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狱第二季结局:深度访谈:展望2011——考研政策七问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30:55
主持人 徐晓颖:各位网友大家好,2011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有几天就要举行了。今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了151万的新高,所以说研究生这个群体也受到越来越人的关注。在2010年也有很多考研事件和现象需要我们反思和回顾。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三位嘉宾来做客我们的访谈直播间,就相关的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首先我们欢迎以下三位嘉宾的到来。一位是万学海文的专升研的项目负责人,也是全国考研辅导名师,有请牛老师。另外一位是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师李伟老师。还有一位是07考生,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的田茂江同学。
  【规模之问:我们需要多少研究生】
  200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39万,2009年47.5万,2010年46.5万,,而在最初相对1997年5.1万招生人数已经翻了将近十倍。2011的考研报考人数突破150万,有人说我们的研究生还是太少,扩招是大势所趋;有人说研究生已经在步本科扩招的后尘,硕士已沦落到和白菜一个价,研究生扩招导致培养质量下降,不少应届硕士生开始后悔三年前没有选择就业……到底谁是谁非,研究生招生又该何去何从?多大的规模才是真正符合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国情?规模之问让我们共同关注:我们到底需要多少研究生?
  三位也知道我们今年研究生的招生报考人数达到了151万的新高。很多人觉得对于研究生招生这方面,有些人认为会继续扩招下去这是国家政策,但是有些人也觉得研究生可能会重蹈本科生的覆辙,很多读过研的人也会觉得自己的质量水平有所下降,机会成本回收不回来,三位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牛锦儒:实际上我个人觉得在研究生这块,我们国家的研究生是应该扩招的,这一点国外还是国内,无论从学术、研究、包括我们职业能力的发展都是应该的。但是我们就要抓住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研究生扩招的质
  量如何。因为研究生对于我们整个民族和学生群体来说,研究生起到一个精英的团队作用,而这个团队必将带动我们社会的发展。在这个团队当中,有两个方面,要么研究生进行了研究单位,要么研究生去就业。就业这块,在我们很多企业、公务员部门等等的岗位上都有这些需求,有的时候很多同学找不到工作,但是有很多优秀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想招到优秀的人却找不到这样的人,所以研究生的质量才是研究扩招之后应该把控的重要一步。
  主持人 徐晓颖:就是要非常注重研究生素质的培养。
  牛锦儒:因为在我们很多地方,包括香港、海外一些优秀的学府,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基本在1:1左右。包括现在很热门的正在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它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也是在1:1的,这也体现了一个民族想要强大的话,一定要有一批优秀的人才挺身出来去做科研,真正的把学术搞上去。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研究生扩招并不是我们最重要的目的,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的提升才是研究生扩招最重要的目的。
  主持人 徐晓颖:我们再来问一下李老师,您觉得现在的生源素质有没有下降的趋势,因为很多人质疑这个问题?
  李伟:首先我是同意牛老师的观点,研究生肯定是要招的。但是招的研究生要怎么培养这是我们要考虑的。为什么说研究生肯定是要招的呢?因为研究生的比例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作用,整个美国的国民的学历素质就是非常高的。中国我觉得这条路肯定还要进一步的走下去,从数字上看,整个的研究生还是比较少的。我们看一下2009年,我们招的研究生是47.5万,2010年招的研究生是46.5万,应该说还是有这个需求的。
  我应该同意牛老师的观点,就是怎么培养,让质量不下滑,这才是我们的关键。我是来自外语专业的一个老师,我的感触比较深,英语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说对老师的要求,班级的数量都有要求,越小越好。一般教英语、
  学英语的,我觉得在18到25一个班合适。这么一个数量上来之后,会对整个硬件、师资、实验室,包括外教的数量都会造成一定的冲击,我想这个冲击是有的。但是我们现在,包括北京邮电大学在内,减少扩招对学生质量带来的影响。生源这块我倒没有多大的感觉,我觉得近几年学生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尤其我们这个学校还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 徐晓颖:我们再来问一下田茂江,您觉得你读完研究生之后机会成本是怎么样的?划算吗?
