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摩托车哪个牌子好:百年之后话清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22:17

百年之后话清华

2011-04-28 13:53:30

最近在豆瓣上,有关清华是非的争论又开始多了起来。虽然我内心里的邪恶念头是希望看到隔壁的能压倒的,但是看完这些论辩我觉得不能再轻易下结论,尤其是不能轻易地被自己预设的立场引导着走。毕竟,清华是什么样,跟我们想象中的是什么样,完全不是一回事。

清华论争的最初导火索是蒋方舟的那篇文章,以及随后一系列公共知识分子在博客微博上的力挺,现在大概可以说已经告一段落。豆瓣上最近两天的争论的导火索则是一位清华学生对蒋方舟文章的反驳,见下面第一篇。后来又有一位清华毕业生和另外一个人分别出来对该反驳进行了反驳,然后又出现了一位清华家属对第一篇文章的佐证和声援。

这个世界也许并不存在可以被我们发现的真理,每一个人所识所知都只是全景的一个碎片。既然如此,就不能简单地用对错二分法对问题进行评判;也正因为此,要想看清楚清华的全貌,把这些文章都一一读来应当算是一个前提。如果能在读的过程中反思P大的问题,也许你就已经摆脱了愤青趣味:)

下面将这些文章按顺序一一转载,有兴趣者还可以根据链接去围观后面的评论。

(一)《我是真想骂人了》

来源:http://www.douban.com/note/147876968/(原文已被作者设为禁止评论)

1

一转眼,就是七年了。能赶上百年校庆这年毕业,绝对是很荣幸。而居然就看到这么两个不要脸的。

虽然我自己还是很懒,可就是看不惯光说不练,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人。对那些最热衷于抱怨的人来说,说穿了,再怎么抱怨天理不公,父母给了童年阴影,老师太势利,教育体制太失败,老板太极品,女人太现实,社会太险恶,都改变不了你是彻底的个loser这个事实。就算世界再怎么污秽不堪,也总会有值得花一辈子时间努力的事情吧?而就有那么多人一边抱怨社会已经烂掉了,一边不想付出哪怕一丁点的实质努力,还认为越是想做实事的,越是同流合污,不是好东西。看来只有哪天世上变成天堂了理想国了一切都美好了再请您出山干点事,才不算是脏了您的手?

做你的白莲花去吧!

2

要说清华学生有什么地方比较特别,我想有一点,就是更渴望自己能够有为。可能也不只是清华学生如此。校庆那天上午,我和俐言去北大听加藤嘉一的报告,这个北大毕业的日本人对现场的师弟师妹说,作为一个北大毕业的学生,如果你一生都对社会毫无贡献,你还活得下去吗?我是活不下去的。这话他说了两遍。

当时立刻想起大一刚来清华的时候,还没正式开学,辅导员给我们开大会。平时满脸笑容的她那天却非常严肃,对我们说,你们知道你们坐在这里有多不容易吗?来了这里,就别给我占着茅坑不拉屎。

七年前的这句话,我似乎突然明白了。就是这个意思。我认识的浙大、交大等等等等,很多学校的一众学生,也都有这个特点。

大一的时候,学院还给我们开大会说,我们不是要把你们培养成大师,而是总建筑师。那时也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现在七年过去,也似乎大概明白了。

院里并不指望我们做足噱头,当明星建筑师,抛头露面——按院里的教学方式确实也出不来这种人——而是做总工程师,做一个可以解决工程中的所有问题的人,做一个可靠的、能负起责任的人。

这是工科生报国的方式。

3

李承鹏说,他指责清华的原因是清华已经很多年没有为我们贡献过大师了。网上这说法的支持者乌泱乌泱的。似乎这么多年来,清华已经再没有过值得尊敬的老师,所有人都是为了钱,为了名,利欲熏心,不择手段。不是我编的,还真就有人这么说。

别的院不是特别清楚,就我们院,有几个老师,是我深深敬佩的。像周老师,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做户型研究和老人院的研究。她在课上给我们介绍她的成果时,很开心也很骄傲地说,当时有条文下来说为了节地,以后新小区里大部分的户型都要做九十平米内的。大家都没办法了,我就给他们设计户型,好好安排房间尺寸,让小户型住起来比大户型还舒服,还实用。

