,所以那兴易很危险的。
解说:当时,只有收养易柱华的“堡垒户”夫妇,才知道孩子的真实身份。
陈晓楠:武城之战易良品率领新7旅攻占武城县城,打开日军监狱,营救了三百多名抗日志士和民众,这一仗易良品的部队缴获了日军大量的物资,连后方工厂医院呢,都开了洋荤,吃上了从日军仓库里缴获的鱼肉罐头洋白面。八路军撤出武城之后,日军曾派大批的高级军官和技术人员,回到现场考察,研究八路军的攻坚战,和“炮楼坐飞机”的爆破技术,来总结教训,加强据点防守。
解说:抗战爆发后为培养军事人才,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曾在山西黎城县上下窑村组建了随营学校,开学典礼那天,讲台下坐着一千多名学员,当学员们看到走上讲台的校长竟然是粗放、威猛的易良品时,无不惊讶。原来易良品虽是放牛娃出身,却在红军时就打下了牢固的文化功底。
易珠玲:他有个老战友那时候跟他一块儿就教他,那个每天学三个字,这三个字不仅要会认,还要会讲,还要会用,还要会写。他就是如果不完成这个任务的话,就不完成认这三个字的话,他就觉也不睡。
解说:易珠玲曾听母亲说起过,父亲打仗之余还有另一个雅好。
易珠玲:他很喜欢照相,不知跟谁学的,反正他能照,也喜欢照,那时候留下不少照片。有一些呢就是当时战争完了以后啊,我姨就把它放在一个铁盒里,埋在地下,又怕敌人给搜了去,结果有些受潮了,就已经没有了。
解说:易珠玲手里的这张父亲的照片,是当年易良品送给老战友的,老战友生前十分珍惜,舍不得送给任何人,直到他去世后,易珠玲才得到这张照片。
易珠玲:我回来以后就把它处理一下,处理出个头来,头呢就是这个,就处理出一个头,就是这张头像。到中国照相馆去处理,他就给了我这一张头像,他说其他的已经,做不出来了。
解说:1940年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在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以大规模阵地战,与日军激烈交锋,但在日军优势火力和强大攻势下,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华北、华东及武汉等地相继失守。当时八路军在日军后方华正为零,袭击日军交通线,攻击日军据点,以游击战、破袭战等灵活战术,与日军展开周旋。为对付八路军,日军在华北平原等抗日游击区,实行“囚笼”战术,“以铁路为主,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用密集的炮楼和公路,将当地村镇分割成“井”字“田”字形,并疯狂扫荡。
赫新诚:日军为了适应八路军这些游击战法,日军华北方面军也采取了你分散我分散,分散配制。一个小队十几个人,驻扎一个据点,一个中队,对不对,几十个人驻扎一个据点,它高度分散配制,来适应你这个情况。所以就出现了整个华北平原啊,特别是华北平原上碉堡林立。
解说:为反击日军,1940年8月8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及副参谋长左权联合下达了,破袭华北日军交通线的战役行动命令。当时八路军一百零四个团迅猛出击,在晋察冀等地攻击,日军交通线,围攻日军据点,成为抗战中八路军最大的战役行动,史称“百团大战”。
赫新诚:百团大战核心,主要任务是拔除据点,破坏公路、铁路,破坏公路铁路从一方面讲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活动自由度、安全度,对不对。另一方面是打击日军,因为日军主要的一些兵力据点,都在公路沿线。
解说:易良品时任八路军129师新7旅旅长,“百团大战”中,他率部破袭平汉铁路,而后挥师东进,破袭德石铁路,激战中,他率部在河北故城县西高村,伏击了从德州赶来扫荡的日军一个大队及数百伪军。出其不意,大败日军,日军溃逃时,丢下了一门“八八”型野战炮,及六发炮弹。易良品如获至宝。当时,八路军装备低劣,部队仅有简陋的步枪,少量机枪和边区造手榴弹。这是新7旅拥有的第一门大炮,易良品令军械股长火速从后方调来技术工人,连夜将炮管,炮拴,炮膛,引信等分解,涂上厚厚的凡士林油,用白布紧紧包裹。并调来骡马大车,将炮管拉走掩埋。
