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段位查询:没有不公开的秘闻:蒋介石为何不杀张学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49:43
众所周知,西安事变是张学良与杨虎城共同发起的,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大事件,许多专家学者研究颇深,但至今还有一些迷团困拢着世人,比如 蒋介石 为啥不杀张学良而杀杨虎城,张学良为啥要葱葱忙忙送 蒋介石 回南京,张学良为啥到死都不愿回大陆等等,随着当事人的一个个辞世,更有可能成为永久之迷。 
  
  大约是五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在南京中山陵偶遇一老人,有八十来岁,但身体健康硬朗,上起陵圆的台阶来毫不吃力,一看就知道是个老军人,刚开始他并不怎么说话,很沉默,但听我说过赞扬孙中山及国民党的民主政策后,一下子变得与我投缘,讲过许多往事后说到西安事变,他说自己曾是张学良卫兵营孙铭久的部下,亲历过西安事变,还说出了一些史料上没有的秘闻,当然我并不怎么相信,但他的话比较符合逻辑及当时的情况,很有可能是真的。
  
  他说作为少帅的张学良其实也就空有一个名头,政治上军事上并没有什么本事,特别是没有什么远见,作事缺乏手段与权谋,不是那种枭雄与奸诈的人物,易与人相处但做不了大事, 蒋介石 早就看透了他。
  
  而作为西北军首领的杨虎城为人做事则要精细得多,狡诈得多,他的部下与亲属很多人与***早有联系,而他自己一方面不反对,一方面又有自己的打算,当时他并不知道***有多大的气候,并非想投靠***,只是出于军阀的本能,想利用蒋与共的矛盾达到自己的目的。
  
  西安事变即是***通过杨虎城利用张学良而制造的事件。它改变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走向,当然杨虎城与张学良并不知道此事能对历史有多大的影响,但此事的幕后策划者******和受害者国民党 蒋介石 却看得很清楚,毕竟他们都是政治家。
  
当时的政治情况很复杂,既有国内的国共双方又有美日国际势力,日本在中国战区战争的全面升级,正中***的下怀,尽管作为同一民族遭遇外敌侵略要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也正好给了争斗双方中弱小一方喘气的机会,弱小的一方会想尽办法壮大自己。***当时正处于这种弱小的境地,随时都有被国民党消灭的危险,尽管打了许多胜仗,但就是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处处被追打,不得不到处躲藏的被动局面。
  
  而国民党当时除了军事上强大一点外,所处的环境并不怎么好,***闹得凶,日本人又做乱,美国当时对国民党的要求较苛刻,不允许国民党的正规军精锐部队过多的将精力消耗在***身上,而是要拖住日本人,配合美军作战。 蒋介石 不得不将消灭***的希望寄托在那些军阀杂牌军身上,而这正好给人误会,那些刚刚被蒋收缴的失去许多权力的地方军阀们本就对蒋不满,而现在又要他们去打***,却将自己的中央军放在好地方,接受美国的武装,这分明是借***消灭异己,保存自身嘛,他们那里知道正规军要防日本兵呢,也不相信这是真的。
  
   蒋介石 知道张杨两人的为人,也知道他们底下人通***,对他们很生气,但又没办法,正规军不能来,也只能靠他们,暂时拖一段,慢慢找机会,他到西安来也是来做他们工作的,希望他们对打***用点心,解决***后大家共同来打日本人,那知有人已做好准备要对他下手。
  
  当西安事变最初的枪声响过,惊魂未定的那一刻过去后,作为政治家的 蒋介石 并非如后人想象的那样,惊慌失措,一心只顾保住自己的命,他具有洞察一切的能力,能够迅速的掌控形式,将不利化为有利,当事发不久他同张学良的第一次见面交谈后,他就已经将情形了然于心,自己知道怎么来化解这一切,自己虽危险,但完全可以脱身。
  