我们也是被周老师带过的,深知周老师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做住宅设计评委时,她可以直接看出哪个户型浪费了哪怕一平米的地,哪两道墙之间放什么样的家具就会比较局促。她还着力做老人院的设计研究,刚出了一本书,教大家怎么样设计老人院,用什么样的尺寸,注意哪些问题,才能给老人们最贴心、最温柔的晚年关怀。

这就是我心目中可靠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大家并不称呼周老师为大师,但我觉得,这样的人比他想要的大师好得多了。我就想成为这样的人。谁稀罕当他想要的大师

这些,大概对李承鹏之类并不重要。他不认识,而且也不关心。他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大师?其实,不过是一个比他更会喷的喷子而已。你找不到的。在这里,没人跟你争。大家都还有正事要做呢。

4

并不是说清华的愤青就少,并不是说清华就人人都又红又专。蒋方舟同学所说的清华,似乎人人都是积极向组织靠拢的投机分子。这种人是有,也是还不少。可我纳闷的是,你去听过社会学那边的课吗?去听过秦晖老师的课吗?听过景军老师的课吗?我们院张杰老师就开了门城市社会学的课,张老师自己讲的内容就很批判,很深刻。你好歹来听一节怎么样?

要想找这种课程或者喜欢上这种课程的人,一点都不难啊,我都认识一大群。我身边很多清华同学也都在问,她说的清华跟我上的清华,不是一个吧?

事实上,我认识的最理想主义的一群人,几乎都在清华。对社会人认识最深最关心社会问题的人,也几乎都在清华。我很没能力没胆量,但这些人有想法,有努力,也更有实力将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只不过,他们中几乎没有职业的喷子。想很多,做很多,但说得少。我很佩服他们。

这种人,在清华多得很,你几乎能在主干道上随便闻出理想主义的味道。如果蒋同学已经到大三了,身边还是只有一群向党的投机分子,这恐怕,不只是清华的问题吧。

本来看到她写给清华校庆的一篇文章,也没当回事,还分享了嘻嘻哈哈一下。可后来看到第二篇,还在用这个说事,终于恍然大悟,到了大三的蒋同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就是做批判者,做公共知识分子。现在的作家就这一条活路了吗?

也是这时候我才明白了为什么她身边都是一群投机分子。她称自己是一个清华的异类,我也觉得。并不是说她叛逆敢于说学校坏话,这没什么,清华从不缺这种人。而是说,她根本不想为任何事业付出什么实质性的努力。她选择的,是对她来说最简单最轻松的道路,像时下最流行的作家学习,只需要每天上上网,偶尔发个文,就能继续她的明星之路。她们所混的那个圈子,确实也是要靠知名度才能生存的。而知名度这东西,并不需要绝对的实力,只要一点文笔和一点小聪明。

而在工科的气氛里,大家还是信仰长时间的不懈努力的。在一个行业要出头,不是靠制造话题煽动情绪就可以的。别跟我说文科和理科不一样,文科就得靠骂人,没什么可努力的。当年的四大导师,有哪一个是靠着骂人的本事上来的?都是有多年的苦读基础和深不可测的国学研究成果,才会有那样的地位。背后的,都是三船五车的血汗,容不下一点偷懒。

可以啊,继续你的公共知识分子之路吧。我是很正经的建议她,最好像她当时考虑的那样,直接退学,这样对她的未来更有好处。可以继续骂清华,这个很多人都爱听。我也知道,清华有的是可骂的地方,那些猥琐龌龊的地方,一天写一个,写到退休还写不完。到时还可以说,我是为了清华好啊,我是提供不同的声音有助于他的发展啊。

可是,就不能找点实在的事情吗?你能努力能改变的事情?觉得教育体制不好,那就努力研究这个问题,在这个行当里争取话语权再改变它;觉得大家都太主流了,那就成立点社团,做NGO,其实这种组织相当多找一个参加就可以了……总之您干点需要努力的事情行吗?

