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花澜全文阅读:律己慎独,省查自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3:27:31
鲁迅先生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自己。”这表明他是经常内省的。青少年朋友要培养自己高尚的品质,必须抛弃功利思想,做到“律己慎独,省查自身”。
作为修养方法,慎独,最早是古代儒家提出来的,意思是一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仍要谨慎不苟,严肃守纪。《礼记·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从不可以隐蔽的地方看出一个人的,没有不可以从微小的事情上显露一个人的,所以,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应谨慎。对此,刘少奇同志也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举个简单的例子:早春二月,玉兰盛开。公园里,众目睽睽之下,敢于摘花者自然罕见;可是日落黄昏后,游人尽兴散去时,有时则可见那么一二个“缺德”者,先是举目四顾,然后迅速摘花,扬长而去。这就叫缺乏慎独的境界。
很明显,在这里,“缺德”者并非完全置道德于不顾,他们只是缺乏自觉的道德意识。有人在场,他们遵守道德,那是因为他们害怕舆论谴责,道德对他们的约束力仅仅是外在舆论;无人在场,干点坏事心里却坦然,那是因为外在约束力已经不存在了。
可见,“慎独”的前提是坚定的内心信念和良心,是以自己的道德意识为约束力的。我们主张“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有人在与无人在一个样”,倡导的就是一种“慎独”的境界。
关于“慎独”,历史上有不少美谈。晋武帝曾问他的大臣胡威:“你同你的父亲谁更清正廉洁一些呢?”胡威回答说:“我不如我父亲。我清正廉洁,唯恐人家不知道;我父亲清正廉洁,则唯恐人家知道。可见,我不如我父亲。”还有一个故事,东汉年间,山东有一个清官叫杨震。一次,他路过昌邑,昌邑令王密是他当年向朝廷推荐的人才。到了夜晚,王密怀揣黄金十斤,去拜谒杨震。杨震很不高兴说:“我能知你,你却不知我,为什么呀?”王密说:“反正现在天黑,无人知道这件事儿。”杨震正色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你怎么能说无人知道!”结果王密灰溜溜离去。
这两个故事都是富有教益的,从动机上看,仅仅为了沽名钓誉而循规蹈距,仅仅从个人利害得失的角度去遵循道德,都算不上道德上的真君子,“慎独”才是真正的道德境界。
黑格尔说过:“一个人做了这样一件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所以,律己慎独,不断解剖自己,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关于自省,古人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自省,包含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批评的意思。自省,也是修养的一种方法。
恽代英同志是我党早期领袖人物。他早在青少年时期就立志献身革命事业。他的日记可以说是一部自省日记。他给自己订了自助戒约:一不谈人之过;二不失信;三不恶待人;四不作无益事;五不浪费;六不轻理;七不染恶嗜好;八不骄矜。他每天作自省的记录。某日:“自省,有轻人态度。”某日:“自省,因日病作事甚少,上课好作闲言语。”后来,他还在日记中对自己的行为过失实行自我扣分。比如:1918年有一篇日记:“日程共九十五分。谗言扣二分,实九十一分。又忌心,但未见于事,扣二分。实九十三分。又忌心,但未见于事,扣二分。随口说谎,但表明,扣二分,实八十九分。”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品性是一个人的守护神。”良好的品性一旦形成,就如牢固的堤坎,守护着一个人,使人不受邪恶、谬论的引诱和侵蚀。良好品性的形成,要通过自省这种修养方式,才能逐步培养。
青少年朋友们,“律己慎独,省查自身”是达到崇高道德境界的必经之路,是提高修养的必用方法,祝愿朋友们拥有它,培养出高尚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