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杀机修改段位: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析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7:46:15
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析
黄伟
 
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分析(一)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有效参与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来透视分析:从参与的范围分,可分为部分参与和全员参与。在研究性学习中,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而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可能成为"看客"。若组织不好,调控不当,会产生活动中的"马大效应"。从参与的表现分,可分为外在参与和内在参与。在研究性学习中,那些能说会道、眼疾手快的学生常常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因而也常常受到教师、同学的关注。但也有一些学生性格较为文静、沉静,面对新的问题,外部反映并不强烈,但却喜欢沉思冥想,口讷心慧,冷不丁地提出一些想法,却很有见地,耐人寻味。实际上后者也在参与,甚至是实质性的深度参与。在目前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往往对前一部分学生引导、调控不够,对后一部分学生关爱、鼓励不够。从参与的过程分,可分为阶段参与和全程参与。有的学生只对某一环节、某一方面感兴趣,而对于其他过程就不大关注,而有的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从参与的效果分,可分为有效(高效、低效)参与和无效参与。像"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经"式的参与就是无效参与。无效参与在低年级较为常见,如面对一个新问题,学生未经思考就急于作答,这种参与基本上是无效的。参与的有效性,主要看参与对小组学习目标的价值和自我发展的价值实现的贡献。就个体而言,表现为面对学习情境入神、入境,这才是真正的、实质的有效参与。
如果没有小组全体成员的有效参与,小组合作充其量也是徒有其形而无其神,不可能实现深度合作和有效合作。
(二)营建小组合作的心理基础和心理环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学习目标一旦确定,每个成员必须遵从。一般认为,学生"遵从"有三种水平:服从,认同和内化。在小组合作中,每个成员不仅要严格执行小组集体的共同约定,而且要能理解这种共同约定(共同目标),形成共识,化为内在需求和自觉的行动,这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也是从"从动"到"主动"的合作过程。
在合作的情境中,学生一般表现得较有信心,有安全感,不大担忧失败,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但合作学习也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因为这份工作成为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过程中不可忽缺的一环;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这种"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不同于其他学习情境中"帮助"、"援助",而是组内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辞的责任,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业已作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研究性学习中有效合作的主要策略个性差异互补。合作小组的组建,既要依据学生共同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使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应根据个性差异来合理调配,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使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增值,互补共效。
组内交流,组际竞争。要想实现"有效合作",组内经常开展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问题,甚至合作难以维系。合作小组内的交流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或相互交换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通过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工作)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通过交流,还可以提高交际能力,推动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在提倡组内交流的同时,还可以积极开展组际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竞争能避免个人竞争因失败而产生的自我贬低、自我拒绝的情感,同时会进一步发挥团队成员的潜能,促进群体积极向上,成为小组有效合作和全组争优达标的强大动力。
运用多维评价。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合作评价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中对学习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呈现出几种评价多维交叉、有机结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看,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这几组评价以前者为主,但又可多重结合。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从评价的功能看,主要有:鉴赏功能--通过评价鉴别、评定学生的参与行为、效果,给予价值肯定,以促进相互学习;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更大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
注释:
①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11期。
②[美]罗卜特.E.斯莱文著,王红泽译:《合作学习与学生成绩:六种理论观点》,《外国教育资料》1993年第1期。
③王国章、吴永玲:《合作学习及其尝试》,《教育改革》1995年第1期。
黄伟,安徽省皖西学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教育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