其实,哪怕你就做创作,多花时间研究点文化,把国学东西读个透,你的小说也可以脱离一下小清新的口味啊。金庸受欢迎,也是有厚厚的历史地理学问当底子的,虽然错误不少。你完全可以砸下一笔时间,写一部自己能感到骄傲的厚重点的好东西出来啊。

可其实你根本就不想。那对你来说太累了。你的精力都用于上报纸,拍杂志照片,到处说俏皮话。这么利用时间才比较值当。

5

有好多人支持她,说是有不同的意见也很好啊。多一个公共知识分子也不错啊。是这样,我也很喜欢过那些公共知识分子,聪明,幽默,而且很多时候真的看着很消气,大家还都那么喜欢。不过再怎么羡慕,我也几乎没想过这条出路,本来写字也烂,而且要说起批判社会,我遇到过两个帝都的哥,还有一个看门的大爷,聊一次就知道我在这条道路上完全没有任何优势。中国这方面的牛人得有半个亿吧。这几天去菜市场走走,一排摊子能有一大半人都在抱怨体制呢。

对,抱怨有时也很有用。能对政策施压,能让大家民主开化,我从没否认过。可是,该有人做点实事吧?加藤嘉一也说,重要的是区分哪些是能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然后对能改变的事拼命努力,不能改变的事尽量从容。人活着总得发现社会需要些什么样的人,然后努力在这个方向做点事情出来。我觉得,现在的中国并不缺一个骂体制的。这么浮躁的环境下,谁都爱骂,反而是脚踏实地干活的人,越来越少。好好干自己的工作,即使做不到世界顶尖,也要业界能够认可,社会能够信赖,多一个这样的人,还不是比多了个喷子更有价值。我深感这种思维是学校教给我的,即使做不到,也深信之。

6

当然,在时下,抱怨也可以作为一种营生。有个叫肖锋的人,这位《新周刊》的主笔,说清华的校训是十六个字,后八个字被和谐了。要辩驳这一条荒诞的流言很简单,去看看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校训,也是八个字而已。而这位主笔,大概什么查找都没做,就这么写出来了。李承鹏也什么查找都没做,就那么写进他的文章里了。大家疯狂转载,没人在意那是不是真的。

有趣的是,这二位在看到反驳他们胡说的铁证时的反应。主笔先生说,对,就是他传出来的,但他觉得清华校训应该包含这几个字,顺便骂清华现在不怎么样了,意思大概是我们怎么骂都不算过分的。那我们校训是不是还该加上世界和平啊?

李承鹏更逗,他先是说清华有人盛气凌人指责他了,然后又用了一条新的谣言来代替这个,放了一张百年校庆大礼堂开大会的照片,说上面全是官员。下面好多人开始谩骂主席台上的人都是垃圾都该去死,赞他写得好。

我们这代确实不肖。确实该骂。可是当时坐在主席台上的,是各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们,这多少人都眼睁睁看着呢!是,变得势利现实的是我们,为了买房什么都不顾的也是我们,我们现在这些清华人有万般不是你们都随便骂。可是老先生们,是你可以侮辱的吗?

事实上就是看到这个,看到这种完全不负责任的文章,才让我实在忍不住想开始写。见过老先生吗?我是见过。我们组里的陈先生,是梁先生的学生,退休之后开始做乡土的研究,这么大年纪了一只眼睛又看不见,为了做学问偏往最偏的山沟里跑,和乞丐一起睡破庙,被县长辱骂也要低声下气劝他留着古建遗产……这样的事,连干了这么多年,完全为了文化遗产。那一代的清华人,那种精神,那种作风,那才是我们心中这所大学的精魂。梁思成诞辰110周年的大会上,看着梁先生生平的短片,多少同学都会落泪。就算我们做不到了,就算我们完蛋了,老先生们也是我们一定最尊敬的,最崇拜的,最有感情的,这些人,不容任何污蔑!而你凭什么明知不是这样,偏要放着这图片,说着这样的话,还故作姿态煽风点火,让一帮暴民随便乱骂最恶心最下流的话?打倒一切反动学术权威,你很得老毛精髓啊!

对,那个把领导人放在最上面的海报很讨厌,我见到的所有同学无一不在骂那个创意。可校庆期间,我们有无数的海报,拿出那张没人看过几眼的海报来,能代表什么?你就可以顺理成章,偷梁换柱,说你侮辱校训侮辱老先生是正当的了?

《新周刊》这位更神,直接编造假校训。梁任公先生还在的话,他可以改,而你想改就改,凭什么?那是多少代清华人心里最真切的价值观,最深重的信仰。那不只是我们这代不肖子的校训,不只是领导人们的校训,那也是老先生们的校训,是四大导师的校训!

这两天就遇到过,路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对送他离校的学生语重心长的说,要记着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说每个字的时候,都带着几乎溢出的深情,让我回来也感动了许久。而没一天就看到这么不知廉耻的造谣。反正对你来说无所谓吧。可这八个字牵着多少人的心,你明白吗?

