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德王妃:变化气质——久违的教育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22:57
变化气质——久违的教育文化

  ■ 许石林

  教育部发言人日前卸任,媒体旋即对他进行了极其重点和焦点式专访,访谈中,职业的圆熟话语习惯掩饰不了其如释重负的解放和轻松感,也吐露了一些有关教育的根本问题,即中国教育面临的体制困境。与此前一再在媒体发言痛陈教育困境的前教育部副部长的话可以联系起来理解,给人的感受是:中国的教育确实面临着重大问题。同时,从上到下,认识到改革的紧迫和必要性的人很多,但是因为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积累的问题和难题多,和所有改革问题一样,需要一个“宽转弯,勿触棱”的变化。

  日前出席深圳东方之子教育机构和深圳商报教育版举办的夏令营首届营员结营仪式,亲眼看到了著名青少年儿童教育专家宋承昊主持的两小时活动,几次被其话语触动。他的夏令营课程设置,不是教学生一点绘画、音乐、外语、武术或者记忆方式等等的技能性东西,更不是以玩乐的方式帮学生消夏,他给我的感受是通过培训和锻炼,努力去除孩子们身上的“生活锈”和“习惯垢”,并交给孩子及家长去除的方法。“生活锈”和“习惯垢”这两个词是宋承昊后来对我讲的。他说:教育的根本,不是技能的培训,任何技能的培训都不算难,教育最难的在于“变化气质”。他设计并主持的夏令营,宗旨就是通过系统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尤其是家长开始懂得“变化气质”是孩子成长的根本——“只要开始懂得,就是了不起的收获,重点在开始。就像去除孩子们身上长期积累的生活和习惯的锈垢,我只要能通过训练,擦去其中的一点儿,让学生发现自己原来可以这么光鲜、这么美好,同时认识到自己和父母家长原来安之若素的许多东西是需要重新审视的,就是一个成功的开始。所以我特别主张家长的参与和互动,甚至主张家长、家庭成员和孩子一起成长。现在的家长,哪怕自己是高学历背景,但在教育孩子方面仍然是茫然的,自己身上仍然有许多不利于孩子成长和教育的锈垢,这是长期的文化断档造成的,所以我特别重视对家庭成员整体的教育培训,很难,但是,你不做,将来就更难。”

  宋承昊先生的话对我有启发,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思想正是“变化气质,希圣希贤”,所谓“读书志在圣贤”。你当然不能随随便便成为圣贤,但是你有圣贤做人生目标,你有圣贤做人生楷模,你有个标准、有谱儿在那儿对比着,你的思想行为学习生活就不会乱来。这种教育文化培育出来的读书人、学子,其文明的气质体现在对自己进行严格高尚的道德自律和行为的自我管理,即习惯“慎独”,表现出文质彬彬的气质和风采。“希圣希贤”、“志在圣贤”,是给人设定一个伟大的目标,在其榜样楷模的比照和激励下,不断进德修能,使人成为一个高级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用、有所担当和负责任的人。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给人的感觉是有些方面(主要是自私)极其世故精明,但在许多方面(道义责任)却是在孩童化、永远长不大(梁文道语)?原因就是培养人的系统设置有问题,再加上世俗功利的外界喧嚣影响和快速化解,使一个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增长不了他应有的心智,变化不了他的身心气质。当人的道德、责任、心智、气质变化不了的时候,本能就会疯狂占据这个人的全部。当今人们面临的许多青少年问题,其实根子都在这儿,即本能在支配人,所以产生许多与非本能即文化文明的要求相悖的问题。

  由于教育的目标设置出了问题,所以培养出来的人就有问题,人与人的关系出了问题,就表现在人与人的一切关系当中。人心自甘堕落,道德式微,于是人不在乎对他人有所侵扰、伤害和冒犯,只在乎一私之利。人不会自我管理,也不愿自我管理,将自己的一切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都交付给社会去承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总在琢磨如何算计公众和社会,并将这种算计和侵害誉为“本事”,这种可怕的价值观,就是长期的教育思想和文化的设置偏差对当今人的报应。

  教育部发言人卸任,旋即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的确耐人寻味——为什么关注他?因为大家心照不宣,他在任上越是干得出色,口才越好、技巧越炫、身段越灵巧,越证明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大,不是吗?

  我觉得,理性的人应该接受中国教育变革“宽转弯,勿触棱”的慢变身,但是,也同时应该清醒,要及时进行教育的补救和自救。其实从很早开始,中国人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做这个事情,只是没有深圳东方之子教育机构和宋承昊如此明确而有针对性的概念:“变化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