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多玩星期天主持人:糖会深度解读:稳字当头 短期震荡后市看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42:54
一、严峻现实——连续三年减产
云南糖会上,各地区糖协通报数据显示,2010/11年度糖总产品预计达到1040-1050万吨,是自2007/08 年历史新高1484万吨连续减产的第三年。
表1 各地区近两个榨季糖产量一览表(单位:万吨)
地区
09/10榨季产量
10/11榨季开榨前预测产量
2011年2月预测产量
2月与开榨前预测产量变化幅度
2011年4月产量估计
4月与开榨前预测产量变化幅度
2010/11榨季与2009/10榨季比较
2010/11榨季较2009/10榨季变动%
广西
710.2
760
<=700
-60~-80
672.8
-87.2
-37.4
-5.27%
云南
177.15
200
<=200
基本持平
158.2
-41.8
-18.95
-10.70%
广东
85.77
105
<=90
-10
87
-18
1.23
1.43%
海南
31.81
24
21
-3
22.67
-1.33
-9.14
-28.73%
其他甘蔗糖产区
8.9
10.3
9
-1.3
7.26
-3.04
-1.64
-18.43%
黑龙江
9.89
24
20
-4
18.37
-5.63
8.48
85.74%
新疆
38.44
52
44
-8
42.6
-9.4
4.16
10.82%
内蒙古
7.01
15
13
-2
11
-4
3.99
56.92%
其他甜菜糖产区
4.66
8
8
基本持平
7.3
-0.7
2.64
56.65%
全国累计
1073.83
1200
1090-1110
-90~-110
1027.2
-171.1
-46.63
-4.34%
注:昆明糖会上未通报的地区以4月初全国产销数据为准,因此略低于1040万吨
4月估计数最接近最终产量。与2009/10榨季相比,广西、云南两个主产区2010/11榨季的产量变动最大。两省较上榨季分别减少87.2万吨和41.8万吨,占上一榨季的5.27%和10.7%。但由于两省糖产量合计占全国的80%以上,食糖产区高度集中,两省减产对全国食糖供应量的冲击很大。即便是甜菜糖产区均增产50%以上,广东微幅增产,也难改全国糖总量减少的大局。
二、大局为重——稳字当头,顺价销售
国家各部委领导的讲话,一言以蔽之,呼吁糖产业链各级企业以大局为重,稳字当头,顺价销售。并明确表示,国储充足,完全有能力调节国内食糖供需缺口,但言语间,底气略显不足。
理论上,目前进口糖和储备糖大量补充市场供应具备可操作的条件。只是国家具体进口了多少糖不得而知。另外政策的具体实施由国家相关部门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相对灵活度较高。因此在保供控价的宏观指导思想下,目前的形势短期内会对价格的再次上涨行为有所遏制。这也是整个4月的走势并不顺畅,以区间震荡为主的主要原因。
但我们也能从诸位领导的讲话中,揣摩到一点,国家控制物价,但并不会打压物价,控物价对上涨预计有压制,但对糖价的利空影响也不会特别明显。因为与税后糖成本价7000元/吨对应的甘蔗二次结算价格480元/吨,基本上也是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7000元/吨,甚至7200元/吨的价格,政府还是可以容忍的,否则年后主产区糖现货报价长期维持在7000-7200元/吨,国家不可能不闻不问;既然置若罔闻,其实就是默许。同时默许不等于放任。因此本次会上,各位领导的讲话都是商量的口气,劝诱糖厂顺价销售,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
个中言语值得玩味。因此预计今年二季度的糖市将演绎不一样的风景。目前糖厂顺价销售,皆大欢喜;否则更严厉的调控措施恐不远矣;而夏季的消费如果在5月或6月启动,需求旺盛,糖价届时上涨也有底气。只是目前,明智的糖厂选择顺价,糖现货价还将在7000-7200。而期现倒挂仍将延续,有待现货需求的提振。
三、嗷嗷待哺——行业发展瓶颈亟待解决
糖厂代表的讲话则更多是为行业鼓与呼。综合起来看,是“向国家要政策,向财政要支持,向农业部要技术”。