林治波:这个八路军的作战,它不是说像国民党正规军的作战,它有机械化部队啊,它有摩托车或者有汽车,它能把东西运走了。他们都是游击队,游击队根本拿不了重装备。游击队特点靠两只脚快速转移,爬山路,这个昼伏夜出,这种情况,稍微重一点的装备都拿不走。
解说:一年后,这门缴获的野炮,果然被易良品派上了大用场。那是1941年7月,为打破日军封锁,易良品率新7旅,在清河县王官庄至南宫县大高村的公路,发起破击战。王高公路共五十华里,两侧有十六个日军据点和炮楼,当时日军从平汉铁路抽调皇协军两个团,驻守王高公路中段的马固庄一线。易良品决定率先攻击马固庄据点,时,据点内有几十个日军和数百皇协军,外围有两座炮楼,日军炮楼坚固,火力凶猛。易良品率部攻了一夜,因没有重武器,无法拿下炮楼。情急中,易良品想起去年缴获的那门“八八”型野炮,当即让人将拆散的部件挖出来,送到南宫后方工厂连夜擦洗组装。第二天中午,野炮登场了,易良品亲自指挥向马固庄炮楼发炮。谁知第一炮射出去,由于经验不足,没打着。但隆隆的炮声震动了沿线各据点,当时,中日双方谁也没料到,这是八路军的大炮声。
易柱华:尤其伪军它哪儿知道八路军还会有炮呢,是吧。有炮当时就是伪军它也没什么炮啊,就是日本鬼子才有炮,所以他们就是想,不太相信。
解说:易良品见状,命令把野炮拉的离炮楼再近点,第二炮射出去,炮楼起火了,浓烟滚滚。
易柱华:一炮就把那个炮楼就给轰去半截,那个那些皇协军,那个伪军呢,一看不行,这家伙有炮,就赶快那个投降了。
解说:当时,易良品乘势率军冲进据点,击毙了日本守军,俘虏了二百多名皇协军,缴获了大量战利品,光洋面就拉了十几大车。
林治波:缴获了日本的一些山炮和野炮,用起来就是它这个攻击堡垒啊,攻击敌人的坚固工事作用非常大,火力的提高增加了作战的效率,解决战斗非常痛快。
解说:马固庄据点端掉后,易良品让战士们用马车拉着野炮,沿公路继续攻击其他据点。见到大炮,围攻据点的八路军官兵,无不欢呼雀跃。
易柱华:八路军有些我们战士没见到炮的,都不知道八路军还有大炮。
解说:在野炮的威慑下,多个据点内的守军未等放炮便自动投降,激战三天,王高公路沿线十六个据点均被拔除,日军在王高公路的封锁线被彻底摧毁。数天后,当日军携坦克和火炮,从邢台和临清赶来增援时,易良品早已率部转移。
陈晓楠:“百团大战”之后,日军集中大部在华兵力,对敌后战场进行残酷的“扫荡”、“蚕食”、“清乡”,和“治安强化运动”,实行“三光”政策和经济封锁。据1941年10月统计,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口呢,只剩下一千三百余万人,一年当中八路军部队由四十万骤减到三十万人。敌后战场的抗日战争,和对敌全面斗争都进入到了最激烈,最残酷的阶段。
解说:易良品在河北平原坚持抗战时,正是冀南抗日根据地生活最困苦的时候。
易珠玲:那时候整个河北还在闹灾,灾情比较重,老百姓也非常苦。那个我们的战士也很苦,但是呢,北方人有个怪,河北人很怪,不吃水里的东西,基本上不吃。
解说:易良品是南方人,对抓鱼摸虾很在行。为填饱肚子,他常常带那些本来从不吃河里鱼虾的北方战士,到当地河塘里摸鱼抓蟹。
林治波:他为了就是说能够维持跟人民的关系,他那么这个军队可以刻苦得很,可以挨饿,可以就说,你比方说你不去要老百姓的粮,他自己到河里抓,抓那些老百姓不吃的东西来吃,这都是很,对八路军这支部队来说很正常。
解说:当时,冀南平原老百姓的生活也十分艰苦,易良品的儿子易柱华,那时被寄养在“堡垒户”家,对当时的艰苦生活至今记忆犹新。
易柱华:我记得我们小时候,要能吃,都吃得红高粱饼子,都挺好的,棉花籽,饼子也吃过,吃过,吃过。那时候吃得解手都解不出来,吃过。
解说:那时,易柱华还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他把奶妈当成自己的亲娘。他记得,后来部队派人来接他,奶妈跟着来到部队,不放心,又把他抱了回来。
易柱华:因为很冷啊,她就把你放在,河北那时候大裤裆嘛,她放到裤裆里面,放着。后来呢太冷,她又把我带回来了,不在你这里,把孩子冻坏了,她又把我带回来了。那个很多照片都坏了,我这个照片没坏,都保存着,这是我和我奶妈的照片。