他知道谁想要他的命,但张学良绝对没有谋害他之意,这一点是对自己有利的地方。接下来他就同张交谈,他说张汉卿呐,你空为几十万军队的首领,你在政治上只是一个幼稚的小儿,你怎么知道我不抗日,我比你恨日本人恨得多,我作为一个国家领袖,考虑的是国家发展的全程,考虑的是怎样建立一个民主国家,完成孙总理的心愿,日本人的这一搅和,打乱了我们建设民主国家的计划,他们在帮***的大忙,你知不知道?你知道我的精锐部队为何不来打***,因为他们要对付日本人,他们才是真正要打鬼子的人,你们口口声声要上前线,你的部队有多少战斗力你不清楚吗,只知道抽大烟玩女人,打日本不等于白白送死吗?不是我不让你们上前线,是美国人不信任你们。我们能打败日本人吗?最后还要靠美国。
  
  ***口口声声说抗日,日本人在那里,难道在川贵山上,他们怎么一路尽往山里跑,还说北上抗日,难道北边才有日本人,日本人不侵略南方?只有你这种没政治头脑的人才相信。
  
  后来***来了参予谈判, 蒋介石 又说了一通张学良,说你张汉卿上了人家的当你还不服,你,杨虎城,都是我的部下,这事是我们国民党内部的事,***来干什么,有什么资格来,谁邀请的?他们说要共组民主政府,好,解散他们的军队,你问他们要军队干什么?他们是要坐江山的。我们要建立民主政府,他们要搞***。周恩来不是要民主吗,让他来,让他过来组成民主政府怎么样,不是那么简单那,他们有信仰,要帮穷人讲话,你汉卿不是穷人吧,他们要打倒你,让穷人翻身,你想想,穷人懂什么,还不是工具,他们头脑简单只会拼命,到头来还不是周毛们统治***,不会有民主的,而我们建立的国家是要一个富强的国家,富人为国家服务,国家为穷人服务,各出己力,各负其责。
  
  张学良其它都说蒋是对的,自己错了,唯独不相信***如周恩来这些人不搞民主而会***,蒋大发其火,说,汉卿呐,你无害我之心,只是被人利用,我也不会杀你,我今天向你保证我蒋某人一定要让你看看如果***不被灭他们会怎样,是不是我说对了,你会看到的,我也会看到的,历史会证明我的判断。
  
  从这里张学良知道蒋不会杀他,他还问了杨虎城怎么办,蒋沉着脸说,这我不管,由法来决定,他杨虎城不象你是被人利用,而他是利用别人的人。张学良从此知道杨虎城是凶多吉少,张还想求情,蒋说,还是想法赶紧离开吧,别人还想杀我呢。
  
  老人还跟我说起谁最想杀掉 蒋介石 ,说什么何应钦等想炸死他要投日全是鬼话。最想杀蒋的还是***, 蒋介石 到了此种地步,抗不抗日已不重要,蒋死了国民党全乱了,再没人能有能力将他们统在一起,***可以乘乱发展,“乱世出英豪吗”。
  
  张学良后来也知道西安事变的真正策划者是谁,他们怎么通过杨虎城,怎样利用自己。张学良知道有一股暗流涌动,对蒋的安全不利,之后同蒋共同部署防卫,以防万一。到机会来了才葱葱送蒋回了南京。
  
概刮起老人的话,中心意思是:西安事变是***最高层策划的历史事件,利用了杨虎城的私心,利用了张学良政治上的无知和心灵的善良,利用了全民抗日的谎言,对***来说,这是一次最成功的策反统战。它改变了始后中国的走向,真正的民主力量变小了,***统治了中国。
  
  西安事变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民主要想在中国成功并不容易,大众搞不清什么是民主,没有几代人的努力怕是不行。
  
至于蒋为啥不杀张学良是因为张也是受害者,出于某种无知才酿成大错,更主要的还是蒋还要让张看清楚,***是怎么坐天下的,以后中国大陆发生的一切充分证明了蒋的预言,人民并没有过上民主的好日子,***并不能证明自己比国民党好到那里去,西安事变只不过是一次谋权行动。面对现实,张学良真的觉得自己错了,觉得受了愚弄,觉得自己是历史的罪人,所以一生到死都不愿回大陆看一看,以示悔恨。
  