目前行业实际发展遭遇的瓶颈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水利设施落后。水利设施大部分是上世纪70年代遗留下来的,年久失修,落后中东部地区水利设施20-30年左右。如山东有机井、人工降雨等可实现人工灌溉和降水,而云南仍以自然天成的沟渠为主,丘陵地区甚至靠天水浇地。糖料生产靠天吃饭,这直接导致十年九旱,逢旱必成灾,限制了糖料的稳定增长和供应。二是蔗种品种单一,且严重退化。目前国内80%以上都是台糖蔗种系列,其中70%是新台22号。不仅品种单一风险集中,而且品种退化直接降低了单产。呼吁国家投入资金支持脱毒蔗种的研制。三是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目前国内甘蔗种植基本靠人工,机械化程度不足0.1%。我国甘蔗生产成本是泰国的1.9倍,澳大利亚的1.67倍;糖成本是泰国的1.8倍,是澳大利亚的1.73倍。我国广西、云南甘蔗主产区地貌以丘陵为主,且蔗田多为分散的小块地,从国外直接引进的大型甘蔗收割机并不适用。
针对以上三个突出的问题,呼吁国家给与政策、财力和科技的支持。1.“十二五”期间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继续增大,而相对于对粮、油、棉的在种粮、农资、农机购置和良种补贴方面的优惠政策,对糖的支持措施尚为空白。制糖企业呼吁国家能给与类似良种补贴等政策支持,以解决目前蔗种退化,脱毒良种研发和推广难的现状。2.加大甘蔗收割机的研制投入。3.加快国内蔗种的研制,尽快培育自主品种。
四、产业未来之路——扩张之路不可行,精耕细作是王道
与会多方观点虽各有侧重,但对食糖行业的未来发展基本上达成共识,即“一稳三提高”:一稳,稳定种植面积;三提高,提高甘蔗单产、提高甘蔗糖分、提高出糖率。可见制糖产业的崛起寄希望于量的扩张之路不太现实,而精耕细作才是可能的出路。
从目前甘蔗与其他农作物的比较关系看,并不具备明显优势。而广西榨季之初,将甘蔗收购首付价定为350元/吨,之后一再提高到420元/吨,甚至480元/吨,也是基于对产业链各方利益的考虑,力求达到均衡,保证产业链的延续。顺着产业链向下到糖价,350元/吨,对应4800元/吨;420元/吨,对应5600元/吨;480元/吨对应7000元/吨。
甘蔗价格低了,蔗农弃种;糖价低了,糖厂赔钱,不能保证食糖的供应,供不应求,食糖价格由上涨需要。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11年度糖销售均价达到7000元/吨,这样经过二次结算,蔗农的甘蔗售价达到480元/吨。这个价位的实现艰难;而480元/吨恰是在蔗农是否种植甘蔗的选择临界点。
保住甘蔗的种植面积尚且付出如此高的代价,要想扩大种植面积须付出的努力更多。从长远看,土地的有限令扩张之路难行,而“一稳定”之后“三提高”,从细微之处下功夫,精耕细作才是王道。
但是无论是单产、糖分、出糖率的提高都是言易行难。首先,提高单产需要的水利设施和良种推广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水利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国家目前大力发展农业水利建设,但现在经济走势疲软,资金的筹集到位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坎;良种的研制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更需要技术的支持,还有从实验室工艺成熟,到田地大面积推广的时间。其次,全球气候进入异常期,天灾增多,对农作物的生产不利。据NOAA检测数据显示,我国所处的地带进入厄尔尼诺等异常天气频发期,预计未来1-2年内仍以冬季低温、春秋干旱天气为主。这些异常的天气对农田水利设施落后的蔗田无疑是雪上加霜。
就目前情况看,2010/11年度甘蔗收购首付价最低位350元/吨,最终达到了480元/吨;而调查显示,糖价高,蔗价高,但蔗农的积极性并没有很到的提高。预计2011/12年度的种植面积持平略增。可以想见,2011/12年度的甘蔗收购首付价不可能低于350元/吨,而且很有可能达到420,甚至是480元/吨。因为前文也有阐述,480元/吨是蔗农选择临界点,低于这个价格,蔗农弃种甘蔗转而其他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届时想保住目前的甘蔗面积就会难上加难。
五、糖会不是下跌元凶
糖厂积极参与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影响现货价格,从而获得更加丰厚的利润。但今非昔比,糖厂的操作手法也随着大环境而变化。08年金融危机,经济受到重创,糖需求疲弱。基本面不支持糖价走高,糖厂多抛空,套期保值,力争将价格稳定在较高位置;2009年至今期糖延续了近两年的牛市,一方面是资金面的充裕,另一方面与糖连年减产导致市场对糖达成 “供不应求“普遍预期而一直做多也密不可分。尤其是中国的糖产区集中,糖现货掌握在少数大型企业手中,糖企易于形成价格同盟,集体哄抬糖价。2010年11月国家三令五申之下,糖价虽下跌15%,但很快就回到7000以上,并在2011年年初创历史新高,从这里可见一斑。