作为《新周刊》的主笔大人,这么做的理由其实很简单。捏造事实也好,只要制造话题,让文章有爆点,多卖几本就好了。李承鹏也是一样,只要看起来这个论据能提高点击量,管他是不是真的,反正只要骂得够滑头,骂的是体制,用他的妙笔稍一煽动,自己再怎么瞎说再怎么污蔑,也还是替天行道的网上侠客啊!这两个搞传媒的,看来完全不必讲什么严谨。只要大家想听骂谁的,他们就骂谁,只要我们这代有的骂,他们即使捏造事实也可以理直气壮说自己骂得对,还洋洋得意!

看到他们的反应我顿时就明白大师兄当时讲述自己不想再掺和这个圈子的心情。这就是中国的文人,文人!用他们的花言巧语可以轻易颠倒黑白,扭曲这么直接的事实,侮辱这么多人最珍视的东西,却脆弱到只会躲避话题,连一个最简单的道歉都不敢给!

7

我这辈子大概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了,但是还好,清华学生除了务实就有一点好,心齐。如果哪天,有哪位校友有幸遇见最爱捏造的《新周刊》主笔,或者这位最爱用各种谣言当论点的李承鹏先生,劳烦问问他们,清华的校训,到底是十六个字,还是八个字啊?

再看看这两个不要脸的,这次又要怎么回答。

(二)《厚德载物》

来源:http://www.douban.com/note/147929793/

本来不想趟这滩混水。但后来想想,异数还是应该发一点声音。时间有限,只写到睡觉去为止,论证不会全面,请看客担待。

首先的观点,一个人没必要总想着自己的优点,总盼着听人夸奖。优点既然本来就在那儿,人家不说也不会跑了;反而是别人批评的时候,哪怕偏颇,也可借此去反思一下,如是纯粹的胡说八道(如李承鹏文),本来也伤不到自己,就更犯不上冒火。一般说来,人恰是在被戳到自己最不愿去正视的痛处时才会大光其火。

我就不啰嗦清华的优点了。只说一句,清华人很多,作为个人来说,多数都是相当朴实且相当踏实而能干的好人。但是好人也是有缺点的,往往自己看不到,往往被人指出就不高兴、发火。厚德载物是很高的境界,比自强不息难得多,多数人是做不到的。别的学校的人做不到,好歹也没有这样的校训。清华人一样做不到,却往往喜欢拿这个校训来说事儿,这有点讽刺。

我想说,每个优点背后往往都指向一个缺点,我来戳一戳隐藏于这些优点背后的intrinsic于这些优点的问题:

1. 清华人抱团

团队精神在做许多事情时是必须的,最有效的。但是,清华人的团队精神来自何处,需要反思一下。在某种程度上,是洗脑成功的后果。清华人(on average)大概也是我所见的最听不得别人说自己学校坏话的,个中情绪或类似怀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国民。首先,入校伊始,校方就不断灌输清华人这个概念(不幸我现在也在使用),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荣誉教育、忠诚教育。一群最聪明的人凑到一起,共同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好的一群人,不可否认,这种感觉是相当好的,不被教化不容易。此后多少年,每当我批评清华的时候,无不被校友围攻。(因此我确实很同情蒋方舟。)

插曲一则:911时我刚刚毕业离美,在清华园与同学聚会,满桌叫好,同仇敌忾。我反驳两句,寡不敌众,深感悲哀。

2. 清华人实干

这是一个无可否认的非常突出的优点,简直可以说雄霸天下。可仍然,在它的背后,是人文精神的深度缺乏。相比之下,清华人普遍相当缺乏反思精神,且从心底鄙视人文学科,(比如谁要是个诗人那多半是被广为嘲笑的)。即使兴办人文学科,也倾向于把它办得技术性、科学性、量化倾向严重,更不消提政策时常是花钱买大牌。另外,技术治国的理想本身,也是和缺乏人文素养联系在一起的——清华人绝大多数不能理解为何技术治国有其深刻弊病和隐患。

工科思维有着功利主义的根本倾向。

3.内部改良

清华人对治国多数持内部改良的观点。作为个人观点,这完全无可厚非。中国需要一大批实干肯干的人去努力从内部改良。但是在这个背后,是对异数的不宽容,对站到体制外的人士的第二本能的抵制。另外,从群体考量,为什么清华人如此普遍地持内部改良的观点,颇耐人寻味。蒋方舟一文骂得偏颇刻薄,在这个问题的根本处却是到位的。