  老人的话我并不相信,我问他怎么知道事变后的事,他解释说是以后去看过张学良的故旧们回来说的
  谈中国近代史,离不开国共两党;而研究国共两党史,离不开西安事变,因它是两党关系的转折点;但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活到101岁,就是不肯说出事变内幕,直到去世,把他知道的秘密带进了坟墓。
  
  自1936年西安事变至今69年中,海内外出了很多关于这一事件的书籍,海峡两岸对张学良的评价却像黑、白那样两极:大陆把他誉为“民族英雄”,台湾定他为“历史罪人”。
  
  到底怎样给张学良盖棺论定?要回答它,就必须弄清楚七个关键性问题:第一,日本侵占东三省,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第二, 蒋介石 为何不同意“抗日”?第三,张学良为什么发动兵谏?第四,西安事变造成了什么后果?第五,谁应该对西安事变负责?第六,张学良为何近一生被囚禁?第七,张学良怎样看待中国那段历史?
  
  第一,张学良为什么在东北不抵抗?
  
  对于日本入侵东三省,东北军不予抵抗,世间广泛流传是因为 蒋介石 曾有一手谕给张学良,不让其抵抗。张学良明确回答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可能要占领全中国,我想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借口扩大战事。我们采取‘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但最后不能‘杀不出血’。杀到全中国来了,我们只能拼死一搏。”
  
  张学良在台湾软禁几十年后首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是这样解释:“当时的中央不是蒋总统,是孙科(蒋那段时间下野,国民政府***是林森,行政院长是孙科),当时中央给我的指示是,相应处理。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我承认那时判断错误。我下令不抵抗是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除了所谓“错估局势”,张学良可能还有不愿直说的原因,那就是东北军根本不是日本关东军的对手,如果抵抗就是全军覆没。包括张学良在内的中国军阀们,都是靠部队多少而存在的,没有了东北军,就没有了张学良的地位。东北深山老林多,盛产土匪。张作霖的东北军其实就是最大宗的土匪,在小股土匪眼里它是“正规军”,但碰上装备精良受过训练的日本关东军,东北军就露出土匪本色。张学良曾为争夺铁路权率东北军和苏俄军队交过手,结果大败,被迫签订屈辱条约。那次惨败,等于向日本展示了东北军不是东北虎,而是纸老虎。1933年3月热河一战,日军仅用128名先头骑兵,几乎兵不血刃就攻占了热河省会承德,可想而知东北军的战力和张学良的指挥能力。
  
  汪精卫虽然后来成为汉*,但在918事变时,他是主张抗日的,他继孙科后出任行政院长,曾多次给张学良发电报,催促他出兵抵抗,责备张学良“去岁放弃沈阳,再失锦州,致三千万人民,数十万土地,陷于敌手……”但张学良总是推诿说粮饷不足,拒不行动,并还暗指汪精卫无权指挥东北军,结果气得汪精卫辞职出洋,认为这个行政院长没法干了。
  
  在日本关东军攻打热河之前,中国有识之士都认为张学良这个当时吸毒成性、沉缅女色的公子哥根本没有能力指挥整个华北的抗日,军政老将宋哲元、商震、庞炳勋等都要求 蒋介石 亲自北上,指挥抗日。著名知识份子胡适、丁文江、翁文灏三人当时曾联名致电 蒋介石 ,指出华北抗日,不是张学良能够领导的,热河如果再轻易失守,政府责任难逃,吁请 蒋介石 速来华北亲自指挥。
  
   蒋介石 接到胡适等人电报后覆电说,他第二天就北上。然而当天夜里,热河全境就被日军占领。 蒋介石 后来感叹说:“我估计日本要用六个师团的人,日本国内和台湾(当时在日本手里)都得动员兵力。我们每日都有情报,知道日本没有动员,故料日本不过虚声吓人而已。不料日本对汤玉麟、张学良的军队(能力的了解)比我们知道得多。”
  
当时进攻东北的日本军队只有几万人,而仅张学良的东北军就有30万部队,但热河就这样轻易失守,对此胡适非常悲愤,在《独立评论》上发表了“全国震惊之后”一文,认为热河失守,张学良罪责难逃。胡适毫不客气地指出:“张学良的体力与精神,知识与训练,都不是能够担当这种重大而又危急的局面的。”
  
  地质学家丁文江也在同期《独立评论》发表了“给张学良的公开信”,批评张学良既无指挥能力,又不亲赴前线督师,但却恋权不放,陷东北百姓于水火,贻误国家。
  
  第二, 蒋介石 为何不同意“抗日”?
  