  田茂江:我也赞同两位老师说的,研究生以后还是应该扩招的。咱们通过每年的高考人数,或者是大学生的毕业人数,还有考研录取的人数发现有一个很悬殊的比例。比如说2010年,全国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30万,但是研究生招生只有四五十万这样的水平,所以说有很大的差距。从这个比例上可以看到,研究生还是要扩招的。因为我是学数学专业的,数学专业的学生以后的毕业去向主要还是当老师。现在当老师这个市场来看的话,很多学校,比如说初中、高中,现在很多学校已经是要求招聘的老师是研究生学历。
  所以说,看来现在整个社会对研究生、高学历还是有很大的需求。
    【方向之问:研究生专业设置何去何从】
  考研开门两件事:选择专业和学校。这两件事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选择专业。
  专业关乎考生是否考中,更跟他今后的科研和工作方向密切相关。同时,专业也是招生院校在制定招生规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随之变化,学生选择专业和学校增减专业都将随着这些变化而变化,08年12月,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编制200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通知要求,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缓解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加大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
  那么,哪些专业在国家经济结构占有优势地位?哪些专业将逐渐缩小招生规模?2011年,考生更期待深入了解有关专业设置的系列问题。
  主持人 徐晓颖:平均需求都在提升,各行各业都在提升。我们在问另外一个问题,你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有没有特别考虑一下,因为现在很多同学在选择专业上这些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田茂江:我现在意识到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但是当时报考专业我还没有太多的顾虑,因为我当初主要是因为兴趣这方面选择数学的。但是这几年读下来之后,我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很关键。比如说以后要做老师的话,如果你读的是教育专业,实际上教育专业整个社会对老师的需求,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不平衡的问题。同样是老师,比如说中小学老师,实际上整个国家对中小学的老师的需求量不大。比如说如果你当初选择了中小学老师的话,你就业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个很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国家对于幼师或者企业学的老师,这方面的老师是缺乏的。所以同样是一个专业的话,细分下去,不同的专业以后的就业前景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 徐晓颖:现在因为国家也看出来了很多专业的设置跟经济发展是不挂钩的。现在经济发展多元化需要很多新兴的专业的人才,我们就来问一下两位老师,您觉得未来会出现哪些新专业?哪些专业会占一些优势。
  李伟:我是这么想的,首先专业可能会存在一些时效性的问题,有几年某些专业很火,但是过了几年这个专业不火了,甚至变成了冷门,有这样情况的出现。所以我想说一下,学生们选专业的时候,要眼睛亮一些,不要着眼于眼前的利益。今天这个专业火你就报这个专业,你想想,四年的本科、三年的硕士,再加上博士,你毕业的时候这个专业已经不火了。要一个非常良好的心态,不是说盲从、跟风。
  在我看来,咱们国家至少在有些专业,应该在今后很多年我们还会持续的火下去。我个人觉得航天航空、生物制造、信息通信。这些专业是承载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另外一方面,咱们国家跟世界上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比如说航空航天,另外我觉得国家有另外一个问题,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要考虑一点,有的专业不是会带来很大的经济回报,比如说社科专业,同学们在选择的时候更多的是要有一种奉献的精神。
