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猎鹰私家侦探公司:祝大彤太极拳学名词释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31:46
祝大彤太极拳学名词释义一.太极拳思想
   这是祝大彤老师所传修炼自然太极拳、在宏观上指出的纲领性慨念。即练习太极拳要从太极文化的本原形象---阴阳互抱太极图以及由此衍生的、自然化生万物的阴阳生生不已的哲理的位置角度去认识、理解太极拳学的有关问题.包括学、练、修、养等方面以及作为武术.太极拳具备的实战攻防运用技能等等。  二.动分阴阳
指在太极拳思想指导下的具体行为实践。练习太极拳凡一举动.周身上下内外,无论局部还是整体也不论运动幅度的大小或细微等,都要呈现出阴阳两性.如轻重、缓急、虚实、开合、动静、主从等等.也可以说:练习太极拳时的肢体动作,是由阴阳变动表现出来的;没有阴阳变换,就没有形体表现。学者要明白太极图阴阳互抱、生生不已的特性,知道每一动不分大小:哪里为阴?何处为阳?何处是阴中有阳?何处是阳中寓阴?自然容易做到:动分阴阳! 三.单腿重心
    单腿重心理论的指导思想源于杨澄甫《太极拳练习十要》中练习太极拳要“以分清虚实为第一要义”的诫言。在行功练拳时,身体重心一定要依止在一条腿上,而不能由两腿分担!如全身重量完全负于左腿,则身心重心自在左腿!(可参考四.五条)
  四.立柱式身形
    即指单腿重心的外部形象。重心脚(实腿)承担全身所有重量,虚脚虚净,丝毫不能负重。
    五.上下一条线
    这是指达到立柱式身形要求时的标准,即头顶百会穴要和脚下的中心点--实脚八方线的中心点(在实脚踝骨垂直向下,脚掌的中间部位。),处于垂直的一条线状态,而且从身体前、后、左、右看上去都是一样的正直不偏。
    六.八方线
    八方线是构成自然太极拳的基本框架。没有八方线就没有太极拳这是概念上的说法。具体:指由某一个中心点向四面八方(四正四隅)放射的无形的线路,其形如米字.即名八方线。也可以说,由正隅线组成了八方线.人身共有五条八方线.即两手,两脚和身体(脊椎)。
    七.正线
    指左右脚前后的延伸线,分别名为左脚正线,右脚正线。八方线即基于某一正线上的某一点而形成。
    八.隅线
    指从脚下中心点位置,在先确定左右正线的情况下,相对正线而产生的隅位射线.如左脚向北正线时,则从左脚下中心点向西北或东北方向的无形射线,即为左脚隅线,右脚同此例。注:在行功中,左右脚正隅线都不能混用,如左脚用右脚隅线,右脚用左脚正线等等。
    九.弧线
    因为太极拳没有直和横的运动,所以在行功中,所有的运动轨迹都必须是有度数的弧形线。弧线的惟一特点就是不论长短,都必须有一个高点,两个低点。换句话说:只要具有高低点的线段即为弧线!只有弧形运动,才易于动分阴阳,才能做到运动没有障碍。
    十.高低点
    具体在八方线中,线与线之间的外接圆.形成了具有高低点的弧形线段.起点和止点为低点,中间为高点。高低是相对距离自身重心所处位置的远近而言的,离重心近为低点.离重心远则为高点.如:斜单鞭第二动.左手自正南偏西运行到正东,幅度约120度,则正南偏西和正东位置时为低点,中间经过的东南隅位为高点,高点时意要高远. 十一.轻扶八方线
    这是祝大彤老师所传自然太极拳独特的行功法:实手食指不用力,轻轻扶着套路所需的正隅方向即八方线的路线运行.如:行功的实脚为当前势子的所需用的八方线中心点.而实手因脚下方位不一,向某一方向运行神意形成的八方线上轻轻扶着,即手指的意思在射线的端点,随脚下的阴阳变转成腰胯的转动而运行到别一方向的射线,描绘出一段其有高低点的弧形线段.轻扶八方线关键有两点:一是轻扶,二是真扶,轻扶则无力,真扶则意生。
    十二.方位.方向
    方位是指行功者实脚中心点所处位置.方向是指实脚脚尖朝向.(实势时),实手轻扶八方线运行是运动中心的方向. 十三.中正安舒
    当身体自然站立,神意领起,不偏不倚,心神意气安静,有气度神闲的舒适感,即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中正安舒.不偏则在中.不倚自然正.心意清静则神安,神气畅顺则体舒,外求身体中正之形,内得神意安舒之感.通过“九松十要一虚灵”等基本行功法的练习,而使周身上下内外本力退尽,神意使自身如处在虚无寂静之中.即先贤所言“神意自然得中”,“虚灵在中”的境界.只有在中正安舒的基础上用功,才能渐达到中定的功夫境地.