学生干部,当然有很好的。但就是这些极好的干部,真诚的又红又专的,毕竟是个人利益与之统一了。一方面这消除了个人办实事(同时地位上升)的很多障碍,使得事情容易办成;另一方面,在一个恶劣的体制里,不被腐蚀不是一件容易事。单纯的功利主义思维是否会把事情引向反面,我不敢说,但不妨提出来。

另外,学生干部,绝不是多数是好的。从我个人经验来说,是很遗憾的,学生干部普遍说来是学生中最会钻营的人,这些人后来到未必一概仕途通顺(毕竟天梯窄),但出国、做生意、搞女朋友,等等方面,心机多数过人,当然最后事业飞黄腾达的比例确实也要高一些。

内部改良是否真能实现,我不知道,但缺乏外部反对派的鞭策,绝不是好主意。我真诚地希望施一公这批人能成功,但是不要以牺牲另一批人为代价,也不要以牺牲自己的道德中干为代价。

4. 插曲一则

我大学最好的女友之一,与一又红又专、真诚而上进的学生干部结为伉俪。此后在该学生干部的带领下,信了一个转--轮子--的功。男生最后在直博期间被劝退,最终以身试法被判7年,女生失踪。校方是怎样保护这位最为典型的清华的好学生的,我不得而知。但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当年在各大高校中,恰是清华信此功的人突出的多呢?是否与易于被洗脑有关呢?是否与缺乏人文思想背景有关呢?(因为不曾深入思考过那些问题,才那样容易被攻破?)我想,一定也与清华人的朴实有关,但这朴实是怎样被滥用和牺牲的呀!而且在最后关头,洗你脑、栽培你的校方,真的保护你么?

事实上,六十年来缺乏自由传统的清华是相当不宽容,不厚德载物的。

最后,我想说,首要的不是中国人,不是清华人,而是要做一个人,归属问题是第二位的。遇到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没有比“心齐的大学”更玷污大学的表述了》

来源:http://www.douban.com/note/147935890/

早上看到大家在纷纷推荐。因为被设置成不允许回帖,所以各人的推荐理由,不得而知。怀着复杂的心情,我也推荐了。

大体上说,我挺喜欢这个工科人笔下的、也是他心目中的清华,这里有脚踏实地的老师,勤奋苦干的工科生,他们信奉干实事,信奉不懈的努力,他们是国家的精英。

可是另一方面,我相信蒋方舟所说的清华,亦不是她所编造。昨天看到她的一个采访,她说在新闻系的作业,有一篇是要求为城管说两千字的好话,还说在课上,她发现老师是把自己放在统治者这一方的。村上春树说: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蛋这一边。而这样的新闻系——我且不推广说这样的大学”——是站在坚硬的高墙这一边的。

在这位作者的文章里,我最受不了的是这一句:清华学生除了务实就有一点好,心齐。这句话让我不适。

务实这个词,本身就有两种解释,可以是埋头做事,也可以是枉顾理想、只看现实,这两者并不矛盾。也许前者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这且不谈,心齐这个词让我感到恶心了。只有部队、工作队、营销团队,才会把心齐作为自己的优异品质,而大学最根本的品质是自由的思想,没有什么比心齐的大学这种表述更玷污大学这个词了。

我上大学时候,因为是外语系 ,老师常给校领导做翻译,说他最怕领导介绍自己学校历史悠久,都一百年了。要知道,一百年,人可以算作人瑞,而对于传承人类文明的大学来说,真还稚嫩得很。

ps,这些年,国内的大学纷纷百年,为什么唯有清华,可以搞得这么轰轰烈烈,大家都懂的。在这个喧哗与骚动的背景之下,大谈大学精神,未免是侈谈。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大家各自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比如那个作者继续脚踏实地地盖房子,蒋方舟继续写她的文章,李承鹏继续维护蛋的利益,等等,多年之后,或可有改观。

(四)《清华家属的清华印象》

来源:http://www.douban.com/note/147909018/

在伯克利读书的时候,混中国留学生圈子,经常一起聚餐什么的。那时候大家都刚到没多久,尤其是几个不同圈子的人聚一起的时候,就要互报家门。基本上大致比例是北大三分之一,清华二分之一,剩下是来自其他大学的零头──我就属于那一个两个的零头。