  主持人 徐晓颖:我们再问问牛老师,您看一下专业设置的问题。
  牛锦儒:我觉得现在是分为两步走,这两步都是很漂亮的,第一个是强调了科研性质,第二是实用性质。包括近几年专业硕士的大量扩招,以及专业硕士学科门类的细分,这就体现了国家的决心。我们国家的教委决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之内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所以就加入了这样的信息,加入了这个信息之内,在全国的范围之内,不断的进行实践和改革的试点的工作。我觉得这个还是非常成功的。
  在专业设置这块,我觉得现阶段来讲,第一个国家越来越把一些专业的细分度越来越细化。就像刚才田茂江提到的,比如说教育这块,包括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包括高校、甚至于高校管理,等等这些专业的细分。
  主持人 徐晓颖:一定要摆好心态。
  牛锦儒:在这块来讲,包括我们现在高校把设置这块设置的也非常细致。还有实用专业,更加强调跟现实当中结合的非常密切。比如说像我们之前很多同学喜欢的经济学、管理学。在这些方面,原来像金融,之前在我们念书那个年代还不是热门的。近几年金融火了、国贸火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二级学科的设置增加了很多学科之间的方向,比如说原来很多同学学的是企业管理,像以前来讲是比较笼统一些,但是现在企业管理里面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现在有很多方向设置,这种方向设置更贴近企业、实操性的行业。这使得我们的研究生的培养更指向了一个具有实操性实践的方向。所以说在这块来讲,我们的教育改革包括方向设置的改革,我们国家还是做了很多努力,现阶段看还是非常成功的。
    【模式之问:专业硕士扩招为何遭冷遇?】
  今年教育部公布了38类专业学位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有19类专业学位首次招生。但从报名情况来看,专业硕士仍未得到应届毕业生的青睐。采访中,八成报名者表示会选择学术性硕士。
  从2009年以来,专业学位招生政策的不断调整引起了社会各界热议。一方面,考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缺乏足够了解,不乏对其认可度和就业前景的担忧,另一方面,培养院校在招生、培养等具体操作层面还有待调整和明晰。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增加也对院校如何推进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创新提出了挑战。熊丙奇表示,“研究生教育这一重大战略调整,并非"一增一减"招生规模即可做到。如若招生模式不变、培养模式不变、管理模式不变,这样的调整,很有可能重蹈学制改革的覆辙。”那么对于专业硕士扩招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主持人 徐晓颖:说到了专业设置,刚才您也提到了专设的问题,我们现在也是说一下,因为今年国家38个专业当中,有19个都是首次招生,可是情况并不是很乐观,有很多都遭遇了遇冷的状况,两位老师说说是为什么?
  牛锦儒:实际上专业硕士在国内的推广并不是特别的多。但是在国外我们很多同学申请留学,考雅思、托福,很多在国外读的都是专业硕士。因为在国外确实是这样,因为研究生的培养之前学术型的人才是非常多的。但是每年50万的研究生并不是都会去做学术。在这样的情况下,催生了专业硕士快步的发展,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信息不对称,这个可能我们的李老师也有这种感觉,比如说国际教育硕士,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专业,但是学生报的却不多。
  主持人 徐晓颖:很多同学还是报传统的想法。
  牛锦儒:比如说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这也是基本上在全国第一第二位置。所以在更多的设置来讲,这应该是一个趋势,而且确实也是一个很大的方向。
  主持人 徐晓颖:目前有很多学生和家长不认可这个,但是慢慢他们会意识到专业硕士还是很重要的。
  牛锦儒:企业对专业硕士是非常认可的,因为他需要在这样一个行业当中非常优秀的人才,比如说金融硕士、会计硕士,这样实操性的培养,方向性的培养对于企业来说是求贤如渴。
  主持人 徐晓颖:我们问一下田茂江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同学,他们平时选择专业都会从哪方面入手?