    十四.太极手.空手
    太极手是指在太极拳练习中关于手的具体要求和做法。外在手型要求:五指展直分开,无名指与中指间距略小,虎口圆撑,不可翘指坐腕.手掌与前臂的关系是平直的。空手为“九松”之一.即手上不用力、不挂力而久练获得松功的功夫境界,也是太极手内在神意上的要求.具体做法是:手的意思离开本体向指尖前方或向拳势开展的方向舒展---因为手的意思随神远去而造成手掌本体的松空虚无。视之有相,触之无力,符合太极拳对手的要求,所以叫做太极手,或名空手。太极手是概念上的,空手是实际上的。
十五.太极没有手 手到不再走 十六.行功
太极拳套路的练习,旧称走架行工,因为拳路动作是练习不同的行功方法而产生的,所以太极门内称练拳为走架行功,而不称练拳。
十七.实手是鼻子的延长
    这是祝大彤老师所传被动练拳行功体系的重要原则性要求!即是指前边的实手、永远保持在鼻子的正前方,意思就象是鼻子伸出到了手的位置。不管是下边和肢体如何运动,实手和鼻子的这种关系永远不变. 十八.一致
    拳经上要求的“上下相随”、指的是能通过吸收腹股沟导致腰胯转动,形成身肢手脚的一齐运行,只有因果关系,而没有先后,这样可有效避免身手散乱导致的主动,乱动,妄动的毛病(主动.乱动.妄动易产生直线,阴阳难分,虚实不辩,双重未悟等一切违背太极拳学原理的错误.)。
    十九.手上松空转,脚下阴阳变
    这是祝大彤老师所传自然太极拳学练功体系的重要法则。具体是指在走架行功中.全身运动主要是由手和脚来表现的:手因为要依被动减法原则、达成空手,所以凡有手的形象运动,实际上手都没有动!它是随肢体身形的运动而运动的.而身肢的运动主要是(即在大部分情况下)由脚下的变转阴阳形成虚实而造成的.所以叫做“手上松空转,脚下阴阳变。”,也可以说“手上松空转”是“脚下阴阳变”形成的果。
  
 
 
 
 
二十.动意
    就是说在具体的行功过程中,无论身手都不能有从某一处向另一处运动的想法,例如,重心原在后面,下面的势子是要把重心移到前面.在这个过程中开始之前乃至整个过程中,无论是身体.手.脚的思想意识都不能有:要自后向前面或从左至右.转移重心的想法.这个想法就叫动意。
    二十一.太极手的五指
    在祝大彤老师所传太极拳拳学体用法则中.手上的每一根手指都有自已的专职分工,大指用于稳定自已的重心.因大指向前向上舒展,易于稳定自已的重心而保持平衡,增强自身肢体的框架支撑.如:人站立时背后受力,站立不稳欲向前倾倒,即刻会产生自身体中间一种无形力量,足以稳定重心.食指在行功中走架中,是轻扶八方线的工具,对于整个手臂的放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食指松净后,直接促使上肢自掌、腕、尺骨、肘、大臂至到肩关节的放松。食指松空,对达到空手至关重要。中指:可以调整自身中心,使底盘稳固,用可以控制对方中心,使对方地盘空虚。无名指:在走架中起着向前引领行功的作用.因这无名指很难用出力,所以用它带路不会出力。不出力.则手臂无用力处.自然能松。小指:在太极拳走架行功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凡向后屈、退、向下的动势,均是由松落小指而形成。手臂平落,不是手臂自已主动下落,而是意想下落小指即可达到目的。常松小指,则呼吸顺畅,不会产生淤堵的疾病。 二十二。掌变钩 钩变掌
