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兵王2品文吧:生源枯竭大学咋办?唯一可走的是“质量之路”,而不能唯钱是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20:18

生源枯竭大学咋办?情势倒逼高校须另谋出路

  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将因生源枯竭面临生存挑战。报告称,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

  生源面临枯竭挑战的中国大学接下来该怎么办,中国高等教育又该何去何从?

  理解

  倒闭不是死去是为更好生存

  高考生源的全面下降,再加上近年来“读书无用论”的甚嚣尘上,我国的部分高校可以说正在被推上“无米之炊”的风口浪尖。于是有人开始恍惚了,生源面临枯竭挑战的中国大学接下来该怎么办,中国高等教育又该何去何从?

  如果转换一下思路,把视线仰望到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我们就会发现,在接连扩招导致大学“大”而不“学”,大学毕业生量增质降,而我们对此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生源枯竭其实是在解我们的围,为我国的大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甚至涅 重生创造可能。

  部分高校面临生源枯竭类似于沿海城市的“用工荒”,当人口红利期一去不复返的时候,低工资自然也就支撑不了“血汗工厂”,GDP也将不再是人力叠加的产物,而必须仰赖科技创新。同样道理,当我们的高校突然有一天发现旱涝未必保收的时候,办高质量大学的危机感自然会油然而生,而危机意识缺乏恰恰是我国大学的共性之一。

  虽然说生源枯竭解决不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所有问题,但可以肯定地说,它能够打破大学不能倒闭的神话。10多年前,正是因为借市场经济的春风倒闭了一批低效益的国有企业,才有今天国企在世界舞台上的崭露头角(哪怕国企仍然存在着林林总总的问题)。大学也不应例外,倒闭不是纯粹的死去,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接下来,我们所该做的绝不是临死前的哀号,而是为部分高校面临生源枯竭而感到庆幸。第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大浪淘沙的道理放在哪里都适用;第二,要对生源枯竭危机大力宣传,努力营造以提高质量赢取生源的办学氛围,使我们的大学普遍树立生死存亡的危机感;第三,这一点也最为关键,如果一部分大学“幸运”被市场所淘汰,拔得头筹,政府切不可悉心为它们安排“后事”,擦它们的屁股,而应该让它们深感切肤之痛,继而痛定思痛,只有这样,才能告诫我们的大学校长们办学不比做官,办不好大学就得卷起铺盖走人,从而最终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徐光木

  前瞻

  情势倒逼高校必须另谋出路

  由于多方面原因,全国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新高后,开始全面下降,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同时,在高中毕业生中,放弃高考、放弃考试、放弃报到的“三放弃”现象逐渐显现。而生源下降的同时,高校招生计划仍在缓慢增长。假若仍按目前每年高校招生计划增长5%测算,两三年以后,高考的全国平均录取比例就可能超过80%,在经济发达、高校众多的省份,超过90%是正常的,甚至会达到100%。这就意味着,理论上考零分也可以上大学。其生源质量可想而知。

  由此可知,即便抛开“质量”不说,照此“演绎”下去,可能用不了几年,必然有一批高校会因生源枯竭而举步维艰甚至倒闭歇业。因为国家投入不足等原因,近年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张,更多是靠学校借贷及学生学费维系。于是学校拼命扩大招生计划。因为招生规模直接决定了学校的收入。而一旦生源缺少,无异于断了财路,难以为继。“调查报告”绝非空穴来风。

  因此,学校的管理者与教育部门的管理者,需要未雨绸缪,借鉴日本等国家曾经面临类似困境的经验,尽快缩减招生计划,调整办学方向与定位,甚至进行强制性调整,以避免因为生源迅速下降、学校倒闭带来的动荡。

  毋庸讳言,考生大幅度下降虽然给一些高校带来了生存危机,却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变革机会。它首先让高校不得不面向需求、面向社会办学,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其次,也将给基础教育带来重大影响,给中小学松绑,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