  田茂江:专业硕士我身边的同学选择的还不是很多。我觉得这有两个因素,首先对新的东西大家还是很害怕的。但是实际上这些专业是很好、很热门,如果他学了以后,他以后的前景肯定是比传统的前景要好的多。所以我觉得这方面,国家社会可以多做一些引导性的宣传,如果能让学生切身的看到这种前景的话,我觉得会有很多的学生选择专业硕士。
  李伟:我本身是给专业硕士上课的。我本身有一种想法,比如说工商管理硕士,这个已经有些年了。但是为什么说工商管理硕士大家的认知度比较高,但是专业硕士却遇到了寒流?其实这个某种情况还是大家不太熟悉,这个接受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主持人 徐晓颖:有些人觉得课程设置上跟本科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就是说他这个质量不是很高。
  李伟:很多学生在报工程硕士的时候,他心里没底,这样他就不愿意冒这种风险了。但是有些单位在开这种专业硕士的课的时候,你是不是心目中也有这样的实体把专业硕士办好,这是大家需要考虑的。如果我们学校把每一个专业硕士都办出特点,办出彩了,会有很多人报名了。我觉得将来工程硕士也好,MBA也好,不仅要办,还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他有自己的这些优点,我觉得到那时候大家的误解会逐渐的消除,会有正常的看法。报名人数会逐渐呈上升趋势。
  主持人 徐晓颖:其实社会是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的。
  那我们再问田茂江,当初你报考的时候有没有考虑看一下这个学校的学费。
  田茂江:是有考虑的,其实有很多学生都会考虑的。
  主持人 徐晓颖:要把这个因素考虑进来。
  田茂江:这个对很多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机制之问:研究生培养机制如何改革】
  如果说近年来关于研究生考试最大的讨论,那一定是关于培养机制改革,从试点到全的普及,培养机制的改革给学校和学生都带来了新的考验。
  学生更关注与自己的学费,是上一个收费很高的好学校,还是上一个自己有可能得到奖学金的差一些的学校,成为学生在报考时需要思考的另一问题。而学校则更担心招生的生源问题,在收费的压力下,如何能将优秀的生源招到自己门下,如何进一步缩小不同地域和水平的学校之间的差距,成为学校头疼的问题。有人说培养机制改革是费用的改革,有人说培养机制的改革是从制度上根本上的改革。2011年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将继续进行,在探索和进行中我们还是要多问一问:我们的培养机制改革真正需要改的是什么?需要怎样改?
  主持人 徐晓颖:很多人可能会选择有奖学金,但是学校并不是特别好的。但是有些同学家境好的会选择学校质量好一点的。所以有些人觉得我们研究生机制需要改革,不仅是从学费这块,是从整个招生制度都要改革。牛老师谈谈。
  牛锦儒:学费这块是研究生改革的一方面,专业硕士的学费确实比正常硕士的费用要高,而且公费名额也不是特别多。我觉得这个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费用的改革。如果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现在很多学校都是这样,假如说你这个同学真的很不错的话,他会援引企业的奖学金。说白了,我们学校更希望一个优秀的同学,在学校和企业的帮助之下,很好的毕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所以我觉得学校对这种倾向性还是已经加大一些,让更多的同学选择这种精英教育。
  李伟:其实我觉得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改革是一个大的词,我轻易不想提改革。但是我们国家做的还是不错的。甭管一个学生一年学费是多少,但是这些年还是远远不够的。国家需要培养一个大学生都要投入相当的财力。我们应该知道作为一个优秀人才,单位高校吸引一个人才的加盟
  不仅是本科生机制。我觉得一个高校,因为中国的高校大部分都是公办,国家的高校还是应该有一种意识,对于贫困生的补助力度要加大。有一些高校对贫困学生的力度在一点一点加大。
  田茂江:有一些学校针对贫困学生会有一些饭卡补助。实际上是有很多方法的。
  李伟:别因为学费上不了学,别因为学费选择不了学校。
    【利弊之问:研究生统考增多是进步还是倒退】
  继06年教育部将心理学、教育学、历史,08年农学等纳入全国统考科目后,08年又新增计算机专业统考。再加上法硕联考,MBA联考,至此我国比较重要的学科门类基本上趋于统考。
  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这项近年来研究生入学考试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统考之后,学校的生源更宽阔了,尤其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农学等院校,有更多机会招手到来自不同省市的生源,学生的选择学校时也省去了很多顾虑,可以不再去考虑学校的学科专长,导师偏好等因素,所有同专业的同学又一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同时,统考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不同的学校之所以有区别,在于各自的个性,统考之后学校的从个性走向共性。面对关于统考的种种说法,我们要问:研究生考试实行统考究竟是教育公平的需要,还是利益的驱动?是有利于选拔出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还是对学生创造力和大学个性的扼杀? 这到底是考试制度的进步,还是学术研究的倒退?