  东北失守之后, 蒋介石 为什么不同意张学良要抗日的主张,最后激发出西安事变?从常识和逻辑来说,当时连一般老百姓都无法容忍日本侵略,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中国领导人, 蒋介石 怎么可能就不准备抗日呢?从 蒋介石 的一生可以看出,尽管他和***有很多不同,但有一点非常相似,他们都是强烈的民族主义份子,这点从后来他和***都无论如何要坚持“一个中国”可以看出。
  
  而且八年抗战的历史事实已证明, 蒋介石 不仅坚定抗日,而且领导了整个抗战(国民党部队承担了主要战场,***军队仅是敌后打打游击)。据香港学者李谷城的研究统计,八年抗战,国民党军队伤亡340万人,***军队伤亡61万人。从牺牲的人数大小也可以看出谁在承担主要的战场和责任。
  
  从台海两岸的史料都可以证实, 蒋介石 并不是不抗日,而是在抗日的战略时机上和张学良有严重分歧, 蒋介石 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即抗日之前,先统一内部,清剿***红军。这种政策主要出于两个考量:
  
  一是当时中国虽结束了军阀割据,但政令难以统一,尤其是***不仅仍拥有军队,并割据陕北一方。 蒋介石 和张学良的最大不同之处是,蒋对***的本性有相当的了解,深知如果不铲除红军,它会利用抗日之机得以发展而后患无穷(后来的历史正是这样演变的!)。
  
   蒋介石 苦心经营的五次围剿红军和***,虽然前四次失败,但第五次获得成功,红军被迫进行所谓“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大溃退。溃退到陕北的红军仅剩下几万人, 蒋介石 多年的艰苦剿共,终于有了眉目,他怎么让它功亏一篑呢。
  
  二是以当时中国的国力无法与日本匹敌,必须尽量争取时间,以储备力量。史学家黄仁宇在《从大历史读“ 蒋介石 日记”》一书中说,当时 蒋介石 “深知两方的实力,如即此仓卒应战,只有自取败亡。”因此蒋的策略是,尽量避免全面抗日的爆发,以争取时间组建更多师团,建造兵工企业,构筑能够对日作战的国家能力。
  1934年, 蒋介石 就把为抗日而建立的国防设计委员会改组为“资源委员会”,直属蒋直接领导的“军事委员会”,在湖南、四川、湖北等大后方创建军工厂和重工业。西安事变时落到张学良手里的 蒋介石 日记中对这些国防设计有详细描述(这也是促成张学良醒悟的原因之一)。在西安事变前一年, 蒋介石 还坚持“和平未到完全绝望之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
  
  但 蒋介石 为什么不把他的想法告诉群情激昂要求抗日的中国民众呢?“918”之后,日本内部对是否攻占整个中国也有分歧,中国仍有可能和日本周旋,拖延日本全面入侵中国的时间,以积蓄自己的力量,从长计议。因此如果作为当时中国领袖的 蒋介石 公开这种战略部署,等于告诉日本人,中国正卧薪尝胆,准备全面抗日,会刺激日本鹰派提前全面侵华。因此国人当时多不知 蒋介石 的这种国防设计。日本占领东三省后,中国人慷慨激昂,誓言抗日,尤其是大学生和小知识份子们,很容易热血沸腾,难以听进去理性的声音。
  
