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地狱中文版下载:绝美风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27:07

農民曆 時辰 時間對照

天干與地支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總稱。
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又稱十二時辰。

十二時辰、六十甲子 的 對應表順便記錄一下.

十二時辰
時辰分佈

  • 子 23:00 至 01:00
  • 丑 01:00 至 03:00
  • 寅 03:00 至 05:00
  • 卯 05:00 至 07:00
  • 辰 07:00 至 09:00
  • 巳 09:00 至 11:00
  • 午 11:00 至 13:00
  • 未 13:00 至 15:00
  • 申 15:00 至 17:00
  • 酉 17:00 至 19:00
  • 戌 19:00 至 21:00
  • 亥 21:00 至 23:00

天干用來表示次序,地支則用來表示時間。

六十甲子
表示天干與十二地支相結合,按順序組配成六十對。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三百年的「中国农民历」


   农民历简称农历;或称黄历、通胜、民历、历书。超过八成的中国人都有查阅农民历的经验。需要查阅农民历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挑个嫁娶吉祥大好日。很多自称不迷信的父母为了嫁女儿,为了女儿的幸福,也不得不翻一下黄历,甚至他们是虔诚的基督徒或佛教徒。

   随资训的进步,年青情侣为了自己的人生大事,也都自己翻阅农民历找结婚吉日。准备婚姻日期至少需要在一年前决定。因为大多数情侣决定结婚时,可能还没订婚。有时候,要找两个婚姻吉祥又方便每个人的日子,需要花点时间。

    另外一个问题是一年後的农民历可能还没出版。这给办事有计划的爱侣或家庭带来不便。直到 2001 年,科技和网路的突飞猛进,电脑硬体和程式软体水平的提升;农民历的程式重新抬出桌面。市面上标准配备的电脑,有能力即时快速的计算任何一日、一个月或一整年的凶吉日。又因为,由精確天文太阳月亮时间计算出的中国阴阳干支三合历也已经完成。2002 年第三版「中国农民历」的软体从网路推出。此「中国农民历」从1900年到2200 年,共三百年,克服了在书店等待一两年後的农民历书籍的问题。而且,三百年的农民历可以给供两代子孙使用。

   最後的大问题是农民历的凶吉主要取自年、月和日的冲刑克合。所谓的吉日可能和当事者的生辰八字有所冲克。换言之,农民历的好日子可能是当事者的不顺利坏日子。结婚的当事者有一对,所以,「中国农民历」的软体加上功能,去检查两位当事者的生辰八字和农民历吉日的冲刑克合。如此,就可以找出某时间内的最佳吉日或列出所有周末好日子给准备结婚的情侣。

    农民历择吉术,找结婚吉日应该如此。找开张、开市、搬家、安床、上任、旅游、开工和破土、修屋、葬礼、交易等黄道吉日都要考虑当事者的生辰八字的冲刑克合。

------------------------------------------------------------------------------

词目:三更

 拼音:sān gēng(古时读作 sān jīng )

基本解释

 [the third watch——midnight] 第三更,约在半夜十二时左右

详细解释

 1.

 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子夜变歌一》:“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 唐 崔颢 《七夕词》诗:“ 班姬 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2.

 指三更更鼓。 郭沫若 《高渐离》第四幕:“ 怀贞夫人 倚门而立者有间,室外有打三更之声。”

时间名词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3时至5时为“申时”,下午5时至7时为“酉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古代人用的时辰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