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古武txt:清明了,给宋教仁的坟头添柱香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34:05

作者:金满楼

在上海闸北公园的一个偏僻角落里,有一个人的雕像多少显得有点落寞和孤寂,这个人的名字叫宋教仁。在1913年那场举国震惊的暗杀事件中,宋教仁究竟死于何种阴谋及何人之手,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团。岁月匆匆,白驹过隙,100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原处乡间的宋氏墓园如今早已栖身闹市,在今天的闸北公园,宋教仁墓顶上塑有鹰斗蛇的青铜雕塑和宋本人的全身西服坐像依然矗立,从南北高架上路过这座不起眼的小公园时,那只展翅的飞鹰仍旧依稀可见,但在这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宋教仁和他的事迹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之中,正如他和那他寂寞的墓园,如今已是少有人知。

宋教仁,字遁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他出身于一个耕读世家,曾考中过秀才,后与黄兴等人成立华兴会并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04年底,宋教仁在长沙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并于次年参与了同盟会的组建,成为革命党早期的重要领袖。

武昌起义后,宋教仁在南京临时政府中任法制院院长;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后,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提名他做农林总长,但这个职位显然满足不了宋教仁的大志。在唐绍仪辞职后,宋教仁也辞去内阁职务。之后,在宋教仁的主持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获得国会选举的胜利后,宋教仁是极有希望出任新的内阁总理,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1913年3月22日,就在宋教仁准备从上海火车站北上之时,一颗罪恶的带毒的子弹击中了他年轻的生命。

经手术后,子弹虽被取出,但此时的宋教仁已经是脸如白纸,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便呻吟着对陪护的于右任口授遗嘱:一是将他在南京、北京及东京寄存的书籍全部捐入南京图书馆;二是他家中一向贫寒,老母尚在,希望在他死后请黄兴及各位故人代为照料;三是诸位同志要继续奋斗救国,勿以他为念而放弃责任。

 言毕,宋教仁痛苦至极,他一会双手抱肩,一会合成十字,似乎有说不尽的苦况,旁边一班送死的友人,也都为之恻然落泪。在第二次缝肠手术后,宋教仁的伤情更加恶化,他还呻吟着说:“我为了调合南北,费尽若心,可是造谣者和一般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误解,我真死不瞑目。”

   捱到3月22日凌晨四点,在黄兴、于右任等人的围侍下,宋教仁在辗转苦痛中气绝而亡,年仅三十二岁。临终前,宋教仁双目直视不瞑,双拳紧握不张,眼框中尚有泪珠,足见他对这个美好的世界是何等的眷恋和不舍。

令人无语的是,宋教仁在临终之前还请黄兴代笔致电北京,向袁世凯报告了被刺经过,他说:“窃思自己受任以来,束身自爱,从未结怨于私人。如今国本未固,民福不增,遽而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鉴纳。”

   临死之人,殷殷期望,章士钊说他是“至死不悟”,闻者何尝不令人心酸?

斯人已去,太息长存。1913年4月13日, 在宋教仁逝世后的第三周,国民党人在上海举行追悼大会,前来为宋教仁致哀者竟然达到2万余人。4月25日,谭人凤等人请求政府为宋教仁铸像并开设公园,以资纪念。1914年6月,公园建成,地址就在宋教仁遇难处不远(今闸北公园)。宋教仁遗体迁入墓地的当天,前来送葬者又达数万人,谭人凤、王惠宠、居正、章太炎等国民党要人及其社会名流也都纷纷赶来参加葬礼。

宋教仁墓的顶端塑有鹰斗蛇的青铜雕塑, 墓寝坐北朝南,近似正方形,四周砌有24根圆头方柱,连成石栏。墓前有一大碑,碑文“宋教仁先生之墓”数字,墓区正中,雕有宋教仁的全身西服坐像,像座正面刻“渔父”两字,系章太炎篆文手迹;背面刻铭文:“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记?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为曲笔乎?曲笔天诛。於乎!九泉之泪,天下之血。老友之笔,贼人之铁!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铭诸心肝,质诸天地”,系于右任所书。

目前绝大多数的历史书,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甚至是历史小说,都异口同声地断定袁世凯是宋教仁被刺杀的幕后元凶,随后他又杀了武士英、杀了应桂馨、杀了赵秉钧,还在临死前的那个月派人刺杀了陈其美(倘若洪述祖在袁世凯死前被抓被杀,估计也得算在他的头上)。
  黄兴曾在宋案后激愤的说:“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但正如《论语》中说的,“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认定袁世凯是杀人元凶,只因为袁世凯是个称帝复辟的坏人,所以历史便可以不顾证据的鉴别与细节的推敲,只管将屎盆子一股脑儿的扣在袁世凯的头上,这种各取所用的历史政治化,又是何等荒唐可笑与不负责任,这对于受害者宋教仁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与不公平。
  跟随袁世凯多年的机要秘书张一麟(又名张一麐)曾对刺宋案做过评语,他说:“宋案之始,洪述祖自告奋勇谓能毁之。袁以为毁其名而已,洪即唆使武刺宋以索巨金,遂酿巨祸。袁亦无以自白。小人之不可与谋也,如是。
  于右任是宋教仁的好友,他给雕像撰写的铭文惨烈沉痛,但到底是谁杀了宋教仁,众多史书,众说纷纭,至少到现在为止,不得不遗憾地说,宋教仁被刺杀一案仍旧是一个谜,于右任先生在铭文中“勒之空山、期之良史”的愿望,至今都没有实现。

宋教仁的墓园原是乡间,经几十年的发展后,如今早已是栖身上海闹市,在今天的闸北公园,宋教仁墓依然矗立,周围也有很多人在此健身,锻炼身体,虽说热热闹闹,但宪政主义先行者宋教仁的事迹却早已少有人知。在这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宋教仁的雕像多少显得有点落寞和孤寂。

作为共和宪政的第一人,宋教仁为人为政,都堪称光明磊落,他或许有些天真和书生气,但仍不失伟大。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宋教仁太年轻的躯体,可能真的无法承当如此大的雄心壮志。在他即将到达政治生命的顶峰时,黑暗的陷阱却早已布下,那团三十二岁的生命之火和无数人为之激动的宪政理想也随之无情熄灭。

不知为何,宋教仁的命运总让人想起《红楼梦》中的晴雯,他才高八斗,但又怀才不遇;他志存高远,但又时运不济。一个32岁的年轻人出任泱泱大国的总理,固然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百年前却差点成为了现实。宋教仁的生命短暂,他就象一颗流星,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划出了一道耀眼的光芒,时代的巨浪将这位年少英雄推上了政治浪尖的最高峰,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无可抗拒的死亡,这虽说是宋教仁的宿命,但又何尝不是中国宪政与身后无数国民的宿命呢?

 

个人小档案

宋教仁,字遁初,号渔父,生于1882年,湖南桃源人。1903年考入武昌文普通学堂,以第一名的成绩入学。1904年成立“华兴会”,任副会长。同年12月因起义流产而东渡日本。1905年2月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同年8月,参与创建同盟会。1907年3月,赴东北联系当地绿林党人并调查“间岛问题”。1908年8月,在上海出版《间岛问题》一书。1910年12月,返回上海。1911年4月,参与广州黄花岗起义。同年7月31日,与谭人凤等人组织中部同盟会。武昌起义后,与黄兴赶赴武昌并制定《鄂州约法》。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被任命为法制局长,后在首任内阁中担任农林部长。1912年8月,主持国民党合并工作并在之后的国会选举中领导国民党赢得绝对优势。1913年3月22日,被暗杀于上海,年仅3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