    指太极拳走架行功中、手型变换的方法要求。掌变实钩:小指引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依次通过放松(阴松)退力而自然垂下形成勾手状。掌变虚钩:小指引拇指、食指、无名指、小指依次放松(阳松)退力,而自然松虚拢成勾手状。钩变掌:则自拇指开始依次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然舒展成掌。
二十三。松脚
九松功法之一,是太极拳行功对脚的概念上的要求。具体做法是:脚平松落地,没有踩地之意,通过减法行功减去本有拙力。并寻找脚掌与地面接触部位的空虚感,这个过程即是在做松脚行功。 二十四。太极脚
    通过正确的放松行功。使脚符合了太极拳在法、理上的要求,脚下松空产生了离虚感。能够分清阴阳而举动轻灵,可说是练成了太极脚。
    二十五。松踝
    九松功法之一,通过踝部减力放松,寻找踝关节部位的松虚空虚涨感,即松踝的具体行功做法。脚下能不踩地,踝即容易放松。
    二十六。松膝
九松功法之一,通过吸收腹股沟使膝部松弛、而让膝关节部位自然产生微微的弧度,然后随时寻找膝关节内外部位不受力、不负重的最佳位置,这个过程即为松膝的具体行功做法。(随时收吸腹股沟,则膝盖与膝后窝自然舒松。) 二十七。收吸腹股沟
    十要功法之一,是放松腹股沟连带放松腰胯部位的功法。具体做法是:左右腹股沟部位的意思,顺其自然走向,向身后收吸,离开本体位置愈远愈好。初习者可以带有形体上的相应运动,即产生坐的形态,如:起式第四动的定势:身体重心的下降成坐姿,即是通过收吸左右腹股沟,形成的;在这一运动中收吸腹股沟是因,是正确的行功法,垂心下降是果,是被动形成的。在所有的走架行功中,根据具体情况而同时收吸两侧或某一侧腹股沟,都是在随曲就伸、舍已从人的原则指导下,本着阴阳相济的要求,而自然相应做出的。需要注意的是:收吸单侧并非不顾另一侧,而是收吸左侧时,而右侧的收吸是自然相随的,收右侧而左侧自动随之,不过是以前者为主、后者完全被动以不给前者造成障碍为是。其实,单收一侧腹股沟和单纯做松肩松脚等“九松十要一虚灵”的所有行功方法,都是一样的要依一个原则:即是单松某一部位,其它所有部位都要松!前者不过是个切入点,切入点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变换,全身内外放松则是经常都在的。对于初学太极拳行功者,要求多,大都不易完全顾及,而收吸腹股沟则是贯穿始终的极重要功法,对拳架的产生、运转都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如:揽雀尾第一动,由双脚重心渐渐变转为单脚重心,这个过程完全是由收吸右侧腹股沟完成的。
    正确收吸腹股沟:可以促进腰胯部位的放松,及挡部的圆虚程度,直接造成膝盖与膕窝的松弛不受力。自然达到正确收腹股沟的要求,大腿周围肌肉的放松,也依赖于收吸腹股沟的程度,最重要的是:贯穿气血经络,得以上下流通,身体运动圆转无碍,非此法莫属。
    二十八.前中心
    通过正确的收吸腹股沟行功,可在受到外力正面攻击时,一定程度上,缓解并消化、转换来力.所以称收吸腹股沟为”前中心”!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如果手是外围的第一道防线,收吸腹股沟则是内地的门户.
    二十九.收腹
    十要行功法之一:即对腹部的放松要求。在收吸腹股沟时,小腹部位自然产生向内收敛、隐藏的感觉,渐至觉腹内松净虚无。拳诀:腹内松净气腾然,即指的正确收腹后的感受。松净是功法和要求.做到了,中气贯足,自然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