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最后一个修真: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五个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20:40:39
研究型课程的建设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的新尝试。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尤其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弥补了传统课程的许多不足。实施两年来,受到学生和老师的欢迎。但是必须看到,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引发我们的深思。
一、在获取资料的过程中,重视网上“拿来”,轻视阅读分析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具备信息加工能力。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前人实践基础上再进行新的探索的结果。因此,任何一项成功的课题研究都离不开对前人资料的搜集。所谓“资料搜集”就是总结、分析、解释、研究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经验及前人的研究成果。
现代社会,获取资料的渠道是多方位的,书籍、期刊、报纸、复印资料等。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资料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料来源,上网成为学生特别偏爱的获取资料的方式,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在一些人文学科的课程研究中更容易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但是,从学生的作品来看,有些学生对待网上资料的态度比较随意,没有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仔细甄别,给人的感觉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些学生大段大段地把网上下载的东西拼到自己的研究中,没有对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提炼,提取那些对研究有用的信息,拼完之后,连仔细阅读一遍都不肯,前后重复、上下不连贯;也有一些学生,干脆连观点、论述都是从网上下载原封不动搬上去的。事实上,搜集资料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其目的是为了了解目前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全面了解课题的情况。同时,也可以了解到该课题研究的一些基本事实和思想,以及其他研究者在本问题上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而资料的来源也不单单是网上,网上的资料固然丰富,但也是良莠不齐的,不加考证、不认真研读,就为我所用,其危害不仅在于课题研究本身失去了价值,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没有从小养成认真踏实、实事求是的研究作风,缺少了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求实的精神。这些对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从事任何一项都是非常有害的。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说的就是读书的重要,很多思想、领悟、智慧都是在读书中产生的。
二、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上,重视课外实践,轻视课内探究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从而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过分迷信书本、迷信教师的传统。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其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生们个性特长和才能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研究性学习实施两年多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选取的是开放性的内容作为研究主题。学生走出课堂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调查访谈;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影响着学生。可是,一回到课堂,学生就又恢复了和原来一样,进行着传统式的学习、听课、记忆、考试,学生又成了一台机器。虽然在传统的讲授式的学习条件下,教师也强调启发,强调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但是教师是按照预定的目的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路子上来的,课堂气氛可能很热烈,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可是学生很少问为什么。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质疑、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这些目标上是一致的。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其意义不仅仅是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而应该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如果只是把研究性学习看作是学生课外知识的拓展,或者是让学生体验一下研究课题的初步过程,这样的认识还没有达到相当的高度,而应该把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看作是学习方法的一次革命。我们不仅把研究性学习看作一门必修课,还应在课外各种活动中体验研究性学习,而且还应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学科特点,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多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积极大胆地思维、想象、提问、猜测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在课题研究形式的选择上,重视调查研究,轻视科学实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其设计与实施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因而,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社会调查多,人文题目多,动手实验少。每到研究性学习特定的时间,学生就欢天喜地地走出课室,到图书馆、电脑室、查找资料;到街上、商场、等需要的地方发放问卷调查表,或随机访问。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实验室里几乎看不到几个学生。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种:1 人文类的题目,资料好找,报刊或者网上都有许多现成的结论,有许多成型的文章可以摘录,加上自己的一些调查及数据分析,就可以形成一篇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调查研究报告。既省了力又有了一次难得的放飞自己的机会。2 走出课堂和校园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学生们喜欢这种全身心的释放,他们感到了在课堂中体会不到的真正自由的感觉。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并不是真正地要研究什么、学习什么,而只是想到外面去放松一下。那么,如果选择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课题,学生就要相对多地泡在实验室里,准备实验用品、按规程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稍有偏差,实验结果就不准确,而且还要面对一次一次的失败,反复多次的重复。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寂寞、枯燥与艰辛。所以,有些学生对严肃的科学研究不感兴趣。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基础科研还很不发达,需要大批高质量的科学后备力量。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科学研究中也存在着一种不好的浮躁的东西,急功近利,耐不住寂寞,总想在短时间内出成果,创辉煌。纵观古今中外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无不是在经历了千百次失败的基础上取得的。今天的学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培养他们热爱科学、不畏艰难险阻、敢于面对挫折的品质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是教育所担负的使命。要使他们真正明白“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四、从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来看,重视开头结尾,轻视过程
研究性学习要求其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能力。尤其强调的是学习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学校把精力过多地放在了开头和结尾,即开题和结题部分。开题、结题时热热闹闹,为了推介经验、展示成果,往往全体同学都参加,选取有代表性的课题组制作成精美的课件,进行演示、论证。开题时,对课题的可行性部分提出的问题、如何作答等也经过精心的设计;结题时,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图片、拍摄的照片、下载或实验的相关数据都被做成课件加以展示。这些资料可供学生之间交流、学习,更重要的是也成为扩大学校乃至指导教师影响的素材,成为验证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最有力的证明。我们认为,课程结果的展示与交流是必要的,所谓“课程结果的展示与交流”是指在课程具体探究过程结束后,课程的管理者根据不同的专题内容,以报告会、辩论会、展示会、表演、小型比赛等方式向全体学生、教师、家长展示课程的成果,通过展示活动,达到交流学习成果的目的。但是展示活动只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阶段,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结果与过程同样重要。在实施上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难题需要老师们的点播、指导。可事实上,有些老师对课程的指导力度不够,对课题的整个进程不了解,对课题的进展情况了解得不及时,对课题涉及的相关知识不熟悉,对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的情况没有全面了解,及时指导,有些学校甚至采取放羊式的做法,妨碍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收获、体验以及热情。在具体实施阶段,一方面教师要敢于放手,尽量保持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教师允许学生走弯路、犯错误,但是,为了保证研究性课程实施的质量,对整个实施必须进行过程监控,因为课程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许多无形的问题可能是课程实施最重要的成果。因此,在展示成果的同时也应通过各种形式体现学习过程,这也是其他学生得到启示的最好途径。
五、从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者来看,重视学生的参与,轻视教师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的首要原则就是“自主性”原则,即必须坚持一切工作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原则,包括提出研究课题、小组合作、寻找信息、表达成果等课程实施中的活动都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从开始到结束,学生始终是活动的控制者。学生的思想与行动都是自由的。正是基于此,有些学校,过分地强调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而淡化教师的作用。这样,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干脆放手让学生去做,不参与、不发表意见。真正地成了一个旁观者,认为只有这样才体现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其实,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决不是观望者,而是课程实施最直接的参与者。这门课程是否成功、是否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对课程的态度、对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对课程实施方法与程序的熟悉程度,教师是否具有课程发展所需要的素质都极大地影响课程的实施。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是受动者,是教师的追随者。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了,但这种“自主性”恰恰使学生不知如何“自主”,这就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课题的具体实施者虽然是学生,但指导教师对于指导课题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必须进行精心的准备,在实施的过程中应予以及时有效的指导。所以,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应该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并做好角色转换。那么,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该具备哪些素质呢?首先,教师要理解研究性课程的意义、内涵和该课程的探索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作用及其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巨大作用。要在心理上接受和支持。其次,研究性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更高,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再次,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要比较熟悉,能够指导学生开展研究。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能力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才能发挥组织者、协调者、管理者与指导者的作用。
(作者单位 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局教研室)
信息来源:广州教研网
http://www.guangztr.edu.cn/gztr/kglt/yjx5wq.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