  主持人 徐晓颖:从2006年开始,统考的科目也在增多,这也是国家比较大力度的改革。很多人就觉得一方面统考科目增多了,这是一个好事,但是有些人觉得这是抹杀掉了自己的个性。
  牛锦儒:我是举双手赞成统考的。因为研究生是全国性的招生,我希望高考也打破这种地域性的。教育部角度来讲,不仅仅心理学、教育学,例如理学等等都出了统考的试题。在这个统考试题上,它体现了就两个字,“公平”。实际上在实现了我们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平的时候,后面的东西可以放到复试里面去。比如说我们这个学校需要什么样的研究生,我需要我的研究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我可以从复试里面是完全可以考察的。一定是要两步进行筛选,这样你招来的研究生也更符合我们这些老师对研究生的标准和要求。
  李伟:这个问题我倒没有特别的关注,但是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我觉得统考有自己的可取之处,但是批评声音也很多。最主要的批评是认为统考会扼杀学生的创新力。但是在现阶段我们统考的意义是保证公平,但是这个公平只是相对的公平。
  主持人 徐晓颖:有没有利益驱动的因素?
  李伟:我觉得统考某种意义上会避免利益驱动因素。更多的情况下,我觉得统考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提供的公平。比如说有些同学偏科,我们也是要有一些个案,比如说加入复试,这个可能是将来的发展方向。
  牛锦儒:我们统考包括研究生、物理、政治的阅卷来讲,在教育部实际上提供的在阅卷上的标准是参考答案,不是标准答案。参考答案这个方面只要你在答的答案围绕着这个参考答案就OK,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比如说我们同学有自己的观点的话,我们阅卷老师还会为这个同学加分。
  主持人 徐晓颖:在试卷当中也会存在个人发挥的机会。
  李伟:我本人每年都会参加新生入学考试的阅卷工作。我是阅卷老师我看不到姓名,整个试卷是被扫描到电脑上去的,一定会保证分数是比较公正的。我觉得这种意思就是说,统考是从分数上面决定学生命运这块是比较公平公正的。所以目前我看还不是所有专业都统考,今后在发展当中我们还会完善。
  田茂江:我觉得统考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在选择院校的时候就有更多的选择。因为过去不同的院校设置的题不一样。有些考生比如说他想考北邮,但是北邮的情况他完全不了解,他在这个学校也找不到人去咨询,这样的话他就放弃了。现在统考了就可以自由选择了。
  牛锦儒:专业课不同学校试题的命制也不太一样的,包括像北邮优势是计算机、通信这块,几乎它的难度是和北航是差不多。但是你拿到其他学校去,比如说在这个分数,同样的一个同学实力是完全一样的,他考北邮只能100多分,但是考其他学校他会考到120分,竞争也不对称。统考还是一个大的趋势,也是目前国家的趋势。
  田茂江:而且这样的话从总体上也能提升研究生的素质。他选择一个不太好的学校,来考这个学校的同学觉得简单,实际上他们的水平是差不多的。
  李伟:很多人统考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实际上我觉得学生在未来两年还会有两年的培养周期,我觉得这方面不必太担心,这个阶段完全可以把自己个性化的东西充分发挥。
  主持人 徐晓颖:所以说三位都是比较赞同统考的趋势。
    【公平之问:保送研究生如何恪守公正】
  2010年,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四所国内知名高校公布,2011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占招生总数的比例增高,有些院系达到60%至80%,部分专业甚至全部招收推免生。名校扩大研究生推免比例,各方褒贬不一。激烈的竞争给了考研生加倍努力复习的压力,但是无可逆转的是还有大多数考生要惨烈的“牺牲”在考研的战场上。日益增加的保送生名额,刺激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动力,同时,为了争取保送名额而引起的系列暗箱操作也开始蠢蠢欲动,毕竟,只要有机会保研,是没有人愿意经历长达一年身心俱疲的考研复习。那么,如何才能完善保送制度,从而保证保送生从申请到筛选直至入学过程都恪守公正呢?
