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正传夏明朗结局:八宝山:修德、拒贪、律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21:22

八宝山:修德、拒贪、律己

——革命公墓里的遐想之五

华中科技大学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教授

陈海春

 

每次来到八宝山都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和净化。我们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只有到这里来才有最深切的感触,才会觉得做人要学会想得通、看得懂。老子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做人难,难就难在既要有发奋图强的进取心,又要有淡泊处世的平常心;既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过有尊严和地位的生活,又要不为这些东西所累过有闲暇和安全的生活。当然,做官要比一般“坐而论道”之人要更难一些,难就难在当你有分配社会资源资格的时候,在当你成为社会公众人物的时候,当你处在明处而有许多人在暗处窥视你的时候,许多事情就非你本意,就有难言之隐,就很难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正因为如此,我们党的历届领导人都是苦口婆心地告诫各级官员:“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毛泽东语)“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邓小平语)“绝不能为了个人那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丧失党的原则,丧失做人的人格。”(江泽民语)

这个话题也是我《领导魅力论》课程中的一个话题,我讲课的题目是:“从政之戒”,戒就是戒律,就是底线。不过给在校学生讲课和给社会官员讲课的角度和力度还是有所差别的,对学生我讲的不深,虽说香花、毒草都有必要让他们尝尝,否则就难以区分何为香花、何为毒草,就难以有免疫力,但我还是认为少讲点为宜,而有的在校学生就半开玩笑半当真的说:“我们这些学生就是想腐败还没有机会。”给社会官员讲课时,我比较慎重,讲浅了怕他们瞧不起我,讲深了怕他们误解我。最后,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尺度,这个问题只从正面讲。从正面上讲,就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讲,《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有这样一段话:“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据此,我的课件内容就分为三个部分“修德、拒贪、律己”。

——关于常修为政之德。这里我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德,二是修。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来维系的、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及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领导干部掌管着公共权力,这种特殊的职业对其提出了特殊的道德要求,也提出了比从事其他职业者更高的道德要求。这种从政者必须专有的道德就是从政道德。从政道德,是从政者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的道德,它是从政者个人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和道德水准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的反映,作用于从政者的行为取向和行为过程。“修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但无外乎是“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这里我们关心的是领导干部修德的内容和修德的方法。从内容上看,第一,执政为民,应当成为领导干部从政道德的本质内容和最高准则,要始终提醒自己,我是人民的公仆、勤务员,手中的权力说到底都是人民赋予的。第二,从政道德的核心是正确用权,要努力做到为民用权、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勤勉用权、谨慎用权。第三,从政道德的关键是廉洁奉公,这应成为领导干部安身立命之根本。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不可收买是最崇高的政治道德。”从方法上看,“修”就是“磨”,在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方面“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不要害怕“教育”,不要害怕“改造”,这些年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的用语,但这是必要的。“知道为智,体道为德”,高尚的德操要靠自觉的、艰苦的、长期的磨炼养成,“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时有余。”我非常喜欢“慎独”这个词,一个人能做到“慎独”就标志他道德上的成熟。我以为,“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它是指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并且不会被人发觉的时候,仍然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曾谈到,对于认真修养的共产党员来说,“他也可能最诚恳、坦白和愉快。因为他无私心,在党内没有要隐藏的事情,‘事无不可对人言’,除开关心党和革命的利益以外,没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愁。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关于常思贪欲之害。这个命题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思”,二是“害”。思是个认知问题,要思得好,一要看清楚,二要会算帐。从贪官的个案中,我发现一个规律,许多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胆大妄为,而是一步一步走向深渊的,并且是“三步曲”:初期:信人与信己;中期:瞒人与瞒己;末期:害人与害己。最初的时候,总是相信别人对自己不是坏意,别人的馈赠是好意;即便他人有坏意,也相信自己有能力抵御。而当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骑虎难下时,为了逃避打击,就开始想方设法瞒人,而且对自己也实施“鸵鸟政策”——把头埋在沙里,管他屁股是不是在外面。而到了最后,既害了人也害了自己,害了那些关心和关照过我们的人,害了那些与我们有利害关系的人,也害了自己的家人。谈到害己,就要算笔帐,以往我们讲贪欲总是讲对国家和对组织的损失,其实对个人也是有损失的。最近,我看到了一段高论,在浙江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省委书记习近平细算了三笔“官员腐败成本”账。一是经济账:为不义之财放弃已有优厚待遇不值得;二是法纪账: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贪赃枉法必将受到法律严惩;三是良心账:对不起组织、人民和家庭,将受道德和良心的审判。当然,也有人认为,仅仅从腐败分子自身得失这个角度谈的腐败成本,对干部有教益,但过于狭隘。因为,腐败不是仅仅关系腐败分子一个人或一个层面的事,更重要的是,如果不切实解决现在存在的腐败现象蔓延的问题,我们共产党就要亡党,我们的国家就要亡国。但是,你要一个有心干腐败之事的人想这么高、这么远是不现实的,还不如让他算算自己的收益——成本帐。人都不是傻子,成本大于收益的事情还是不干为好。

——关于常怀律己之心。律己的核心是如何把握自己行为的问题。行为是人类持有的生存方式,是人类在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能动的自觉的活动。人的行为是与一定的志向和欲望联系在一起的,古人就说过:“行,为也”,“志行,为也”。又说:“为,穷智而悬于欲也”,“志行悬于欲谓之为”。(《墨经》)古希腊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灵魂里有三种东西在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和真理的发现:一是感觉,二是理性,三是欲望”。人的许多行为是有善恶之分的,换言之,人的许多行为具有道德意义。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它是行为者对自身与他人和社会利益关系的自觉认识和自由选择行为的结果,即道德行为具有自知、自愿和自择等特征。正是因为人类的道德行为有这些特征,因此,人们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就是一件不可回避的事情,也还是亚里士多德说的:“道德是一种在行为中造成正确选择的习惯,并且,这种选择乃是一种合理的欲望。”选择就有一个价值评价标准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尺度。许多人都看重选择的结果,而我最看重的还是选择的价值评价标准,标准的不同必将导致结果的不同。此外,道德行为的价值,也是同自觉的自我牺牲精神分不开的。当年毛主席在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时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当然,作为常人,我们还难以做到老人家提出的要求和标准,我给出的“方子”很简单:律己就要树立底线意识:平常时法律是底线,倒霉时道德是底线。法律是体现国家意志的社会规范,无论何时都不要触及,不触及将一生平稳。而道德是体现自己良心的社会规范,倒霉时千万不要触及,不触及将一生良心平安。人这个东西很怪,平常时总是喜欢做一个很有品位的人,而品位最重要的要素就是道德,一般不会违德;而倒霉时就喜欢通过犯错误,尤其是犯道德错误来宣泄自己、放纵自己,就容易违德。在我看来,这种宣泄和放纵是极为有害的,它不仅不能帮助你渡过难关,而且当你渡过难关之后,何以自处,何以立足?

建国初期,毛主席就指出:“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领导干部“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都要学习当年关云长那样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本事。“过五关”,即过“名利关、权力关、金钱关、色情关、人情关”。“斩六将”,即斩“跑官的、送礼的、套磁的、托情的、挑唆的、上床的”。如此,天下太平矣!