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采集卡驱动下载:“远”去的清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1:44:52

去的清明

 清明将至。溯本逐源,清明节是古代上巳节、寒食节与清明三个在时间上极为相近的节日合而为一的,如此,清明节涵纳了上巳春嬉、踏青郊游,寒食禁火、缅怀先贤以及清明祭祖扫墓、上坟插柳等多重内容。

  近年来的清明祭祀中“与时俱进”的“祭品”记录着当代人日渐“周到”的“孝心”。祭品商店中,从“金元宝”、“彩电”、“轿车”和“别墅”、发展到“冥都银行”信用卡、“博士文凭”、“出国护照”、“移民绿卡”,甚至“二奶”应有尽有。而一种花50花钱便可买到的与蔡依林、张曼玉等明星的“明星结婚证”,据称成为清明祭品市场的紧俏商品。这样的“祭祀狂欢”,让人记起孔子那句“人而不仁,如礼何?”

  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礼”,“礼”首先被视为人兽分际之关键,“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而祭祀是礼文化之最重,《礼记·祭统》中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亦是孝子贤孙表达对祖宗先人孝敬之情的重要方式,《礼记·中庸》中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自古以来,中国人便贵人伦、重亲情和讲孝道,中华民族崇宗敬祖、隆宗重嗣的传统与此息息相关。

  这样的传统,延绵着这样的习俗,于是有了清明“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悲凉感伤,有了“纸灰飞作百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的凄清哀怨……

  年年景相似,岁岁人不同,历史走到今天,清明的阴雨中,除了那一掊黄土和偶尔飘过的一缕淡淡的花香依然如昔,我们还能寻到多少对祖先的追慕与对生命的尊重?

  祭祀的核心是“敬”,《论语·子张》中说:“祭思敬”。恭敬虔诚是祭祀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传统祭祀重要文化特征之一。祭祀时祭祀者只有持一种严肃恭敬的态度,才合乎礼。《礼记·祭统》中说:“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己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也就是说,贤者的祭祀,是表达自己的诚信和忠敬之心,用洁净的祭品进献,而不为求福,这才是孝子的心意。

  祭品重在“质”,而不在于祭品丰俭。《礼记·效特性》中记载着祭祀“贵质”的主张,即祭祀场所和使用的器物崇尚质朴。“水土之品也,不敢用亵味而贵多品,所以交于旦明之义也。”即祭品都是用水土生长出来的物品,不敢用人所常吃的美味食物,也不以种类繁多为贵,这样来体现虔敬之心交接神明的意思。“扫地而祭,于其质也。”是说扫干净一块地面来行祭礼,是体现崇尚质朴。酒和醴的味道虽美,却将用作玄酒的明洁的水放在上位,体现出以五味的本源为贵;绘刺有花纹的布帛虽然美,却以粗布为上,体现了追念原始的女工织品;莞草席和竹席虽便于安卧,却崇上蒲席和秆编的粗席,这是为了彰明神与人的不同;大羹不加佐料调和味道,是以它的质朴为贵;大圭不加雕饰,是以它的质朴为美;涂饰红漆井雕刻凹凸花纹的车虽然美,却乘用白木车,这是以它的朴素为尊,以它的俭质为贵。这些都说明,祭品不可同于人们贪图安适的东西。

  祭祀的功效或目的不在于求得祖先神灵的物质满足,遂赐福消灾,而在于达到伦理道德的教化。《礼记·祭义》中说:“祭者,教之本也。”意思是说,祭礼是教化的根本。《礼记》中强调,确立爱心从爱自己的双亲开始,这样就可以教民和睦;确立教化从敬顺自己的长辈开始,这样就可以教民顺从。用慈爱和睦进行教化,民众就会有亲爱之心。  ■乔燕冰

2011年4月2日《中国教育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