  主持人 徐晓颖:我们还知道,去年在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四所国内知名高校在研究生招生保送学校的学生名额占到了60%到80%的高比例,这样就给很多外校想考这些名校的同学带来了一定苦恼。因为我觉得我很想考这个学校,但是你们本校的保送名额这么多,这样的话给我们带来的压力也是更大了。各位怎么看?
  牛锦儒:保送是要保送了,但是保送的名额过大,对于一个学校没有什么太好的现象。如果你培养的同学都是来自于你这样一个基因的话,实际上往往对发展不是太好的。但是像北大、清华、人大这些学校,加大了保送的名额,实际上他也希望有一些精英中的精英。这个我得说一下,包括像北京大学这个保送里面是60%的保送率,算是比较高的保送率。一般他是校内30%,校外30%,这块我觉得做的还是可以的。校外的30%还是可以选拔出一些比较优秀的同学。
  李伟:就是北大真正自己的近亲才30%。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保送并不是中国特色的东西。比如说你很优秀,你的推荐人愿意给你推荐,这个很正常。我们要做到的是,如何在保送过程当中,避免暗箱操作,我们要避免在保送过程当中,如何避免一些不好的
  现象发生。这个恰恰是广大的考生比较担心的地方。但是另外一方面,我想告诉广大的考生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生的。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你报了某一个名校,北大、清华、复旦也好,你一定要有这个信心,相信自己能考上。你不要把这个当成一个特别大的障碍。我是这么理解的。
  田茂江:现在今年就是两条路子,一个是保送,一个是考研。现在咱们国家对于全国各地重点的高中也可以把优秀的高中直接推荐到大学里面去。保送带了一种更加理想的制度。
  李伟:应试、考试、保送都是一种方式。
  田茂江:但是应试是一刀切的,保送制度是选拔一些特殊的。
  李伟:人才选拔的过程必须多元化。
  主持人 徐晓颖:在保送的制度上也应该有一些改革,也应该公开透明一些。
  牛锦儒:其实往往像我们前几年,包括温家宝总理也提到各行各业都应该有标准,实际上我们教育在招生这块来讲,也应该有一个标准,保证我们教育在多元化的情况下达到相对的公平化学。
  主持人 徐晓颖:让其他的同学知道这个同学确实很优秀,是合理的推荐过来的。不是经过暗箱操作才把他推荐来的,这样别人也会不服。
  李伟:保证推荐这个学生必须优秀。
  主持人 徐晓颖:所以说保送制度也是应该改革。
  李伟:不断的完善。
  田茂江:比如说一个学生要想获得保送名额的话,也是层层筛选出来的。所以一个同学要想获得保送名额的话,这三年基本上都在考试。
  李伟:而且这个学生必须很全面,比较优秀才可以的。
  主持人 徐晓颖:各位觉得这几所名校已经实行这种高比例的保送名额,其他高校会不会有跟进的做法?比如说北师大和其他一些外地的高校,他们会不会也学习这样的做法?
  田茂江:我觉得别的学校可能有这种跟风的想法,但是到底最后能不能落实,这个还要教育部的批准。因为保送名额不是自己说的算的,归教育部管。
  牛锦儒:每个学校的保送名额比例,这个比例教育部是有严格的控制的,而且是有严格的审批手续。每一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学校进行申请,但是申请不一定能申请下来,还是靠走很规范的程序。
  主持人 徐晓颖:这个也不是很容易能够实施下去的。
  李伟:我个人认为,适合别人的人一定适合自己。
    【公信力之问:考研复试暗藏多少玄机】
  参加一场完整的研究生考生,从开始准备直到被录取,就像打一场战役,过五关斩六将,你可以保证这一环节胜出,但是下一环节是否暗藏玄机,能否躲过明的暗的各路对手,有时候不得不靠运气。对于

此日志来自手机Qzone!手机访问z.qq.com,随时随地记录我心情!本服务完全免费,详情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