昆明糖会之前,有关人士曾对历年来昆明糖会后的期货市场价格作了统计。
表2 历年昆明糖会前后期货市场变动
榨季
糖会前一天价格
糖会后一个星期价格
糖会后一个星期价格涨跌幅度
糖会后一个月价格
06/07榨季
3670
3629
↓1.11%
3600
07/08榨季
3414
3305
↓3.19%
3244
08/09榨季
3682
3830
↑4.02%
3818
09/10榨季
5143
4989
↓2.99%
5003
过去4年里,昆明糖会召开后3跌1涨。先不说4年时间无法涵盖糖产量变动周期,且统计小样本本身就注定了较大的预测偏差;从连续3年减产成为现实,生产成本提高,来年增产难度增大的种种看,或许今年小概率事件又将发生。
06/07和07/08年处于产量上升周期,并在07/08年达到了历史最高值,增产则价格走低;而08/09和09/10年则连续减产,减产效应在08/09榨季的价格上反应明显,糖会后出现了上涨,而09/10榨季的下跌则更多可以看作在2010年初创出历史高价的背景下的合理回调。2010/11榨季产糖预计仅为1045-1050万吨,减产成为事实,而目前价格已经在7000-7200稳定运行长达3个月之久,价格之高,时间之长,史无前例。清晰的阿拉伯数字告诉我们,低糖价的历史正在改写。按照糖协等领导的讲话,“目前价格稳定在7000,是对过去低价的修正,再回到以前的价格很难;糖价在7000元/吨或者更高,将是合理的。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糖消费市场的扩大,国家应该下大力度保证供给;国际货币流入,国内单方面收缩货币政策的意义不大;工资水平翻番,物价易涨难跌。”
可见,价格变动的背后是供需量的平衡关系变动。对消费相对稳定的食糖,供应量的变动牵动了糖价的走向,而非糖会果然“一语成谶”。
六、替代品糖――食品安全提上日程,替代作用有限
从2005/2006榨季开始,期末库存先升高后降低,2010/11榨季预计期末库存消费比甚至降到了1.11%。这有利于糖价保持在较高平台上,再回到5000以下的低糖价的可能性不大。
但另一方面,高糖价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预计在2010/11榨季我国食糖消费总量为1350,略低于上一年度的1379。淀粉糖可能以低价优势挤占食糖的消费市场,预计2011年达到220万吨。
但总的看,由于我国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用糖企业也会谨慎对待,淀粉糖替代量有限。预计未来1-2年,对食糖的消费需求持平略减少,糖消费总量相对食糖产量的减少仍会保持相对稳定。因此未来糖价依然受供应端影响更大。如果供应量不能有效提高,糖价在7000甚至更高的价格上运行将会成为常态。
表3 2005/06年度以来食糖供需平衡表
2005/2006
2006/2007
2007/2008
2008/2009
2009/2010
2010/2011
上榨季商家结转库存
35
22
54
127
29
20
食糖产量
882
1199
1484
1243
1073
1050
进口
119.5
131.45
84.62
107.66
167.32
180
国家放储量
117.29
0
0
0
171
120—130
总供应量
1153.79
1352.45
1622.62
1477.66
1440.32
1370-1380
国内消费量
1070
1250
1330
1360
1379
1350
出口
18.12
11.27
5.46
6.44
8.93
10
国家收储量
0
0.12
78.89
80
0
0
总需求量
1088.12
1261.39
1414.35
1446.44
1387.93
1360
榨季末总库存
65.67
91.06
208.27
31.22
52.39
10~20
库存消费比
6.14%
7.28%
15.66%
2.30%
3.80%
1.11%
七、后市——糖价短期震荡,年内仍有望新高
甘蔗的提高对蔗农扩种积极性提升不大,480元/吨的甘蔗收购价也仅能让蔗农继续种甘蔗;单产、含糖分的提高有待水利设施、蔗种的完善和推广;产糖料则需要制糖工艺的进步优化,而这些都非短期内可以完成的。但作为日常调味剂的糖还是要吃,所以糖价会继续围着7000飞一会儿,年内或许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