北大那帮人一般报完家门就算了,该干嘛干嘛,清华那帮人往往还要热情洋溢地序齿:你是哪个系的?你是几字班的?(一般你听到人问你是几字班的,那肯定是清华人了,这好像是民国时候就有的传统,比如说03年入校的,就是三字班。)这么互相一介绍,清华校友们就好像找到组织了一样,开始谈老师谈课程谈学校。当时我就想,清华的凝聚力,还真是没话说啊,我们复旦毕业的,至少在湾区这个IT工程师集中地,一个个都好像独行侠一样,很少见扎堆的。有一次聚会还有人吵起来,因为一暨南大学毕业的哥们看不得清华那帮人的气焰,冷嘲热讽了几句,最后差点就打起来了。

后来我就嫁给一清华男了,我的清华印象基本上是从我家那位身上来的,样本有限,不敢以偏概全。我家这位是清华又红又专的典型。他不仅是党员,而且还当过系团委书记,搞过学生工作,做过辅导员。我对这些背景一开始是嗤之以鼻的,要知道,复旦有这样背景的人,基本可以归入不与往来户一类了。不过后来了解下来,清华这批搞学生工作的人,真是很有一套的,至少我老公完全改变了我对学生干部的刻板印象。

首先,他自己当初很真诚地信仰共产主义,也因此很真诚地去试图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试图去改变中国的未来,并且在发现事实不同于宣传的时候,又很真诚地进行痛苦地思考,调整自己的信仰。这一过程使他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其次,他的道德感很强,而且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但是又不迂腐,在原则范围内能做妥协。再次,可能是接触学生多了,他一直保持对不同人和想法很大程度的宽容和理解。

这次校庆,参加了我老公系里历届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聚会。我们一起去唱卡拉OK,然后去吃西门烤翅,我发觉他们都是多才多艺,性格开朗的人。他们笑称,他们系挑选辅导员的标准,就是要能说会唱。饭桌上除了八卦就是回顾他们干学生工作的心得体会。跟他们接触下来,我觉得我老公不是清华辅导员的特例。这批人虽然性格各不相同,但都有类似的气质。他们很乐观,很自信,他们有改变现实的勇气,不愤世嫉俗,能圆通地处理具体问题。

他们历数每个人任内做的贡献,一位建起了他们系的ftp系统(这位大哥反复强调只是分享盗版资源而已,完全没有违禁内容),一位发起了帮清华男找女朋友的社团活动,一位在SARS期间带着学生讨论各种人生和社会问题,帮他们熬过恐慌的隔离期。如今,他们又组织了一个公益小组,每个人捐了点钱,打算帮助北京的农民工子弟。

又红又专,是近期清华遭嘲笑的一大热点。但是,如果真能落到实处,如果是真诚地用努力去实现,而不是口头上的夸夸其谈、做秀装逼,又怎么不是好事呢?自由派们高谈的社会责任感,又岂知不会从体制内部生发出来?至少我在这批清华辅导员身上看到了可能性。

我接触过不少清华人,老老小小的,根据我不太可靠的个人印象,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务实。务实,并不是说他们只顾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相反,其中很多人谈起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来比文科生还生猛。但是,他们跟你讨论这些大问题,往往会把问题还原为技术问题,然后试图解决技术问题。我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不过海归的人里面,清华的比例好像要高于北大。恐怕这些人里面很多是跟我老公想法类似的──回国就是想干点事呗。他始终相信,制度是可以从内部慢慢改良好的,靠一代代人去进行自然的新陈代谢──因此学生工作是重要的,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关键,是未来中国的希望。你可以说他们头脑简单,但简单有简单的好处,坐言起行,有时候就是需要点简单的魄力。

我不想说清华百美齐备,万事皆好,这是不可能的。但这个学校的确有其非常鲜明的特色,这个学校培养的学生中也有很多人认同这一特色,并且身体力行,引以为豪。批清华的,赞清华的,都回避不了这个现实,就是现在的中国在政治上的确是技术官僚治国,在经济上的确是要依靠科学技术为推动力。清华这个学校培养人的方式方法,也因此通过其校友,渗透到中国的方方面面,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抛开百年校庆做秀的成分不谈,这所工科院校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到底何在,校友网络到底积累起了多大的社会资本,又红又专到底意味着怎样的教育策略,都是我们需要从学理上深入讨论的问题,不是简单一就能了事的啊。

——————————————————————————————————————————

看完这些迥异的观点和论述,你心里有答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