  张国栋

  建议

  质量低下高校现在就该关闭

  等到生源不足,才让部分高校倒闭,未免晚了点。说实话,就算生源不成问题,很多高校也应被列入关闭名单。教学质量下降、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问题在一些高校已经相当严重。

  一面是很多企业高薪招聘难觅合格人才,一面却是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就在大学生饱受求职之苦困扰时,技校、职校生却成了就业市场抢手的“香饽饽”,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去技校深造后再求职的“怪事”。

  企业生产的产品销不出去,就得关门倒闭。高校的产品就是大学生。如果学生教得不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找不到专业对口或与其大学生身份相适应工作,就是高校教育的失败。教学质量差的大学现在就该关闭,以免再误人子弟。

  尽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有多年,但这并未影响到高校的生存。用扣发毕业证的方法强迫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是很多高校应付就业率考核、保住招生指标的秘诀。只要能继续招生,就能收到学费和教育拨款。

  真正等到生源不足导致高校倒闭还不知要过多少年,那些教学质量低下的高校还会耽误多少学生的前途,浪费他们宝贵的青春与学费?况且生源不足的高校也未必就是最差的,只是不太会推销自己,才会遇到招生困难。声名狼藉的高校换个名字,照样能骗不少学生上当。

  与其让这些烂校继续苟延残喘、误人子弟,还不如让他们尽早关门,腾出场地和校舍,改办技术学校,以满足社会对技工人才的需要,缓解“技工荒”。当然,首先是要出台对高校教学水平的严格考核机制,坚决淘汰那些教育质量低下的高校。

  杨国栋

  评判

  高校间有竞争才能应对挑战

  生源枯竭,高校或将面临倒闭。其实,这是正常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出生率在下降,这导致上学人数减少;另一方面,则是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连续三年来,出国留学人数分别增长了24.4%、27.5%、24.1%,其中增长最快的是高中毕业出国人数。这样的“内外夹击”,中国高校的生源不枯竭才奇怪。

  从这出发,因为高校承载人数远远超过生源数,那部分大学的倒闭自在情理之中。这看上去似乎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有高校倒闭,意味着有人会失业,但对社会容纳这批失业人员而言,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一边的确增加失业人员了,另一边呢?面对这倒闭危机,对高校也好,对老师也罢,是不是还有其他意味呢?

  众所周知,谁都不愿意白白等死,总会在这悬崖之上,想出一定的办法和应对之策。因而,面对高校倒闭危机,最有可能是不是高校顺着这风任由其倒闭。有那么一些高校,有那么一些老师,会不断地尝试着新办法、新策略,去改变眼前的困境,即“化倒闭为挑战”。如此之下,必然会诞生竞争,有竞争就会督促高校为了吸引学生而做出最为正确的抉择,这对当前弊端重重的高校而言,无疑是一大福音。

  而作为公众,最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监督这种高校间的竞争,让其处于良性的发展状态。同时,为了确保应有的公平公正,也必须减少学校的掐尖行为,平均分配各大高校的资源,如此,才能让高校竞争处于公平公正的轨道。如果一开始就已经排行轮次了,那高校的良性竞争必然难以展开。

  龙敏飞

  探讨

  破产危机是回归本位的契机

  目光短视,是当下许多大学的群体写照。对于一些高校管理者来说,生财是大学的首要乃至唯一目标。而至于所谓的自由之精神、学术之独立、大师之风范的“大学精神”早已被丢弃于一旁,或者只是嘴上的说辞,用来忽悠学生的广告语。在招生时,一些高校不惜使出浑身解数,将学校说得天花乱坠,以各种承诺作诱饵。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掏家长的腰包。再加之很多高校由于背负巨债,为了还债,高校不惜压缩正常的教育经费,教育质量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就此而言,高校面临破产危机,自然是个好消息。这昭示了这种靠收学费维持运行的高校大跃进模式快到头了!另一方面,这也是大学回归教育本位的契机。大学要想“活路”,唯一可走的是“质量之路”,而不能唯钱是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