解说:如今奶妈已去世,易柱华对奶妈仍充满思念之情。
易柱华:这是在北京照的,那时候,一起,这是年轻,这是我娘年轻的时候,也比这个年轻,比这个晚,比这个晚,早。
解说:易柱华得知自己的身世,是在他五岁的时候。当时部队来人把他接走,他第一次听说自己的父亲叫易良品,已经在抗战中为国殉难,永远离开了他。
易柱华:那是后来在下间屯,就是一些战士,或者一些人就说我了,你爹死了,有个马管理员吧,就说我没孩子,你跟着我吧。
解说:那是1943年3月,河北的春天乍暖还寒,抗战已进入最艰苦的岁月。当时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为保存有生力量,八路军主力已转移,易良品率领少数部队化整为零,留下坚守冀南抗日根据地。
3月24日,易良品开完六分区机关会议后,带分区直属队及警卫部队,在枣南县杨庄宿营。第二天拂晓,村头忽然响起凄厉的枪声,易良品和官兵们跳下炕冲出院子,发现村子已被日军包围。易良品立即指挥还击,并率部分头突围。
据时任六分区医疗所所长熊登钦回忆,那天拂晓天还没亮,他就听到从杨庄方面传来激烈的枪声。早饭前后,村长跑来说,不好了,昨晚鬼子袭击了军分区,白塔据点抓了几个八路。下午,去打探的情报员回来说,“易司令负伤了”。原来,易良品在杨庄突围后,至西高村又被日军合击,当时,他身边只有一个警卫排,突围时他不幸被日军的子弹击中了腹部,被警卫员抬到附近大底阁村一户老百姓家。
易珠玲:后来有一个流弹把我父亲打中了,那个警卫员立马把他背下。
解说:当时,日军已知易良品被击伤。正在附近村子四处搜捕,熊登钦检查伤口时,发现日军的子弹穿过易良品腹部,穿透了膀胱。易良品已半昏迷,开始尿血。熊登钦意识到必须马上手术,可当时的分局医疗所缺医少药,连把手术刀和止血钳子都没有。熊登钦只能尽其所有搞了点磺胺药。但那对易良品严重的伤势只是杯水车薪,眼见易良品发高烧,吃不下东西,伤势一天天恶化,熊登钦和看护易良品的警卫员心如刀绞。
易珠玲:到现在的那个医疗水平那肯定不致命的嘛,把膀胱缝起来,清创,清创就行了。当时因为没有任何医疗设备也没什么,就连磺胺药都没有,就只好用盐水清创。
解说:当年易良品在老乡家的土炕上,顽强地捱了七天。时而昏迷,时而苏醒,那天晚上十点多钟,易良品在河北枣南县李家侯滩村老乡家的土炕上停止了呼吸,时年三十一岁。
易良品殉难时,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熊登钦记得,当时他和村长连夜商议如何安葬易良品,他请求村长说,想办法买一口棺材,甭管多少钱,要好的,板厚一些。
易珠玲:村长说,有一个有钱人家,有一副很好的棺材,板子也很好,但是要一百块钱伪币吧。当时比较,当时是算比较贵的。
解说:熊登钦代表分区买下来那副棺木,他和村长商议,将易良品安葬在李家侯滩村西的一片坟地里。
易珠玲:我父亲牺牲以后,去世以后,已经下葬了。我母亲才赶过来,赶过来以后,我母亲,我们又把这个坟墓又扒开,棺材又打开。当时他那个表啊,还在走。
我母亲当时是,她说是悲痛欲绝呀。她说再给他去看,完了以后摸摸他,弄弄他。然后才盖上,再埋上。
解说:新中国成立后,易良品的英灵,被移葬于河北邯郸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这位生于南方的八路军将领,长眠于他为之抛洒热血的河北平原的土地下。
陈晓楠:易良品一生枪林弹雨,和妻儿离多聚少。他和妻子王月婷的名字里啊,原本都有一个“婷”字。但是他觉得这个“婷”字呢,太柔气,像个女的。于是,给自己改名“良品”,他十四岁参加红军,戎马一生,死后身无分文,下葬的时候,在场的分区医疗所的所长熊登钦,曾经问警卫员说,易司令还有什么遗物吗?警卫员答,只有一块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手表。熊登钦接过手表,上满弦,对好时间,郑重地戴在了易良品的手腕上。几天之后,当易良品的妻子王月婷匆忙赶来,重新打开棺木想看丈夫一眼的时候,发现丈夫手腕上那块手表的表针,仍然执着地向前跳动着,发动清脆的滴答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