当时中国知识界对此保持清醒头脑的是胡适和他的弟子傅斯年等人,胡适发表“华北保存的重要”一文,主张“停战谋和”,指出以中国之国情“不足以对日言战”;“战则必大败,而和则未必大乱”。胡适后来还提出,“日本倘能自华撤兵停战,中国不惜承认满洲国”。胡适为文解释说,当年比利时曾被德国占领,法国割两省给普鲁士,都是由于实力悬殊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后来有实力又收回。
  
  但胡适的见解不仅无法成为主流声音,而且被指责为“汉*”“***贼”。胡适当年曾感慨:中国有古训“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应该再加一条“时髦不能跟”。胡适和汪精卫的本质不同是,一旦所有谋和手段失败,日本进攻全中国,胡适则坚决主张全民血战,直至最后一寸土,最后一个人。这也是后来他为什么打破不做官的自律,在 蒋介石 的几次恳请后同意到美国做“中国大使”争取美国援助的原因之一。
  
  第三,张学良为什么发动兵谏?
  
热河失守后,全国舆论沸腾,责骂***、不抗日。张学良被人骂为“不抵抗将军”,张学良是在父亲被暗杀后匆促继承父业,成为东北军最高长官。他从小不爱读书,喜欢的是毒品、女人,他的知识水平,可能都不如那些上街空喊抗日的学生,更谈不上对中国当时的国情认知到胡适那种水平;而且他对 蒋介石 的战略部署根本不知情。
  
  除此之外,张学良还有一个隐秘的动机,那就是利用兵谏逼蒋抗日之后,他就可以在西北联合红军和西北军而割据,不仅洗刷不抗日的污名,而且可与蒋分庭抗礼。
  
事变之后张向蒋提出的条件,不仅有停止剿共立即抗日,还有成立西北联军和西北抗日联合政府等政治要求。张学良所以提出这样的条款,是因为他在***人周恩来等秘密接触谈判中,周已表示要在西北建立以张学良的东北军为主、西北军和红军为辅的“三位一体”的西北联军,成立和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西北抗日联合政府”。据大陆新公布的史料,张学良在首次和周恩来密谈时,就给了“见面礼”两万大洋和20万法币,周恩来对张学良彬彬有礼,一口一个“张将军”地推崇,也使张学良产生红军和西北军都要推举他 为“西北王”的幻想。
  
  但张学良即使有这样的认知局限和隐秘动机,如果没有另两个条件,西安事变也不会发生:一个是他权倾一时。张学良从他的军阀父亲张作霖的所谓军事学校“讲武堂”一毕业,就被任命为旅长,那年他才19岁;发动西安事变那年张学良才36岁,就已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是除了蒋之外,全中国最高军事领袖;另一个是他的东北人性格,他描述自己说,“东北人有优点,但毛病也很多,鲁莽,好冲动,捅漏子,我正是这种性格,而且人家让我捅一个娄子,我一定捅俩。”这样的知识水平,这么大的军权,又加上这样的鲁莽性格,不出西安事变才怪了。
  
  第四,西安事变造成什么后果?
  
  在西安事变爆发前一年,红军在江西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其间兵员损失惨重。在西安事变前夕,***的陕北红军仅剩下不足两万人,这时围剿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加起来?3万人,红军处于空前的险境。但西安事变改变了这一切。***军队不但不再被围剿,而且被正式承认为国民政府军队,建制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八年抗战中,***实行“三分抗日,七分发展”的内部政策,至抗战结束时,两万人的红军发展到八路军90万,新四军30万,有了120多万军队。
  
  日本历史学家松本一男说,“在西安事变里获益最多者是中国***, 蒋介石 失去了身为国家元首的面子,张学良种下了被***半个世纪以上的开端,杨虎城也导致了被惨杀的命运,但是对***来说,拜西安事变之赐,红军得以重生、发展而取得天下。”
  
  “中国***之所以有今天,是托张少帅之福。因为认清这个事实,中国***一直把张学良看成‘千古功臣’。”
  
