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前龙马失明回美国:研究性学习中的辩证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8:52:51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如果能把握矛盾双方的关系,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并解决,将会更好地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新知,运用已知,突破已知并进行创新。
一、扶与放
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整个学习活动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这就要求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先要学会如何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问题产生的过程中坚持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由于中学生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志向,需要适当引导和激励,这就需要为问题的产生做好铺垫和引导工作。即问题的产生,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研究趣向,精选出可以唤起学生心灵深处蕴藏的求知欲、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建立问题“超市”,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引导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然后逐步扩大选题的范围。如:中学生的饮食问题,早恋问题,本地的风俗习惯问题,地方特色(饮食、民居…)问题,交通安全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自主选择课题。这样可以启迪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二、分工与合作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各小组、各组员之间既强调分工,即每个成员要主动参与,谁拟定研究计划,谁负责收集资料,谁搞问卷调查,谁撰写研究报告,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同时又强调各小组、各组员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协作关系,在调查、研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举办讲座或辩论的形式,进行交流探讨,各展所长,协作互补,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碰撞、对接、融合”,共享信息和成果,不断促进课题的研究。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放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
三、定性与定量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多种手段获得大量丰富与课题相关的资料,然而这些资料不仅是零碎的,而且是杂乱无章的。要把这些丰富的资料上升为理论,就必须整理、汇总、分类、分析、评价等。分析研究资料的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是对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变化的原因、变化过程的分析。定性分析的一般思考方式主要体现在:概念或定义是什么?问题和事实是什么?研究结论是什么?定量分析就是把研究的问题数量化,采用数学的方法处理资料,分析结果,推出结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是研究性学习中指导学生分析研究资料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论,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课内与课外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来源和母体,没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也就没有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就成了研究性学习的重大问题。而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要重视校内各种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如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学校图书馆、校园网络等,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同时又要面向社会重视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即要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自然风情,充分利用当地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图书馆、情报文献以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这样把课内资源和课外各种资源开发利用起来,一方面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又引发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有形与无形
在研究性学习后期,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课题资料经过初步的加工、整理之后,课题组成员再经过归纳、分析与概括,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推理,就可以获得研究的成果。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成果既有有形成果,又有无形成果。有形成果按研究的内容分为文字类(如: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和实物类(多媒体课件、图片、模型等)。无形成果是指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自信心、探索精神,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积极态度、责任感、学习中自我管理的能力等。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用什么形式来表达?首先,指导学生掌握成果表达形式的依据。即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取决于课题的类型和读者对象,取决于能否有利于他人清楚地了解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和成果的创新等等。其次,指导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达形式及其适应范围和优缺点,使成果的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起来。这样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指导学生,让学生了解选择用什么形式来表达研究性学习成果,以及用什么最佳方式来表达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所取得的成绩,还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理论思维能力等。
总之,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的范畴,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去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