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号49之辉:打开名词——读课文学作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58:17
  打开名词

  打开形容词( http://blog.stnn.cc/chp99999/Efp_Bl_10012859  )                                        ——读课文学作文

 

写作文经常写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自然要经常用到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准确地运用这类名词,会使描写或记叙更真切、形象、生动,使文章现场感强、生活气息浓,内容鲜活。打开名词,就是打开世界。也许,在写作中恰当使用表示具体事物名称的名词,是让鲜活的社会生活、丰富的自然存在进入作文的起点。

“打开”名词,也就是在作文中的关键部分,避免使用概括性的、泛指的“大名词”,尽量用表示具体事物名称的“小名词”。那些概括性的、泛指的“大名词”,像一个大屋子一样,把很多同类的事物都包容进去了,所指的事物形象是模糊的;写作中运用表示事物具体名称的“小名词”,就像你打开大屋子,把要写的对象从一大堆同类事物中挑出来,呈现在人们眼前,会使记叙或描写更清晰、形象、生动,比如,“山上开着花”和“山上开着打碗花”,“爸爸给我送来了衣服”和“爸爸给我送来了花夹袄”,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直接写出事物具体的名称,体现出的是丰富的生活积累和人生知识,可增加文章的底蕴。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一样,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

直接写出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让读者与具体事物面对面,这看来起很简单,却也很考验作者的“学识”。因为有很多事物,有的人只知道它概括性的名称,而叫不出它们具体的名字。比如,写到路边的植物,有人只会写路边长满了“树”,开满了“花”,写不出具体的树名和花名。也有的人知道写作对象的具体名称,却不懂得在文章中使用相关名词。如果学生在写作文时,能恰当地运用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文笔就会显得有个性。看下面的句子,注意加括号的词语: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莫怀戚《散步》)

花是“菜花”,树是“桑树”,塘是“鱼塘”,作者写到的每种事物,所用名词,都是具体事物本身的名称,而不是模糊的概括性的“大名词”,显得亲切、温馨、现场感强、生活气息浓,有个性。如果“菜花”用概括性的大名词“花”代替,“桑树”用概括性的大名词“树”代替,“鱼塘”用概括性的大名词“塘”代替,这个句子就会显得一般了,表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那种温和的生活气息就丧失了。

它们(大雁——编者注)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利奥波德《大雁归来》)

这个句子中括号的名词,都是具体动物的名称。这里列出一串动物的名称,让人体会到大雁栖息的环境里动物资源很丰富,让人体会到大自然勃勃的生机,字里行间透出浓郁的自然气息和地方特色。如果把这句话中的动物名称,用概括性的大名词“动物”一词代替,句子变成:“……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其他动物发现。”这样表达效果是不是差了很多?浓郁的自然气息是不是荡然无存了?独特的地方风情是不是没有了?

不只是写植物、动物时要恰当运用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写到服饰、建筑、器具等事物时,也要恰当用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少用概括性的“大名词”。大家对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不陌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到什么事物时,基本都用表示具体事物名称的名词,很少用概括性的“大名词”,如老和尚杀死妖怪的法宝是“飞蜈蚣”,作者捕的鸟是“麻雀”和“张飞鸟”,装鸟的袋子是“叉袋”,三味书屋的门是“竹门”,画画儿的纸是“荆川纸”。作者写百草园时,写到了很多动物和植物。我找来这篇文章,数了数,作者写百草园用了14个表示具体动物和植物名称的名词。这些名词,生动地表现了百草园里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这个园子的熟悉和喜爱;如果没有这么多具体的名词,这些表达效果就出不来了。

下面的句子中,都写到了事物具体的名称。注意加括号的词语,体会一下作者这样写避开了哪些概括性的“大名词”。

1.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院里大盆的(石榴)和(夹竹桃)今年爸爸都没有给上(麻渣)……(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2.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他家一直都有客人来。门铃一响,他就立刻把一块很薄的红(纱毯)盖到办公桌上,把桌上的(稿纸、书、笔、字典)等所有工作用的东西都遮了起。他总是亲自去开门,因为佣人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回家的。(莫泊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写作文时打开名词,是打开世界,是让存在进入语言。阅读时体味名词,是理解世界,是通过语言抵达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