  西安事变给了红军一个喘息和幸存机会已是公认的事实。因此胡适说:“没有西安事变,***很快就可以消灭了……西安事变对我们国家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在事变第二天,胡适就曾给张学良发去一封电报指出:中国形成一个领袖不容易,如果 蒋介石 出现不幸,中国将倒退20年;并严词警告张学良“应念国难家仇,悬崖勒马”,陪同 蒋介石 回南京,以谢罪国人;同时明确定性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名为抗敌,实则自坏长城”,是“国家民族之罪人”。
  
“中国通”费正清在他的最后一本著作《中国新史》中对此写到:“若不是日本全力侵略,南京政府本来可以逐步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事实却不然,抗日战争给了***和***机会,他们在乡间奠定了新的***势力,却排除了国民政府刚刚开始发展的都市文明社会的影响,在战争环境下,***建立起一个准备好打阶级战的新形态的中国。”
  
  西安事变的第二个后果是, 蒋介石 被迫提前全面抗日。由于仓促,结果只能用中国人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黄仁宇在他的书中感叹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以农村社会作基干,不具实质上的统一,衣食未果的国家,打败一个工商先进国家的先例。”结果是,面对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坦克、大炮,中国军队根本没有打击的武器,士兵只得全身绑上手榴弹,滚到坦克底下,和它同归于尽。
  
  第五,谁应该对西安事变负责?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中最具戏剧性的事件,因为兵谏等同于军事政变,而政变不是取而代之,就是使最高领袖成为傀儡,因为无论从常识或逻辑上,在武力威逼下即使被捉者改变政见,一旦重获权力,绝不可能接受这种方式。
  
但张学良就是这样一个不按逻辑,不遵常识,不想后果做事的人。在捉蒋前的师军长会议上,他宣布要动手,众人无语,只有王以哲军长问“捉了之后怎么办?”张学良回答,先捉了再说。这么大的事怎麽可以先捉了再说?而在张决定陪蒋返南京时,部下劝阻,他又是先送他回去再说。天底下像张学良这样糊涂透顶、又获得这么高军政领袖地位的,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这也是中国一绝。
  
  著有《张学良侧写》一书的台湾作家郭冠英和张“往来甚密”。但他也表示,张学良“是公子哥性格,没常性,做事冲动,毫无计划,与这种人共事,‘做他长官头痛,做他部下倒霉’……结果是‘害朋友,毁部属’。”
  
但说张学良做事全无计划也不尽客观,大陆发表的史料已证实,在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曾秘密和周恩来等***人见面会谈,提出“你们在外面逼,我在里面攻,内外夹攻,把蒋扭过来”的方案。张学良曾认真的要求加入***,如今共产国际否决他入党要求之文件也已刊出,足见张与***之间所有之关系已非寻常。”因此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等待来自莫斯科的是赞扬和无尽的军事援助。
  
  但完全出乎张学良意料的是,苏联竟闻讯大怒,苏共《真理报》和《消息报》相继发表社论抨击张杨的举动,认为这将导致中国内战,日本坐收渔翁之利。已证实的史料是,事发第四天,苏共给陕北发去电报,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美国记者斯诺的《红色中国散记》中也说,宋庆龄曾告诉斯诺,这期间她“曾替斯大林转过一封很凶的电报给***,内容是要求***必须(对张学良)施加压力放蒋。”张国焘的回忆录也提到当时曾接到斯大林措辞很严厉的一封电报。
  
  大陆公布的当时代表共产国际的苏共领导人季米特洛夫的日记有这样的记载:“张学良的行动,不论他的意图如何,客观上只能损害把中国人民的力量团结在抗日统一战线中,并会鼓励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华谱:《中***史最新资料》)
  
  ***、周恩来等本已准备在延安搭台子公审 蒋介石 ,但迫于苏共压力,只得派周恩来去劝张学良释放 蒋介石 。张学良最后释放蒋,也是在众叛亲离,除了杨虎城之外没有任何外援下不得已做的选择。
  
在纽约那次聚谈时,当提到周恩来,张学良夸周是“大政治家”,“说话简洁,反应迅速,非常机敏。我们在一起谈事情,叁言两语就能谈清楚。”但他也抱怨说,当初周恩来说捉蒋,讲得头头是道,后来说放蒋,也是头头是道。其实关键不是周“头头是道”是“大政治家”,而是张学良“头头无道”是“小土匪头”,别人怎么说,他就随着往哪边走,全无自己头脑。张学良在聚谈时也承认,他是东北的“白帽子”(过去东北赶大车的人都戴白毡帽),这是东北土话,相当于北京话“二百五”,广东话“漆线”。
  
  西安事变后 蒋介石 评价张学良是“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张学良在纽约聚谈时则评价 蒋介石 “有大略无雄才”。当年之所以发生西安事变,张学良当然应负主要责任,但这也和 蒋介石 “没有雄才”相当有关。
  
  第六,张学良为何近一生被囚禁?
  
  张学良陪同 蒋介石 抵达南京后,受到军法审判,判处有期徒刑10年。但第二年张学良就获特赦,随后被长期“管束”,实则幽禁,直到蒋家父子去世、***担任总统时才获得完全的自由。
  
  
    西安事变,不仅使 蒋介石 丧失颜面,还有政府***及蒋的几乎全部卫士被打死。从 蒋介石 的角度,这种行为显然于国民政府之法律、于中国文化之伦理、于长官下属关系之情理,都完全不容。因而当时军法审判张学良,获得国人支持。傅斯年等知识份子当时还提出“对张惩处极刑”。
  
  但 蒋介石 为人诟病的是,他不是使用法律手段,而是使用“私刑”,特赦后一直不释放,终生软禁张学良。如果 蒋介石 认为张学良触犯法律构成死罪或终生坐监罪,应该当时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而不应以家法代替国法,视法律为儿戏。
  
  有人替 蒋介石 辩护说,当时如果释放张学良,他和东北军就可能成为***的力量;而在去了台湾之后给张学良自由,他就可能像李宗仁那样寻机投共,成为攻击和统战台湾的力量。但这些辩护仍是侧重策略层面,而不是以法律为准绳;而且都是以假设的可能来剥夺一个在法律意义上已无罪的人的自由。
   
  有意思的是,张学良到死都不怪罪 蒋介石 长期软禁他。在纽约聚谈时,张学良说,“我几十年失去自由是应该的。如果我是 蒋介石 ,我会枪毙了张学良,因为这是背叛啊!但蒋先生让我活下来,这是蒋先生的宽大。我一生最痛苦的事是蒋先生杀了杨虎城,因为应该杀的是我。”
  
  张学良获得自由来到美国定居后,大陆政府多次捎话邀请他回大陆看看。张学良还透露说杨尚昆亲自接见了他的侄女,并捎话给张学良,只要他愿回大陆看看,他可派专机到台北接他。
  
张学良在透露这些内情后说:依我本愿,很想回大陆去看看,主要是想看看东北乡亲,给父亲扫扫墓;但我最怕卷入争执纠缠之中。我已远离政治,唯一的愿望是大家把我的名字忘却,只当一个普通的小小百姓,从此不再有政治纠缠,不再有记者踏破门槛,不再有任何采访,求闲云之清静,达野鹤之超脱。因此他给自己起的新名号是“闲云野鹤”。
  
  张学良的老同学吕正操后来还专程飞来纽约,面劝张学良回大陆,但张仍是至死也没有回去他曾说过“想极了”的家乡,而死在海外。
  
  张学良为什么选择不回去?从纽约聚谈的印象,以及张学良的其他谈话可以感到,张学良对当年那种劫持 蒋介石 的方式已痛悔,他多次说自己“鲁莽冲动”即是委婉表达后悔之意。在纽约时还明确说他发动西安事变是“闯了大祸”,自己是“罪人”。他清楚***感激的正是他发动西安事变,使红军得以幸存最后掌了天下。如果他回到大陆,***当他的面捧他为“大功臣”,他会很尴尬;但如果他真实道来对发动西安事变的悔恨,也会使***下不了台。与其双方尴尬,不如暂时避开,这可能就是张学良一再说等政治不再纠缠时再回大陆的真实心理。但中国人的事情,什么时候会没有政治纠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